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4.6 预期性 居民消费率(%) 预期性 城镇化率(%) 64 68 预期性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 1.8 2.3 预期性 比例(%)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 20.6 26 预期性 重(%) 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件) 380 预期性 常住人口(万人) 9730 10230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7.71 8.5 约束性 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收 22.9 25.6 预期性 入的比重(%) 民生 城镇登记失业率(%) 3以内 4以内 预期性 福祉 成镇净增就业人数(万人) 30 [500] 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8 36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6.2 90 预期性 L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约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4.6 48 - 预期性 居民消费率(%) - 40 - 预期性 城镇化率(%) 64 68 - 预期性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 比例(%) 1.8 2.3 - 预期性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 重(%) 20.6 26 - 预期性 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件) 380 520 - 预期性 民生 福祉 常住人口(万人) 9730 10230 1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7.71 8.5 - 约束性 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收 入的比重(%) 22.9 25.6 -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 以内 4 以内 - 预期性 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万人) 30 [500] - 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8 36 -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6.2 90 -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3 - 约束性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3215 3770 约束性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约束性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 550 1500 预期性 人)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20 [180]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3898 35100 8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7890 1600 预期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291.4 291.4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47] [30]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6] [16] 约束性 资源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7] 约束性 环境 化学需氧量 [15以上] [1o] 主要污染物排氧化硫 [15以上] [13] 约束性 放减少(%)氨氨 、 [11] 氨氧化物 [15J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3215 3770 - 约束性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 98 - 约束性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 人) 550 1500 - 预期性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20] [180] -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3898 35100 8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7890 11600 8 预期性 资源 环境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291.4 291.4 -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47] - [30]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15 20 -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6] - [16]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17]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 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15 以上] - [10] 约束性 二氧化硫 [15 以上] - [13] 氨氮 - - [11] 氮氧化物 - - [15]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65 预期性 成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5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 57 58 森林增长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 4.38 5.51 约束性 米)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2.4 13 预期性 注: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内为五年累计数 常住人口采用六普前统计数据预测,待国家公布六普数据后再做调整: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 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约束性指标尚需根据国家分解下达意见调整。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强化自主创新对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推动作用,以制度创新推动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之路。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成效显著 的全国自主创新示范省,初步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 第一章完善创新机制 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第一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实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行动计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65 75 - 预期性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70 85 - 预期性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57 58 -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 约束性 米) 4.38 5.51 -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2.4 13 - 预期性 注: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 2010 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内为五年累计数; 常住人口采用六普前统计数据预测,待国家公布六普数据后再做调整;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 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约束性指标尚需根据国家分解下达意见调整。 第二篇 创新驱动 建设创新型广东 强化自主创新对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推动作用,以制度创新推动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之路。到 2015 年,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成效显著 的全国自主创新示范省,初步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 第一章完善创新机制 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实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行动计
划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扶持计划,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百强自主创新企业, 重点打造5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在创新中的支撑作用,促进科学研究与高等教有有 机结合。 第二节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实施创新资源集聚行动计划,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大政府创新投入,建立 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和信总共享机制,改革和完善政府创新投入的统筹使用、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体系,促 进科研设备和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提高政府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完善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调节机制, 促进各类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建设粤港澳联合创新区、深港创新圈和粤港浃科技产业园,促进三地创新资 源的共享。鼓励跨国公司在粤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加速军工和民用技术互相转 化,促进科研资源的军民共享。 第三节完普产学研合作机制 深化“省部院”合作,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加强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实施深化产学研合作行动计划,建设100个左右省 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引 导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第四节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完善“谁创新谁受益”的市场激励机制,引导全社会增加创新资源投入。全面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 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所得税减免等激励政策,加大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和首购力度。进一步深化 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创新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增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动力。探索建 立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办法,鼓励创新型人才以知识产权、技术等要素投资入股并参与分配。 第二章增强创新能力
划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扶持计划,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百强自主创新企业, 重点打造 50 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在创新中的支撑作用,促进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 机结合。 第二节 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实施创新资源集聚行动计划,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大政府创新投入,建立 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改革和完善政府创新投入的统筹使用、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体系,促 进科研设备和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提高政府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完善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调节机制, 促进各类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建设粤港澳联合创新区、深港创新圈和粤港澳科技产业园,促进三地创新资 源的共享。鼓励跨国公司在粤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加速军工和民用技术互相转 化,促进科研资源的军民共享。 第三节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深化“省部院”合作,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加强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实施深化产学研合作行动计划,建设 100 个左右省 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引 导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第四节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完善“谁创新谁受益”的市场激励机制,引导全社会增加创新资源投入。全面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 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所得税减免等激励政策,加大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和首购力度。进一步深化 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创新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增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动力。探索建 立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办法,鼓励创新型人才以知识产权、技术等要素投资入股并参与分配。 第二章增强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转化,加快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格局。 第一节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围绕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争 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落户广东,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 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质检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重点学科和关键产业技术领域,建 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支持省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面向企业的行业公共 技术、检测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珠三角幸先建成全国创新型 区域。 专栏3: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大项目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眼科学、呼吸疾病、亚热带建筑科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无 线宽带接入技术、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畜禽育种、移动网铭 和移动多媒体技术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塑料改性与加工、特高压工程技术(广 州)、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等国家工程实 验室。 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基因工程药物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金属材料近净成形、节能 环保制冷设备、植物航天育种、医用诊断仪器、生化工程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广东核电 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金 业技术中心、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 心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国家级质检中心:建设电器安全、中低压电器、食品、纺织品服装、信息技术设备等 国家级质检中心。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科院东莞散裂中子源、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深圳 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广州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 目。 第二节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转化,加快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格局。 第一节 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围绕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争 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落户广东,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 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质检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重点学科和关键产业技术领域,建 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支持省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面向企业的行业公共 技术、检测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珠三角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 区域。 专栏 3: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大项目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眼科学、呼吸疾病、亚热带建筑科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无 线宽带接入技术、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畜禽育种、移动网络 和移动多媒体技术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塑料改性与加工、特高压工程技术(广 州)、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等国家工程实 验室。 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基因工程药物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金属材料近净成形、节能 环保制冷设备、植物航天育种、医用诊断仪器、生化工程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广东核电 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企 业技术中心、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TCL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 心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国家级质检中心:建设电器安全、中低压电器、食品、纺织品服装、信息技术设备等 国家级质检中心。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科院东莞散裂中子源、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深圳 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广州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 目。 第二节 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