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考试结束前【考试时间:1月3日8:30-11:00】 贵州省七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 文 命题学校:贵阳六中审卷学校:清华中学 联考学校:贵阳六中清华中学遵义四中凯里一中都匀一中都匀二中安顺 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占据学术主流的是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 作斗争的历史”,还认定“他的悲剧也就是楚国和楚国人民的悲剧”。显然,这 一时期屈原的形象塑造,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政治伦理化 了。在70年代初“评法批儒”运动中,又有人把屈原说成是与儒家相对立的“法 家诗人”。8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输入,有人则试图从心理 分析的层面透视屈原,说屈原是一个有着幻视、幻听、幻觉、孤独症、自恋症、 易装癖的病态狂人 自从“楚辞”诞生以来,在其传播与接受中,屈原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后人 阅读古代文本所获得的只能是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试图凭借这些并不 完整的“碎片”去还原历史,在试图“唤醒”历史生命的过程中,人们必将自己 的期待与想望悄然注入其中。因此,被“唤醒”的人物形象既是历史的,又是现 实的。在被“唤醒”人物的历史身影中,闪烁着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西方诠 释学重视经典文本与读者之距离,并讲求各种方法克服两者之差距”,“儒家读 经传统强调解读者与作者心灵的遥契”,是一种“实践诠释学”,不是或不只是 “哲学诠释学”,是一种以经世为本的实践活动。诠释者往往将其诠释行为的目 标指向人,以还原作者的意图为途径力图还原作者的历史形象,作为自己修炼和 实践的榜样和目标。例如,在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从孔子开始,便以其塑造 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境界, “经典是时空的产物,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反复考验、被反复选择和确认的产 物”。对儒家经典之类“神圣性经典”进行诠释往往不是读者的个体行为,而主 要是国家的群体行为,也就是说,“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而不在 个人。这种诠释比较程式化,具有封闭性,而且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甚至消亡, 对这种经典的诠释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经典甚至失去其经典地位。但是,《楚辞》 不是这种“神圣性经典”,这有利于诠释者个体的参与,其作为经典在历史中形 成的普世价值对诠释者的约束力相对于“神圣性经典”而言比较小,诠释者所处 的时空特性,如学术思想、政治际遇、文化心态、个性气质等,便具备更大的张 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正因为如此,魏学渠在其为明代李陈玉《楚辞笺注》所 作的序中指出:“贞人谊士,读其词而感之,所为传注笺疏,岂徒合文义云耳
秘密★考试结束前 【考试时间:1 月 3 日 8:30-11:00】 贵州省七校联盟 2015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 文 命题学校:贵阳六中 审卷学校:清华中学 联考学校:贵阳六中 清华中学 遵义四中 凯里一中 都匀一中 都匀二中 安顺 一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占据学术主流的是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 作斗争的历史”,还认定“他的悲剧也就是楚国和楚国人民的悲剧”。显然,这 一时期屈原的形象塑造,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政治伦理化 了。在 70 年代初“评法批儒”运动中,又有人把屈原说成是与儒家相对立的“法 家诗人”。80 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输入,有人则试图从心理 分析的层面透视屈原,说屈原是一个有着幻视、幻听、幻觉、孤独症、自恋症、 易装癖的病态狂人。 自从“楚辞”诞生以来,在其传播与接受中,屈原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后人 阅读古代文本所获得的只能是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试图凭借这些并不 完整的“碎片”去还原历史,在试图“唤醒”历史生命的过程中,人们必将自己 的期待与想望悄然注入其中。因此,被“唤醒”的人物形象既是历史的,又是现 实的。在被“唤醒”人物的历史身影中,闪烁着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西方诠 释学重视经典文本与读者之距离,并讲求各种方法克服两者之差距”,“儒家读 经传统强调解读者与作者心灵的遥契”,是一种“实践诠释学”,不是或不只是 “哲学诠释学”,是一种以经世为本的实践活动。诠释者往往将其诠释行为的目 标指向人,以还原作者的意图为途径力图还原作者的历史形象,作为自己修炼和 实践的榜样和目标。例如,在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从孔子开始,便以其塑造 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境界。 “经典是时空的产物,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反复考验、被反复选择和确认的产 物”。对儒家经典之类“神圣性经典”进行诠释往往不是读者的个体行为,而主 要是国家的群体行为,也就是说,“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而不在 个人。这种诠释比较程式化,具有封闭性,而且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甚至消亡, 对这种经典的诠释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经典甚至失去其经典地位。但是,《楚辞》 不是这种“神圣性经典”,这有利于诠释者个体的参与,其作为经典在历史中形 成的普世价值对诠释者的约束力相对于“神圣性经典”而言比较小,诠释者所处 的时空特性,如学术思想、政治际遇、文化心态、个性气质等,便具备更大的张 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正因为如此,魏学渠在其为明代李陈玉《楚辞笺注》所 作的序中指出:“贞人谊士,读其词而感之,所为传注笺疏,岂徒合文义云耳
将以明其志,感其遇,恻怆悲思,结撰变化。”在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士人际遇 较为动荡之时,对《楚辞》的诠释往往就更热烈,更丰富多彩。 (摘编自《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20世纪50年代,新兴阶级为达到政治企图,将屈原政治伦理化为“伟大的 爱国诗人”。 B.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主流观点是:屈原的人生史是与腐朽势力作斗 争的历史。 C.20世纪70年代初,在“评法批儒”运动中,有人把屈原看成与儒家对立的 法家诗人。 D.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 病态狂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试图凭借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去还原历史,其中必然包含着大量虚 拟猜想的成分 B.被“唤醒”的历史人物形象既源于古代文本,又结合当下需求,含有现实文 化的精神品格。 C.“西方诠释学”与“儒家读经传统”实际上都是一种“实践诠释学”,而不 是“哲学诠释学”。 D.“实践诠释学”是一种以参与政治以达到天下治平为根本的实践活动,诠释 目标往往指向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从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自从孔子开始,诠释者往往将他们各自 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 B.因为“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不在个人,所以这种诠释或许随 着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经典可能会失去其经典地位。 C.因为《楚辞》不是依靠国家权力诠释的“神圣性经典”,利于个体诠释,诠 释者所处的时空特性具备更大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 D.在学术思想活跃、士人际遇极为动荡时,对《楚辞》的热烈诠释,实际是诠 释者探求理想、释放焦虑、自我确证和批判的心理历程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 为仇,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 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者 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 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 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 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 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 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 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
将以明其志,感其遇,恻怆悲思,结撰变化。”在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士人际遇 较为动荡之时,对《楚辞》的诠释往往就更热烈,更丰富多彩。 (摘编自《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20 世纪 50 年代,新兴阶级为达到政治企图,将屈原政治伦理化为“伟大的 爱国诗人”。 B.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学术界主流观点是:屈原的人生史是与腐朽势力作斗 争的历史。 C.20 世纪 70 年代初,在“评法批儒”运动中,有人把屈原看成与儒家对立的 法家诗人。 D.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 病态狂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试图凭借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去还原历史,其中必然包含着大量虚 拟猜想的成分。 B.被“唤醒”的历史人物形象既源于古代文本,又结合当下需求,含有现实文 化的精神品格。 C.“西方诠释学”与“儒家读经传统”实际上都是一种“实践诠释学”,而不 是“哲学诠释学”。 D.“实践诠释学”是一种以参与政治以达到天下治平为根本的实践活动,诠释 目标往往指向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自从孔子开始,诠释者往往将他们各自 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 B.因为“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不在个人,所以这种诠释或许随 着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经典可能会失去其经典地位。 C.因为《楚辞》不是依靠国家权力诠释的“神圣性经典”,利于个体诠释,诠 释者所处的时空特性具备更大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 D.在学术思想活跃、士人际遇极为动荡时,对《楚辞》的热烈诠释,实际是诠 释者探求理想、释放焦虑、自我确证和批判的心理历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 为仇,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 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者 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 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 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 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 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 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 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
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 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为校 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 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歡,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 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 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 仰视。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 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 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 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 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 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遺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 过,常祠以中牢。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 赐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典韦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伪为候者伪:假扮。 B.将应募者数十人将:率领。 C.谓等人曰等:其余。 D.延绣及其将帅延:拖延。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 军/就视其躯 B.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 军/就视其躯 C.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 /覆军就视其躯 D.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 /覆军就视其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典韦力气过人。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韦一只手就把它 举了起来。 他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有一双八十斤的戟。 B.濮阳之战曹军和吕布的军队交战几十回合相持不下,典韦率领应募的几十人, 穿着厚重的衣服和铠甲,拿着盾牌和长戟冲入敌阵应战 C.典韦忠厚谨慎。白天在太祖身边整日侍立,晚上也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 到自己的住 处。宴席上,太祖敬酒时,他手持大斧随侍于旁。 典韦威势迫人。张绣谋反,太祖失利,典韦的手下死伤殆尽,他与敌军短兵 相接,用双臂挟住两个敌兵将他们杀死,其他敌兵都不敢上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敵,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 祖壮之
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 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为校 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 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 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 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 仰视。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 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 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 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 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 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 过,常祠以中牢。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 赐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典韦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伪为候者 伪:假扮。 B. 将应募者数十人 将:率领。 C. 谓等人曰 等:其余。 D. 延绣及其将帅 延:拖延。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 军∕就视其躯 B.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 军∕就视其躯 C.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 ∕覆军就视其躯 D.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 ∕覆军就视其躯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典韦力气过人。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韦一只手就把它 举了起来。 他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有一双八十斤的戟。 B. 濮阳之战曹军和吕布的军队交战几十回合相持不下,典韦率领应募的几十人, 穿着厚重的衣服和铠甲,拿着盾牌和长戟冲入敌阵应战。 C. 典韦忠厚谨慎。白天在太祖身边整日侍立,晚上也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 到自己的住 处。宴席上,太祖敬酒时,他手持大斧随侍于旁。 D. 典韦威势迫人。张绣谋反,太祖失利,典韦的手下死伤殆尽,他与敌军短兵 相接,用双臂挟住两个敌兵将他们杀死,其他敌兵都不敢上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 祖壮之
(2)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8.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这首诗“语意新奇,韵格超绝”,结合诗歌的第 第二句,找 出生动传神的两个字,并作分析。(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题虽名为“怨”,却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 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 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形的句子是 (2)《蜀道难》中引用了秦国开发蜀地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_,。 (3)《虞美人》中写故国宫殿物是人非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雪夜 (日本)星新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 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 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 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 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 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 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 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了
(2)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8.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这首诗“语意新奇,韵格超绝”,结合诗歌的第 一、第二句,找 出生动传神的两个字,并作分析。(5 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题虽名为“怨”,却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 的理解。(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 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形的句子是 , 。 (2)《蜀道难》中引用了秦国开发蜀地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 , 。 (3)《虞美人》中写故国宫殿物是人非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雪 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 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 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 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 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 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 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 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了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 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 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 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 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 的样子 上楼搜査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 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 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 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 下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夫妇在儿子死后多年,深信儿子仍在身边,一家人一直幸福美满地 生活在一起。这种执着的恋子之情,感人至深。 B.陌生人“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与前文“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 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相呼应,揭示了主题 C.真相大白后,陌生人没有再说话,表明他灵魂受到了震撼,人性中的某些因 子在他内心深处被激活了,这是他洗心革面的开端。 D.小说结尾再一次写到冬夜的静谧和像白色的小精灵一般悠然飘落的雪花,与 开头完美照应,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 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 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 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 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 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 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 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 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 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 下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小说中的夫妇在儿子死后多年,深信儿子仍在身边,一家人一直幸福美满地 生活在一起。这种执着的恋子之情,感人至深。 B. 陌生人“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与前文“ 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 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相呼应,揭示了主题 C. 真相大白后,陌生人没有再说话,表明他灵魂受到了震撼,人性中的某些因 子在他内心深处被激活了,这是他洗心革面的开端。 D. 小说结尾再一次写到冬夜的静谧和像白色的小精灵一般悠然飘落的雪花,与 开头完美照应,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