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不懂得如何指挥”;也不像富有阶层“只能够专横地统治”。 因此,中等阶层“乃是一个国家中最安稳的”阶层:“他们不 像穷人那样觊觎邻人的东西,别人也不觊觎他们的东西,像 穷人觊觎富人的东西那样;他们既不谋害别人,本身又不遭 别人的谋害,所以他们很安全的过活。”亚里士多德既然在伦 理学方面崇尚中庸的美德,那么,在政治学方面,他也认为 ‘中庸适度”是“最好的”;而中等阶层在城市国家中恰恰是 这个“中庸”的化身。“最好的政治社会是由中等阶级[阶 层]的公民组成的”。惟其如此,所以亚里士多德便把巩固希 腊城市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中等阶层身上。 究竟怎样来巩固或“稳定”呢?关键在于财产和人数的 比例。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一个国家中,中等阶层的人数比 较多,而中等阶层就是那些“占有一份适当而充足的财产”的 人。惟其财产适当,所以不致为富不仁;惟其财产充足,所 以不会凯觎他人;更重要的是,惟其人数较多,所以这个阶 层就能衡平富有阶层和贫穷阶层的势力,而使国家“少受党 争之祸”—亦即当时希腊奴隶主国家中的富人和穷人不断 斗争之祸。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也没有必要害怕后两个 阶层联合起来,反对中等价层:他们是永远“彼此互相不信 任”的,不会合作的。因此,亚里士多德最后认为:只有中 等阶层才是富人和穷人的“仲裁者”,也“只有在中等阶级 [阶层]较其他阶级[阶层]之一或较两者都占上风的地方, 政府才能够稳定”,所以“最好的立法者都是中等阶级[阶 层]的人……例如梭仑就是如此”。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提到了 梭仑,并不是偶然的。从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残篇中
“ 不 懂 得 如 何 指 挥 ” ; 也 不 像 富 有 阶 层 “ 只 能 够 专 横 地 统 治 ” 。 因 此 , 中 等 阶 层 “ 乃 是 一 个 国 家 中 最 安 稳 的 ” 阶 层 : “ 他 们 不 像 穷 人 那 样 觊 觎 邻 人 的 东 西 , 别 人 也 不 觊 觎 他 们 的 东 西 , 像 穷 人 觊 觎 富 人 的 东 西 那 样 ; 他 们 既 不 谋 害 别 人 , 本 身 又 不 遭 别 人 的 谋 害 , 所 以 他 们 很 安 全 的 过 活 。 ” 亚 里 士 多 德 既 然 在 伦 理 学 方 面 崇 尚 中 庸 的 美 德 , 那 么 , 在 政 治 学 方 面 , 他 也 认 为 “ 中 庸 适 度 ” 是 “ 最 好 的 ” ; 而 中 等 阶 层 在 城 市 国 家 中 恰 恰 是 这 个 “ 中 庸 ” 的 化 身 。 “ 最 好 的 政 治 社 会 是 由 中 等 阶 级 [ 阶 层 ] 的 公 民 组 成 的 ” 。 惟 其 如 此 , 所 以 亚 里 士 多 德 便 把 巩 固 希 腊 城 市 国 家 的 希 望 , 寄 托 在 中 等 阶 层 身 上 。 究 竟 怎 样 来 巩 固 或 “ 稳 定 ” 呢 ? 关 键 在 于 财 产 和 人 数 的 比 例 。 亚 里 士 多 德 认 为 : 在 一 个 国 家 中 , 中 等 阶 层 的 人 数 比 较 多 , 而 中 等 阶 层 就 是 那 些 “ 占 有 一 份 适 当 而 充 足 的 财 产 ” 的 人 。 惟 其 财 产 适 当 , 所 以 不 致 为 富 不 仁 ; 惟 其 财 产 充 足 , 所 以 不 会 凯 觎 他 人 ; 更 重 要 的 是 , 惟 其 人 数 较 多 , 所 以 这 个 阶 层 就 能 衡 平 富 有 阶 层 和 贫 穷 阶 层 的 势 力 , 而 使 国 家 “ 少 受 党 争 之 祸 ” — — 亦 即 当 时 希 腊 奴 隶 主 国 家 中 的 富 人 和 穷 人 不 断 斗 争 之 祸 。 同 时 , 亚 里 士 多 德 认 为 , 也 没 有 必 要 害 怕 后 两 个 阶 层 联 合 起 来 , 反 对 中 等 价 层 : 他 们 是 永 远 “ 彼 此 互 相 不 信 任 ” 的 , 不 会 合 作 的 。 因 此 , 亚 里 士 多 德 最 后 认 为 : 只 有 中 等 阶 层 才 是 富 人 和 穷 人 的 “ 仲 裁 者 ” , 也 “ 只 有 在 中 等 阶 级 [ 阶 层 ] 较 其 他 阶 级 [ 阶 层 ] 之 一 或 较 两 者 都 占 上 风 的 地 方 , 政 府 才 能 够 稳 定 ” , 所 以 “ 最 好 的 立 法 者 都 是 中 等 阶 级 [ 阶 层 ] 的 人 … … 例 如 梭 仑 就 是 如 此 ” 。 亚 里 士 多 德 在 这 里 提 到 了 梭 仑 , 并 不 是 偶 然 的 。 从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 雅 典 政 制 》 残 篇 中 , 1 4 政 治 学
政治学 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梭仑这位公元前六世纪的雅典奴隶主国家 的立法者,是如何的赞扬与同情。他说:梭仑曾“采取最优 良的立法,拯救国家”。梭仑的“优良的立法”是什么呢?是 抑制最富有的阶层,扶持最贫困的阶层,强化中等阶层。这 种主张恰恰与上述亚里士多德的见解相似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温和民主制”的主张,也是他对当 时奴隶主国家所持的态度。这是一种什么主张和态度呢?很 明显,是一种类似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主张和态度。他看到 了城市国家的“党争”的核心问题是财产不均的问题,他提 出的解决方案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根本变更财产制度,而是企 图用局部改变中等阶层的人数和地位,来“改变”富有阶层 与贫穷阶层之间的矛盾形势,从而“稳定”奴隶主国家的动 乱不安局面。然而,在我们看来,他的目的是达不到的。希 腊的中等阶层,正如小资产阶级之在近代一样,他们的经济 地位是不稳定的。在希腊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中等 阶层或者上升为富有阶层,或者下降为贫穷阶层。那就是说, 他们本身就是个不稳定的阶层。用一个经济地位不稳定的阶 层来“稳定”由于另外两个阶层的矛盾和斗争而致不稳定的 国家政权,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在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亚 里士多德这位奴隶主阶级的爱智者(即哲学家)的智慧毕竟 是受他的阶级立场所局限的,他看不到这点。相反,由于阶 级感情的驱使,他还在《政治学》中费了一些篇幅提出预防 革命的办法。他所探索的那些革命的原因,都是为他的预防 革命的感情或目的服务的。一个具有类似改良主义思想的思 想家之反对革命,当然是不奇怪的事情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他 对 梭 仑 这 位 公 元 前 六 世 纪 的 雅 典 奴 隶 主 国 家 的 立 法 者 , 是 如 何 的 赞 扬 与 同 情 。 他 说 : 梭 仑 曾 “ 采 取 最 优 良 的 立 法 , 拯 救 国 家 ” 。 梭 仑 的 “ 优 良 的 立 法 ” 是 什 么 呢 ? 是 抑 制 最 富 有 的 阶 层 , 扶 持 最 贫 困 的 阶 层 , 强 化 中 等 阶 层 。 这 种 主 张 恰 恰 与 上 述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见 解 相 似 。 这 就 是 亚 里 士 多 德 “ 温 和 民 主 制 ” 的 主 张 , 也 是 他 对 当 时 奴 隶 主 国 家 所 持 的 态 度 。 这 是 一 种 什 么 主 张 和 态 度 呢 ? 很 明 显 , 是 一 种 类 似 资 产 阶 级 改 良 主 义 的 主 张 和 态 度 。 他 看 到 了 城 市 国 家 的 “ 党 争 ” 的 核 心 问 题 是 财 产 不 均 的 问 题 , 他 提 出 的 解 决 方 案 不 是 任 何 意 义 上 的 根 本 变 更 财 产 制 度 , 而 是 企 图 用 局 部 改 变 中 等 阶 层 的 人 数 和 地 位 , 来 “ 改 变 ” 富 有 阶 层 与 贫 穷 阶 层 之 间 的 矛 盾 形 势 , 从 而 “ 稳 定 ” 奴 隶 主 国 家 的 动 乱 不 安 局 面 。 然 而 , 在 我 们 看 来 , 他 的 目 的 是 达 不 到 的 。 希 腊 的 中 等 阶 层 , 正 如 小 资 产 阶 级 之 在 近 代 一 样 , 他 们 的 经 济 地 位 是 不 稳 定 的 。 在 希 腊 国 家 的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过 程 中 , 中 等 阶 层 或 者 上 升 为 富 有 阶 层 , 或 者 下 降 为 贫 穷 阶 层 。 那 就 是 说 , 他 们 本 身 就 是 个 不 稳 定 的 阶 层 。 用 一 个 经 济 地 位 不 稳 定 的 阶 层 来 “ 稳 定 ” 由 于 另 外 两 个 阶 层 的 矛 盾 和 斗 争 而 致 不 稳 定 的 国 家 政 权 , 在 逻 辑 上 是 说 不 通 的 , 在 事 实 上 也 是 不 可 能 的 。 亚 里 士 多 德 这 位 奴 隶 主 阶 级 的 爱 智 者 ( 即 哲 学 家 ) 的 智 慧 毕 竟 是 受 他 的 阶 级 立 场 所 局 限 的 , 他 看 不 到 这 点 。 相 反 , 由 于 阶 级 感 情 的 驱 使 , 他 还 在 《 政 治 学 》 中 费 了 一 些 篇 幅 提 出 预 防 革 命 的 办 法 。 他 所 探 索 的 那 些 革 命 的 原 因 , 都 是 为 他 的 预 防 革 命 的 感 情 或 目 的 服 务 的 。 一 个 具 有 类 似 改 良 主 义 思 想 的 思 想 家 之 反 对 革 命 , 当 然 是 不 奇 怪 的 事 情 。 政 治 学 1 5
政治学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希腊奴隶主国家危机的进一步加 深。亚里士多德的温和民主制企图在保持奴隶主阶级统治的 前提下,在根本保存大富极贫的前提下,用加强中等阶层的 势力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终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假使 没有亚历山大所造成的军事帝国的“希腊化”局面而使希腊 各城市国家自然发展下去,它们的命运也必然是日趋分崩离 析而濒于危亡。因为除了奴隶的起义之外,自由贫民同富有 奴隶主之间的斗争,也已激烈到了极点。柏拉图早已经说过: 穷人聚在城里,身怀白刃:有的负债累累,有的颠连无告, 有的则兼有此两种不幸而充满愤恨,打算对付夺去他们财产 的人——一他们在打算造反。”由于“希腊化”时期以及罗马统 治阶级由军事和政治胜利而造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才 使奴隶制国家在另外一种形式和规模下又继续了下去。 亚历山大成功的时候,亚里士多德还没有死。然而我们 今天却丝毫看不出:他这位“高足”亚历山大的军事行动当 时所造成的世界的新局面对他有任何影响。亚历山大揉合希 腊文化与东方文化,而亚里士多德却仍然以非希腊人为“野 蛮人”;亚历山大把城市国家沦为意义大为降低的市府或省 区,而亚里士多德却仍然认为它是“良善而自足的生活”的 标的。凡此种种都说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已落在政治 现实的后面了;它们是属于一个结束的时代,一个用城市国 家的方式来统治的时代的理论的。当然,我们更看重的是,他 是一切剥削阶级政治学的创始人。 1964年10月
历 史 发 展 的 必 然 趋 势 是 希 腊 奴 隶 主 国 家 危 机 的 进 一 步 加 深 。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温 和 民 主 制 企 图 在 保 持 奴 隶 主 阶 级 统 治 的 前 提 下 , 在 根 本 保 存 大 富 极 贫 的 前 提 下 , 用 加 强 中 等 阶 层 的 势 力 来 巩 固 奴 隶 主 的 统 治 , 终 于 是 不 可 能 的 。 事 实 上 , 假 使 没 有 亚 历 山 大 所 造 成 的 军 事 帝 国 的 “ 希 腊 化 ” 局 面 而 使 希 腊 各 城 市 国 家 自 然 发 展 下 去 , 它 们 的 命 运 也 必 然 是 日 趋 分 崩 离 析 而 濒 于 危 亡 。 因 为 除 了 奴 隶 的 起 义 之 外 , 自 由 贫 民 同 富 有 奴 隶 主 之 间 的 斗 争 , 也 已 激 烈 到 了 极 点 。 柏 拉 图 早 已 经 说 过 : “ 穷 人 聚 在 城 里 , 身 怀 白 刃 : 有 的 负 债 累 累 , 有 的 颠 连 无 告 , 有 的 则 兼 有 此 两 种 不 幸 而 充 满 愤 恨 , 打 算 对 付 夺 去 他 们 财 产 的 人 — — 他 们 在 打 算 造 反 。 ” 由 于 “ 希 腊 化 ” 时 期 以 及 罗 马 统 治 阶 级 由 军 事 和 政 治 胜 利 而 造 成 的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可 能 , 才 使 奴 隶 制 国 家 在 另 外 一 种 形 式 和 规 模 下 又 继 续 了 下 去 。 亚 历 山 大 成 功 的 时 候 , 亚 里 士 多 德 还 没 有 死 。 然 而 我 们 今 天 却 丝 毫 看 不 出 : 他 这 位 “ 高 足 ” 亚 历 山 大 的 军 事 行 动 当 时 所 造 成 的 世 界 的 新 局 面 对 他 有 任 何 影 响 。 亚 历 山 大 揉 合 希 腊 文 化 与 东 方 文 化 , 而 亚 里 士 多 德 却 仍 然 以 非 希 腊 人 为 “ 野 蛮 人 ” ; 亚 历 山 大 把 城 市 国 家 沦 为 意 义 大 为 降 低 的 市 府 或 省 区 , 而 亚 里 士 多 德 却 仍 然 认 为 它 是 “ 良 善 而 自 足 的 生 活 ” 的 标 的 。 凡 此 种 种 都 说 明 :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政 治 理 论 已 落 在 政 治 现 实 的 后 面 了 ; 它 们 是 属 于 一 个 结 束 的 时 代 , 一 个 用 城 市 国 家 的 方 式 来 统 治 的 时 代 的 理 论 的 。 当 然 , 我 们 更 看 重 的 是 , 他 是 一 切 剥 削 阶 级 政 治 学 的 创 始 人 。 1 9 6 4 年 1 0 月 。 1 6 政 治 学
目录 卷(B) …46 卷①)三……………………… 119 卷()四…………………… 卷C)五 252 卷()六… 卷(H)七 卷()八…………………… 附录一本书章节摘要……… ………480 附录二关于本书的题名
目 录 卷 ( B) 一 … … … … … … … … … … … … … … … … … 2 卷 ( C) 二 … … … … … … … … … … … … … … … … … 4 6 卷 ( D) 三 … … … … … … … … … … … … … … … … … 1 1 9 卷 ( E) 四 … … … … … … … … … … … … … … … … … 1 9 1 卷 ( F) 五 … … … … … … … … … … … … … … … … … 2 5 2 卷 ( G) 六 … … … … … … … … … … … … … … … … … 3 3 8 卷 ( H) 七 … … … … … … … … … … … … … … … … … 3 7 1 卷 ( I) 八 … … … … … … … … … … … … … … … … … 4 4 7 附 录 一 本 书 章 节 摘 要 … … … … … … … … … … … 4 8 0 附 录 二 关 于 本 书 的 题 名 … … … … … … … … … … 5 0 6
政治学 卷(A) 章一我们见到每一个城邦(城市)各是某一种类的社会团 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 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 取某一善果。既然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那么我们 也可说社会团体中最高而包含最广的一种,它所求的善业也 定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 城邦”,即政治社团(城市社团)。 有人说城邦政治家和君王或家长或奴隶主相同,这种说 法是谬误的。主张这种说法的人认为这类人物所不同的不在 ①社会团体,可以作为“二人以上群众所组成的‘团体”(参看《尼伦》卷 五章八)。组成这种团体的分子可以是不相等的人们,如主奴(本书卷一章六) 也可以是相等的人们(卷七章八)。平等人之间的团体可以物资相通,由卖买而构 成经济团体(《尼伦》),或由夫妇构成家庭,也可以凭共同目的,作共同活动而 构成政治团体,如城邦(本书卷一章二等,《尼伦》卷八章十一等)。家庭无需契 约,组成政治团体则应有契约(宪法)(尼伦》1161b13)。城邦是行业和职能相 异的分子的组合,在这种组合中,一定有统治和被统治两类人(本书卷一等)。 ②见柏拉图:《政治家篇》 (Plato, Politicus),258E-259D:参看色诺芬 《苏格拉底回忆录》∝ xenophon, Memorabilia)i4.12。 ③本书注释中所引参考书籍:(一)见本书者,不写出书名,只举章节或页 行数。C二)见亚里士多德其它著作者,只举书名(简写和原名见附录“书目 Ⅵ)。亚氏书页行数都依《克尔校印本》 Bekker Text)。C三)其它各家的书 举作者和书名,原作者以一书传于后世者,常常只举作者名,书名从略
卷 ( B) 一 章 一 我 们 见 到 每 一 个 城 邦 ( 城 市 ) 各 是 某 一 种 类 的 社 会 团 体 , 一 切 社 会 团 体 的 建 立 , 其 目 的 总 是 为 了 完 成 某 些 善 业 — — 所 有 人 类 的 每 一 种 作 为 , 在 他 们 自 己 看 来 , 其 本 意 总 是 在 求 取 某 一 善 果 。 既 然 一 切 社 会 团 体 都 以 善 业 为 目 的 , 那 么 我 们 也 可 说 社 会 团 体 中 最 高 而 包 含 最 广 的 一 种 , 它 所 求 的 善 业 也 一 定 是 最 高 而 最 广 的 : 这 种 至 高 而 广 涵 的 社 会 团 体 就 是 所 谓 “ 城 邦 ” , 即 政 治 社 团 ( 城 市 社 团 ) 。 有 人 说 城 邦 政 治 家 和 君 王 或 家 长 或 奴 隶 主 相 同 , 这 种 说 法 是 谬 误 的 。 主 张 这 种 说 法 的 人 认 为 这 类 人 物 所 不 同 的 不 在 ① 社 会 团 体 , 可 以 作 为 “ 二 人 以 上 群 众 所 组 成 的 ‘ 团 体 ’ ” ( 参 看 《 尼 伦 》 卷 五 章 八 ) ③ 。 组 成 这 种 团 体 的 分 子 可 以 是 不 相 等 的 人 们 , 如 主 奴 ( 本 书 卷 一 章 六 ) , 也 可 以 是 相 等 的 人 们 ( 卷 七 章 八 ) 。 平 等 人 之 间 的 团 体 可 以 物 资 相 通 , 由 卖 买 而 构 成 经 济 团 体 ( 《 尼 伦 》 ) , 或 由 夫 妇 构 成 家 庭 , 也 可 以 凭 共 同 目 的 , 作 共 同 活 动 而 构 成 政 治 团 体 , 如 城 邦 ( 本 书 卷 一 章 二 等 , 《 尼 伦 》 卷 八 章 十 一 等 ) 。 家 庭 无 需 契 约 , 组 成 政 治 团 体 则 应 有 契 约 ( 宪 法 ) ( 《 尼 伦 》 1 1 6 1 b 1 3 ) 。 城 邦 是 行 业 和 职 能 相 异 的 分 子 的 组 合 , 在 这 种 组 合 中 , 一 定 有 统 治 和 被 统 治 两 类 人 ( 本 书 卷 一 等 ) 。 ② 见 柏 拉 图 : 《 政 治 家 篇 》 ( P l a t o , P o l i t i c u s ) , 2 5 8 E — 2 5 9 D ; 参 看 色 诺 芬 : 《 苏 格 拉 底 回 忆 录 》 ( X e n o p h o n , M e m o r a b i l i a ) i 4 . 1 2 。 ③ 本 书 注 释 中 所 引 参 考 书 籍 : ( 一 ) 见 本 书 者 , 不 写 出 书 名 , 只 举 章 节 或 页 行 数 。 ( 二 ) 见 亚 里 士 多 德 其 它 著 作 者 , 只 举 书 名 ( 简 写 和 原 名 见 附 录 “ 书 目 ” Ⅵ ) 。 亚 氏 书 页 行 数 都 依 《 贝 克 尔 校 印 本 》 ( B e k k e r T e x t ) 。 ( 三 ) 其 它 各 家 的 书 举 作 者 和 书 名 , 原 作 者 以 一 书 传 于 后 世 者 , 常 常 只 举 作 者 名 , 书 名 从 略 。 2 政 治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