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语言的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新的学期,孩子开始了新一季的生长。天下父母的心()又一次被拨动。“我们 的孩子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家长如此 迫切开口沉重的叩问源于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和“学()竞赛”的压力 刚刚过去的这几个月,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一()节目 《爸爸去哪儿》,人们触动于“勇敢”、“珍惜”、“感恩”、“帮助”这些在 考试重压下变得有些陌生的关键词,却又感叹这样的教育可望不可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弦xian历档dang即 B.弦xuan力档dang即 C.弦xian历挡dang及 D.弦xudn力挡dang及 【答案】A.(玄xuan、弦xian学历:学习的经历。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程 度。即:靠近,接触。可望而不可~。及:赶上。望尘莫~。) 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线处,选项是 A.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欢乐的童年与孩子们拉开了距离。 B.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使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 C.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拉开了与欢乐童年的距离。 D.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 【答案】D.(主语必须是“孩子们”。将介词短语“与欢乐的童年”提前,就 强调“欢乐的童年”。) 3.桃花因颜色鲜艳美丽,故诗人常借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 不具有这种寓意的选项是 A.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入深秋。桃花眼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唐·韩 偓《新秋》) B.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丹摇衍镜中酣。(唐·张 说《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C.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唐·罗 虬《红儿诗》) D.每坐台前见玉容,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减却桃花一半红。(唐·施 肩吾《佳人览镜》) 【答案】B. 4.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个成语是 在山林中行走,脚下踏的,从不是泥泞腥臭的泥土,而是凋零飘落的桃花,虽已 不再风华,清香却依旧 A.不绝如缕B.连绵不绝C.经久不息D.接踵而至 【答案】B.(A、C写声音,B才可写气味,D写人。) 二、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稼说送张琥 宋·苏轼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 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 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
湖南省永州市 2015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一、语言的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新的学期,孩子开始了新一季的生长。天下父母的心( )又一次被拨动。“我们 的孩子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家长如此 迫切开口沉重的叩问源于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和“学( )竞赛”的压力。 ______________。刚刚过去的这几个月,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一( )节目—— 《爸爸去哪儿》,人们触动于“勇敢”、“珍惜”、“感恩”、“帮助”这些在 考试重压下变得有些陌生的关键词,却又感叹这样的教育可望不可( )。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弦 xián 历 档 dàng 即 B.弦 xuán 力 档 dǎng 即 C.弦 xián 历 挡 dǎng 及 D.弦 xuán 力 挡 dàng 及 【答案】A.(玄 xuán 、弦 xián 学历:学习的经历。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程 度。即:靠近,接触。可望而不可~ 。及:赶上。望尘莫~。) 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线处,选项是 A.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欢乐的童年与孩子们拉开了距离。 B.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使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 C.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拉开了与欢乐童年的距离。 D.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 【答案】D.(主语必须是“孩子们”。将介词短语“与欢乐的童年”提前,就 强调“欢乐的童年”。) 3.桃花因颜色鲜艳美丽,故诗人常借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 不具有这种寓意的选项是 A.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入深秋。桃花眼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唐·韩 偓《新秋》) B.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丹摇衍镜中酣。(唐·张 说《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C.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唐·罗 虬《红儿诗》) D.每坐台前见玉容,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减却桃花一半红。(唐·施 肩吾《佳人览镜》) 【答案】B. 4.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个成语是 在山林中行走,脚下踏的,从不是泥泞腥臭的泥土,而是凋零飘落的桃花,虽已 不再风华,清香却依旧________。 A.不绝如缕 B.连绵不绝 C.经久不息 D.接踵而至 【答案】B.(A、C 写声音,B 才可写气味,D 写人。)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选择题 12 分,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稼说送张琥 宋·苏轼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 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 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
夜以望之,锄、擾、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 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致轻用,以待其成者,闵 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 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 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 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 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选自《苏轼文集 卷十》)(1l上海卷) [注]①古同“盍”,何不。②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③擾:捣土块的农具。 铚:镰刀。艾:通“刈”,收割。④闵:勉,勉力。⑤得:此指中进士。⑥这是 苏轼赠与同事张琥的一篇杂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敛之常及其熟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B.以待其成者,闵闵焉闵:勉,勉力 C.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爵:爵位 D.其亦以是语之语:转告 【答案】C。“爵”前有“五十而后”,应该活用为动词,封爵。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而敛之常及其熟②其孰能讥之乎 C.①以待其成者,闵闵焉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①如婴儿之望之长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D。A连词,表并列,又/连词,表递进,而且。B代词,它/副词,表 反问语气,难道。C连词,表目的,来/介词,表原因,因为。D助词,用于主 谓短语中。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以为庄稼要种得好至少应当做到:土地可以休耕轮作,耕种不能耽误农 时,收割一定要等庄稼完全成熟之后。 B.古人超过今人的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自我修养和积累,一定要等到思想完全 成熟后才出来做事、为官,就像水一定要等到充溢后才流淌出来,弓拉满之后才 发箭。 C.苏轼非常羡慕张琥能够有再学习的机会,劝勉他治学当“博观而约取,厚积 而薄发”,并希望他过问弟弟苏辙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D.这篇文章以种庄稼比喻做学问,以保全地力比喻人生修养,喻义恰当、哲理 深刻:文章以“我”为例入文,语气亲切,显示出大师虚怀若谷。 【答案】C。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 也,其亦以是语之。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 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 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致轻用,以待其成者,闵 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 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 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 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 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选自《苏轼文集 卷十》)(11 上海卷) [注]①古同“盍”,何不。②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③耰:捣土块的农具。 铚:镰刀。艾:通“刈”,收割。④闵:勉,勉力。⑤得:此指中进士。⑥这是 苏轼赠与同事张琥的一篇杂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敛之常及其熟 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B.以待其成者,闵闵焉 闵:勉,勉力 C.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 爵:爵位 D.其亦以是语之 语:转告 【答案】C。 “爵”前有“五十而后”,应该活用为动词,封爵。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而敛之常及其熟 ②其孰能讥之乎 C.①以待其成者,闵闵焉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①如婴儿之望之长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D。A 连词,表并列,又/连词,表递进,而且。B 代词,它/副词,表 反问语气,难道。C 连词,表目的,来/介词,表原因,因为。 D 助词,用于主 谓短语中。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以为庄稼要种得好至少应当做到:土地可以休耕轮作,耕种不能耽误农 时,收割一定要等庄稼完全成熟之后。 B.古人超过今人的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自我修养和积累,一定要等到思想完全 成熟后才出来做事、为官,就像水一定要等到充溢后才流淌出来,弓拉满之后才 发箭。 C.苏轼非常羡慕张琥能够有再学习的机会,劝勉他治学当“博观而约取,厚积 而薄发”,并希望他过问弟弟苏辙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D.这篇文章以种庄稼比喻做学问,以保全地力比喻人生修养,喻义恰当、哲理 深刻:文章以“我”为例入文,语气亲切,显示出大师虚怀若谷。 【答案】C。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 也,其亦以是语之。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 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B.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 今虽欲/以为不是而众已妄推之矣 C.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 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D.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 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答案】A。在理解句意的前提下,注意句式与虚词。难点在句子的后面部分“吾 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9.将文言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4分) 译文: ②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3分) 译文 ③子归过京师而问焉。(3分) 译文 【答案】(1)对孱弱的人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的人注意教 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4分,“虚者、弱者”“养”“刚、充”“以至”各 1分) (2)这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火、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3分,“所 以”“过”“及”各1分) (3)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3分,“归”“过”“问”各1分) 译文]你(何不)可曾观察过富人怎么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又好又多,他们的粮 食充足而有余。他们的土地又好又多,就可以实行休耕轮作,土地的肥力便能够 保全;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那么耕种就能够常常不误季节,收割也常常能够 等到庄稼完全成熟之后进行。所以富人的庄稼往往很好,秕子少,产量高,长时 间存放也不会腐烂。 如今我这个十口之家,却总共只有百亩土地。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日日夜夜 期盼着收获,辛勤耕作、收获,充分利用土地,把庄稼种得像鱼鳞一般密集,因 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耕种常常抢不上季节,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 这样怎么还会有好收成呢? 古代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代人的地方。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 不敢贸然行事,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昐望婴儿快 快长大。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使他 逐渐充实起来。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在长时期的 屈身之中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射于 满弓之极一样。这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 我从小就有用功学习的志向,不料能早早地与您同科考中,不过您的成功,也不 能说不早啊!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称颂我了。 唉,您这次前去,务必要专心学习啊!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 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是我弟弟,请您将这些 话也转告他。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款写(13分) 1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8分)
B.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 今虽欲/以为不是而众已妄推之矣 C.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 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D.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 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答案】A。在理解句意的前提下,注意句式与虚词。难点在句子的后面部分“吾 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 9.将文言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4 分) 译文: ②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3 分) 译文: ③子归过京师而问焉。(3 分) 译文: 【答案】 (1)对孱弱的人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的人注意教 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4 分,“虚者、弱者”“养 ”“刚、充”“以至”各 1 分) (2)这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火、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3 分,“所 以”“过”“及”各 1 分) (3)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3 分,“归” “过”“问”各 1 分) [译文]你(何不)可曾观察过富人怎么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又好又多,他们的粮 食充足而有余。他们的土地又好又多,就可以实行休耕轮作,土地的肥力便能够 保全;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那么耕种就能够常常不误季节,收割也常常能够 等到庄稼完全成熟之后进行。所以富人的庄稼往往很好,秕子少,产量高,长时 间存放也不会腐烂。 如今我这个十口之家,却总共只有百亩土地。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日日夜夜 期盼着收获,辛勤耕作、收获,充分利用土地,把庄稼种得像鱼鳞一般密集,因 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耕种常常抢不上季节,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 这样怎么还会有好收成呢? 古代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代人的地方。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 不敢贸然行事,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 快长大。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使他 逐渐充实起来。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在长时期的 屈身之中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射于 满弓之极一样。这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 我从小就有用功学习的志向,不料能早早地与您同科考中,不过您的成功,也不 能说不早啊!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称颂我了。 唉,您这次前去,务必要专心学习啊!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 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是我弟弟,请您将这些 话也转告他。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 1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8 分)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送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诗中“急”字貌似寻常,实则别有韵味,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请简要阐释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5分) 答 【答案】(1)“急”,写出了舟行迅疾,生动表现出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 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1分)“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 带有一点忧伤、不宁的意味。(1分这与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 致的。(1分) (②)诗的第二、第四句集中写景。(1分)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 绿的秋水疾奔,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2分)(写出反衬或乐景写哀情的 第四句则写日暮苍茫,酒醒朦胧,风雨迷蒙,诗人倍感孤寂。借景寓情,以景结 情,以风雨凄清的黯淡景色正衬愁情。(2分)(也可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哀 景哀情)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①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 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 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②劳歌:原本 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 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 劳送客亭”。③叶:一作“树”。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 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④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 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译文]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 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 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 [赏析]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 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 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 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 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 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 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 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 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 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 法。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 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 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送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诗中“急”字貌似寻常,实则别有韵味,请简要分析。(3 分) 答: (2)请简要阐释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5 分) 答: 【答案】(1)“急”,写出了舟行迅疾,生动表现出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 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1 分)“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 带有一点忧伤、不宁的意味。(1 分)这与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 一致的。(1 分) (2)诗的第二、第四句集中写景。(1 分)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 绿的秋水疾奔,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2 分)(写出反衬或乐景写哀情的) 第四句则写日暮苍茫,酒醒朦胧,风雨迷蒙,诗人倍感孤寂。借景寓情,以景结 情,以风雨凄清的黯淡景色正衬愁情。(2 分)(也可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哀 景哀情)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①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 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 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②劳歌:原本 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 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 劳送客亭”。③叶:一作“树”。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 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④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 浦 ”“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译文]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 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 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 [赏析]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 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 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 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 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 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 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 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 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 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 法。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 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 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
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与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 的心境是相一致的。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 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 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 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 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 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蒙昽,追忆别时情景所 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 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第三句极写别后酒 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 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 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 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这首诗前后两联 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 后联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 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 统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李密《陈情表》) (3)可堪回首,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 鼓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福字是最深切的春节符号 冯骥才 ①每年最冷的日子里,当那种用墨笔写在菱形的红纸上的大大小小的福字愈来愈 多地映入眼帘,不用问,自然是春节来了。福字带来的是人们心中熟稔的年的信 息和气息,唤起我们特有的年的情感,也一年一度彰显出年的深意。 ②它包含的很多很多,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又是 健康平安,和谐美满,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可是生活永远不会十全十美, 也不会事事如愿,此中有机遇也有意外,乃至旦夕祸福,这便加重了人们心串对 福字的心理依赖。福是好事情,也是好运气。再没有一个字能像福字纠结着中国 人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与心怀的梦想。它是民间最理想化的一个汉字。人们把 这些美好的期望揣在心里,待到新的一年一一新的一轮空白的日子来临的时候, 禁不住把心中这些期待一股脑儿掏出来,化为一个福字,端端正正、浓笔重墨写 在大红纸上,贴在门板、照壁和屋里屋外最显眼的地方。这叫我们知道,人们过 年时最重要的不是吃喝穿戴,而是对生活的盛情与企盼。 ③关于贴福字的起源传说很多,但我相信的还是民俗学的原理,它是数千年来代 代相传、约定俗成、集体认同的结果,它作为一种心灵方式,深切和无形地潜藏 在所有中国人的血液里,谁也不可能改变它,谁也不会拒绝它。于是,福字包括 贴福字的民俗就成了我们一种根性的文化
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与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 的心境是相一致的。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 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 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 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 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 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蒙眬,追忆别时情景所 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 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第三句极写别后酒 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 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 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 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这首诗前后两联 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 后联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 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 统一。 11.古诗文默写。(5 分,每空 1 分) (1)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 。(李密《陈情表》) (3)可堪回首,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 (2)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 鼓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l0 分。填空题 4 分;选择题 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福字是最深切的春节符号 冯骥才 ①每年最冷的日子里,当那种用墨笔写在菱形的红纸上的大大小小的福字愈来愈 多地映入眼帘,不用问,自然是春节来了。福字带来的是人们心中熟稔的年的信 息和气息,唤起我们特有的年的情感,也一年一度彰显出年的深意。 ②它包含的很多很多,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又是 健康平安,和谐美满,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可是生活永远不会十全十美, 也不会事事如愿,此中有机遇也有意外,乃至旦夕祸福,这便加重了人们心串对 福字的心理依赖。福是好事情,也是好运气。再没有一个字能像福字纠结着中国 人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与心怀的梦想。它是民间最理想化的一个汉字。人们把 这些美好的期望揣在心里,待到新的一年——新的一轮空白的日子来临的时候, 禁不住把心中这些期待一股脑儿掏出来,化为一个福字,端端正正、浓笔重墨写 在大红纸上,贴在门板、照壁和屋里屋外最显眼的地方。这叫我们知道,人们过 年时最重要的不是吃喝穿戴,而是对生活的盛情与企盼。 ③关于贴福字的起源传说很多,但我相信的还是民俗学的原理,它是数千年来代 代相传、约定俗成、集体认同的结果,它作为一种心灵方式,深切和无形地潜藏 在所有中国人的血液里,谁也不可能改变它,谁也不会拒绝它。于是,福字包括 贴福字的民俗就成了我们一种根性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