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5 献价值,是可以相当准确地判定的。这是我选择《诗经》的首要原因。同 样凑巧的是,这种价值与上古中国社会的最高秩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才 是选择的主要原因。 即使诗歌的收集有一个时间的跨度,诗歌也不太容易被诗集的编纂 者改动。与散文相比,在诗歌中更容易区分诗歌的本义和那些会对理解 诗歌本义造成干扰的观念;注释无法混入到诗歌的原文中。①原文可以 不依靠它的各种注释加以分析。一方面,原文本身就可以被研究,另一方 面,原文的历史记录也可以被研究一而原文就是在其历史记录中变得 越来越容易理解的。 既然原文是古代的东西,它必然会成为古代事物的一面镜子。如果 能正确地理解原文,我们肯定也会了解古代的事物,但原文很难理解,而 且,如果没有注释家的帮助,我们从中也看不出多少东西来。首先,我要 努力寻找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比诠释的方法更为深人,从而能够揭示诗歌 的本义。要想了解各种诠释的关键,只需了解评注者就够了:这不是说要 去重构评注者的个人心理;评注者们形成了一个团体,其成员的组成对诠 释的传统原则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这种诠释着重于象征的秩序,并且建 立在一种公共正义(droit public)理论之上:假定,政治行为与自然现象间 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 我将证明,这种对象征主义(symbolisme)的偏爱(学者们感到这种偏 爱对他们的束缚就像职业道德对他们的束缚-一样),将他们引入了连他们 自己有时也不得不承认的荒唐境地之中。因此,我们就会明白我们的注 意力应放在何处。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对诗歌所作的这些讽喻式诠释,揭 示了诗歌创作的一条根本原则一关于形式的法则:这就是对称 (symetrie)的法则,对应手法(correspondance)的运用。懂得了这一法则,也 就具备了理解和翻译《诗经》的能力了。 ①以散文记述的仪式文本不在此列:例如见(礼记·郊特牲》中八蜡节,Couvreur,《桃天》,第 594页以下
6 有能力阅读原文,并且了解评注者的思想倾向之后,再把原文和注释 相比较就会获益匪浅。撇开注释去阅读,我们会感到,《诗经》中的诗歌都 是民歌,尽管传统已经把这些歌谣变成了深奥的学者之作。“让我们抛弃 传统的解释吧,因为事实证明它会导致对原文的误解”,这样说说是很容 易的。但更好的做法是去追问,误解究竞是如何产生的。学者们(而且是 这方面的天才学者)竟然不能诠释他们本族的语言,这究竞是怎么回事? 他们都不仅仅是学者;在他们身上,官员的成分比文学爱好者的成分要更 多一些;他们把诗歌服务于政治伦理,因而没办法承认诗歌来自民间。对 政府官员来说,道德责任的原则是源自上天的,而且,只要是德化遍及之 地,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学者促成的。因此,用作道德教化的诗歌,只 能是官方诗人的作品。但诗歌在道德上的效力是从何而来的呢?让我们 来举个例子吧。假如在古老的情歌中发现了人生的准则,那是因为情歌 的字里行间依然回荡着古代的道德教诲,不管我们对这些情歌的理解有 多么欠缺。如果这些情歌不是源自仪式的话,后世对它们的象征性运用 就没有任何根据,也就无法理解。 极有可能的是,初看很像古老民歌的诗歌,原本具有仪式上的价值。 此外,从诗歌的象征论中抽取出的道德,其源头可以在这样的观念中找 到,即人类与自然一样,也必须在恰当的时间来行事。因而,在歌谣中,我 们有可能发现季节规则的某些痕迹。最后,既然诗歌本身及其所传达的 道德教海都遭到了歪曲其义的诠释,至少可以说,教诲并不是评注者本人 想表达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歌谣透露了先于经典的道德教海 而存在的上古习俗。简言之,歌谣看来适合进行信仰的研究,正是从这些 信仰中,产生了中国古代的季节仪式。 如果从歌谣本身来看这些歌谣的话,它们的文献价值将会增加。它 们使我们有可能研究由民间创设的风俗究竟是怎样运作的;研究将表明 歌谣是一种传统的、集体的创作,它们是根据某些已经规定的主题在仪式 舞蹈的过程中即兴创作出来的。从它们的内容显然可以看到,歌谣创作 的场合是古代农业节庆中重要的口头表演仪式,而且,它们因此也成为 份直接的证据,来证明产生这些定期集会的情感。对歌谣的分析会让我
导 论7 们发现,季节仪式在上古时代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因此,我们对主要文献的研究,将不仅仅是确定事实,而且还要进 步进行诠释。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将分析一些上古的节庆;从诗歌中,我们可以 看到对其一般特征的说明。 首先,出于对节庆本身的考虑,我将尽力描述某些地方节庆。在每一 种情形下,我都会列出我所能收集到的所有文献,这包括仪式的细节以及 对活动的解释。这样的分组并不是在一种生动重构的眼光下进行的;分 组将证明,各种地方风俗的独特性仅仅是表面现象,它们事实上是由于原 文中的鸿沟或者风俗本身造成的。 我们能够重构四个节庆:两个是上古的形式,两个是封建时代的祭祀 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形式。这两组节庆间的关系是很清楚的。我们在其中 一个节庆中还可以发现标志着节庆正处于过渡阶段的原型。这样我们就 有可能去研究从民间仪式到官方祭祀庆典究竞是怎样完成过渡的。 在进行这项研究时,我们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表现(repr6 sentation)) 初看起来像是能够解释事实,但我们必须明白表现具有附属性(acciden- t)的特点。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实际的信仰和纯粹的表现区分开 来,因为表现或多或少是个人化的东西,而且从表现中也很难推论出什么 东西来。但即使就信仰本身而言,如果匆匆忙忙地把信仰和实践活动联 系起来,也必然会造成误导的结果。从未有人敢肯定地断言,在信仰和仪 式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相互依赖关系。某项仪式或某种信仰的起源,可能 并非一方从另一方起源一仪式起源于信仰或信仰起源于仪式,而是两 者都来自一个更早的源头:而且,它们可能是分别从那一源头独立发源 的,它们处在不同的演化阶段上,但在某一时刻暂时并存在一起。 无论从对现代庆典的诠释出发,还是从庆典中的每一种活动被赋予 的意义出发,在关于庆典从中产生的原初集会的功能方面,或者在与那种 集会中发现的类似活动的价值方面,我们都不可能推论出任何确定的东 西。可以证明的是,每种习俗都被赋予了无穷多的功用,而唯有习俗的力
8古代中因的节庆与软该的 量才是一直不变的。这也就是说,只有首先解释了习俗的那种力量之后, 才有可能弄清楚习俗究竞是如何被适用于不同目的的。 因此,我将从上古的仪式集会入手,从它们最一般的方面来思考它 们。从本质上说,上古的节庆是季节性的:让我举一个恰当的例子来说明 大女
目录 总序.王铭铭 译序.赵丙祥 导论.(1) 一《诗经》中的情歌 如何阅读古代经典.(1) 田园主题.(17) 乡村爱情.(42) 山训歌谣. (78) 二古代的节庆 地方节庆.(136) 率实与阐释 .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