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4:必修1第四专题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语言基础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赝品/摇曳概况/愤慨咽喉/哽咽 B.溯源/夙愿憧憬/瞳孔大厦/厦门 C.斟酌/甄别荟萃/猝然模样/楷模 D.商榷/证券燥热/烦躁降临/降伏 【解析】A项yan/ye,gai/kai,yan/ye;B项su, chong/tong,sha/xia;C 项zhen,cui/cu,m/m6;D项que/quan,zao, Jiang/ XIang。 【答案】A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欣逢您四十华诞,我们谨向您一一亲爱的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四十年来,您 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 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 亲爱的母校,是您厚实的沃土孕育了我们的未来,是您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 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是您把我们这些懵懂少年培养成今天的栋梁之材。 A.莘莘学子 B.运筹帷幄 C.首当其冲 D.栋梁之 【解析】A.“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子,此处符合语境。B.“运筹帷幄”指 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也泛指筹划决策,此处符合语境。C.“首当其冲”比喻最 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此处不合语境。D.“栋梁之才”担负国家重任的人,符 合语境。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 人也纷纷“触网”,老年人“网虫”的人数激增。 B.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初步鉴定,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 物,并命名为“金丝牦牛” C.近年来,在秀丽的南粵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九洲城、海南琼苑、风城大厦等 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令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 D.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 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解析】B项首先是语序不当,“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不是鉴定的内容 “发现的一种新的野生动物”才是鉴定的内容。其次主谓搭配不当,改称“这头 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被命名为”金丝牦牛“。C项语序 不当,应为”…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构思奇特,巧夺天工,令人流连忘返 “。D项句式杂糅,”所以食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杂糅,糅合了”食 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洗净削皮较为安全“两种句式结构,改成”所以食用水 果前的洗净削皮较为安全“或”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 【答案】A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单元测试 4:必修 1 第四专题 (时间:10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语言基础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赝品/摇曳 概况/愤慨 咽喉/哽咽 B.溯源/夙愿 憧憬/瞳孔 大厦/厦门 C.斟酌/甄别 荟萃/猝然 模样/楷模 D.商榷/证券 燥热/烦躁 降临/降伏 【解析】 A 项 yàn/yè,ɡài/kǎi,yàn/yè ;B 项 sù,chōnɡ/tónɡ,shà/xià;C 项 zhēn,cuì/cù,mú/mó;D 项 què/quàn,zào,jiànɡ/xiánɡ。 【答案】 A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欣逢您四十华诞,我们谨向您——亲爱的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四十年来,您 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 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 亲爱的母校,是您厚实的沃土孕育了我们的未来,是您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 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是您把我们这些懵懂少年培养成今天的栋梁之材。 A.莘莘学子 B.运筹帷幄 C.首当其冲 D.栋梁之 材 【解析】 A.“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子,此处符合语境。B.“运筹帷幄”指 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也泛指筹划决策,此处符合语境。C.“首当其冲”比喻最 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此处不合语境。D.“栋梁之才”担负国家重任的人,符 合语境。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 60 岁以上的老年 人也纷纷“触网”,老年人“网虫”的人数激增。 B.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初步鉴定,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 物,并命名为“金丝牦牛”。 C.近年来,在秀丽的南粤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九洲城、海南琼苑、风城大厦等 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令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 D.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 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解析】 B 项首先是语序不当,“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不是鉴定的内容, “发现的一种新的野生动物”才是鉴定的内容。其次主谓搭配不当,改称“这头 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被命名为”金丝牦牛“。C 项语序 不当,应为”……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构思奇特,巧夺天工,令人流连忘返 “。D 项句式杂糅,”所以食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杂糅,糅合了”食 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洗净削皮较为安全“两种句式结构,改成”所以食用水 果前的洗净削皮较为安全“或”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 【答案】 A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 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鄘月州,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 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 语言的示现,同 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 示现作为 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 然没有关系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③④⑤①② 【解析】综合来看,几个句子的中心议题是“修辞学中的示现”,抓住前后的 衔接词、照应词排序,第③句中的“后来”,照应前文的“本是”,①是对③ 具体阐释,④⑤②是总分结构,⑤照应后文的“同追述的示现相反”,也可用 派出发,根据“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判定前面一句是⑤,AD两项 排除,⑤句前是④;④句是总述句,后三句分别阐述“追述的”、“预言的” “悬想的”,故②句应在⑤后。④⑤②排列的有BC选项,也可排除AD选项。例 举杜甫诗句是为了说明“修辞手法”,根据语感,顺序应为③①,由此可选C。 【答案】C 二、阅读鉴赏题。(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22分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 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 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 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 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 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 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 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 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 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 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 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迢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 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________。________。 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月州,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 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语言的示现,同 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________。示现作为 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 然没有关系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D. ③④⑤①② 【解析】 综合来看,几个句子的中心议题是“修辞学中的示现”,抓住前后的 衔接词、照应词排序,第③句中的“后来”,照应前文的“本是”, ①是对③ 具体阐释,④⑤②是总分结构,⑤照应后文的“同追述的示现相反”,也可 用 派出发,根据“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判定前面一句是⑤,AD 两项 排除,⑤句前是④;④句是总述句,后三句分别阐述“追述的”、“预言的”、 “悬想的”,故②句应在⑤后。④⑤②排列的有 BC 选项,也可排除 AD 选项。例 举杜甫诗句是为了说明“修辞手法”,根据语感,顺序应为③①,由此可选 C。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题。(39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22 分)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 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 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 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 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 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 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 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 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 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 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 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 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 ,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起: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诛:惩罚 D.元吴攻延州,武事久弛 弛:延缓 【解析】A.奇:意动用法,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 【答案】B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解析】A.代词,代李迪/表祈使,当,可。B.代词,代亡卒/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用来。D.都是竟然。 【答案】D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①迪深厚有器局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 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 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BD选项, 答案选C。 【答案】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 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 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 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 最终还是和好了 【解析】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 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 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答案】D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 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 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起: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诛: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弛:延缓 【解析】 A.奇:意动用法,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 【答案】 B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解析】 A.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当,可。 B.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 。D.都是竟然。 【答案】 D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 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 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 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 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 BD 选项, 答案选 C。 【答案】 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 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 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 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 最终还是和好了。 【解析】 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 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 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答案】 D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 分) 李 迪 贤 相 也 方 仁 宗 初 立 章 献 临 朝 颇 挟 其 才 将 有 专 制 之 患 迪 正 色 危 言 能 使 宦官 近 习 不 敢窥 觎 而 仁 宗 君 德 日 就 章 献 亦 全 令 名 古 人 所 谓 社 稷 臣 与 斯 见 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译文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 【解析】第()句注意“向”“殆”“过”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 “许”“然”“壮”等词的落实。 【答案】(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 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 臣/于斯见之。 原文:论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 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 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知白、衍劲正清约,皆能靳惜名器,裁抑侥倖,凛然有大臣之概焉。宋之贤相, 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绾,岂得专美哉!《宋史卷三百一十列 传第六十九》 (2)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 概是你错了 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 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 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土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毫,李迪是留守判官, 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 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 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 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仼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 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 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 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 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 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 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吴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 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 他内心很有豪气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 第(1)句注意“向”“ 殆”“ 过”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 “许”“然” “壮”等词的落实。 【答案】 (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 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 臣/于斯见之。 原文:论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 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 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知白、衍劲正清约,皆能靳惜名器,裁抑侥倖,凛然有大臣之概焉。宋之贤相, 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绾,岂得专美哉!《宋史卷三百一十列 传第六十九》 (2)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 概是你错了!” 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 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 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毫,李迪是留守判官, 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 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 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 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 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 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 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 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 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 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 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 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 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 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7分) 耕作的诗人 口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 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 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 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 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 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 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 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 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 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十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 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 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 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 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 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 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 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 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 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 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 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 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 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 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 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的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 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辩识着农 庄里走来的那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 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 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 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 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 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17 分) 耕作的诗人 □ 张 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 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 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 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 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 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 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 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 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 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 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 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 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 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 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 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 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 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 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 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 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 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 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 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 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的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 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辩识着农 庄里走来的那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 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 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 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