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际关系史教案 绪论 1.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定义。国际关系史是指国际社会中各地区 各国家、各国际组织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思想、 教育、宗教和民族等领域中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相互制 约的关系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结果的总和。 2国际关系的产生。古代和中世纪国际关系的内涵及其表现。近 代国际关系产生的条件。地理大发现以后,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场逐 步形成,世界加快了由分散到整体发展的步伐;资产阶级奋起反抗, 纷纷战胜封建专制统治,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资本主义渐次成 长壮大,世界市场走向成熟;通讯和交通业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联 系交往更加频繁;世界列强侵占落后地区,落后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 的漩涡,全球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全球性的国际关系 体系宣告形成。 近代国际关系的新特征。史入近代,独立的主权国家相继建立, 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运作的动力源泉;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演进, 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唯一的行为主体被打破,行为者日益增多,行 为日益多样化;经济关系成为国家间关系的基础,通过国际分工,国 际交换,使一国的经济活动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 3近代国际关系史与世界近代史的相互关系。两者紧密联系、互 相渗透。近代国际关系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世 界近代史作为载体。当近代国际关系史从世界近代史中分离出来,成 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又是对世界近代史中国际关系史这部分内容的丰 富、深化与扩展。世界近代史以叙述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主线,着重把 握历史的整体发展与规律,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内部发展的历史。而近 代国际关系史主要是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外部动态发展的历史,着重从 横向方面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国家间和国际组织间的外部关系,阐 释近代国际关系史对全球社会发展过程的牵制和影响 4.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国际政治关系。政治关系为国际 关系中多种关系的集中反映,政治关系在国家与国家以及国际组织之 间关系的演变中占据主导地位;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关系是国际 关系史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关系,在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国际经济关系 的运作把各国的经济活动变成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并构成国家间关 系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际文化关系。国际间频繁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 了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同时也充当了加强国际社会政治、经济 和科学联系的媒介,对国际关系史的演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战 争与和平的关系。其使命在于,建立国际体系中的有效调节机制,研
近代国际关系史教案 绪论 1. 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定义。国际关系史是指国际社会中各地区、 各国家、各国际组织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思想、 教育、宗教和民族等领域中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相互制 约的关系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结果的总和。 2. 国际关系的产生。古代和中世纪国际关系的内涵及其表现。近 代国际关系产生的条件。地理大发现以后,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场逐 步形成,世界加快了由分散到整体发展的步伐;资产阶级奋起反抗, 纷纷战胜封建专制统治,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资本主义渐次成 长壮大,世界市场走向成熟;通讯和交通业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联 系交往更加频繁;世界列强侵占落后地区,落后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 的漩涡,全球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全球性的国际关系 体系宣告形成。 近代国际关系的新特征。史入近代,独立的主权国家相继建立, 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运作的动力源泉;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演进, 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唯一的行为主体被打破,行为者日益增多,行 为日益多样化;经济关系成为国家间关系的基础,通过国际分工,国 际交换,使一国的经济活动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 3. 近代国际关系史与世界近代史的相互关系。两者紧密联系、互 相渗透。近代国际关系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世 界近代史作为载体。当近代国际关系史从世界近代史中分离出来,成 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又是对世界近代史中国际关系史这部分内容的丰 富、深化与扩展。世界近代史以叙述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主线,着重把 握历史的整体发展与规律,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内部发展的历史。而近 代国际关系史主要是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外部动态发展的历史,着重从 横向方面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国家间和国际组织间的外部关系,阐 释近代国际关系史对全球社会发展过程的牵制和影响。 4. 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国际政治关系。政治关系为国际 关系中多种关系的集中反映,政治关系在国家与国家以及国际组织之 间关系的演变中占据主导地位;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关系是国际 关系史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关系,在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国际经济关系 的运作把各国的经济活动变成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并构成国家间关 系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际文化关系。国际间频繁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 了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同时也充当了加强国际社会政治、经济 和科学联系的媒介,对国际关系史的演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战 争与和平的关系。其使命在于,建立国际体系中的有效调节机制,研
究国际战争的生成机理和霸权主义的基本特征,研究国际战争的生成 机理和霸权主义的基本特征,研究争取和平的途径与手段;均势外交 与遏制强权的关系。均势外交是国际关系史中经常被使用的一种外交 制衡机制,目的是抵消、分解、抑制过于强盛的大国和军事集团的力 量,防止世界战争的发生、对近代国际关系产生过深远影响。 5.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应体现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坚持实 事求是、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不溢美,不隐恶;②普遍联系的原则 要全面地看问题,通观全局,注意观察客观事务的不同侧面,分清 主流和支流。二要系统地看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关系史 中的各个事件和现象的普遍联系大为加强,因而对国际关系史必须做 系统分析。三要区别不同国际事件、现象的联结点,不能用一个标准、 种尺度来看待事物的普遍联系。四要历史地看问题,弄清问题所发 生的具体时间和特定空间,不能用当代的要求去苛求前事前人;③运 动发展的原则,坚持运动发展的原则一要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 联系起来,二要同阶级关系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 1.西方世界的兴盛与近代国际关系的肇始 整体性世界的最终形成及其影响 1.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地位 地理大发现是一场把西欧以及世界从中世纪带入近代社会的伟大 运动。在欧洲站在海上探险活动最前列的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 西班牙两个封建王国。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东航行,开辟了通往 东方的海上通道。西班牙人从西欧大陆出发向西航行,先是到达拉丁 美洲,继西班牙人又绕过美洲大陆最南端、进入太平洋过好望角,沿 非洲西海岸驶返西班牙,完成了环球航行,标志着地理大发现的结束 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人类的眼界空前扩 大,世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密切、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 破,原来分散的世界渐次成为一个初见其全貌的整体世界 2.大西洋市场的初步建立 美洲大西洋市场是在16世纪中后期通过持续的生产和商品交换 而逐步建立的。主要体现在:大量开采贵金属。黄金白银的开采是大 西洋市场建立的发动机,它不仅带动了相关的农副产品的生产,产生 对劳动力和手工业品的巨大需求,而且刺激了大矿山附近城市的兴 起。第二,建立种植园。这是殖民主义者从掠夺转向生产,把美洲纳 入世界市场的又一重要行为。第三,贩运黑人从事奴隶劳动。把非洲 拖入大西洋市场,由非洲直接向西印度群岛及美洲大陆输出黑奴的南 大西洋贸易体系逐步确立, 3.东方市场的逐步形成 L16世纪的东方市场主要指葡萄牙人经好望角在远至香料群岛和
究国际战争的生成机理和霸权主义的基本特征,研究国际战争的生成 机理和霸权主义的基本特征,研究争取和平的途径与手段;均势外交 与遏制强权的关系。均势外交是国际关系史中经常被使用的一种外交 制衡机制,目的是抵消、分解、抑制过于强盛的大国和军事集团的力 量,防止世界战争的发生、对近代国际关系产生过深远影响。 5. 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应体现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坚持实 事求是、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不溢美,不隐恶;②普遍联系的原则, 一要全面地看问题,通观全局,注意观察客观事务的不同侧面,分清 主流和支流。二要系统地看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关系史 中的各个事件和现象的普遍联系大为加强,因而对国际关系史必须做 系统分析。三要区别不同国际事件、现象的联结点,不能用一个标准、 一种尺度来看待事物的普遍联系。四要历史地看问题,弄清问题所发 生的具体时间和特定空间,不能用当代的要求去苛求前事前人;③运 动发展的原则,坚持运动发展的原则一要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 联系起来,二要同阶级关系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 1. 西方世界的兴盛与近代国际关系的肇始 1. 整体性世界的最终形成及其影响 1.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地位 地理大发现是一场把西欧以及世界从中世纪带入近代社会的伟大 运动。在欧洲站在海上探险活动最前列的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 西班牙两个封建王国。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东航行,开辟了通往 东方的海上通道。西班牙人从西欧大陆出发向西航行,先是到达拉丁 美洲,继西班牙人又绕过美洲大陆最南端、进入太平洋过好望角,沿 非洲西海岸驶返西班牙,完成了环球航行,标志着地理大发现的结束。 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人类的眼界空前扩 大,世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密切、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 破,原来分散的世界渐次成为一个初见其全貌的整体世界。 2. 大西洋市场的初步建立 美洲大西洋市场是在 16 世纪中后期通过持续的生产和商品交换 而逐步建立的。主要体现在:大量开采贵金属。黄金白银的开采是大 西洋市场建立的发动机,它不仅带动了相关的农副产品的生产,产生 对劳动力和手工业品的巨大需求,而且刺激了大矿山附近城市的兴 起。第二,建立种植园。这是殖民主义者从掠夺转向生产,把美洲纳 入世界市场的又一重要行为。第三,贩运黑人从事奴隶劳动。把非洲 拖入大西洋市场,由非洲直接向西印度群岛及美洲大陆输出黑奴的南 大西洋贸易体系逐步确立。 3. 东方市场的逐步形成 16 世纪的东方市场主要指葡萄牙人经好望角在远至香料群岛和
日本之间的广阔海域内建立起来的市场,也指西班牙人在美洲通过菲 律宾而与亚洲发生经贸往来而形成的市场。葡萄牙建立东方市场主要 是运用暴力控制印度洋,把东方的大批香料和其他产品运往欧洲。葡 萄牙人还在东方从事转运贸易,用赚取的利润购买东方的物品运回西 方。16世纪东方市场发育的另一方面是西班牙人在美洲与菲律宾之 间建立起来的贸易关系 4.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意义 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场的初步建立,不仅促使 了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的沟通,而且进一步扩大了世界市场的 外延;世界各地区沟通联系,加速了整体性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地理 大发现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区的联系,开始了欧洲对美洲、非洲 亚洲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对欧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2.欧洲早期的扩张和新兴国家的崛起 1.伊比利亚国家的殖民争夺 近代早期的欧洲殖民扩张活动始于16世纪上半期,经17世纪到 18世纪中叶形成一套完整的殖民统治制度。欧洲的殖民扩张以伊比 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为典型。16世纪上半期,葡、西在夺取 海外殖民地的活动中已存在着尖锐矛盾。教皇子午线规定葡萄牙向东 扩张、西班牙向西扩张,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两大殖民帝国。葡、 西殖民帝国的兴起,是16世纪中期以前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历 史事件。 特别是西班牙于1580年吞并葡萄牙及其属地以后,成为统治欧洲 和垄断世界市场的超级霸主,并同教皇势力相勾结,被视为国际政治 中的反动堡垒和试图打入海上的商业民族的公敌。从而预示自中世纪 以来,封建大国之间争权夺利的王朝战争降至次要地位,以荷、英、 法等新兴国家向西班牙商业霸权挑战的商业战争上升为主导地位 2西班牙的衰落及其后果 衰落的原因。16世纪上半期西班牙封建专制制度没有任何松动离 析的趋向。16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正展示出良好的发 展势头,荷、英、法悄然崛起,开始向西班牙发起挑战。西班牙衰落 的表现。荷、英、法决意打破西班牙几乎独占拉美的历史局面,在西 属西印度群岛向西班牙频频出击。首先利用海盗拦截西班牙商船或骚 扰其殖民地港口。其次运用走私活动打破西班牙对美洲殖民地进出口 贸易的垄断。再次是诉诸武力,直接在加勒比海地区夺取殖民地。1588 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几近覆没,国势日蹙。海外贸易萎缩,垄断 权丧失。农业遭到破坏,西班牙成为粮食进口国。外债高筑,财政破 产。海外殖民地失去防卫和支撑的后盾,被后起强国宰割。西班牙霸 权地位彻底衰落。西班牙的衰落,荷、英、法等国后来居上,改变了
日本之间的广阔海域内建立起来的市场,也指西班牙人在美洲通过菲 律宾而与亚洲发生经贸往来而形成的市场。葡萄牙建立东方市场主要 是运用暴力控制印度洋,把东方的大批香料和其他产品运往欧洲。葡 萄牙人还在东方从事转运贸易,用赚取的利润购买东方的物品运回西 方。16 世纪东方市场发育的另一方面是西班牙人在美洲与菲律宾之 间建立起来的贸易关系。 4. 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意义 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场的初步建立,不仅促使 了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的沟通,而且进一步扩大了世界市场的 外延;世界各地区沟通联系,加速了整体性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地理 大发现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区的联系,开始了欧洲对美洲、非洲、 亚洲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对欧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2. 欧洲早期的扩张和新兴国家的崛起 1. 伊比利亚国家的殖民争夺 近代早期的欧洲殖民扩张活动始于 16 世纪上半期,经 17 世纪到 18 世纪中叶形成一套完整的殖民统治制度。欧洲的殖民扩张以伊比 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为典型。16 世纪上半期,葡、西在夺取 海外殖民地的活动中已存在着尖锐矛盾。教皇子午线规定葡萄牙向东 扩张、西班牙向西扩张,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两大殖民帝国。葡、 西殖民帝国的兴起,是 16 世纪中期以前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历 史事件。 特别是西班牙于 1580 年吞并葡萄牙及其属地以后,成为统治欧洲 和垄断世界市场的超级霸主,并同教皇势力相勾结,被视为国际政治 中的反动堡垒和试图打入海上的商业民族的公敌。从而预示自中世纪 以来,封建大国之间争权夺利的王朝战争降至次要地位,以荷、英、 法等新兴国家向西班牙商业霸权挑战的商业战争上升为主导地位。 2. 西班牙的衰落及其后果 衰落的原因。16 世纪上半期西班牙封建专制制度没有任何松动离 析的趋向。16 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正展示出良好的发 展势头,荷、英、法悄然崛起,开始向西班牙发起挑战。西班牙衰落 的表现。荷、英、法决意打破西班牙几乎独占拉美的历史局面,在西 属西印度群岛向西班牙频频出击。首先利用海盗拦截西班牙商船或骚 扰其殖民地港口。其次运用走私活动打破西班牙对美洲殖民地进出口 贸易的垄断。再次是诉诸武力,直接在加勒比海地区夺取殖民地。1588 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几近覆没,国势日蹙。海外贸易萎缩,垄断 权丧失。农业遭到破坏,西班牙成为粮食进口国。外债高筑,财政破 产。海外殖民地失去防卫和支撑的后盾,被后起强国宰割。西班牙霸 权地位彻底衰落。西班牙的衰落,荷、英、法等国后来居上,改变了
欧洲传统的政治格局。资本主义加速成长,国际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 时期 3.三十年战争和欧洲势力的交融 1.三十年战争发生的深刻背景 三十年战争既是德意志内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各诸侯之间以及 诸侯各邦之间为争夺宗教、经济、政体、领土等权益的内战,也是西 欧和北欧主要国家乘机浑水摸鱼干涉德意志事务,争夺地区霸权的斗 争。三十年战争前夕,欧洲大陆局势动荡,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 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志各邦诸侯 尤其是新教诸侯势力崛起,教皇和天主教势力受到冲击,神圣罗马帝 国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各邦诸侯尤其与新教势 力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各支新教掀起了一场席卷欧洲大陆旨在反对 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新教诸侯为反对帝国皇帝的专权和哈 布斯堡王朝的称霸野心,于1609年7月10日组成新教联盟,同天主 教联盟相抗衡。欧洲国家密切关注德意志事态的发展,并在两大对立 集团之间选择自己的支持对象,从而使德意志国内的矛盾扩张为国际 斗争。三十年战争如箭在弦,国际关系也将发生重大变动 2.三十年战争的始末 1618年5月23日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王宫, 制造了“掷出窗外事件”,标志着三十年战争正式爆发 这场战争由于外国势力的卷入,战争规模迅即扩大,从德意志内 战演变成全欧性战争。战争以德意志新教诸侯、法国、瑞典、丹麦为 方,以德意志天主教诸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奥地利为 另一方。战争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战争的第一阶段(1618-1623 年),捷克起义被镇压,捷克重归哈布斯堡家族统治。战争的第二阶 段(1625-1629),双方互有胜负。战争的第三阶段(1630-1634), 双方交战激烈,互有胜负。战争的第四阶段(1635-1648),交战双 方展开拉锯式进攻,相互攻入对方领土,各有胜负得失,以法国为首 的一方略占优势。但双方交战20多年,消耗巨大,都无力最终取胜 表示愿意举行和谈。经协商和谈在威斯特伐利亚省的闵斯特和奥斯纳 布鲁克两个相邻的城镇同时展开。谈判期间,双方的军事行动仍未停 止,和谈延续了5年之久,直到1648年10月24日才签订了和约, 十年战争宣告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欧洲领土的 局部分割。②宗教关系的定位。③德意志国家体制的约定。威斯特伐 利亚和约的签订是近代国际关系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首先它开 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其次,和约确立了国家领 土与国家独立为国际关系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第三,和约除了以罗
欧洲传统的政治格局。资本主义加速成长,国际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 时期。 3. 三十年战争和欧洲势力的交融 1. 三十年战争发生的深刻背景 三十年战争既是德意志内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各诸侯之间以及 诸侯各邦之间为争夺宗教、经济、政体、领土等权益的内战,也是西 欧和北欧主要国家乘机浑水摸鱼干涉德意志事务,争夺地区霸权的斗 争。三十年战争前夕,欧洲大陆局势动荡,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 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志各邦诸侯 尤其是新教诸侯势力崛起,教皇和天主教势力受到冲击,神圣罗马帝 国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各邦诸侯尤其与新教势 力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各支新教掀起了一场席卷欧洲大陆旨在反对 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新教诸侯为反对帝国皇帝的专权和哈 布斯堡王朝的称霸野心,于 1609 年 7 月 10 日组成新教联盟,同天主 教联盟相抗衡。欧洲国家密切关注德意志事态的发展,并在两大对立 集团之间选择自己的支持对象,从而使德意志国内的矛盾扩张为国际 斗争。三十年战争如箭在弦,国际关系也将发生重大变动。 2. 三十年战争的始末 1618 年 5 月 23 日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王宫, 制造了“掷出窗外事件”,标志着三十年战争正式爆发。 这场战争由于外国势力的卷入,战争规模迅即扩大,从德意志内 战演变成全欧性战争。战争以德意志新教诸侯、法国、瑞典、丹麦为 一方,以德意志天主教诸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奥地利为 另一方。战争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战争的第一阶段(1618—1623 年),捷克起义被镇压,捷克重归哈布斯堡家族统治。战争的第二阶 段(1625—1629),双方互有胜负。战争的第三阶段(1630—1634), 双方交战激烈,互有胜负。战争的第四阶段(1635—1648),交战双 方展开拉锯式进攻,相互攻入对方领土,各有胜负得失,以法国为首 的一方略占优势。但双方交战 20 多年,消耗巨大,都无力最终取胜, 表示愿意举行和谈。经协商和谈在威斯特伐利亚省的闵斯特和奥斯纳 布鲁克两个相邻的城镇同时展开。谈判期间,双方的军事行动仍未停 止,和谈延续了 5 年之久,直到 1648 年 10 月 24 日才签订了和约, 三十年战争宣告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欧洲领土的 局部分割。②宗教关系的定位。③德意志国家体制的约定。威斯特伐 利亚和约的签订是近代国际关系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首先它开 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其次,和约确立了国家领 土与国家独立为国际关系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第三,和约除了以罗
马教皇为中心统治西欧国家的神权政治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 中解放出来。第四,和约缔结之后,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 M。 3.战后欧洲均势的构筑 三十年战争打乱了欧洲自中世纪以来传统的社会秩序,神权政治 体制失去了昔日的至尊地位,以主权平等和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所组 成的国际社会确立起来。由于战争改变了参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当时 没有一个国家强大到可以充当欧洲的霸主,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个短暂 的,各国力量相对均衡的格局,国际关系迎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 期。 法国通过这次战争增强了实力,为其争霸欧洲奠定了基础。瑞典 成为北欧的强国。德意志在战争中创巨痛深,国土继续保持分裂,惟 普鲁士逐步走向兴盛。奥地利也成为与普鲁士相抗衡的一支重要力 量。西班牙在战争中遭到严重削弱,国势剧衰,在欧洲成为配角。意 大利尚处于奥、法分割之下,但意大利在地中海中部地位稳固。 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均势格局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资产阶级革 命后的英国力图打破法国在欧洲潜在的霸权地位,积极干预欧洲大陆 事务。俄国企图打通波罗地海出海口,与瑞典对抗,荷兰、丹麦也积 极参与混争。它们将对欧洲政治秩序重新作出安排,国际关系孕育着 新的动荡和演变。 2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国际关系的运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国际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的反响 1640年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继尼德兰革命之后的又一次 资产阶级革命,强烈地震撼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法国、西班牙、德意 志诸邦以及荷兰等国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反映。但是,当时正值欧洲 十年战争的末期,所以欧洲各强国都无力干涉英国革命。 2.英国革命期间奉行的对外政策 革命期间,英国分裂为以国王为代表和以议会为中心的两个阵营 双方各自派员遣使奔赴欧洲,寻求可能的援助和支持。议会采取谨慎 而且灵活的外交手段,为英国革命争取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3.克伦威尔时代的英国外交 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是不参与欧洲的事务。克伦威尔一方面渴望 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恢复与大陆国家正常的外交和贸易关系;另 方面,又极力夺取海洋霸权,英、荷之间发生了第一次战争。 4.复辟时期的英国对外关系 这一时期,英、荷矛盾更加尖锐,并最终导致第二次和第三次英 荷战争。在同荷兰争夺海洋霸权的同时,英国也同欧洲其它强国进行
马教皇为中心统治西欧国家的神权政治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 中解放出来。第四,和约缔结之后,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 立。 3. 战后欧洲均势的构筑 三十年战争打乱了欧洲自中世纪以来传统的社会秩序,神权政治 体制失去了昔日的至尊地位,以主权平等和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所组 成的国际社会确立起来。由于战争改变了参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当时 没有一个国家强大到可以充当欧洲的霸主,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个短暂 的,各国力量相对均衡的格局,国际关系迎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 期。 法国通过这次战争增强了实力,为其争霸欧洲奠定了基础。瑞典 成为北欧的强国。德意志在战争中创巨痛深,国土继续保持分裂,惟 普鲁士逐步走向兴盛。奥地利也成为与普鲁士相抗衡的一支重要力 量。西班牙在战争中遭到严重削弱,国势剧衰,在欧洲成为配角。意 大利尚处于奥、法分割之下,但意大利在地中海中部地位稳固。 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均势格局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资产阶级革 命后的英国力图打破法国在欧洲潜在的霸权地位,积极干预欧洲大陆 事务。俄国企图打通波罗地海出海口,与瑞典对抗,荷兰、丹麦也积 极参与混争。它们将对欧洲政治秩序重新作出安排,国际关系孕育着 新的动荡和演变。 2. 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国际关系的运行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国际影响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的反响 1640 年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继尼德兰革命之后的又一次 资产阶级革命,强烈地震撼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法国、西班牙、德意 志诸邦以及荷兰等国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反映。但是,当时正值欧洲三 十年战争的末期,所以欧洲各强国都无力干涉英国革命。 2. 英国革命期间奉行的对外政策 革命期间,英国分裂为以国王为代表和以议会为中心的两个阵营。 双方各自派员遣使奔赴欧洲,寻求可能的援助和支持。议会采取谨慎 而且灵活的外交手段,为英国革命争取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3. 克伦威尔时代的英国外交 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是不参与欧洲的事务。克伦威尔一方面渴望 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恢复与大陆国家正常的外交和贸易关系;另一 方面,又极力夺取海洋霸权,英、荷之间发生了第一次战争。 4. 复辟时期的英国对外关系 这一时期,英、荷矛盾更加尖锐,并最终导致第二次和第三次英 荷战争。在同荷兰争夺海洋霸权的同时,英国也同欧洲其它强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