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16年高考信息题 语文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商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沟通和交流的象征。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 提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 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 济带赋予了丝绸之路新的内涵,在这条文化线路上,不仅能够看到灿烂辉煌的历 史遗迹,而且还将见证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在经济合作领域的异彩纷呈 著名的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 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十九世纪下叶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 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线路,称作“丝绸之路”,此后被中外史 学家认同,而沿用至今。 西汉时期汉高祖时签订和亲协议,承诺“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促进了 中原与匈奴的物质文化交流。文景期间鼓励与西域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加强了丝 绸之路上早期的文化交流。汉武帝时一方面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极大地促进了 中原与西域的物质文化交流,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使节和商人络绎 不绝,文化交流范围也随之扩大;另一方面派卫青、霍去病等对匈奴展开大规模 的反击战争,设置西域都护府,实现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维护了西域的安定,保障丝绸之路的通畅,也促进了中原文化 与西域文化的交流。 南北朝时,北方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陆上丝绸 之路的路线在原有基础上向北向南扩展,与此同时,立足江南的六朝政权积极发 展海外关系,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向南海、东海延伸,与波斯、日本等地区和国 家都建立了密切的贸易往来关系。这一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 传入西方,国外一些先进技术也逐渐传入中国 隋朝时期,隋炀帝亲自西巡开拓疆土,打通丝绸之路,还在张掖举办了万国博览 会,各国商人、使臣云集,使之成为一次各国文化交流的盛典。唐朝时,继续扩 大与西方交往的范围,拓宽与中西亚各国的贸易渠道,中外文化交流达到鼎盛。 各地留学生、学者、游历者、传教士在此聚集,各地文化融合于此,长安一时成 了中国乃至全世界最繁荣的城市。唐中期,陆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海上丝绸之 路得以发展,尤其对宗教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印 度教、摩尼教在这一时期从海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道教和民间信仰也传入朝鲜、 日本、东南亚等地区。 明朝时,郑和七次下西洋,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丝绸之路的路线进 步拉长,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将亚、非的广阔海域连接起来,增进了 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与交流。清朝时,茶马古道与西南丝绸之路相接,马帮为 中原、西南、印缅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创造了条件,使得楚文化、巴蜀文化、 青铜文化、佛教文化在交流中得到沉淀。英国东印度公司、瑞典东印度公司通过
永州市 2016 年高考信息题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商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沟通和交流的象征。 2013 年 9 月 7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 提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 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 济带赋予了丝绸之路新的内涵,在这条文化线路上,不仅能够看到灿烂辉煌的历 史遗迹,而且还将见证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在经济合作领域的异彩纷呈。 著名的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 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十九世纪下叶,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 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线路,称作“丝绸之路”,此后被中外史 学家认同,而沿用至今。 西汉时期汉高祖时签订和亲协议,承诺“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促进了 中原与匈奴的物质文化交流。文景期间鼓励与西域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加强了丝 绸之路上早期的文化交流。汉武帝时一方面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极大地促进了 中原与西域的物质文化交流,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使节和商人络绎 不绝,文化交流范围也随之扩大;另一方面派卫青、霍去病等对匈奴展开大规模 的反击战争,设置西域都护府,实现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维护了西域的安定,保障丝绸之路的通畅,也促进了中原文化 与西域文化的交流。 南北朝时,北方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陆上丝绸 之路的路线在原有基础上向北向南扩展,与此同时,立足江南的六朝政权积极发 展海外关系,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向南海、东海延伸,与波斯、日本等地区和国 家都建立了密切的贸易往来关系。这一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 传入西方,国外一些先进技术也逐渐传入中国。 隋朝时期,隋炀帝亲自西巡开拓疆土,打通丝绸之路,还在张掖举办了万国博览 会,各国商人、使臣云集,使之成为一次各国文化交流的盛典。唐朝时,继续扩 大与西方交往的范围,拓宽与中西亚各国的贸易渠道,中外文化交流达到鼎盛。 各地留学生、学者、游历者、传教士在此聚集,各地文化融合于此,长安一时成 了中国乃至全世界最繁荣的城市。唐中期,陆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海上丝绸之 路得以发展,尤其对宗教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印 度教、摩尼教在这一时期从海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道教和民间信仰也传入朝鲜、 日本、东南亚等地区。 明朝时,郑和七次下西洋,足迹遍布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丝绸之路的路线进 一步拉长,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将亚、非的广阔海域连接起来,增进了 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与交流。清朝时,茶马古道与西南丝绸之路相接,马帮为 中原、西南、印缅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创造了条件,使得楚文化、巴蜀文化、 青铜文化、佛教文化在交流中得到沉淀。英国东印度公司、瑞典东印度公司通过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茶叶、丝绸、瓷器贸易,促进了中国与欧洲国家的文 化交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与它的开放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丝 绸之路”作为物化的形态,展现了我国古代要求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的愿望。“丝 绸之路”虽以丝绸贸易为开端,但其意义却远远超过了贸易的范畴。它把世界各 地的文明古国如希腊、罗马、埃及、波斯和中国联系在一起;又把世界文化的发 源地如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美洲印加文明和中国文明等联系在 起,形成了一条连接亚、非、欧、美的大动脉,使这些文明经过大动脉的互相 交流而放出了异彩,这也是我们推进“丝绸之路复兴”的历史基础所在。 (选自《中国文物报》2014年6月13日6版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由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和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 中命名的“丝绸之路”其实指的是同一线路。 B.不同历史时期,“丝绸之路”出现不同的线路,如有“西北丝绸之路”、“西 南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 C.南北朝时,六朝政权与波斯、日本等地区和国家都建立了密切的贸易往来关 系,是积极发展海外关系,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的结果。 D.茶马古道与西南丝绸之路相接,促使了中原、西南、印缅文化的相互交流与 融合,也使得楚文化、巴蜀文化、青铜文化、佛教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了沉淀。 2.下列事实,不属于陆上“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项是 A.汉高祖时签订和亲协议,承诺“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 B.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传入西方,国外一些先进技术传入中国 C.隋炀帝西巡开拓疆土,在张掖举办万国博览会。 D.初唐时,扩大与西方交往的范围,拓宽与中西亚各国的贸易渠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其内涵已经超越了交通道路和商业贸易的局限,涵盖了经济、 政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成为了东西方文明沟通和交流的象征 B.西汉时期的“和亲”与“反击战争”策略,在促进了中原与匈奴的物质文化 交流的同时,也扩大了汉朝疆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随着物质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化交流逐渐上升到精神文化。如中国本土的佛 教、儒教、道教、民间信仰也经丝绸之路向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传播 D.“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要求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这一愿望的物化形态,它促 使中国文明和 世界各地文明在相互联系、互相交流中放出异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兼容整合多样性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万俊人 合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蕴涵着三个必须解答的问题:其一,作为一个多 民族国家,如何实现汉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整合?其二,就汉文化自身而言, 如何实现作为传统文化主导的儒家文化与道家、佛家、墨家等文化的整合?其三, 在现代文明和文化语境中,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这里仅提出一些 基本看法或原则性主张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茶叶、丝绸、瓷器贸易,促进了中国与欧洲国家的文 化交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与它的开放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丝 绸之路”作为物化的形态,展现了我国古代要求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的愿望。“丝 绸之路”虽以丝绸贸易为开端,但其意义却远远超过了贸易的范畴。它把世界各 地的文明古国如希腊、罗马、埃及、波斯和中国联系在一起;又把世界文化的发 源地如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美洲印加文明和中国文明等联系在 一起,形成了一条连接亚、非、欧、美的大动脉,使这些文明经过大动脉的互相 交流而放出了异彩,这也是我们推进“丝绸之路复兴”的历史基础所在。 (选自《中国文物报》 2014 年 6 月 13 日 6 版 有删节) 1. 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由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和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 中命名的“丝绸之路”其实指的是同一线路。 B.不同历史时期,“丝绸之路”出现不同的线路,如有“西北丝绸之路”、“西 南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 C.南北朝时,六朝政权与波斯、日本等地区和国家都建立了密切的贸易往来关 系,是积极发展海外关系,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的结果。 D.茶马古道与西南丝绸之路相接,促使了中原、西南、印缅文化的相互交流与 融合,也使得楚文化、巴蜀文化、青铜文化、佛教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了沉淀。 2.下列事实,不属于陆上“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项是 A.汉高祖时签订和亲协议,承诺“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 B.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传入西方,国外一些先进技术传入中国。 C.隋炀帝西巡开拓疆土,在张掖举办万国博览会。 D.初唐时,扩大与西方交往的范围,拓宽与中西亚各国的贸易渠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其内涵已经超越了交通道路和商业贸易的局限,涵盖了经济、 政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成为了东西方文明沟通和交流的象征。 B.西汉时期的“和亲”与“反击战争”策略,在促进了中原与匈奴的物质文化 交流的同时,也扩大了汉朝疆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随着物质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化交流逐渐上升到精神文化。如中国本土的佛 教、儒教、道教、民间信仰也经丝绸之路向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传播。 D.“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要求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这一愿望的物化形态,它促 使中国文明和 世界各地文明在相互联系、互相交流中放出异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兼容整合多样性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万俊人 合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蕴涵着三个必须解答的问题:其一,作为一个多 民族国家,如何实现汉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整合?其二,就汉文化自身而言, 如何实现作为传统文化主导的儒家文化与道家、佛家、墨家等文化的整合?其三, 在现代文明和文化语境中,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这里仅提出一些 基本看法或原则性主张
美国当代伦理学家麦金泰尔认为,各种文化传统或道德谱系之间必定是相互异 质、不可相容或“不可公度”的。然而,这一主张对中华文明史和文化史而言并 不成立:早期巫楚文化、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互渗透和逐渐融合即为显证, 更不用说晚清文化中满汉文化的融合了。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华文化是一个兼 容多元、不断融合的文化系统。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对这一多 元整合型文化系统的综合传承,而不是对其中某种或某几种文化元素的传承。 就汉文化传统本身而言,麦金泰尔的主张更难成立。历史地看,儒释道诸家在不 同历史阶段或社会情境中所发挥或显示的文化作用的确是各不相同、与时变化 的。但是,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恰恰相反,相容乃至相 辅相成更近乎历史常态。诸如“阳法阴儒”“儒表法里”“三教合一”等理念, 以及唐宋之后以禅宗为代表所展示的兼容多元、共享共荣的文化风貌和精神气 象,都可以作为佐证。当然,强调中华传统文化这种兼容多元、有机整合的特征, 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汉唐以来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但即便如此,对儒家文 化的特色,也只有将其置于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之中,才能获得充分而全面的理解。 解答第三个文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如何理解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一种 较为流行的看法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断裂式的,因而是一种替代性关系。换句 话说,现代社会是对传统社会的结构性、革命性变革,其结果必然是前者对后者 的替代,即现代新文化对传统旧文化的替代。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尽管传统社会 与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但就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演进而论, 者之间具有无法割裂的内在连续性,所不同者只在于文明发展的方式、形态和水 平,因之在文化上也是无法割断的。毋宁说,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变革或转换式的 连续。 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更为合理的解答应是上述两种观点的合题:一方面,无论 对于文明还是对于文化来说,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确存在一种革命性的 变革,因而会呈现根本不同的形态。然而,这一革命性变革并不意味着传统社会 与现代社会是截然两分的,更不意味着人类文明演进和文化发展的断裂。相反, 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关联不独表现为文明变革中的保存,更体现为文化 传统、样式、基本价值观念和精神特质的传承与弘扬ε 从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学 为主导、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悠久而宏大、多样而融贯、古老而常新的文化体系 这一文化体系是一个孕育着丰富多样性的文化母体,具有巨大的文化包容性、亲 和性与融合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历经五千年风霜雪雨而薪 火不灭、面对无数次挑战冲击而不失自我和自信。对这样一个兼容整合多样性的 文化系统的合理传承,也应坚持兼容整合多样性的立场和方法 (节选自万俊人《拓宽历史和文化的视 界》2016.4《新华文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巫楚文化、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互渗透和逐渐融合,晚清文化中满 汉文化的融合,都可说明各种文化传统或道德谱系之间是可以相融的 B.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对其中某种或某几种文化元素的传承,而是对 这一多元整合型文化系统的综合传承,因为中华文化是一个兼容多元、不断融合 的文化系统
美国当代伦理学家麦金泰尔认为,各种文化传统或道德谱系之间必定是相互异 质、不可相容或“不可公度”的。然而,这一主张对中华文明史和文化史而言并 不成立:早期巫楚文化、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互渗透和逐渐融合即为显证, 更不用说晚清文化中满汉文化的融合了。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华文化是一个兼 容多元、不断融合的文化系统。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对这一多 元整合型文化系统的综合传承,而不是对其中某种或某几种文化元素的传承。 就汉文化传统本身而言,麦金泰尔的主张更难成立。历史地看,儒释道诸家在不 同历史阶段或社会情境中所发挥或显示的文化作用的确是各不相同、与时变化 的。但是,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恰恰相反,相容乃至相 辅相成更近乎历史常态。诸如“阳法阴儒”“儒表法里”“三教合一”等理念, 以及唐宋之后以禅宗为代表所展示的兼容多元、共享共荣的文化风貌和精神气 象,都可以作为佐证。当然,强调中华传统文化这种兼容多元、有机整合的特征, 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汉唐以来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但即便如此,对儒家文 化的特色,也只有将其置于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之中,才能获得充分而全面的理解。 解答第三个文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如何理解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一种 较为流行的看法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断裂式的,因而是一种替代性关系。换句 话说,现代社会是对传统社会的结构性、革命性变革,其结果必然是前者对后者 的替代,即现代新文化对传统旧文化的替代。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尽管传统社会 与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但就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演进而论,二 者之间具有无法割裂的内在连续性,所不同者只在于文明发展的方式、形态和水 平,因之在文化上也是无法割断的。毋宁说,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变革或转换式的 连续。 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更为合理的解答应是上述两种观点的合题:一方面,无论 对于文明还是对于文化来说,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确存在一种革命性的 变革,因而会呈现根本不同的形态。然而,这一革命性变革并不意味着传统社会 与现代社会是截然两分的,更不意味着人类文明演进和文化发展的断裂。相反, 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关联不独表现为文明变革中的保存,更体现为文化 传统、样式、基本价值观念和精神特质的传承与弘扬。 从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学 为主导、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悠久而宏大、多样而融贯、古老而常新的文化体系。 这一文化体系是一个孕育着丰富多样性的文化母体,具有巨大的文化包容性、亲 和性与融合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历经五千年风霜雪雨而薪 火不灭、面对无数次挑战冲击而不失自我和自信。对这样一个兼容整合多样性的 文化系统的合理传承,也应坚持兼容整合多样性的立场和方法。 (节选自万俊人《拓宽历史和文化的视 界》2016.4《新华文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巫楚文化、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互渗透和逐渐融合,晚清文化中满 汉文化的融合,都可说明各种文化传统或道德谱系之间是可以相融的。 B.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对其中某种或某几种文化元素的传承,而是对 这一多元整合型文化系统的综合传承,因为中华文化是一个兼容多元、不断融合 的文化系统
C.在特殊的历史情况下,儒释道诸家在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情境中所发挥或显 示的文化作用是各不相同、与时变化的。但在常态下,它们是相容乃至相辅相成 的,而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 D.“阳法阴儒”“儒表法里”“三教合一”等理念,以及唐宋之后以禅宗为代 表所展示的兼容多元、共享共荣的文化风貌和精神气象,都可以证明美国当代伦 理学家麦金泰尔的主张是难以成立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强调中华文化兼容多元、有机整合的特征,与重视汉唐以来儒家文化的主导 地位,二者并不矛盾。 B.只要将儒家文化置于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之中,就能获得对儒家文化特色充分 而全面的理解。 C.中华文化是一个以儒学为主导、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悠久而宏大、多样而融贯、 古老而常新的文化体系。 D.中华文化体系的丰富多样性、包容性、亲和性与融合力,正是中华传统文化 历经五千年风霜雪雨而薪火不灭、面对无数次挑战冲击而不失自我与自信的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答“在现代文明和文化语境中,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这一 问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B.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是断裂式的,现代社会对传统社会也不是 结构性、革命性变革,现代新文化对传统旧文化也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 替代。 C.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关联表现为:文明变革中的保存,文化传统、样式 基本价值观念和精神特质的传承与弘扬。 D.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是一个丰富多样性的文化母体,我们应坚持兼容整合多样 性的立场和方法,合理传承这一兼容整合多样性的中华文化系统。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忠,字司直,陈留人。成化十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弘治四年,《宪 宗实录》成,迁侍讲,直经筵,寻兼侍东宫讲读。又九年进侍读学士。 武宗即位,以宫寮擢学士,掌翰林院,仍直经筵。正德二年,刘瑾用事,日导帝 游戏,乱祖宗旧章。忠上言戒逸游、崇正学数事。已,因进讲与杨廷和傅经义, 规帝阙失,而指斥近幸尤切。帝谓瑾曰:“经筵,讲书耳,浮词何为?”瑾素恶 两人,因讽吏部尚书许进出之南京。南京诸部惟右侍郎一人,进特请用为礼部左 侍郎。命下,外议籍籍,进患之,甫两月,即擢忠本部尚书。其冬,就改吏部。 时留都一御史,素骄横:一郎中,张彩所昵也,秩满,皆署下考。疾吏胥诡名寄 籍,督诸曹核汰千人。大计京官所黜多于前又疏请不时纠劾以示劝惩无待六年考 黜。诏可之。忠在南京正直有风采。然是时,瑾方以严苛折辱土 而忠操绳 墨待下,纠劾过峻。时论遂谓忠附会瑾意,颇归怨焉。 五年二月,改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专典制诏。两疏乞休,不报。瑾诛,以本官 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预机务。甫数日,以平宁夏功,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故事 阁臣加官无遽至三孤者。忠无功骤得,不自安,连疏固辞,不许。瑾虽诛,张永
C.在特殊的历史情况下,儒释道诸家在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情境中所发挥或显 示的文化作用是各不相同、与时变化的。但在常态下,它们是相容乃至相辅相成 的,而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 D.“阳法阴儒”“儒表法里”“三教合一”等理念,以及唐宋之后以禅宗为代 表所展示的兼容多元、共享共荣的文化风貌和精神气象,都可以证明美国当代伦 理学家麦金泰尔的主张是难以成立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强调中华文化兼容多元、有机整合的特征,与重视汉唐以来儒家文化的主导 地位,二者并不矛盾。 B.只要将儒家文化置于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之中,就能获得对儒家文化特色充分 而全面的理解。 C.中华文化是一个以儒学为主导、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悠久而宏大、多样而融贯、 古老而常新的文化体系。 D.中华文化体系的丰富多样性、包容性、亲和性与融合力,正是中华传统文化 历经五千年风霜雪雨而薪火不灭、面对无数次挑战冲击而不失自我与自信的原 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答“在现代文明和文化语境中,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这一 问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B.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是断裂式的,现代社会对传统社会也不是 结构性、革命性变革,现代新文化对传统旧文化也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 替代。 C.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关联表现为:文明变革中的保存,文化传统、样式、 基本价值观念和精神特质的传承与弘扬。 D.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是一个丰富多样性的文化母体,我们应坚持兼容整合多样 性的立场和方法,合理传承这一兼容整合多样性的中华文化系统。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忠,字司直,陈留人。成化十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弘治四年,《宪 宗实录》成,迁侍讲,直经筵,寻兼侍东宫讲读。又九年进侍读学士。 武宗即位,以宫寮擢学士,掌翰林院,仍直经筵。正德二年,刘瑾用事,日导帝 游戏,乱祖宗旧章。忠上言戒逸游、崇正学数事。已,因进讲与杨廷和傅经义, 规帝阙失,而指斥近幸尤切。帝谓瑾曰:“经筵,讲书耳,浮词何为?”瑾素恶 两人,因讽吏部尚书许进出之南京。南京诸部惟右侍郎一人,进特请用为礼部左 侍郎。命下,外议籍籍,进患之,甫两月,即擢忠本部尚书。其冬,就改吏部。 时留都一御史,素骄横;一郎中,张彩所昵也,秩满,皆署下考。疾吏胥诡名寄 籍,督诸曹核汰千人。大计京官所黜多于前又疏请不时纠劾以示劝惩无待六年考 黜。诏可之。忠在南京正直有风采。然是时,瑾方以严苛折辱士大夫,而忠操绳 墨待下,纠劾过峻。时论遂谓忠附会瑾意,颇归怨焉。 五年二月,改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专典制诏。两疏乞休,不报。瑾诛,以本官 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预机务。甫数日,以平宁夏功,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故事, 阁臣加官无遽至三孤者。忠无功骤得,不自安,连疏固辞,不许。瑾虽诛,张永
魏彬辈擅政,大臣复争与交欢,忠独无所顾。永尝遣廖鹏谒忠,忠仆隶遇之,又 却其馈,由是与永辈左。前后乞休疏七八上,皆慰留。明年命典会试。甫毕,帝 以试录文义多舛,召李东阳示之。忠知为中官所掎,乞省墓。诏乘传还。抵家, 再上章乞致仕,报许。给月廪、岁隶终其身。 世宗即位,屡荐不起。遣行人存问,忠奏谢,因有所献纳,帝褒其忠爱。嘉靖二 年卒,年七十二。赠太保,谥文肃。 赞曰:刘忠持正不阿,奉身早退。此诚明去就之节,乌能委蛇俯仰以为容悦哉,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九》,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计/京官所黜/多于前/又疏请不时纠/劾以示劝惩/无待六年考黜 B.大计京官/所黜多于前/又疏请不时纠劾/以示劝惩/无待六年考黜 C.大计京官所黜/多于前/又疏请不时纠劾以示劝惩/无待六年/考黜 D.大计京官/所黜多于前/又疏请/不时纠劾以示/劝惩无待/六年考黜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设置讲 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 重视 B.秩满:秩,既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指古代官员的品级。秩满,就是指官吏 全额领取俸禄。 C.致仕:即交还官职,也就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 致等名称指代官员辞职归家。这一做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谥: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或其他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 与品德修养给予的带有褒贬评判性质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大臣的谥号由 朝廷赐予,私谥则不出于朝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忠忧心国事,直言进谏。虽执掌翰林院,但经常直言规谏皇帝,这导致皇 帝不满,宦官刘瑾直接将刘忠贬官至南京 B.刘忠为人正直,坚持法度。对待官吏非常严厉,曾上疏请求对官员进行经常 性的监督弹劾,以示劝勉惩戒。 C.刘忠持正不阿,不慕权贵。张永、魏彬专权,大臣们争先巴结,只有刘忠置 之不理。 D.刘忠淡泊名利,不恋官位。主持会试时,遭到宦官陷害排挤,于是请求回家 祭扫坟墓,得到皇帝诏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是时,瑾方以严苛折辱士大夫,而忠操绳墨待下,纠劾过峻。(5分) 译 文 )永尝遣廖鹏谒忠,忠仆隶遇之,又却其馈,由是与永辈左。(5分) 文
魏彬辈擅政,大臣复争与交欢,忠独无所顾。永尝遣廖鹏谒忠,忠仆隶遇之,又 却其馈,由是与永辈左。前后乞休疏七八上,皆慰留。明年命典会试。甫毕,帝 以试录文义多舛,召李东阳示之。忠知为中官所掎,乞省墓。诏乘传还。抵家, 再上章乞致仕,报许。给月廪、岁隶终其身。 世宗即位,屡荐不起。遣行人存问,忠奏谢,因有所献纳,帝褒其忠爱。嘉靖二 年卒,年七十二。赠太保,谥文肃。 赞曰:刘忠持正不阿,奉身早退。此诚明去就之节,乌能委蛇俯仰以为容悦哉。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九》,有删节)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计/京官所黜/多于前/又疏请不时纠/劾以示劝惩/无待六年考黜 B.大计京官/所黜多于前/又疏请不时纠劾/以示劝惩/无待六年考黜 C.大计京官所黜/多于前/又疏请不时纠劾以示劝惩/无待六年/考黜 D.大计京官/所黜多于前/又疏请/不时纠劾以示/劝惩无待/六年考黜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设置讲 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 重视。 B.秩满:秩,既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指古代官员的品级。秩满,就是指官吏 全额领取俸禄。 C.致仕:即交还官职,也就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 致等名称指代官员辞职归家。这一做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谥: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或其他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 与品德修养给予的带有褒贬评判性质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大臣的谥号由 朝廷赐予,私谥则不出于朝廷。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忠忧心国事,直言进谏。虽执掌翰林院,但经常直言规谏皇帝,这导致皇 帝不满,宦官刘瑾直接将刘忠贬官至南京。 B.刘忠为人正直,坚持法度。对待官吏非常严厉,曾上疏请求对官员进行经常 性的监督弹劾,以示劝勉惩戒。 C.刘忠持正不阿,不慕权贵。张永、魏彬专权,大臣们争先巴结,只有刘忠置 之不理。 D.刘忠淡泊名利,不恋官位。主持会试时,遭到宦官陷害排挤,于是请求回家 祭扫坟墓,得到皇帝诏许。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然是时,瑾方以严苛折辱士大夫,而忠操绳墨待下,纠劾过峻。(5 分) 译 文: (2)永尝遣廖鹏谒忠,忠仆隶遇之,又却其馈,由是与永辈左。(5 分) 译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