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的节律.(们5) 圣地.(161) 竟赛.(169) 结论.(183) 附录一关于《行露》心诗的注释i(209) 附录二关于《缬蛛》的注释.(222) 附录三民族学注释.(227)
一《诗经》中的情歌 在这里,我准备研究《诗经》中的某些诗歌。这些诗歌主要是从《诗 经》的第一部分即《国风》中挑选出来的。它们都是情歌,素朴率直,毫不 晦涩。 如何阅读古代经典 《诗经》0是中国的经书之一,它是中国古代诗歌作品总集,总共由 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按国别划分的地方歌谣的汇集②,其余三部分大 都是具有仪式特点的诗歌。 按传统的说法,这些诗歌都是孔子选编的:从王室乐师保存的所有诗 歌中,只有这里的三百多首,孔夫子认为值得收入他的集子。①据说,在 诸侯国(“国”)中定期收集地方歌谣(《国风》),是因为它们证实了这些侯 国的风俗(“风"”),而这些风俗是由封建诸侯们创设的。④《国风》前两部 分(《周南》和《召南》)⑤中的诗歌通常被认为是宫廷之作;此后,当这些 歌谣在各封地的村庄中传诵时,它们也就成为道德教化的手段, ①有关此书原文的历史,参见顾赛芬(Couvreur))(译序》和理雅各(序)。 @参照王充对该词的用法,我将“风”译成“和风”或“歌谣”。参见本书第139页,《国 风》—各国的歌谣。 ③参见理雅各《序》 这就是在《诗经》(指法文译本。一译者注)的长篇序言中所详细说明的理论 指写天子美德之理想的(周南》被认为是周公之作,闲述王侯之德的(召南》被看作是召 公之作
如果承认《论语》①中的说法可以作为论据的话,孔子曾极力主张人 们学习他的诗选,其理由是,人们可以学习德行:道德反省的习惯,对社会 责任的注重,以及对邪恶的强烈憎恶—这些都是学习的好处。除了这 些道德训诫之外,还能在《诗经》里找到许多实用的知识,比如,“多识于鸟 兽草木之名”。 由于《诗经》有助于君子修身,同时又具有出自大圣人之手的权威,因 此成了一本指导性的典籍。 《诗经》最初在那些孔门嫡系弟子的学派中使用②:在有见识的人中 间探讨⊙政治理论、道德训诫和仪式规则一这就是后来被称作“儒”④ 的那批人。这些未来的政府官员和仪式主持者,将《诗经》作为道德反省 的主题,从而终有一天,对该《诗经》文本的传统注释被固定下来。 在这群诸侯国未来的幕僚中间,关于先例的知识被奉若圭臬,而且 根据夫子的教海,幕僚们的力量就蕴含在这种知识之中。⑦毫无疑问,这 就是早期的学者们都渴望能明白《诗经》中的诗歌暗示着历史事件的原 因,而且,另一方面,这也是在史籍所记载的言谈和文论中引用这些诗歌 的原因。 事实上,《诗经》中几乎所有的诗歌©在《左传》中都有翻版,反过来
一《诗经》中的情歌3 学的准则和政治学的准则。 在中国封建时代,存在诸多学派和学者,而且所有的学派和学者都或 多或少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诗经》的传统注释会发展 出那么多流派。还有,当汉代重修遭秦始皇(公元前246一前209年)0焚 书之祸的诗选时,就出现了四种版本②。然而,这些版本只在字词的具体 写法上有所不同,因此,人们丝毫没有怀疑原文本身的真实性,但与之一 同流传下来的只剩下多种注释体系中的一种,即毛(苌)氏注本。这个注 本据说与孔门子夏有关,毛本《序》这个简短注释被认为是子夏之作。他 的解释始终具有历史的、道德的和象征的特点。 由其他版本的残篇可以证实,这种注释方法很普遍。如果这些版本都 完整地保存下来的话,就有可能作一个详细比较,从而理解各学派的思想状 况,准确地了解每个学派的特点。其实即使在原文的当前状况下,这项工作 仍然是可以进行的,只要我们能从史籍尤其是《左传》和《列女传》中钩沉出 源于《诗经》的所有引文,将之全都利用起来。这种研究可以对检讨中国历 史的起源作出杰出贡献,但丝毫也不能深化对诗歌原义的理解 我们要注意到,在汉代,象征的注释被人们普遍接受,这是最根本的。 诗集的教化价值由此进一步得到了强化。习《诗》不仅是为了了解自然的 历史或民族的过去,也是为了理解王国的政治史 一这种对政治史的理 解要胜于从编年史中获得的理解,这是因为,从象征形式中不但可以发现 事实,同时也可以发现褒贬观念。 在《诗经》里甚至还能发现阐述道德判断的实用方法。在封建时代 臣子(诸侯)最根本的责任之一就是进谏。这是能证明他的忠诚、表明他 与主子共命运的一种方法。如果主子有恶行,臣子就有责任对他予以指 摘。事实上,讽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构成了历史的主题。③为了不挫伤 统治者的尊严,讽谏必须是间接的。因此,恰当地引证和强调《诗经》中的 ①有关焚书,见理雅各《序》,以及沙豌《史记》译序。 ②指毛(现存)、鲁、齐,韩(只残留一部分)。参见(皇清经解续编》,第1118一1156页。 ①主要见《国语》
4 某些诗句①乃是上策,在这些场合中,这些诗句也就具有了象征的价值。 许多歌谣是约束绝对权力所必需的。在帝国的臣僚中,引述《诗经》的习 惯一直延续着。不过,对一位由于将来享有的尊贵地位而受到人们重视 的年轻王侯来说,用诗谏来矫正他身上的不良瓣好也是一种好方法。公 元纪年前一些年,废黜一个昏君已势不可挡。但群臣皆被诛,连他的老师 也几乎不免。但他的老师因自己的辩护而免于惩罚,因为他曾谏以“三百 五篇”。② 这种象征主义的运用能够说明《诗经》的起源,同样也说明了它的际 遇。《诗经》成了一本教科书,属于年轻人专用的伦理手册一类。即使那 些情歌本身,只要不去掉对它们的讽喻性注释,照样有助于小子立德。由 于多个世纪以来,《诗经》一直服从于道德灌输的目的,《诗经》的传统注释 (这正是其成为经典的原因)因此也就成为不可动摇的部分。无论是在发 表正式言论的时候,还是在需要尊崇正统的时候,这一点是必须坚持的 当然,私下里为了愉悦而阅读的时候,倒可能有不同的解释。⊙ 一本如此古老、且与中国历史有如此密切关系的书,当然会以各种方 式引起西方学者的兴趣。 最早的传教士们主要感觉到这些仪式诗歌的典雅风格。从某些诗歌 中,他们洞悉到一种远古启示的轨迹④;在说到这整本书的时候,他们都 会对它的命运表现出同情之感。顾赛芬(Couvreur)明确指出了经典注释 的不充分性,他认为,老师们从没有把诗选中的所有诗歌都解释给孩子们 听,而按官方的说法,诗无“邪”。因此,顾赛芬决定要弄明白学校里是如 0 例如,《左传·慎公二十年:理雅各,第177页:同上,《文公二年》:理雅各,第234页:同 上,《成公十二年):理雅各,第378页。 ②《前汉书·王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年,第8页,右面:“臣以三百五篇 谏。”(《汉书·儒林传·王式》:“式为昌色王师。昭帝期,昌色王嗣立,以行淫乱废.式系狱当 死,治事使者责问日:‘师何以亡谏书?'式对日:‘.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使者以闻, 亦得诚死论。”一译者注) ③更多的内容,见本书第12页以下 见顾赛芬在《诗经》译著中的注释,第347一3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