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来为放弃斗争作遁词。难怪石敬瑭看后说:“朕比以北面事之,烦懑不 快。今省所奏,释然如醒。朕计已决,卿可无忧。”由此也可见桑维翰是石 敬瑭的主要决策者、责任人 晋出帝石重贵继位后,桑维翰被任为侍中,但是实权在主张与契丹绝盟 的大将景延广手中。桑维翰多次上言与契丹请和都被否定。天福九年(944), 契丹大举南侵,劫掠贝州(今河北清河)等地后北返,造成后晋不少损失。 桑维翰乘机让人在石重贵面前说:“制契丹而安天下,非用维翰不可。”于 是石重贵就把景延广调离朝廷出守洛阳。“拜维翰中书令、复为枢密使,封 魏国公,事无巨细,一以委之” 桑维翰这一次掌权,据说是“数月之间,百度浸理”°。可是他凭借权势 广收贿赂,“仍岁之间,积货巨万。”他又恢复先前罢废的翰林学士、端明 殿学士、枢密院学士等职务,安插亲信故交担任,引起朝野议论。李彦韬、 冯玉等在石重贵面前攻讦桑维翰,石重贵想立即罢黜他,后经刘昫、李崧等 劝解才采取逐步分权的做法,由冯玉先任枢密使再任相职来削夺桑维翰的实 权。于是桑维翰乘石重贵生病之时向太后建议“为皇弟石重睿置师傅”。石 重贵病愈后获悉此事大怒,就罢去他的相职,出任开封尹。此后他就称有“足 疾”,很少去朝见。 纵观桑维翰的一生,也做过一些有利于民众的事,“理安阳除民弊二十 余事”就是一例。其中所除一弊是减轻刑罚:“先是,相州管内所获盗贼 皆籍没其财产,云是河朔旧例。及维翰作镇,以律无明文,具事以奏之 结果降旨同意,“自是‘劫贼’之家,皆免籍没,维翰之力也”。这无疑对 被诬为“劫贼”的民众是有好处的。再如开运年间,朝廷任命他的长子为屯 田员外郎、次子为秘书郎,他对同僚说:“汉代三公之子为郎,废已久矣, 近或引之,甚諠外议。”于是就“抗表固让不受”,要朝廷降格任命,在当 时也获得好评。此外,他在契丹前锋骑军张彦泽部占领开封时,临难不苟, 不逃不降,从容就死,厉声斥责张彦泽:“汝有何功,带使相已临方面,当 国家危急,不能尽犬马之力以为报效,一旦背叛,助契丹作威为贼,汝心安 乎?彦泽睹其词气慨然,股栗不敢仰视。”由此可见桑维翰尚有小善,他对 契丹总的态度是求和而非求降,这与杜重威、张彦泽等率众投降后又为虎作 伥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他对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之事难辞其咎,造成的后 果极为严重,所以王夫之评他为“万世之罪人”是有道理的。 第二节后汉高祖刘知远 佐命石敬瑭 刘知远(895-948),沙陀部人。《五代会要》称其为东汉明帝第八子 淮阳王刘昞的后代。唐乾宁二年(895)二月四日生于太原,称帝后更名刘嵩。 ①《旧五代史》卷89《桑维翰传》。 ②《新五代史》卷29《桑维翰传》 《旧五代史》卷89《桑维翰传》 《新五代史》卷29《桑维翰传》 ①《旧五代史》卷89《桑维翰传》及注所引《五代史补》
谋”来为放弃斗争作遁词。难怪石敬瑭看后说:“朕比以北面事之,烦懑不 快。今省所奏,释然如醒。朕计已决,卿可无忧。”①由此也可见桑维翰是石 敬瑭的主要决策者、责任人。 晋出帝石重贵继位后,桑维翰被任为侍中,但是实权在主张与契丹绝盟 的大将景延广手中。桑维翰多次上言与契丹请和都被否定。天福九年(944), 契丹大举南侵,劫掠贝州(今河北清河)等地后北返,造成后晋不少损失。 桑维翰乘机让人在石重贵面前说:“制契丹而安天下,非用维翰不可。”于 是石重贵就把景延广调离朝廷出守洛阳。“拜维翰中书令、复为枢密使,封 魏国公,事无巨细,一以委之”②。 桑维翰这一次掌权,据说是“数月之间,百度浸理”③。可是他凭借权势, 广收贿赂,“仍岁之间,积货巨万。”他又恢复先前罢废的翰林学士、端明 殿学士、枢密院学士等职务,安插亲信故交担任,引起朝野议论。李彦韬、 冯玉等在石重贵面前攻讦桑维翰,石重贵想立即罢黜他,后经刘昫、李崧等 劝解才采取逐步分权的做法,由冯玉先任枢密使再任相职来削夺桑维翰的实 权。于是桑维翰乘石重贵生病之时向太后建议“为皇弟石重睿置师傅”④。石 重贵病愈后获悉此事大怒,就罢去他的相职,出任开封尹。此后他就称有“足 疾”,很少去朝见。 纵观桑维翰的一生,也做过一些有利于民众的事,“理安阳除民弊二十 余事”就是一例。其中所除一弊是减轻刑罚:“先是,相州管内所获盗贼, 皆籍没其财产,云是河朔旧例。及维翰作镇,以律无明文,具事以奏之。” 结果降旨同意,“自是‘劫贼’之家,皆免籍没,维翰之力也”。这无疑对 被诬为“劫贼”的民众是有好处的。再如开运年间,朝廷任命他的长子为屯 田员外郎、次子为秘书郎,他对同僚说:“汉代三公之子为郎,废已久矣, 近或引之,甚諠外议。”于是就“抗表固让不受”,要朝廷降格任命,在当 时也获得好评。此外,他在契丹前锋骑军张彦泽部占领开封时,临难不苟, 不逃不降,从容就死,厉声斥责张彦泽:“汝有何功,带使相已临方面,当 国家危急,不能尽犬马之力以为报效,一旦背叛,助契丹作威为贼,汝心安 乎?彦泽睹其词气慨然,股栗不敢仰视。”①由此可见桑维翰尚有小善,他对 契丹总的态度是求和而非求降,这与杜重威、张彦泽等率众投降后又为虎作 伥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他对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之事难辞其咎,造成的后 果极为严重,所以王夫之评他为“万世之罪人”是有道理的。 第二节 后汉高祖刘知远 佐命石敬瑭 刘知远(895—948),沙陀部人。《五代会要》称其为东汉明帝第八子 淮阳王刘昞的后代。唐乾宁二年(895)二月四日生于太原,称帝后更名刘嵩。 ① 《旧五代史》卷 89《桑维翰传》。 ② 《新五代史》卷 29《桑维翰传》。 ③ 《旧五代史》卷 89《桑维翰传》。 ④ 《新五代史》卷 29《桑维翰传》。 ① 《旧五代史》卷 89《桑维翰传》及注所引《五代史补》
庙号高祖。 刘知远体弱不好运动,表情严肃凝重且沉默寡言,加上面部紫色,眼睛 多白,给人一种威严的印象。年轻时家贫,曾为晋阳(即太原)李氏赘婿, 后来他与石敬瑭一起隶属李嗣源的麾下,为偏将。李嗣源与梁军在德胜(今 河南清丰西南)作战时,石敬瑭的马甲断裂,几乎要被梁军赶上,刘知远把 坐骑换给石敬瑭,他则骑石敬瑭的马殿后而还,因此,石敬瑭很感激他。李 嗣源即帝位,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时,特地把他调到自己属下,担任押衙, 成为心腹。 应顺元年(934),李从珂攻入洛阳,石敬瑭在卫州(今汲县)与出逃的 闵帝李从厚相遇。刘知远作了周密安排,双方发生冲突时,他亲自护卫石敬 瑭,并且率兵把闵帝的左右全部杀死,将闵帝幽禁起来。 李从珂继位后,石敬瑭重新被任为河东节度使。不久双方发生矛盾,石 敬瑭在太原策划叛乱,以刘知远和桑维翰为左右手。桑维翰提出向契丹称儿 臣割土地以换取援助时,刘知远不以为然,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 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 及。”《但是未被石敬瑭采纳。当后唐进围太原时,刘知远以5000之众抵住 了张敬达5万大军的进攻,受到石敬瑭的赏识。 石敬瑭称帝后,刘知远任侍卫亲军都虞候,领保义军(镇陕州,今三门 峡市)节度使。耶律德光很看重他,临别时指着刘知远对石敬瑭说:“此都 军甚操刺(勇猛),无大故勿弃之。”°石敬瑭进入洛阳,令他负责巡警,全 城肃然,无敢犯令。 节度河东 天福二年(937)四月,刘知远升任检校太保、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领 忠武军(镇许州,今许昌)节度使。不久,让他与杜重威交换职务任归德军 (镇宋州,今商丘南)节度使。他历来看不起靠裙带关系向上爬的杜重威, 对于与杜同制的安排极为不满,多日杜门不出,拒不受命。石敬瑭十分恼火, 打算罢去他的兵权勒归私第。宰相赵莹认为不可,就派端明殿学士和凝前去 宣布诏命,刘知远才勉强受命。从此,石敬瑭对他另眼相看。天福五年(940) 任他为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留守,虽然仍兼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但 已将他调出朝廷。第二年又改任北京(即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 河东节度使,免去他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的兼职,而由杜重威取而代之。 刘知远清楚一再调任的用意,也就利用河东这块地盘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 他“遣亲将郭威以诏指说吐谷浑酋长白承福,令去安重荣归朝廷”,白承福 归降后,他“处之太原东山及岚(今岚县北)、石(今离石)之间,表承福 领大同节度使(镇云州,今大同),收其精骑以隶麾下”。而石敬瑭来不及 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就于天福七年(942)六月病死,继位的少帝石重贵昏庸 无能,加之对外忙于应付契丹,对内只好姑息藩镇,对刘知远一再加官进爵 先是加检校太师,进位中书令,继而又封太原王,兼北面行营都统。可是当 ①《资治通鉴》卷280,天福元年七月 ①《新五代史》卷10《汉高祖纪》 《资治通鉴》卷282,天福六年九月、十月
庙号高祖。 刘知远体弱不好运动,表情严肃凝重且沉默寡言,加上面部紫色,眼睛 多白,给人一种威严的印象。年轻时家贫,曾为晋阳(即太原)李氏赘婿, 后来他与石敬瑭一起隶属李嗣源的麾下,为偏将。李嗣源与梁军在德胜(今 河南清丰西南)作战时,石敬瑭的马甲断裂,几乎要被梁军赶上,刘知远把 坐骑换给石敬瑭,他则骑石敬瑭的马殿后而还,因此,石敬瑭很感激他。李 嗣源即帝位,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时,特地把他调到自己属下,担任押衙, 成为心腹。 应顺元年(934),李从珂攻入洛阳,石敬瑭在卫州(今汲县)与出逃的 闵帝李从厚相遇。刘知远作了周密安排,双方发生冲突时,他亲自护卫石敬 瑭,并且率兵把闵帝的左右全部杀死,将闵帝幽禁起来。 李从珂继位后,石敬瑭重新被任为河东节度使。不久双方发生矛盾,石 敬瑭在太原策划叛乱,以刘知远和桑维翰为左右手。桑维翰提出向契丹称儿 臣割土地以换取援助时,刘知远不以为然,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 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 及。”①但是未被石敬瑭采纳。当后唐进围太原时,刘知远以 5000 之众抵住 了张敬达 5 万大军的进攻,受到石敬瑭的赏识。 石敬瑭称帝后,刘知远任侍卫亲军都虞候,领保义军(镇陕州,今三门 峡市)节度使。耶律德光很看重他,临别时指着刘知远对石敬瑭说:“此都 军甚操刺(勇猛),无大故勿弃之。”①石敬瑭进入洛阳,令他负责巡警,全 城肃然,无敢犯令。 节度河东 天福二年(937)四月,刘知远升任检校太保、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领 忠武军(镇许州,今许昌)节度使。不久,让他与杜重威交换职务任归德军 (镇宋州,今商丘南)节度使。他历来看不起靠裙带关系向上爬的杜重威, 对于与杜同制的安排极为不满,多日杜门不出,拒不受命。石敬瑭十分恼火, 打算罢去他的兵权勒归私第。宰相赵莹认为不可,就派端明殿学士和凝前去 宣布诏命,刘知远才勉强受命。从此,石敬瑭对他另眼相看。天福五年(940) 任他为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留守,虽然仍兼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但 已将他调出朝廷。第二年又改任北京(即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 河东节度使,免去他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的兼职,而由杜重威取而代之。 刘知远清楚一再调任的用意,也就利用河东这块地盘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 他“遣亲将郭威以诏指说吐谷浑酋长白承福,令去安重荣归朝廷”,白承福 归降后,他“处之太原东山及岚(今岚县北)、石(今离石)之间,表承福 领大同节度使(镇云州,今大同),收其精骑以隶麾下”②。而石敬瑭来不及 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就于天福七年(942)六月病死,继位的少帝石重贵昏庸 无能,加之对外忙于应付契丹,对内只好姑息藩镇,对刘知远一再加官进爵, 先是加检校太师,进位中书令,继而又封太原王,兼北面行营都统。可是当 ① 《资治通鉴》卷 280,天福元年七月。 ① 《新五代史》卷 10《汉高祖纪》。 ② 《资治通鉴》卷 282,天福六年九月、十月
契丹南下,后晋朝廷“命刘知远会兵山东,皆后期不至。帝疑之,谓所亲曰 太原殊不助朕,必有异图。果有分,何不速为之?’”在刘知远则“虽为 都统,而实无临制之权,密谋大计,皆不得预。知远亦自知见疏,但慎事自 守而已”。郭威劝他说:“河东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土多战马。静则勤稼 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何忧乎?”他很以为然,所以一心一意扩 充实力,待机而动。 称帝建后汉 石重贵继位为帝后,对契丹称孙不称臣,耶律德光大怒,接连派兵南下 伐晋。前两次均被击退。开运三年(946)第三次南下由于杜重威投降而终致 契丹进占开封,石重贵只得出降表投降,后晋灭亡。 在晋辽作战过程中,刘知远总是据守本境,除非契丹军队打到他的地盘 才作反击,其余则一概不问,采取坐观成败相机行事的策略。等到耶律德光 占领汴梁,他派王峻“奉三表诣契丹。一贺入汴,二以太原夷夏杂居,戍兵 所聚未敢离镇,三以应有贡物,值契丹将刘九一军自土门西入,屯于南川, 城中忧惧,俟召还此军,道路始通可以入贡”③。耶律德光明知他骑墙观望别 有所图,但因中原不稳,无力西顾,也就假意褒美,而语多讥刺。有人劝刘 知远举兵进取,他说:“用兵有缓有急,当随时制宜,今契丹新降晋兵十万 虎据京邑,未有它变,岂可轻动哉!且观其所利,止于货财,货财既足,必 将北去,况冰雪已消,势难久留,宜待其去,然后取之,可以万全。”当石 重贵一行被掳北去时,他还装模作样说要“出兵井陉,迎归晋阳”,当军士 们向他争呼万岁,要他“先正位号”时,他说:“虏势尚强,吾军威振” 命左右遏止之。直到郭威、杨邠等人再三劝进,他才表示接受建议,于开运 四年(947)二月在太原即皇帝位。可是他“自言未忍改晋”,只是讨厌少帝 的开运年号,就重新使用石敬瑭的天福年号,称此年为天福十二年。六月, 他到洛阳,正式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第二年正月改年号为乾祐,可是不 到半个月他就病死了,终年54岁。这种先称帝后改国号和年号的做法,在历 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刘知远的用心良苦。 无为君之德 刘知远在位仅一年,谈不上什么治绩。他称帝后,其亲信将佐都执掌重 要部门。杨邠、郭威任正副枢密使,苏逢吉、苏禹珪同为宰相,王章任三司 使,史弘肇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平章事。这些人中除郭威外,都横 蛮无知,嗜杀成性。 刘知远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武夫。早在后唐的张敬达围攻太原时,有 千余名骁卒投降,石敬瑭打算将其编入亲军,刘知远却下令把他们全部杀掉 他任后晋河东节度使时招致吐谷浑白承福,而到开运三年(946)他又与郭威 ①《资治通鉴》卷284,开运元年八月 ②《资治通鉴》卷284,开运元年八月 《资治通鉴》卷286,天福十二年一月。 《资治通鉴》卷286,天福十二年一月、二月
契丹南下,后晋朝廷“命刘知远会兵山东,皆后期不至。帝疑之,谓所亲曰: ‘太原殊不助朕,必有异图。果有分,何不速为之?’”在刘知远则“虽为 都统,而实无临制之权,密谋大计,皆不得预。知远亦自知见疏,但慎事自 守而已”①。郭威劝他说:“河东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土多战马。静则勤稼 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何忧乎?”②他很以为然,所以一心一意扩 充实力,待机而动。 称帝建后汉 石重贵继位为帝后,对契丹称孙不称臣,耶律德光大怒,接连派兵南下 伐晋。前两次均被击退。开运三年(946)第三次南下由于杜重威投降而终致 契丹进占开封,石重贵只得出降表投降,后晋灭亡。 在晋辽作战过程中,刘知远总是据守本境,除非契丹军队打到他的地盘 才作反击,其余则一概不问,采取坐观成败相机行事的策略。等到耶律德光 占领汴梁,他派王峻“奉三表诣契丹。一贺入汴,二以太原夷夏杂居,戍兵 所聚未敢离镇,三以应有贡物,值契丹将刘九一军自土门西入,屯于南川, 城中忧惧,俟召还此军,道路始通可以入贡”③。耶律德光明知他骑墙观望别 有所图,但因中原不稳,无力西顾,也就假意褒美,而语多讥刺。有人劝刘 知远举兵进取,他说:“用兵有缓有急,当随时制宜,今契丹新降晋兵十万, 虎据京邑,未有它变,岂可轻动哉!且观其所利,止于货财,货财既足,必 将北去,况冰雪已消,势难久留,宜待其去,然后取之,可以万全。”当石 重贵一行被掳北去时,他还装模作样说要“出兵井陉,迎归晋阳”,当军士 们向他争呼万岁,要他“先正位号”时,他说:“虏势尚强,吾军威未振”①, 命左右遏止之。直到郭威、杨邠等人再三劝进,他才表示接受建议,于开运 四年(947)二月在太原即皇帝位。可是他“自言未忍改晋”,只是讨厌少帝 的开运年号,就重新使用石敬瑭的天福年号,称此年为天福十二年。六月, 他到洛阳,正式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第二年正月改年号为乾祐,可是不 到半个月他就病死了,终年 54 岁。这种先称帝后改国号和年号的做法,在历 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刘知远的用心良苦。 无为君之德 刘知远在位仅一年,谈不上什么治绩。他称帝后,其亲信将佐都执掌重 要部门。杨邠、郭威任正副枢密使,苏逢吉、苏禹珪同为宰相,王章任三司 使,史弘肇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平章事。这些人中除郭威外,都横 蛮无知,嗜杀成性。 刘知远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武夫。早在后唐的张敬达围攻太原时,有 千余名骁卒投降,石敬瑭打算将其编入亲军,刘知远却下令把他们全部杀掉; 他任后晋河东节度使时招致吐谷浑白承福,而到开运三年(946)他又与郭威 ① 《资治通鉴》卷 284,开运元年八月。 ② 《资治通鉴》卷 284,开运元年八月。 ③ 《资治通鉴》卷 286,天福十二年一月。 ① 《资治通鉴》卷 286,天福十二年一月、二月
起“诬承福等五族谋叛,以兵围而杀之,合四百口,籍没其家赀”。耶律 德光从汴梁北撤时留守河南的萧翰,获悉刘知远自太原南下,逃跑前夕,慌 忙令后唐明宗的幼子李从益及其母王淑妃岀来维持局面:“矫称契丹主命, 以从益知南朝军国事”,李从益母子不得已而从之。待萧翰一离开,王淑妃 就要求部属“宜早迎新主”。对于这样自愿交出权力的过渡性人物,刘知远 也不肯放过,他到洛阳后,即“命郑州防御使郭从义先入大梁清宫,密令杀 李从益及王淑妃。 可是对于拥兵自重的藩镇,刘知远却拉拢姑息有加。他在位期间不但为 活着的大小军阀加官晋爵,而且还为死去的军阀赠爵封王。尤其典型的是杜 重威这样一个投降契丹招致后梁灭亡的叛臣,他称帝后仍然任命为太尉、归 德军节度使。杜重威据邺城不愿换防而举兵反,刘知远亲自带兵镇压迫其投 降后,竟仍拜他为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直到刘知远自己病重临终, 才嘱顾命大臣杀杜重威父子。由此看来,史评认为:“虽有应运之名,而未 睹为君之德”是有道理的。 ①《资治通鉴》卷285,开运三年八月 ②《资治通鉴》卷287,天福十二年五月 《资治通鉴》卷287,天福十二年六月。 《旧五代史》卷100《汉高祖纪》下
一起“诬承福等五族谋叛,以兵围而杀之,合四百口,籍没其家赀”①。耶律 德光从汴梁北撤时留守河南的萧翰,获悉刘知远自太原南下,逃跑前夕,慌 忙令后唐明宗的幼子李从益及其母王淑妃出来维持局面:“矫称契丹主命, 以从益知南朝军国事”,李从益母子不得已而从之。待萧翰一离开,王淑妃 就要求部属“宜早迎新主”②。对于这样自愿交出权力的过渡性人物,刘知远 也不肯放过,他到洛阳后,即“命郑州防御使郭从义先入大梁清宫,密令杀 李从益及王淑妃。”③ 可是对于拥兵自重的藩镇,刘知远却拉拢姑息有加。他在位期间不但为 活着的大小军阀加官晋爵,而且还为死去的军阀赠爵封王。尤其典型的是杜 重威这样一个投降契丹招致后梁灭亡的叛臣,他称帝后仍然任命为太尉、归 德军节度使。杜重威据邺城不愿换防而举兵反,刘知远亲自带兵镇压迫其投 降后,竟仍拜他为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直到刘知远自己病重临终, 才嘱顾命大臣杀杜重威父子。由此看来,史评认为:“虽有应运之名,而未 睹为君之德”④是有道理的。 ① 《资治通鉴》卷 285,开运三年八月。 ② 《资治通鉴》卷 287,天福十二年五月。 ③ 《资治通鉴》卷 287,天福十二年六月。 ④ 《旧五代史》卷 100《汉高祖纪》下
第六章后周太祖世宗 第一节后周太祖郭威 辅弼刘知远 郭威(904—954),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父郭简,后 晋时任顺州刺史,后为刘仁恭所杀。唐天祐元年(904)七月二十八日郭威生 于尧山,3岁时徙家太原,不久就成为孤儿,由姨母韩氏抚养。他身材魁梧, 习武好斗。18岁时往依潞州(今长治)故人常氏,其时李继韬在潞州招募兵 勇,郭威前去投军,得到李继韬的赏识。郭威有些违法犯禁之事,常得其庇 护。一次,“威尝游于市,市有屠者,常以勇服其市人。威酒醉,呼屠者, 使进几割肉,割不如法,叱之,屠者披其腹示之曰:‘尔勇者,能杀我乎 威即前取刀刺杀之,一市皆惊”。结果还是李继韬设法让他脱逃后又招致麾 下。后来李存勗杀李继韬,将其部属编入自己的亲军“从马直”,21岁的郭 威也在其中,而且因通书算而当上了军吏。这时他认真读了《阃外春秋》, 因而略知兵法,处事也不再卤莽。 刘知远任后晋侍卫亲军都虞候时,他已主动归隶其下,很受器重。不论 刘知远调任何处,他都跟随左右而成心腹。契丹灭后晋时,郭威和苏逢吉、 杨邠、史弘肇等力劝刘知远建号,成为后汉的开国元勋。“时百度草创,四 方犹梗,经纶缔构”①,都悉心竭力,知无不为,是刘知远最重要的辅弼功 臣之 讨平三镇 刘知远临终前,以郭威与杨邠、史弘肇等为顾命大臣,要他们辅佐年仅 18岁的刘承祐。刘承祐继位后,以郭威为枢密使。不久,河中节度使(镇河 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镇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赵思 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发动叛乱,刘承祐派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分 别讨伐,久而无功。刘承祐征求郭威的意见,想请他出征。郭威说:“臣不 敢请,亦不敢辞,惟陛下命。”②2于是刘承祐就加给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 头衔,督诸将征讨三镇。 郭威在军中接见宾客时,衣着宽袍大袖,风度儒雅;上阵打仗时,身着 短装,与士兵一样。“临矢石,冒锋刃,必以身先,与士伍分甘共苦”③。 士兵立功,即与厚赏;作战负伤,亲自慰问;不管谁提建议,他都能和颜悦 色地接待;即使有人得罪了他也不介意,因此深得部下爱戴。这次岀征,在 议论用兵先后时,他虚心听①③《旧五代史》卷110《周太祖纪》一。②《新 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取部将扈彦珂的意见而先击河中。他自栅于城 东,令常思栅于城南,白文珂栅于城西,又调壮丁2万人筑连垒以护三栅, 用围而不打的战术消耗对方实力。一年后,城中兵食俱尽,他下令攻城, 举获胜,李守贞与其妻子自焚而死。在此先后,势力较弱的赵思绾、王景崇 也或降或死,从而稳定了局面 ①《新五代史》卷11《周太祖纪》
第六章 后周太祖 世宗 第一节 后周太祖郭威 辅弼刘知远 郭威(904—954),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父郭简,后 晋时任顺州刺史,后为刘仁恭所杀。唐天祐元年(904)七月二十八日郭威生 于尧山,3 岁时徙家太原,不久就成为孤儿,由姨母韩氏抚养。他身材魁梧, 习武好斗。18 岁时往依潞州(今长治)故人常氏,其时李继韬在潞州招募兵 勇,郭威前去投军,得到李继韬的赏识。郭威有些违法犯禁之事,常得其庇 护。一次,“威尝游于市,市有屠者,常以勇服其市人。威酒醉,呼屠者, 使进几割肉,割不如法,叱之,屠者披其腹示之曰:‘尔勇者,能杀我乎?’ 威即前取刀刺杀之,一市皆惊”①。结果还是李继韬设法让他脱逃后又招致麾 下。后来李存勗杀李继韬,将其部属编入自己的亲军“从马直”,21 岁的郭 威也在其中,而且因通书算而当上了军吏。这时他认真读了《阃外春秋》, 因而略知兵法,处事也不再卤莽。 刘知远任后晋侍卫亲军都虞候时,他已主动归隶其下,很受器重。不论 刘知远调任何处,他都跟随左右而成心腹。契丹灭后晋时,郭威和苏逢吉、 杨邠、史弘肇等力劝刘知远建号,成为后汉的开国元勋。“时百度草创,四 方犹梗,经纶缔构”①,都悉心竭力,知无不为,是刘知远最重要的辅弼功 臣之一。 讨平三镇 刘知远临终前,以郭威与杨邠、史弘肇等为顾命大臣,要他们辅佐年仅 18 岁的刘承祐。刘承祐继位后,以郭威为枢密使。不久,河中节度使(镇河 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镇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赵思 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发动叛乱,刘承祐派白文珂、郭从义、常思等分 别讨伐,久而无功。刘承祐征求郭威的意见,想请他出征。郭威说:“臣不 敢请,亦不敢辞,惟陛下命。”②于是刘承祐就加给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 头衔,督诸将征讨三镇。 郭威在军中接见宾客时,衣着宽袍大袖,风度儒雅;上阵打仗时,身着 短装,与士兵一样。“临矢石,冒锋刃,必以身先,与士伍分甘共苦”③。 士兵立功,即与厚赏;作战负伤,亲自慰问;不管谁提建议,他都能和颜悦 色地接待;即使有人得罪了他也不介意,因此深得部下爱戴。这次出征,在 议论用兵先后时,他虚心听①③《旧五代史》卷 110《周太祖纪》一。②《新 五代史》卷 11《周太祖纪》。取部将扈彦珂的意见而先击河中。他自栅于城 东,令常思栅于城南,白文珂栅于城西,又调壮丁 2 万人筑连垒以护三栅, 用围而不打的战术消耗对方实力。一年后,城中兵食俱尽,他下令攻城,一 举获胜,李守贞与其妻子自焚而死。在此先后,势力较弱的赵思绾、王景崇 也或降或死,从而稳定了局面。 ① 《新五代史》卷 11《周太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