单元测试2:必修1第二专题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揩油(kai)痉挛(jing)笑靥(ye)物阜民安(fu) B.泥古(ni)诤友( zheng)蹊跷(qi)羽扇纶巾(guan) C.滂沱(pang)摈弃(bing)聒噪(guo)悄然无声(qio) D.洞穴(xue)糟粕(po)酝酿( niang)心广体胖(pan) 【解析】A项的“痉挛”音“jng”:B项“泥古”音“ni”:C项“摈弃” 音“bi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雍容经典韬光养晦筚路蓝缕,以起山林 B.安详遐思薪尽火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C.跨越振辐秘而不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坐阵砥砺学以致用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解析】A.“筚路蓝缕,以起山林”中的“起”应为“启”,意思是说驾着 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难;C.“振辐”中的“辐”应 为“幅”,意思是“幅度”;D.“坐阵”中的“阵”应为“镇”,意思是“亲自 在某个地方镇守,也用于比喻”。 【答案】B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对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翻译标准,有学者 为:“信”是忠于 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 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 意
单元测试 2:必修 1 第二专题 (时间:10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揩油(kāi) 痉挛(jīnɡ) 笑靥(yè) 物阜民安(fù) B.泥古(ní) 诤友(zhènɡ) 蹊跷(qī) 羽扇纶巾(ɡuān) C.滂沱(pānɡ) 摈弃(bìnɡ) 聒噪(ɡuō) 悄然无声(qiǎo) D.洞穴(xué) 糟粕(pò) 酝酿(niànɡ) 心广体胖(pán) 【解析】 A 项的“痉挛”音“jìnɡ”;B 项“泥古”音“ nì”;C 项“摈弃” 音“bìn”。 【答案】 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雍容 经典 韬光养晦 筚路蓝缕,以起山林 B.安详 遐思 薪尽火传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C.跨越 振辐 秘而不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坐阵 砥砺 学以致用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解析】 A.“筚路蓝缕,以起山林”中的“起”应为“启”,意思是说驾着 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难;C.“振辐”中的“辐”应 为“幅”,意思是“幅度”;D.“坐阵”中的“阵”应为“镇”,意思是“亲自 在某个地方镇守,也用于比喻”。 【答案】 B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翻译标准,有学者________为:“信”是忠于 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________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 意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 ,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 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 A.解释偶然妄自尊大 B.解读偶然夜郎自大 C.解释偶尔妄自尊大 D.解读偶尔夜郎自大 【解析】“解释”与“解读”一组词语的区别就在于两个不同的词素;“释” 在对概念等做出诠释,而“读”多是对文字作主观认知上的处理;“偶然”和 “偶尔”都含有“有时候、不经常”的意思,但“偶尔”常修饰动词,语境中修 饰“飘落”,“偶然”常修饰名词:“妄自尊大”和“夜郎自大”都是“狂妄的 自高自大”的意思,但是“夜郎自大”常以名词的性质出现,一般不作谓语,而 “狂妄自大”作形容词,在语境中作谓语。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90个有特殊编号的“奥运缶”在北京结束了网络竞价,以总价1283.65万元 成交,每个缶的均价都超过了14万元 B.尽管在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里己经使出浑身解数大搞促销活动,各商家 在母亲节档期里仍然力度不减,再次掀起促销波澜 C.植物营养学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施肥等措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 因此植物营养不仅对粮食质量安全,而且对粮食数量安全至关重要。 D.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 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解析】A项中的“每个”和“均价”“都”在表意上有赘余,因为“均价” 就是每个的价格,与“每个”“都”重复,只保留“均价”:C关联词语误用, 从逻辑关系上讲,“因此”表示前因后果,而C项语句的前后逻辑关系却是“前 果后因”应该为“因为”;D“能否”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对应的结论也 应该是两个方面,而“有效开展”只表示了积极的方面,前后明显不对应。 【答案】B 5.填入下面两句话中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1)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 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 ________,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 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 A.解释 偶然 妄自尊大 B.解读 偶然 夜郎自大 C.解释 偶尔 妄自尊大 D.解读 偶尔 夜郎自大 【解析】 “解释”与“解读”一组词语的区别就在于两个不同的词素;“释” 在对概念等做出诠释,而“读”多是对文字作主观认知上的处理;“偶然”和 “偶尔”都含有“有时候、不经常”的意思,但“偶尔”常修饰动词,语境中修 饰“飘落”,“偶然”常修饰名词;“妄自尊大”和“夜郎自大”都是“狂妄的 自高自大”的意思,但是“夜郎自大”常以名词的性质出现,一般不作谓语,而 “狂妄自大”作形容词,在语境中作谓语。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90 个有特殊编号的“奥运缶”在北京结束了网络竞价,以总价 1283.65 万元 成交,每个缶的均价都超过了 14 万元。 B.尽管在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里已经使出浑身解数大搞促销活动,各商家 在母亲节档期里仍然力度不减,再次掀起促销波澜。 C.植物营养学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施肥等措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 因此植物营养不仅对粮食质量安全,而且对粮食数量安全至关重要。 D.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 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解析】 A 项中的“每个”和“均价”“都”在表意上有赘余,因为“均价” 就是每个的价格,与“每个”“都”重复,只保留“均价”;C 关联词语误用, 从逻辑关系上讲,“因此”表示前因后果,而 C 项语句的前后逻辑关系却是“前 果后因”应该为“因为”;D“能否”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对应的结论也 应该是两个方面,而“有效开展”只表示了积极的方面,前后明显不对应。 【答案】 B 5.填入下面两句话中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1)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 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________
(②)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在这绿色和黄色的 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①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②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 ③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④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生长在草滩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答案】A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认识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一老子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老子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一一老子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对此,老子的教导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不过表 明了人有力量,或人有战胜他人的力量,自知才让人成为战胜自己的强者。所以 他紧接着又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倘能“知人”,固然可见出 智慧,但这种智慧也容易流于算计,或易为狡黠。只有同时能够“自知”,才算 神志清明,并因着这种通透的明澈,他才不易受人蒙蔽,并不易自蔽而蔽人。 那么,什么是“自知”呢?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评功摆好是自知,它更多的是指向 对自己短处的认知,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 德行,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什么是自己所承受不起的赞誉,从而识趣地让给别 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知这件事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难。 人什么时候需要“自知”?是在日常吗?不是,是在荣誉猝然降临、赞美纷至沓 来的时候,这种时候往往牵涉到利益,能做到大利在前,撒手一放,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如何在告诚自己“自爱不自贵”的同时,做到“自知不自见”,也就是 不自我表扬,得意洋洋,很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具有大智慧。从这样意义上 又可以说,有时自知这件事,连说说也是不容易的!
(2)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________,在这绿色和黄色的 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①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②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 ③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④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生长在草滩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认识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老子 是以圣人自知 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对此,老子的教导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不过表 明了人有力量,或人有战胜他人的力量,自知才让人成为战胜自己的强者。所以 他紧接着又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倘能“知人”,固然可见出 智慧,但这种智慧也容易流于算计,或易为狡黠。只有同时能够“自知”,才算 神志清明,并因着这种通透的明澈,他才不易受人蒙蔽,并不易自蔽而蔽人。 那么,什么是“自知”呢?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评功摆好是自知,它更多的是指向 对自己短处的认知,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 德行,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什么是自己所承受不起的赞誉,从而识趣地让给别 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知这件事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难。 人什么时候需要“自知”?是在日常吗?不是,是在荣誉猝然降临、赞美纷至沓 来的时候,这种时候往往牵涉到利益,能做到大利在前,撒手一放,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如何在告诫自己“自爱不自贵”的同时,做到“自知不自见”,也就是 不自我表扬,得意洋洋,很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具有大智慧。从这样意义上 又可以说,有时自知这件事,连说说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老子特别提出:人要“知不知”,就是要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讲谦 虚的重要性,是一种对一己之才终有所不逮的自知。如果反是,“不知知”,即 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就是太坏的缺点了。 可是,千百年来,人还是如此,“知不知”的太少,“不知知”的却到处都是 至于看别人明白,看自己糊涂的就更多了去了。看别人明白,往往被人称为世事 洞明人情练达,所以人们每每强调,在江湖中行走,在社会上历练,首先在识人, 知道哪个可以合作,哪个不可信赖。可一旦遭到失败,他们也最容易采取诿过于 人的做法,一句“算我瞎了眼了”,就可以将自己的无能与过错推卸得干干净净; 侥幸的话,还可以博得他人的一份同情:;一旦受到伤害,记恨别人的时候,也可 以从牙缝里挤出一句阴冷的话:“我认得你!”有几个人能真的认得自己,知道 自己有此一难,全是个人薄德:有此一辱,或出一己的轻躁呢? 正因为如此,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 头上最明澈的镜子。想到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善于奉承的人一定也精于诽 谤”,可谓知人之言,因为他道出了所有的赞辞都有可能掺入迷药的事实。但他 认识自己吗?恐怕未必。还有,他是伟人吗?我们以为当然是,但用老子的标准, 恐怕也未必。 6.下列对“自知”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自知”,既要知人,也要自知,这样才能达到神志清明,不受人蒙蔽 和自蔽。 B.所谓“自知”,既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和缺点 当然更要知道这二者哪个占主要成分 C.所谓“自知”,既不是指对自己优点的自知,也不是指对自己自然的短处的 自知,而主要是指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 D.所谓“自知”,必须先“知人”,然后“知己”;是那种建立在“知人”基 础上的“知己”。 【解析】A项将“知人”“自知”并提,且“神志清明”后面的内容是自知的 结果而非含义;B项原文强调的是知道自己的缺点和后天的不足:D项曲解文意。 【答案】C 7.对文中“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 头上最明澈的镜子”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说:自知者明。一个人能够认清自己才会有不易自蔽而蔽人的通透的明 澈,这是十分可贵的品质
所以,老子特别提出:人要“知不知”,就是要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讲谦 虚的重要性,是一种对一己之才终有所不逮的自知。如果反是,“不知知”,即 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就是太坏的缺点了。 可是,千百年来,人还是如此,“知不知”的太少,“不知知”的却到处都是。 至于看别人明白,看自己糊涂的就更多了去了。看别人明白,往往被人称为世事 洞明人情练达,所以人们每每强调,在江湖中行走,在社会上历练,首先在识人, 知道哪个可以合作,哪个不可信赖。可一旦遭到失败,他们也最容易采取诿过于 人的做法,一句“算我瞎了眼了”,就可以将自己的无能与过错推卸得干干净净; 侥幸的话,还可以博得他人的一份同情;一旦受到伤害,记恨别人的时候,也可 以从牙缝里挤出一句阴冷的话:“我认得你!”有几个人能真的认得自己,知道 自己有此一难,全是个人薄德;有此一辱,或出一己的轻躁呢? 正因为如此,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 头上最明澈的镜子。想到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善于奉承的人一定也精于诽 谤”,可谓知人之言,因为他道出了所有的赞辞都有可能掺入迷药的事实。但他 认识自己吗?恐怕未必。还有,他是伟人吗?我们以为当然是,但用老子的标准, 恐怕也未必。 6.下列对“自知”这一 概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自 知”,既要知人,也要自知,这样才能达到神志清明,不受人蒙蔽 和自蔽。 B.所谓“自知”,既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和缺点, 当然更要知道这二者哪个占主要成分。 C.所谓“自知”,既不是指对自己优点的自知,也不是指对自己自然的短处的 自知,而主要是指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 D.所谓“自知”,必须先“知人”,然后“知己”;是那种建立在“知人”基 础上的“知己”。 【解析】 A 项将“知人”“自知”并提,且“神志清明”后面的内容是自知的 结果而非含义;B 项原文强调的是知道自己的缺点和后天的不足;D 项曲解文意。 【答案】 C 7.对文中“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 头上最明澈的镜子”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说:自知者明。一个人能够认清自己才会有不易自蔽而蔽人的通透的明 澈,这是十分可贵的品质
B.作者在文中引用“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就是这个世 界上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自己。 C.世间“知不知”的人太多,“不知知”的人极少,认识自己是一个千古难题, 它应该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并且作出回答的问题。 D.作者认为,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世界上有自己未知的东西或领域,这是非常难 得的,明白这个道理后人才会谦逊一些 【解析】一个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只是对自身自然短处的自知,与本文所谈 的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不同。 【答案】D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知道别人,了解别人,这是智慧;知道自已,了解自己,这是高 明。知人不易,自知更难,人最难认清的是自己 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誊”,本文强调人应该努力弄清各种世事, 用心通晓人情世故,这样才会有通透的明澈,不被人蒙蔽 C.一个人如果身陷名利之中,就难以看清内心深处的自我,也就难以拥有自知 之明,因此人世间的名人虽多,有自知之明的人却不太多。 D.人很难完全清楚地认识自我,但是老子的意思却绝非仅限于认识自已。他更 希望人们在拥有自知之明后学会谦虚和谦让。 【解析】本文的主旨是谈“自知”而非“知人”,“通透的明澈”需要在“知 人”的同时拥有“自知”。 【答案】B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2题。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 才。(建安)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 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 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 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 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十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 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袁权为讨虏将军 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
B.作者在文中引用“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就是这个世 界上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自己。 C.世间“知不知”的人太多,“不知知”的人极少,认识自己是一个千古难题, 它应该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并且作出回答的问题。 D.作者认为,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世界上有自已未知的东西或领域,这是非常难 得的,明白这个道理后人才会谦逊一些。 【解析】 一个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只是对自身自然短处的自知,与本文所谈 的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不同。 【答案】 D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知道别人,了解别人,这是智慧;知道自已,了解自己,这是高 明。知人不易,自知更难,人最难认清的是自己。 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誊”,本文强调人应该努力弄清各种世事, 用心通晓人情世故,这样才会有通透的明澈,不被人蒙蔽。 C.一个人如果身陷名利之中,就难以看清内心深处的自我,也就难以拥有自知 之明,因此人世间的名人虽多,有自知之明的人却不太多。 D.人很难完全清楚地认识自我,但是老子的意思却绝非仅限于认识自已。他更 希望人们在拥有自知之明后学会谦虚和谦让。 【解析】 本文的主旨是谈“自知”而非“知人”,“通透的明澈”需要在“知 人”的同时拥有“自知”。 【答案】 B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9~12 题。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 才。(建安)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 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①。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 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 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 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 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袁权为讨虏将军, 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