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汨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一)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藏中,传统节日有着其他文化遗产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值得我们在 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给予特别关注。 在古代社会的早期,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最根本、最重要的主题;中古以后,传 统节日促进人际和谐的内容才逐渐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所谓 岁时节日,就是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移相适应,有固定的节期和特定民俗活动的时日。 它们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 念。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节日数量很多,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自的形成、发展、 兴盛、衰弱以至消失的过程。 节日就是时间历程的重要节点,它的形成当然是有了基本的时间观念之后的事。古人最 早产生的时间观念是日出日落、寒来暑往。由此,开始分为寒暑两季,接着有了四季的划分 和最早的节气。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记载了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的节气名称全部是 以简洁朴素的词汇感性地描述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古人认识到这些曰子是天象气候转变的 关键节点,以为这些划分都是神灵的意志使然,便在这些日子施行巫术、占卜,祭拜日月星 辰、五谷诸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健康平安等。每年如此,便形成了 在特定时日周期性重复的民俗活动,形成了最初的节日。月亮的晦朔圆缺之日也让古人感到 神秘并加以崇拜,也会产生萌芽状态的节日。这些早期的节日产生于古人以其感性、原始的 方式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源于古人在特定时日用以解释、控制自然进程的超自然力 崇拜。所以说,岁时节日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结果。确定节气之后,又 有了年月日的划分,便形成了历法。 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有浓厚的 人情味,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故传统节日的保护,有 利于保持和有效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已不仅仅是汉族的节日,也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节日。如春节已 成为我国境内四十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同时,少数民族的节日数量众多,也是中华民族文 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维护中华文化一体 化格局中的各民族文化多样化:其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也可被吸收到汉族的节日传统中
2018 年汨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一) 语 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藏中,传统节日有着其他文化遗产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值得我们在 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给予特别关注。 在古代社会的早期,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最根本、最重要的主题;中古以后,传 统节日促进人际和谐的内容才逐渐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所谓 岁时节日,就是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移相适应,有固定的节期和特定民俗活动的时日。 它们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 念。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节日数量很多,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自的形成、发展、 兴盛、衰弱以至消失的过程。 节日就是时间历程的重要节点,它的形成当然是有了基本的时间观念之后的事。古人最 早产生的时间观念是日出日落、寒来暑往。由此,开始分为寒暑两季,接着有了四季的划分 和最早的节气。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记载了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的节气名称全部是 以简洁朴素的词汇感性地描述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古人认识到这些日子是天象气候转变的 关键节点,以为这些划分都是神灵的意志使然,便在这些日子施行巫术、占卜,祭拜日月星 辰、五谷诸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健康平安等。每年如此,便形成了 在特定时日周期性重复的民俗活动,形成了最初的节日。月亮的晦朔圆缺之日也让古人感到 神秘并加以崇拜,也会产生萌芽状态的节日。这些早期的节日产生于古人以其感性、原始的 方式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源于古人在特定时日用以解释、控制自然进程的超自然力 崇拜。所以说,岁时节日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结果。确定节气之后,又 有了年月日的划分,便形成了历法。 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有浓厚的 人情味,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故传统节日的保护,有 利于保持和有效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已不仅仅是汉族的节日,也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节日。如春节已 成为我国境内四十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同时,少数民族的节日数量众多,也是中华民族文 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维护中华文化一体 化格局中的各民族文化多样化;其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也可被吸收到汉族的节日传统中
包括节日文化在内的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是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享的文 化。在同一个日子过同样的节日,使我们体会到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尤其是在异 文化环境,一个族群同样的节日习俗就更成为文化认同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认同往往比政治 的认同更为牢固、更为持久。这样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把他们凝聚在一个具有和谐文化的 社群之内 (节选自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节日,与其他文化 遗产相比,它具备一些特殊性 B.进入到中古时期以后,传统节日中促进人际和谐的内容逐渐取代了古代社会早期的促进人 与自然和谐的内容 C.中国传统节日大都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移相适应,有固定的节期,将自然时间进程与 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 D.古人根据日出日落、寒来暑往的这一最早的时间观念开始分为寒暑两季,后来又有了四季 的划分和最早的节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历史上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形成都是在有了基本的时间观念之后,大都经历了各自形 成、发展、兴盛、衰弱以至消失的过程。 B.岁时节日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结果,这与早期的节日产生于古人以其 感性、原始的方式认识适应自然的过程有关。 C.传统节日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是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因而保护 传统节日,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D.本是汉族节日的春节,已成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它和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的节日 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传至今的节气名称以简洁朴素的词汇感性地描述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如“雨水”代表 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B.古人以为节气划分都是神灵的意志使然,便在这些日子用巫术、占卜等方式祈求神灵保佑 这体现了古人认识上的局限性
来。 包括节日文化在内的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是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享的文 化。在同一个日子过同样的节日,使我们体会到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尤其是在异 文化环境,一个族群同样的节日习俗就更成为文化认同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认同往往比政治 的认同更为牢固、更为持久。这样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把他们凝聚在一个具有和谐文化的 社群之内。 (节选自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节日,与其他文化 遗产相比,它具备一些特殊性。 B. 进入到中古时期以后,传统节日中促进人际和谐的内容逐渐取代了古代社会早期的促进人 与自然和谐的内容。 C. 中国传统节日大都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移相适应,有固定的节期,将自然时间进程与 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 D. 古人根据日出日落、寒来暑往的这一最早的时间观念开始分为寒暑两季,后来又有了四季 的划分和最早的节气。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我国历史上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形成都是在有了基本的时间观念之后,大都经历了各自形 成、发展、兴盛、衰弱以至消失的过程。 B. 岁时节日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结果,这与早期的节日产生于古人以其 感性、原始的方式认识适应自然的过程有关。 C. 传统节日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是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因而保护 传统节日,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D. 本是汉族节日的春节,已成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它和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的节日, 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传至今的节气名称以简洁朴素的词汇感性地描述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如“雨水”代表 气温回 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B. 古人以为节气划分都是神灵的意志使然,便在这些日子用巫术、占卜等方式祈求神灵保佑, 这体现了古人认识上的局限性
C.我们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都给予充分的尊重,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中华文化就 能够形成一体化和多样化格局 D.人们处于本土的文化环境中时,体会到的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感的感觉往往不如在 异文化环境的时候更明显。 【答案】1.B2.D3.C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 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B项说法不准确。由文章第二段可知,“中古以后,传统节日促进 人际和谐的内容才逐渐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并不是选项所说的“逐渐取代”,因此B项错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 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选项B源自文章第二段,文章的表述是“中古以后,传统节日促进人际和谐 的内容才逐渐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并非选项所说“逐渐取代”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 意的理解能力。D项扩大范围。D项“已成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五 段“春节已成为我国境内四十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可知。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 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的D项,信息源自文章第 五段,文中的表述是“如春节已成为我国境内四十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并非选项所说“已 成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转述错误, 原文是“维护中华文化一体化格局中的各民族文化多样化”。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C. 我们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都给予充分的尊重,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中华文化就 能够形成一体化和多样化格局。 D. 人们处于本土的文化环境中时,体会到的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感的感觉往往不如在 异文化环境的时候更明显。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 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B 项说法不准确。由文章第二段可知,“中古以后,传统节日促进 人际和谐的内容才逐渐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并不是选项所说的“逐渐取代”,因此 B 项错 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 意的理解能力。D 项扩大范围。D 项“已成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五 段“春节已成为我国境内四十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可知。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 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的 D 项,信息源自文章第 五段,文中的表述是“如春节已成为我国境内四十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并非选项所说“已 成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项转述错误, 原文是“维护中华文化一体化格局中的各民族文化多样化”。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 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C.信息源自文章第五段,文章的表述是“少 数民族的节日数量众多,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 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维护中华文化一体化格局中的各民族文化多样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一校一国家 1898年7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第二天黄龙旗降 下,英国国旗升起。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原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 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 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 张伯苓是天津人,13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4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 翌年春天到通济舰。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 优,为什么却战败了?问题在人。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 新人。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 1898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1904年春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 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的根本原因。 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 生73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此后,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 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 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南开,学校因此在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2年改称南开学校 张伯苓任校长。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 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 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 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他定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重视修身教育,每周亲 自讲修身课。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生发问:“您不许我们抽烟, 为什么自己抽烟?”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存的吕宋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校工惜 之,他答道:“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从此终身 不再吸烟。南开在校学生也再无吸烟者。张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视体育课和师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 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 C.信息源自文章第五段,文章的表述是“少 数民族的节日数量众多,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 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维护中华文化一体化格局中的各民族文化多样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人一校一国家 1898 年 7 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第二天黄龙旗降 下,英国国旗升起。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原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 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 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 张伯苓是天津人,13 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4 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 翌年春天到通济舰。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 优,为什么却战败了?问题在人。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 新人。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 1898 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1904 年春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 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的根本原因。 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 生 73 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此后,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 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 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南开,学校因此在 1907 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2 年改称南开学校, 张伯苓任校长。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 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 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 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他定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重视修身教育,每周亲 自讲修身课。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生发问:“您不许我们抽烟, 为什么自己抽烟?” 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存的吕宋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校工惜 之,他答道:“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从此终身 不再吸烟。南开在校学生也再无吸烟者。张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视体育课和师
生的身体锻炼,辟有体育场,举办天津市运动会,自己也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 的总裁判。南开中学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张伯苓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迎合教育部 门推行的各种会考。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力,学校增设了“社会视察” 和“木工金工技能”两门必修课程,组建了校办工厂 私立南开中学升留级制度严格,淘汰率高。当时人们常说:“进南开难,毕业也难。 学校择优录取,考试认真,评分严格,毕业率约为50%。在张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开 中学培养出了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并逐步实现了兴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设想 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1919年9月创建南开大学,1923年增设南开女中,1928年增设南开小 学,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其中南开女中始建于1923年,到 了1924年,就已经有四名女子进入南开中学和男生一起听课了。南开中学的办学成绩引起 海内外瞩目,孙中山曾赞誉说,南开是世界有名的好学校。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 的一位创造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热心襄赞国事。很多南开学生、校友,向往延安革命圣地,请 张伯苓代为介绍,他都一一给他们写了介绍信,将大批有生力量迁往抗日后方。张伯苓重视 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经常用亲身经历的“国帜三易”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1935年11月张伯 苓赴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时局的清醒认识,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1938 年12月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平津沦陷,当时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多有不便,惟独南开 中学从容应变,弦诵未辍。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南开中学、南开大学 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当南开校园的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张伯苓大义凛然地宣告:“敌人所 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投笔从戎,以 身殉国,张伯苓闻讯说:“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 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1949年4月,蒋介石两次到张伯苓住所,要求先生离开重庆。去台湾或去美国,可任其 选择。张伯苓始终不应。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先后三次劝行。张伯苓以“不愿离开南开学 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词,拒绝了蒋氏最后的邀请 1951年2月23日,为南开教育辛劳毕生的张伯苓与世长辞,享年75岁。逝世的第二天, 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专程到天津吊唁,他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 挽”。他说:“张校长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 (摘编自《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相关链接】
生的身体锻炼,辟有体育场,举办天津市运动会,自己也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 的总裁判。南开中学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张伯苓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迎合教育部 门推行的各种会考。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力,学校增设了“社会视察” 和“木工金工技能”两门必修课程,组建了校办工厂。 私立南开中学升留级制度严格,淘汰率高。当时人们常说:“进南开难,毕业也难。” 学校择优录取,考试认真,评分严格,毕业率约为 50%。在张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开 中学培养出了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并逐步实现了兴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设想: 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1919 年 9 月创建南开大学,1923 年增设南开女中,1928 年增设南开小 学,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其中南开女中始建于 1923 年,到 了 1924 年,就已经有四名女子进入南开中学和男生一起听课了。南开中学的办学成绩引起 海内外瞩目,孙中山曾赞誉说,南开是世界有名的好学校。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 的一位创造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热心襄赞国事。很多南开学生、校友,向往延安革命圣地,请 张伯苓代为介绍,他都一一给他们写了介绍信,将大批有生力量迁往抗日后方。张伯苓重视 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经常用亲身经历的“国帜三易”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1935 年 11 月张伯 苓赴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时局的清醒认识,于 1936 年 8 月建成南渝中学(1938 年 12 月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平津沦陷,当时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多有不便,惟独南开 中学从容应变,弦诵未辍。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南开中学、南开大学 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当南开校园的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张伯苓大义凛然地宣告:“敌人所 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投笔从戎,以 身殉国,张伯苓闻讯说:“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 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1949 年 4 月,蒋介石两次到张伯苓住所,要求先生离开重庆。去台湾或去美国,可任其 选择。张伯苓始终不应。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先后三次劝行。张伯苓以“不愿离开南开学 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词,拒绝了蒋氏最后的邀请。 1951 年 2 月 23 日,为南开教育辛劳毕生的张伯苓与世长辞,享年 75 岁。逝世的第二天, 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专程到天津吊唁,他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 挽”。他说:“张校长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 (摘编自《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