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五校联盟2012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试题 语文 命题单位:贵阳六中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得答在试题卷上。 2.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每对加点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谬论/未雨绸缪空洞/倥偬卓识/茁壮 荥阳/荥经 B.裨益/纵横捭阖 分外/氛围 供稿/供奉 愜惶/栖息 C.累赘/累教不改 濒临/傧相 着笔/着慌 匡扶/诓骗 D.恪守/络绎不绝 稽核/犄角 起碇/靛青 苍穹/沧海 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居家装饰的不断升级,居室中最常用的家具,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五花八门 的新潮家具也相继登堂入室 B.集中公布的一系列主要经济数据表明经济回暖持续,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这从当前中国 金融市场波澜不兴的表现中可略见一斑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 不能高山仰止。 D.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期间,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 备受感动和鼓舞。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组是() A.发言人说,两岸救援力量在海地还没有合作或接触,希望两岸在海地救灾方面取长补短、 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B.在金钱和幸福之间存在着一种荒谬的关系,虽然在某一门槛的一边,富裕几乎可以提升 幸福,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一个社会的财富分配方式才是决定幸福与否的。 C.《新华文摘》在促进思想解放、繁荣学术研究、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贵州省五校联盟 2012 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试题 语文 命题单位:贵阳六中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得答在试题卷上。 2﹒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每对加点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谬.论∕未雨绸缪. 空.洞∕倥.偬 卓.识∕茁.壮 荥.阳∕荥.经 B.裨.益∕纵横捭.阖 分.外∕氛.围 供.稿∕供.奉 恓.惶∕栖.息 C.累.赘∕累.教不改 濒.临∕傧.相 着.笔∕着.慌 匡.扶∕诓.骗 D.恪.守∕络.绎不绝 稽.核∕犄.角 起碇.∕靛.青 苍.穹∕沧.海 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居家装饰的不断升级,居室中最常用的家具,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五花八门 的新潮家具也相继登堂入室 ....。 B.集中公布的一系列主要经济数据表明经济回暖持续,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这从当前中国 金融市场波澜不兴的表现中可略见一斑 ....。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 不能高山仰止 ....。 D.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期间,父母见微知著 ....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 备受感动和鼓舞。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组是( ) A.发言人说,两岸救援力量在海地还没有合作或接触,希望两岸在海地救灾方面取长补短、 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B.在金钱和幸福之间存在着一种荒谬的关系,虽然在某一门槛的一边,富裕几乎可以提升 幸福,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一个社会的财富分配方式才是决定幸福与否的。 C.《新华文摘》在促进思想解放、繁荣学术研究、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厚爱,受到学术界、文艺界和知识界的关注和信赖 D.综合考试是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为目的的考试,命题面向全体学生,总体 要求是注重基础知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 。可以说,知 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 ①所以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 ②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 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 和弹奏技术, ④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 ⑤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 A.④③②⑤① B.③②⑤①④ C.③②⑤④①D.③⑤④①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小题 中华民族”是怎样提出的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5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 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 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 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所谓“华夷 之辩″“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种相对狭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救亡图存的热潮迫使先进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许多问题。梁启 超沿着严复“保种″“合群″的思路,渐渐以现代民族主义理论来思考问题。1898年秋他 流亡日本之后,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欧洲的民族主义论著,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在民族问题上 提出了许多新见解。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破天荒地使用了“民族 词。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 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 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
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厚爱,受到学术界、文艺界和知识界的关注和信赖。 D.综合考试是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为目的的考试,命题面向全体学生,总体 要求是注重基础知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 , , , , 。 , , 。可以说,知 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 ① 所以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 ② 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 ③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 和弹奏技术, ④ 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 ⑤ 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 A.④③②⑤① B.③②⑤①④ C.③②⑤④① D.③⑤④①②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小题 “中华民族”是怎样提出的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 105 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 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 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 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所谓“华夷 之辩”“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种相对狭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救亡图存的热潮迫使先进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许多问题。梁启 超沿着严复“保种”“合群”的思路,渐渐以现代民族主义理论来思考问题。1898 年秋他 流亡日本之后,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欧洲的民族主义论著,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在民族问题上 提出了许多新见解。1899 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破天荒地使用了“民族”一 词。1901 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 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 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 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
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干 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 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不过,梁启超在具体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时却 比较混乱,有时指汉族,有时又指中国的所有民族。1905年,梁启超写了《历史上中国民 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 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 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由于梁启超崇高的地位和影响,“中华民族”一词-经提 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讨论。 杨度在1907年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对中华民族的含义进行了详尽的解说。杨 度的高明之处在于超越民族的血统意识,提出中华民族与其说是一个种族融合体,不如看作 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5.下列对“中华民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提出避免了“华夏”“汉人”“唐人”称谓的狭隘种族意识。 B.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一个多元混合的大家庭 C.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一词的过程是“保种”“民族”“中华”,再到“中华民族”。 D.中华民族既是一个种族融合体,又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造就此族群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人基本没有民族意识,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 B.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理论启迪了“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梁启超首先创造此词语 C.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启发了“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由梁启超首先使用 D.杨度对“中华民族”含义的解说比梁启超的理解更科学,超越了民族血统意识。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一词是梁启超20世纪初研究和宣传民族主义的首创,它一开始就内涵 具体明确 B.“中华民族”一词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一个统一的称谓,又是一种不断强化的民族认 同心理 C.“中华民族”一词告别了“夷夏之辩”的陈腐观念,反映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的 新追求 D.“中华民族”一词是中国旧民族观走向新民族观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抛弃了狭隘的民
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 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 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不过,梁启超在具体使用 “中华民族”一词时却 比较混乱,有时指汉族,有时又指中国的所有民族。1905 年,梁启超写了《历史上中国民 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 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 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由于梁启超崇高的地位和影响,“中华民族”一词一经提 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讨论。 杨度在 1907 年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对中华民族的含义进行了详尽的解说。杨 度的高明之处在于超越民族的血统意识,提出中华民族与其说是一个种族融合体,不如看作 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5.下列对“中华民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的提出避免了“华夏”“汉人”“唐人”称谓的狭隘种族意识。 B.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一个多元混合的大家庭。 C.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一词的过程是“保种”“民族”“中华”,再到“中华民族”。 D.中华民族既是一个种族融合体,又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造就此族群。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人基本没有民族意识,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 B.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理论启迪了“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梁启超首先创造此词语。 C.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启发了“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由梁启超首先使用。 D.杨度对“中华民族”含义的解说比梁启超的理解更科学,超越了民族血统意识。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一词是梁启超 20 世纪初研究和宣传民族主义的首创,它一开始就内涵 具体明确。 B.“中华民族”一词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一个统一的称谓,又是一种不断强化的民族认 同心理。 C.“中华民族”一词告别了“夷夏之辩”的陈腐观念,反映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的 新追求。 D.“中华民族”一词是中国旧民族观走向新民族观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抛弃了狭隘的民
族意识。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 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 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縲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 父请绝。晏子馒然,摄衣冠谢日:“婴虽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 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縲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 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縲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 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晏子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 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不及之,即危行 危:危险 B.方吾在缧绁中 缧绁:拘禁 免子於厄 厄:灾难 D.所忻慕焉 忻:高兴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晏子令人敬重的一组是() ①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②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③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④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⑤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⑥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族意识。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 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 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縲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 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 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縲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 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縲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 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晏子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 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不及之,即危.行 危:危险 B. 方吾在缧绁..中 缧绁:拘禁 C. 免子於厄. 厄:灾难 D. 所忻.慕焉 忻:高兴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晏子令人敬重的一组是( ) ①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②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③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④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⑤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⑥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奉事齐灵公等三位国君,他节俭力行,生活朴素;在诸侯 中很有名气。 B.越石父被抓,晏子将他赎出来,越石父回来之后,不但没有表示感谢,还提出要与 晏子绝交,晏子大惊,又感到不理解 C.晏子的驾车人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的指责 有了改变,晏子于是推荐他担任大夫 D.司马迁推崇晏子,表示倘若晏子在世,非常乐意做他的驾车人,这既表现了他对晏 子的无限敬仰,也包含着深沉的感慨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考生不能将答案答在试卷上,必须答在答题卡上 2.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四、(23分) 11把第I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縲绁之中。 译文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A. ①②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奉事齐灵公等三位国君,他节俭力行,生活朴素;在诸侯 中很有名气。 B.越石父被抓,晏子将他赎出来,越石父回来之后,不但没有表示感谢,还提出要与 晏子绝交,晏子大惊,又感到不理解。 C.晏子的驾车人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的指责, 有了改变,晏子于是推荐他担任大夫。 D.司马迁推崇晏子,表示倘若晏子在世,非常乐意做他的驾车人,这既表现了他对晏 子的无限敬仰,也包含着深沉的感慨。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考生不能将答案答在试卷上,必须答在答题卡上。 2.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四、(23 分) 11.把第Ⅰ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縲绁之中。 译文: ⑵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