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棱为AB、面分别为a、B的 二面角记作二面角a-AB-B 有时为了方便,也可在a,B内(棱 以外的半平面部分)分别取点P Q,将这个二面角记作二面角P AB-Q.如果棱记作l,那么这个二 面角记作二面角a-1-B或P 通过实 0 2.二面角的平面角 养学生 学习兴 探索 趣和探 新知 索意 识,加 深对知 如图(1)在二面角a-1-B的棱 识的理 上任取一点O,以点O为垂足, 解与掌 在半平面a和B内分别作垂直于 棱l的射线O4和OB,则射线OA 和OB构成的∠AOB叫做二面角 的平面角 (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 与O点位置无关 (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范围 是[0,1809] (4)平面角为直角的二面角 叫做直二面角 探索 五、平面与平面垂直 学生自学,教师点拨一下培养学 新知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注意事项 生自学 记法与画法 师:以教室的门为例,由能力 一般地,两个平面相交,如果于门框木柱与地面垂直,那么通过实 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经过木柱的门无论转到什么验,培 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位置都有门面垂直于地面,即养学生 a⊥B,请同学给出面面垂直观察能 的判定定理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6 探索 新知 棱为 AB、面分别为 、 的 二面角记作二面角 − − AB . 有时为了方便,也可在 , 内(棱 以外的半平面部分)分别取点 P、 Q,将这个二面角记作二面角 P – AB – Q.如果棱记作 l,那么这个二 面角记作二面角 − −l 或 P – l – Q. 2.二面角的平面角 如图(1)在二面角 − −l 的棱 l 上任取一点 O,以点 O 为垂足, 在半平面 和 内分别作垂直于 棱 l 的射线 OA 和 OB,则射线 OA 和 OB 构成的∠AOB 叫做二面角 的平面角. (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 与 O 点位置无关. (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范围 是[0,180°] (4)平面角为直角的二面角 叫做直二面角. 通过实 验,培 养学生 学习兴 趣和探 索意 识,加 深对知 识的理 解与掌 握. 探索 新知 五、平面与平面垂直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记法与画法. 一般地,两个平面相交,如果 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 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学生自学,教师点拨一下 注意事项. 师:以教室的门为例,由 于门框木柱与地面垂直,那么 经过木柱的门无论转到什么 位置都有门面垂直于地面,即 ⊥ ,请同学给出面面垂直 的判定定理. 培养学 生自学 能力, 通过实 验,培 养学生 观察能 力.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2必修(A版) 续上表 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通常画成此图 的样子,此时,把直立平面的竖边画成与 水平平面的横边垂直.平面a与B垂直, 记作a⊥B 典例 剖析 2.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 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 平面垂直 例3如图,AB是⊙O的直径,P师:平面与平 巩固 垂直于⊙O所在的平面,C是圆周上不同面垂直的判定方法所学知 于A、B的任意一点,求证:平面PC⊥有面面垂直的定义识,培养 平面PBC. 和面面垂直的判定学生观察 【证明】设⊙O所在平面为a,由已定理,而本题二面能力,空 知条件, 角A-PC-B的平间想象能 PA⊥a, 面角不好找,故应力,书写 在a内 选择判定定理,而表达能 典例\⊥BC 所以PA 应用判定定理证面力 分析 面垂直的关键是在 因为点C 其中一个平面内 是圆周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AB找(作)一条直线 是⊙O的直径 与另一平面垂直, 所以,∠BCA是直角,即BC⊥AC.在已有图形中BC 又因为PA与AC是△PAC所在平面内符合解题要求,为 的两条直线 什么? 所以BC⊥平面PAC 学生分析,教 又因为BC在平面PBC内, 师板书 所以,平面PAC⊥平面PBC 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 回顾、反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定义与解答 思、归纳, 小结步骤、完善 学生总结、教师补提高自我 3.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充完善 整合知识 4.二面角的定义画法与记法 的能力 5.面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 2 必修(A 版) 7 续上表 典例 剖析 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通常画成此图 的样子,此时,把直立平面的竖边画成与 水平平面的横边垂直.平面 与 垂直, 记作 ⊥ . 2.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 平面垂直. 典例 分析 例 3 如图,AB 是⊙O 的直径,PA 垂直于⊙O 所在的平面,C 是圆周上不同 于 A、B 的任意一点,求证:平面 PAC⊥ 平面 PBC. 【证明】设⊙O 所在平面为 ,由已 知条件, PA⊥ , BC 在 内, 所 以 PA ⊥BC. 因为点 C 是圆周上不同于 A、B 的任意一点,AB 是⊙O 的直径, 所以,∠BCA 是直角,即 BC⊥AC. 又因为PA 与AC是△PAC所在平面内 的两条直线. 所以 BC⊥平面 PAC. 又因为 BC 在平面 PBC 内, 所以,平面 PAC⊥平面 PBC. 师:平面与平 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有面面垂直的定义 和面面垂直的判定 定理,而本题二面 角 A – PC – B 的平 面角不好找,故应 选择判定定理,而 应用判定定理证面 面垂直的关键是在 其中一个平面内 找 (作)一条直线 与另一平面垂直, 在已有图形中 BC 符合解题要求,为 什么? 学生分析,教 师板书. 巩 固 所学知 识,培养 学生观察 能力,空 间想象能 力,书写 表达能 力. 小结 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定义与解答 步骤、完善. 3.线线垂直 线面垂直. 4.二面角的定义画法与记法. 5.面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学生总结、教师补 充完善. 回顾、反 思、归纳, 提高自我 整合知识 的能力.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课堂作业 如图,在三棱锥ABC中,VA=VC,AB=BC,求证:B⊥AC 2.过△ABC所在平面a外一点P,作PO⊥a,垂足为O,连接PA,PB,PC (1)若PA=PB=PC,∠C=90°,则点O是AB边的 (2)若PA=PB=PC,则点O是△ABC的心 (3)若PA⊥PB,PB⊥PC,PC⊥PA,则点O是△ABC的心 3.两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所成的角相等,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吗? 4.如图,直四棱柱A'BCD′-ABCD(侧棱与底面垂直的棱柱称为直棱柱)中 底面四边形ABCD满足什么条件时,AC⊥BD? 5.如图,正方形SG1GG3中,E,F分别是G1G2,G2G3的中点,D是EF的中点 现在沿SE,SF及EF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一个四面体,使G1,G, G3三点重合,重合后的点记为G,则在四面体S一EFG中必有() A.SG⊥EFG所在平面 B.SD⊥EFG所在平面 C.GF⊥SEF所在平面 D.GD⊥SEF所在平面 6.如图,已知AB⊥平面BCD,BC⊥CD,你能发现哪些平面互相垂直,为什么? 参考答案 2.(1)中点;(2)外;(3)垂. 3.不一定平行 4.AC⊥BD. 5.A 6.面ABC⊥面BCD,面ABD⊥面BCD,面ACD⊥面ABC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8 课堂作业 1.如图,在三棱锥 V–ABC 中,VA = VC,AB = BC,求证:VB⊥AC. 2.过△ABC 所在平面 外一点 P,作 PO⊥ ,垂足为 O,连接 PA ,PB,PC. (1)若 PA= PB = PC,∠C =90°,则点 O 是 AB 边的 . (2)若 PA = PB =PC,则点 O 是△ABC 的 心. (3)若 P A⊥PB,PB⊥PC,PC⊥P A,则点 O 是△ABC 的 心. 3.两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所成的角相等,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吗? 4.如图,直四棱柱 A′B′C′D′ – ABCD(侧棱与底面垂直的棱柱称为直棱柱)中, 底面四边形 ABCD 满足什么条件时,A′C⊥B′D′? 5.如图,正方形 SG1G2G3 中,E,F 分别是 G1G2,G2G3 的中点,D 是 EF 的中点, 现在沿 SE,SF 及 EF 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一个四面体,使 G1,G2, G3三点重合,重合后的点记为G,则在四面体S – EFG中必有( ). A.SG⊥EFG 所在平面 B.SD⊥EFG 所在平面 C.GF⊥SEF 所在平面 D.GD⊥SEF 所在平面 6.如图,已知 AB⊥平面 BCD,BC⊥CD,你能发现哪些平面互相垂直,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略 2.(1)中点; (2)外; (3)垂. 3. 不一定平行. 4.AC⊥BD. 5. A 6. 面 ABC⊥面 BCD,面 ABD⊥面 BCD,面 ACD⊥面 ABC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2必修(A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2.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正确性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形成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 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个性质定理的证明 教学难点:两个性质定理的证明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两个性质定理的证明,并且能够应用两个性质定理来证明 较简单的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及面面垂直的相关问题 教学突破方法:本节主要使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掌握两个性质定理的条 件及结论,知道如何应用两个性质定理,在教师的示例引导下,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对 两个定理进行巩固和提高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练习法,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体会在 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条件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与上节的判定定理相对照.在理解 两个定理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问题,引导讨论,出示答案 学生准备: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教学过程 教学 教学内容 设计 师生互动 过程 意图 问题1: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 新课|的方法有几种? 师投影问题.学生思复习巩 导入 问题2:若一条直线和一个平考、讨论问题,教师点出主 面垂直,可得到什么结论?若两题 旧带 条直线与同一个平面垂直呢?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 2 必修(A 版) 9 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2. 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 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正确性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形成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 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个性质定理的证明. 教学难点:两个性质定理的证明.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两个性质定理的证明,并且能够应用两个性质定理来证明 较简单的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及面面垂直的相关问题. 教学突破方法:本节主要使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掌握两个性质定理的条 件及结论,知道如何应用两个性质定理,在教师的示例引导下,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对 两个定理进行巩固和提高.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练习法,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体会在 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条件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与上节的判定定理相对照.在理解 两个定理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问题,引导讨论,出示答案). 学生准备: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 意图 新课 导入 问题 1: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 的方法有几种? 问题 2:若一条直线和一个平 面垂直,可得到什么结论?若两 条直线与同一个平面垂直呢? 师 投 影问 题 . 学生思 考、讨论问题,教师点出主 题. 复习巩 固,以 旧 带 新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续上表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生:借助长方体模型借助模 理 A、BB、CC、DD所在直型教 问题:已知直线a、b和平线都垂直于平面ABCD,它们学,培 面a,如果a⊥ab⊥a,那么直线之间相互平行,所以结论成养几何 a、b一定平行吗? 直观能 已知a⊥a,b⊥a, 师:怎么证明呢?由于力,反 求证:b∥a. 无法把两条直线a、b归入到证法证 一个平面内,故无法应用平题是 行直线的判定知识,也无法个难 应用公理4,在这种情况下,点,采 我们采用“反证法” 用以教 师生边分析边板书 师为 探索 【证明】假定b不平行于a,设 主,能 新知 b∩a=O, 起到 b是经过O与直线a平行的直 个示范 作用 ∥b,a⊥ 并提高 上课效 即经过同一点O的两线b、b 都与α垂直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b∥a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 平行 简化为:线面垂直→线线平行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教师投影问题,学生思 考、观察、讨论,然后回答本 1.问题 问题 例题的 黑板所在平面与地面所在平面生:借助长方体模型,难点是 垂直,你能否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在长方体ABCD-ABCD构造辅 与地面垂直? 中,面AADD⊥面ABCD,AA助线 探索 ⊥AD,AB⊥A'A 新知 采用分 ∴AD∩AA=A, 析综合 AA⊥面ABCD 法能较 故只需在黑板上作一直好地解 线与两个平面的交线垂直即决这个 问题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10 续上表 探索 新知 一、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 理 1.问题:已知直线 a、b 和平 面 ,如果 a b ⊥ ⊥ , ,那么直线 a、b 一定平行吗? 已知 a⊥a,b⊥a, 求证:b∥a. 【证明】假定 b 不平行于 a,设 b =O, b′是经过 O 与直线 a 平行的直 线, ∵ a∥b′,a⊥a, ∴ b′⊥a, 即经过同一点 O 的两线 b、b′ 都与 垂直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 b∥a.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 平行. 简化为:线面垂直 线线平行. 生 : 借助 长方 体 模 型 AA′、BB′、CC′、DD′所在直 线都垂直于平面 ABCD,它们 之间相互平行,所以结论成 立. 师:怎么证明呢?由于 无法把两条直线 a、b 归入到 一个平面内,故无法应用平 行直线的判定知识,也无法 应用公理 4,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采用“反证法”. 师生边分析边板书. 借助模 型 教 学,培 养几何 直观能 力,反 证法证 题是一 个 难 点,采 用以教 师 为 主,能 起到一 个示范 作用, 并提高 上课效 率. 探索 新知 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 理 1.问题 黑板所在平面与地面所在平面 垂直,你能否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与地面垂直? 教师投影问题,学生思 考、观察、讨论,然后回答 问题. 生:借助长方体模型, 在长方体 ABCD – A′B′C′D′ 中,面A′ADD′⊥面ABCD,A′A ⊥AD,AB⊥A′A, ∵ AD A A A = , ∴A′A⊥面 ABCD. 故只需在黑板上作一直 线与两个平面的交线垂直即 可. 本 例题的 难点是 构造辅 助线, 采用分 析综合 法能较 好地解 决这个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