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校联盟2013届高考第一次联考试题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①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有关 “和”字,《说文解字》口部书作“咊”,解为“相应也”,系与入口之饮食有 关;龠部有“穌”字,解为“调也”,本是乐器的象征,皿部有“盉”字,解为 “调味也”,原指调味器。“咊”、“穌”、“盉”三字,同音同源,字形虽异, 却都以“禾”字为旁。“禾”乃是“和”的观念的基本喻象,这透露出农耕文明 的历史特点。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 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而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 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 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 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一个“和” 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②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 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 “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 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 “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 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 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已的不二法门。 ③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 载,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 味佳肴;“声亦如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 之不可也如此”,一种调料难免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 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中庸》所载孔子“君子和而不流”的 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人讥之为“乡愿”,即好好先生, 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章太炎《诸子学略说》说:“所谓中庸,实无 异于乡愿。彼(孔子)以乡愿为贼而讥之。夫一乡皆称愿人,此犹没身里巷,不 求仕官者也。若夫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一国皆称愿人。所 谓中庸者,是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孔子讥乡愿而不讥国愿,其湛心利禄又 可知也。”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 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他所批 评的孔子,也并非孔子本人,乃是专制政治的符号性存在。孔子及其价值理念, 在后世没能摆脱被毒化与同化的厄运。 ④在精神层面,“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意含反抗政治强权或文 化霸权的压迫与同化;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与博大胸怀 (节选《光明日报》的《中国文化“和”的精神》) 1.下列对“和”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从形而下至形而上的的演变过程
贵州省六校联盟 2013 届高考第一次联考试题 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①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有关 “和”字,《说文解字》口部书作“咊”,解为“相应也”,系与入口之饮食有 关;龠部有“龢”字,解为“调也”,本是乐器的象征,皿部有“盉”字,解为 “调味也”,原指调味器。“咊”、“龢”、“盉”三字,同音同源,字形虽异, 却都以“禾”字为旁。“禾”乃是“和”的观念的基本喻象,这透露出农耕文明 的历史特点。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 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而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 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 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 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一个“和” 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②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 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 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 “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 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 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已的不二法门。 ③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 载,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 味佳肴;“声亦如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 之不可也如此”,一种调料难免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 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中庸》所载孔子“君子和而不流”的 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人讥之为“乡愿”,即好好先生, 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章太炎《诸子学略说》说:“所谓中庸,实无 异于乡愿。彼(孔子)以乡愿为贼而讥之。夫一乡皆称愿人,此犹没身里巷,不 求仕官者也。若夫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一国皆称愿人。所 谓中庸者,是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孔子讥乡愿而不讥国愿,其湛心利禄又 可知也。”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 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他所批 评的孔子,也并非孔子本人,乃是专制政治的符号性存在。孔子及其价值理念, 在后世没能摆脱被毒化与同化的厄运。 ④在精神层面,“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意含反抗政治强权或文 化霸权的压迫与同化;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与博大胸怀。 (节选《光明日报》的《中国文化“和”的精神》) 1.下列对“和”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从形而下至形而上的的演变过程
B、“和”包括了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领域的基本原则和本质规定 C、“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现,可以说,它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体现了“和”的精神诉求和思想观念 2.第③段中,关于古人对“和”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时以美味佳肴与动听的音乐为喻是为了说明和同之间有 别。 B、在孔子看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 准 C、章太炎认为,“乡愿”、“国愿”不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 而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 D、古人对于“和”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与道德或政治产生某种必 然的联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的汉字渊源自有,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体现,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B、“和”强调事物的相成相济、互动互补,而“同”则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甚 至灭亡 C、“和而不同”既有反抗压迫、反抗同化的内涵,又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 精神要义。 D、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认识,现代人认为只要处理 好“和”与“同”的关系并合理运用,中国的发展一定很美好。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 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 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 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 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 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 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 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 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 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ˉ 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 “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 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 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 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明年赐归 老于乡
B、“和”包括了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领域的基本原则和本质规定。 C、“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现,可以说,它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体现了“和”的精神诉求和思想观念。 2.第③段中,关于古人对“和”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时以美味佳肴与动听的音乐为喻是为了说明和同之间有 别。 B、在孔子看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 准。 C、章太炎认为,“乡愿”、“国愿”不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 而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 D、古人对于“和”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与道德或政治产生某种必 然的联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的汉字渊源自有,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体现,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B、“和”强调事物的相成相济、互动互补,而“同”则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甚 至灭亡。 C、“和而不同”既有反抗压迫、反抗同化的内涵,又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 精神要义。 D、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认识,现代人认为只要处理 好“和”与“同”的关系并合理运用,中国的发展一定很美好。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 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 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 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 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 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 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 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 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 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 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 “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 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 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 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明年赐归 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 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 史·刘基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进士,除高安丞 除:授予官职 B.大旱,请决滞狱 狱:监狱 C.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 责:责怪 D.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寻:不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基清廉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既至,陈时务十八策。②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③以克敌赏赏 基。基辞。④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⑤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 小木为之,且立覆。”⑥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 A.①③⑤ B① ②③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 人赵天泽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 B.刘基清廉正直,敢于直言,深受明太祖赏识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封 为诚意伯后,才告老还乡 C.刘基淡泊名利,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 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大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 推辞了。还乡后,隐居山林,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D.刘基生性刚直,嫉恶如仇。但他不记个人恩怨,替多次要陷害他的李善长说 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 不言。 (2)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瑞鹧鸪 南宋)张元幹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 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余春 风光全似中原日,臭味要须我辈人。 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取自由身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 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 史·刘基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举进士,除高安丞 除:授予官职 B.大旱,请决滞狱 狱:监狱 C.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 责:责怪 D.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寻:不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基清廉正直的一组是(3 分) ①既至,陈时务十八策。②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③以克敌赏赏 基。基辞。④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⑤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 小木为之,且立覆。”⑥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 A.①③⑤ B.①④⑥ C .②③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 人赵天泽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 B.刘基清廉正直,敢于直言,深受明太祖赏识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封 为诚意伯后,才告老还乡。 C.刘基淡泊名利,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 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大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 推辞了。还乡后,隐居山林,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D. 刘基生性刚直,嫉恶如仇。但他不记个人恩怨,替多次要陷害他的李善长说 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 不言。 (2)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瑞鹧鸪 (南宋) 张元幹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 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余春。 风光全似中原日,臭味要须我辈人。 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取自由身
【注】胡铨(字邦衡)贬到新州以后,继续写了一些慨叹国事的词作。这些词作 通过彭德器传到了张元幹手中。他读后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和韵词。 8.此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析。(5分) 9.赏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 粟 。(苏轼 《赤壁赋》) (2)三岁为 ,靡有朝矣。(《〈诗经〉两首》) (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蜀相》)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 太阳像抽疯般颤抖着,一股股萧杀的秋风把黄麻吹得像大海一样波浪起伏,一群 群麻雀惊恐不安地在黄麻梢头噪叫声。风穿过桥洞,扬起尘土,把半边天都染黄 了。一直到九点多钟,风才停住,太阳也慢慢恢复正常 小铁匠一起一伏晃晃悠悠地在石栏杆上跑着,栏杆下乌蓝的水里映出他变了 形的身影。几个大胆的石匠跑上闸去,把小铁匠拖了下来。他拼命挣扎着,骂着: ″别他妈的管我,老子是杂技英豪,那些大妞在电影上走绳子,老子在闸上走栏 杆,你们说,谁他妈的厉害……"几个人累得气喘吁吁,总算把他弄回桥洞里。 他像块泥巴一样瘫在铺上,嘴里吐着白沬,手撕着喉咙,哭叫着:″亲娘哟,难 受死了,黑孩,好徒弟,救救师傅吧,去拔个萝卜来 人们突然发现,黑孩穿上了一件包住屁股的大褂子,褂子是用崭新的、又厚 又重的小帆布缝的。这种布非常结实,五年也穿不破。那条大裤头子在褂子下边 露出很短的一截,好像褂子的一个花边。黑孩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回力球鞋, 由于鞋子太大,只好紧緊緊地系住鞋带,球鞋变得像两条丑陋的胖头鲇鱼。 ″黑孩,听到了吗?你师傅让你去干什么?"一个老石匠用烟袋杆子戳着黑孩 的背说
【注】胡铨(字邦衡)贬到新州以后,继续写了一些慨叹国事的词作。这些词作 通过彭德器传到了张元幹手中。他读后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和韵词。 8.此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5 分) 9.赏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 1 分,共 6 分)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 粟。 , 。(苏轼 《赤壁赋》) (2)三岁为 妇, , ,靡有朝矣。(《〈诗经〉两首》) (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透明的红萝卜 莫 言 太阳像抽疯般颤抖着,一股股萧杀的秋风把黄麻吹得像大海一样波浪起伏,一群 群麻雀惊恐不安地在黄麻梢头噪叫声。风穿过桥洞,扬起尘土,把半边天都染黄 了。一直到九点多钟,风才停住,太阳也慢慢恢复正常。 小铁匠一起一伏晃晃悠悠地在石栏杆上跑着,栏杆下乌蓝的水里映出他变了 形的身影。几个大胆的石匠跑上闸去,把小铁匠拖了下来。他拼命挣扎着,骂着: "别他妈的管我,老子是杂技英豪,那些大妞在电影上走绳子,老子在闸上走栏 杆,你们说,谁他妈的厉害……"几个人累得气喘吁吁,总算把他弄回桥洞里。 他像块泥巴一样瘫在铺上,嘴里吐着白沫,手撕着喉咙,哭叫着:"亲娘哟,难 受死了,黑孩,好徒弟,救救师傅吧,去拔个萝卜来……" 人们突然发现,黑孩穿上了一件包住屁股的大褂子,褂子是用崭新的、又厚 又重的小帆布缝的。这种布非常结实,五年也穿不破。那条大裤头子在褂子下边 露出很短的一截,好像褂子的一个花边。黑孩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回力球鞋, 由于鞋子太大,只好紧紧地系住鞋带,球鞋变得像两条丑陋的胖头鲇鱼。 "黑孩,听到了吗?你师傅让你去干什么?"一个老石匠用烟袋杆子戳着黑孩 的背说
黑孩走出桥洞,爬上河堤,钻进黄麻地。黄麻地里已经有了一条依稀可辨的 小径,麻杄儿都向两边分开。走着走着,他停住脚。这儿一片黄麻倒地、像有人 打过滚。他用手背揉揉眼睛,抽泣了一声,继续向前走。走了一会,他趴下,爬 进萝卜地。那个瘦老头不在,他直起腰,走到萝卜地中央,蹲下去,看到萝卜垅 里点种的麦子已经钻出紫红的锥芽,他双膝跪地,拔出了一个萝卜,萝卜的细根 与土壤分别时发出水泡破裂一样的声响。黑孩认真地听着这声响,一直追着它飞 到天上去。天上纤云也无,明媚秀丽的秋阳一无遮拦地把光线投下来。黑孩把手 中那个萝卜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他希望还能看到那天晚上从铁砧上看到的奇 异景象,他希望这个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像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 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但是这个萝卜使他失望了。它不剔透也不玲珑,既没 有金色光圈,更看不到金色光圈里苞孕着的活泼的银色液体。他又拔出一个萝卜, 又举出阳光下端详,他又失望了。以后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他膝行一步。拔 两个萝卜。举起来看看。扔掉。又膝行一步,拔,举,看,扔… 看菜园的老头子眼睛像两滴混浊的水,他蹲在白菜地里捉拿钻心虫儿。捉 个用手指捏死,再捉一个还捏死。天近中午了,他站起来,想去叫醒正在看院屋 子里睡觉的队长。队长夜里误了觉,白天村里不安宁,难以补觉,看院屋子里只 能听到秋虫浅吟,正好睡觉。老头儿一直起腰,就听到脊椎骨"叭哽叭哽ˆ″响。他 恍然看到阳光下的萝卜地一片通红,好像遍地是火苗子。老头打起眼罩,急步向 前走,一直走到萝卜地里,他才看得那遍地通红的竟是拔出来的还没有完全长成 的萝卜 ″作孽啊!"老头子大叫一声。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儿,举着一个大萝卜 望太阳。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亮,看着就让人难受。但老头子还是不客气 地抓住他,扯起来,拖到看园屋子里,叫醒了队长。 ″队长,坏了,萝卜,让这个小熊给拔了一半。 队长睡眼惺忪地跑到萝卜地甲看了看,走回来时他满脸杀气。对着黑孩的屁 股他狠踢了一脚,黑孩半天才爬起来。队长没等他清醒过来,又给了他一耳巴子 小兔崽子,你是哪个村的?” 黑孩迷惘的眼睛里满是泪水 ″谁让你来搞破坏? 黑孩的眼睛清澈如水。 你叫什么名字 黑孩的眼睛里水光潋滟。 你爹叫什么名字?” 两行泪水从黑孩眼里流下来。 ″他娘的,是个小哑巴 黑孩的嘴唇轻轻嚅动着 队长,行行好,放了他吧。"瘦老头说 放了他?"队长笑着说,"是要放了他 队长把黑孩的新褂子、新鞋子、大裤头子全剥下来,团成一堆,扔到墙角上, 说:"回家告诉你爹,让他来给你拿衣裳。滚吧!" 黑孩转身走了,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地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 手。老头子看着这个一丝不挂的男孩,抽抽答答地哭起来 黑孩钻进了黄麻地,像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 天阳光照
黑孩走出桥洞,爬上河堤,钻进黄麻地。黄麻地里已经有了一条依稀可辨的 小径,麻杆儿都向两边分开。走着走着,他停住脚。这儿一片黄麻倒地、像有人 打过滚。他用手背揉揉眼睛,抽泣了一声,继续向前走。走了一会,他趴下,爬 进萝卜地。那个瘦老头不在,他直起腰,走到萝卜地中央,蹲下去,看到萝卜垅 里点种的麦子已经钻出紫红的锥芽,他双膝跪地,拔出了一个萝卜,萝卜的细根 与土壤分别时发出水泡破裂一样的声响。黑孩认真地听着这声响,一直追着它飞 到天上去。天上纤云也无,明媚秀丽的秋阳一无遮拦地把光线投下来。黑孩把手 中那个萝卜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他希望还能看到那天晚上从铁砧上看到的奇 异景象,他希望这个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像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 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但是这个萝卜使他失望了。它不剔透也不玲珑,既没 有金色光圈,更看不到金色光圈里苞孕着的活泼的银色液体。他又拔出一个萝卜, 又举出阳光下端详,他又失望了。以后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他膝行一步。拔 两个萝卜。举起来看看。扔掉。又膝行一步,拔,举,看,扔…… 看菜园的老头子眼睛像两滴混浊的水,他蹲在白菜地里捉拿钻心虫儿。捉一 个用手指捏死,再捉一个还捏死。天近中午了,他站起来,想去叫醒正在看院屋 子里睡觉的队长。队长夜里误了觉,白天村里不安宁,难以补觉,看院屋子里只 能听到秋虫浅吟,正好睡觉。老头儿一直起腰,就听到脊椎骨"叭哽叭哽"响。他 恍然看到阳光下的萝卜地一片通红,好像遍地是火苗子。老头打起眼罩,急步向 前走,一直走到萝卜地里,他才看得那遍地通红的竟是拔出来的还没有完全长成 的萝卜。 "作孽啊!"老头子大叫一声。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儿,举着一个大萝卜 望太阳。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亮,看着就让人难受。但老头子还是不客气 地抓住他,扯起来,拖到看园屋子里,叫醒了队长。 "队长,坏了,萝卜,让这个小熊给拔了一半。" 队长睡眼惺忪地跑到萝卜地里看了看,走回来时他满脸杀气。对着黑孩的屁 股他狠踢了一脚,黑孩半天才爬起来。队长没等他清醒过来,又给了他一耳巴子。 "小兔崽子,你是哪个村的?" 黑孩迷惘的眼睛里满是泪水。 "谁让你来搞破坏?" 黑孩的眼睛清澈如水。 "你叫什么名字?" 黑孩的眼睛里水光潋滟。 "你爹叫什么名字?" 两行泪水从黑孩眼里流下来。 "他娘的,是个小哑巴。" 黑孩的嘴唇轻轻嚅动着。 "队长,行行好,放了他吧。"瘦老头说。 "放了他?"队长笑着说,"是要放了他。" 队长把黑孩的新褂子、新鞋子、大裤头子全剥下来,团成一堆,扔到墙角上, 说:"回家告诉你爹,让他来给你拿衣裳。滚吧!" 黑孩转身走了,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地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 手。老头子看着这个一丝不挂的男孩,抽抽答答地哭起来。 黑孩钻进了黄麻地,像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 天阳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