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语文 命题人:唐小艳(永州一中)朱桂花(祁阳一中) 白华志(江华一中) 杨玉君(永州四中) 审题人:扬振华(市教科院) 吴春来(市教科院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兼济精神的当代价值 王皓月 从历史上来看,兼济精神作为中国人道德规范、精神动力和人生指南, 为中华文明的发 展指出了共同的方向和道路。《论语泰伯>之中,记载了孔子“天下有道则见, 无遗则隐” 的主张,而孟子则将“见一和“隐”具体化,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奉儒家为 正统的士大夫阶层,将孔子和孟子的观点作为人生信条,认为人在不得志时就洁 身自好,而 得志时则要为天下万民尽义务。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的“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的正是儒家的兼济精神。这种精神境界是“仁”的表 现形式,描绘 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体现了中华文明高度 的人文自觉 和道德水准。 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八世色彩强 烈的价值观,其 关注点在于君子行为、政治秩序、道德伦理等,所以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 术的建议之 后,儒家思想一直就是国家政权的核心意识形态,出仕为官并兼济天下也成为古 代文人最大 的追求。不过,在政治斗争残酷、社会秩序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的 社会责任感 淡薄,清谈、玄学、饮酒、服食等流行,士大夫阶层独善其身的倾向十分明显。 但即便是在 当时,儒家兼济精神依然影响了他们的内心深处,并对中国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 响。主要表 现是,促使主张救度众生的大乘佛教超越了以个人解脱为目标的小乘佛教,成为 中国佛教的 主流,而且让道教从追求个人成仙变为以度人为先。自南朝之后,儒、释、道三 家之说共存 互补,成为中国人精神信仰的基础,三家所共同倡导的兼济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 的文化基因
湖南省永州市 2016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语 文 命题人:唐小艳(永州一中)朱桂花(祁阳一中) 白华志(江华一中) 杨玉君(永州四中) 审题人:扬振华(市教科院) 吴春来(市教科院) 第 I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儒家兼济精神的当代价值 王皓月 从历史上来看,兼济精神作为中国人道德规范、精神动力和人生指南, 为中华文明的发 展指出了共同的方向和道路。《论语泰伯>之中,记载了孔子“天下有道则见, 无遗则隐” 的主张,而孟子则将“见一和“隐”具体化,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奉儒家为 正统的士大夫阶层,将孔子和孟子的观点作为人生信条,认为人在不得志时就洁 身自好,而 得志时则要为天下万民尽义务。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的“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的正是儒家的兼济精神。这种精神境界是“仁”的表 现形式,描绘 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体现了中华文明高度 的人文自觉 和道德水准。 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八世色彩强 烈的价值观,其 关注点在于君子行为、政治秩序、道德伦理等,所以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 术的建议之 后,儒家思想一直就是国家政权的核心意识形态,出仕为官并兼济天下也成为古 代文人最大 的追求。不过,在政治斗争残酷、社会秩序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的 社会责任感 淡薄,清谈、玄学、饮酒、服食等流行,士大夫阶层独善其身的倾向十分明显。 但即便是在 当时,儒家兼济精神依然影响了他们的内心深处,并对中国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 响。主要表 现是,促使主张救度众生的大乘佛教超越了以个人解脱为目标的小乘佛教,成为 中国佛教的 主流,而且让道教从追求个人成仙变为以度人为先。自南朝之后,儒、释、道三 家之说共存 互补,成为中国人精神信仰的基础,三家所共同倡导的兼济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 的文化基因
要想兼济天下,首先要做到独善其身。相比兼济天下,独善其身似乎有消极 的意味,二 者看似对立,实际上这是儒家价值观对于社会与人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达而不 愿兼济天下, 不是真善:同样,无法善其自身,更不可能兼济天下。如果暂时不身居其位,f1 能J,高度的 道德自觉约束自己,避免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虽然这是一种道德底线,但也被 包含在兼济 精神之中。从日常生活中形成兼济的心态,对于解决普通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困 境具有重要 意义。 兼济精神不仅是普通国民、执政者的精神财富,更是一个国家的宝贵品 格。正如《尚书>》 提出的“协和万邦”,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共赢的相处之道。“大国责任, 兼济天下”,21 世纪的世界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这是中国目前比较贴 切的国际身 份。虽然人均经济指标还相对落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中国整体 的体量和影 响力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不必妄自菲薄,要以更成熟自信的心态参与国际事务, 树立正面的 大国形象,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的正能量。以兼济天下而非独霸天下为理念的 外交,也有 助于增加我国的话语权,营造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从而维护自身的利益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与儒家“兼济精神”内涵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皮日休在考进士落第后执著于文学,在诗歌、散文以及辞赋等领域均有着 显著的建树。 B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不与与 世俗同流合污。 唐三藏为普渡众生,跋涉千里,力排万难,取回真经,宣扬佛法,劝人为 善 D.屈原大夫遭怀王放逐,感复国无望,“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 投江而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天下有道则见”是兼济精神的最髙境界,它以“仁”为内核,体 现了中华文 明高度的人文自觉和道德水准。 B.儒家兼济精神在魏晋南北朝促使了大乘佛教成为佛教主流,道教追求以度 人为先,南 朝后,儒道佛倡导的兼济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C.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纷纷追求独善其身,因为他们处于残酷的政治 斗争和混乱
要想兼济天下,首先要做到独善其身。相比兼济天下,独善其身似乎有消极 的意味,二 者看似对立,实际上这是儒家价值观对于社会与人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达而不 愿兼济天下, 不是真善;同样,无法善其自身,更不可能兼济天下。如果暂时不身居其位,fl 能 J,高度的 道德自觉约束自己,避免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虽然这是一种道德底线,但也被 包含在兼济 精神之中。从日常生活中形成兼济的心态,对于解决普通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困 境具有重要 意义。 兼济精神不仅是普通国民、执政者的精神财富,更是一个国家的宝贵品 格。正如《尚书>》 提出的“协和万邦”,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共赢的相处之道。“大国责任, 兼济天下”,21 世纪的世界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这是中国目前比较贴 切的国际身 份。虽然人均经济指标还相对落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中国整体 的体量和影 响力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不必妄自菲薄,要以更成熟自信的心态参与国际事务, 树立正面的 大国形象,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的正能量。以兼济天下而非独霸天下为理念的 外交,也有 助于增加我国的话语权,营造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从而维护自身的利益。 (节选自<光明日报》) 1 下列与儒家“兼济精神”内涵不相符的一项是(3 分) A.皮日休在考进士落第后执著于文学,在诗歌、散文以及辞赋等领域均有着 显著的建树。 B 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不与与 世俗同流合污。 C.唐三藏为普渡众生,跋涉千里,力排万难,取回真经,宣扬佛法,劝人为 善。 D.屈原大夫遭怀王放逐,感复国无望,“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 投江而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儒家的“天下有道则见”是兼济精神的最高境界,它以“仁”为内核,体 现了中华文 明高度的人文自觉和道德水准。 B.儒家兼济精神在魏晋南北朝促使了大乘佛教成为佛教主流,道教追求以度 人为先,南 朝后,儒道佛倡导的兼济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C.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纷纷追求独善其身,因为他们处于残酷的政治 斗争和混乱
的社会秩序中没有受到兼济精神的影响。 D.中华民族崇尚共赢的相处之道,表明兼济精神是普通国民、执政者的精神 财富,更是 小国家的宝贵品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人胸怀抱负、怜恤生灵,无论何时何地沉浮起下,能经世致用、 为民造福, 这都是受到兼济精神影响的体现。 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告诉我们无论是身处高位还是身为贫民, 都应有一种 兼济的心态,这对于解决普通中国人所面临的阻境有重要的意义。 C.自汉武帝后,出仕为官兼济天下是古代文人的最大追求,缘于积极入世的 儒家思想的 关注点在于君子行为、政治秩序和道德伦理等。 D中国外交以兼济天下为理念,以负责任的态度,以更成熟更自信的心态参 与国际事务, 正是对儒家兼济精神“和”的践行。 古代诗文阅渎(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光,本名孝伯,字长仁,高祖赐名“光”,东清河郇人也。慕容白曜 之平三齐,光年十 七,随父徒代.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太和六年,拜中书博士, 转著作郎, 与秘书丞李彪参撰国书。甚为高祖所知待。常日:“孝伯之才,固今日之文宗也,” 寻以本官 兼侍中、使持节,为陕西大使,巡方省察,所经述叙古事。还,以诔谟之功,进 爵为伯。光 少有大度,喜怒不见于色,有毁恶之者,必善言以报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 直。皇兴初, 有同郡二人并被掠为奴婢,后诣光求哀,光乃以二口赎免。高祖闻而嘉之。虽处 机近,曾不 留心方案,唯从客论议,参赞大政而已。高祖每对群臣曰:“以崔光之高才大量 若无意外咎 谴,二十年后当作司空。”其见重如是。又从驾破陈显达。世宗即位,正除侍中。 初,光与牵 彪共撰国书,太和之末,彪解著作,专以史事任光。彪寻坐废。世宗居谅閤①, 彪上表求成 《魏书》,诏许之,彪遂以白衣于秘书省著速。光虽领史官,以彪意在专功,表 解侍中、著作 以让彪,世宗不许。延昌二年,世宗幸东宫,诏光日:“令当为太子师傅。”光 起拜固辞,诏 不许。即命肃宗出,从者十余人,敕以光为傅之意,令肃宗拜光。光又拜辞,不 当受太子拜
的社会秩序中没有受到兼济精神的影响。 D.中华民族崇尚共赢的相处之道,表明兼济精神是普通国民、执政者的精神 财富,更是 一小国家的宝贵品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古代文人胸怀抱负、怜恤生灵,无论何时何地沉浮起下,能经世致用、 为民造福, 这都是受到兼济精神影响的体现。 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告诉我们无论是身处高位还是身为贫民, 都应有一种 兼济的心态,这对于解决普通中国人所面临的阻境有重要的意义。 C.自汉武帝后,出仕为官兼济天下是古代文人的最大追求,缘于积极入世的 儒家思想的 关注点在于君子行为、政治秩序和道德伦理等。 D 中国外交以兼济天下为理念,以负责任的态度,以更成熟更自信的心态参 与国际事务, 正是对儒家兼济精神“和”的践行。 二、古代诗文阅渎(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崔光,本名孝伯,字长仁,高祖赐名“光”,东清河鄃人也。慕容白曜 之平三齐,光年十 七,随父徒代.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太和六年,拜中书博士, 转著作郎, 与秘书丞李彪参撰国书。甚为高祖所知待。常日:“孝伯之才,固今日之文宗也,” 寻以本官 兼侍中、使持节,为陕西大使,巡方省察,所经述叙古事。还,以诔谟之功,进 爵为伯。光 少有大度,喜怒不见于色,有毁恶之者,必善言以报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 直。皇兴初, 有同郡二人并被掠为奴婢,后诣光求哀,光乃以二口赎免。高祖闻而嘉之。虽处 机近,曾不 留心方案,唯从客论议,参赞大政而已。高祖每对群臣曰:“以崔光之高才大量, 若无意外咎 谴,二十年后当作司空。”其见重如是。又从驾破陈显达。世宗即位,正除侍中。 初,光与牵 彪共撰国书,太和之末,彪解著作,专以史事任光。彪寻坐废。世宗居谅闇①, 彪上表求成 《魏书》,诏许之,彪遂以白衣于秘书省著速。光虽领史官,以彪意在专功,表 解侍中、著作 以让彪,世宗不许。延昌二年,世宗幸东宫,诏光日:“令当为太子师傅。”光 起拜固辞,诏 不许。即命肃宗出,从者十余人,敕以光为傅之意,令肃宗拜光。光又拜辞,不 当受太子拜
复不蒙许。四年正月,世宗夜崩。光迎肃宗于东宫,安抚内外,光有力焉。正光 元年冬,赐 光几杖、衣服。二年春,肃宗亲释奠国学光执经南面百僚陪列夏四月以光为司徒 光表固辞历 年终不肯受。光年耆多务,疾病稍增,而自强不已,常在著作,疾笃不归。四年 十月,肃宗 亲临省疾,诏断宾客,中使相望,为止声乐,罢诸游眺。十一月,疾甚,薨,年 七十三。肃 宗闻而悲泣,儒者荣 之 (节选自《魏书》) 【注】①谅閤: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肃宗亲释奠/国学光执经/南面百僚陪/列夏四月/以光为司徒/光表固 辞/历年终不肯受 B肃宗亲释奠国学/光执经南面/百僚陪列/夏四月/以光为司徒/光表固 辞历年/终不肯受 C.肃宗亲释奠国学光/执经南面百僚/陪列夏四月/以光为司徒/光表固辞 /历年终不肯受 D.肃宗亲释奠国学/光执经/南面百僚陪列/夏四月/以光为司徒/光表固 辞历年/终不肯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和六年”的“太和”是三国魏明帝曹睿的年号。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 治者的称号包 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文中的“延昌二年…‘正光元年”中的“延 昌”“正光” 都是指年号。 B.“拜中书博士”的“拜”是授予官职,文言文中表示古代仕宦的词语很多。 如文中“转 著作郎…领史官”的“转”“领”,分别为“调动官职…兼任官职”的 意思。 C.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 种爵位,以 后各朝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因时而异,文中的“进爵为伯”是说崔光的爵 位升到了伯。 D.古代关于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名称,不同的名称是根据死者的身份而确定的 皇上死曰 薨,王宫诸侯死日崩,大夫死日卒,士死日不禄,平民死日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经常称赞崔光的文学才华,称他为当时的文坛宗师,并很欣赏他的为 政才能,在 击败陈显达后,正式升他为侍中。 B.崔光家里十分贫困,但是他十分好学。入朝为官后,很受高祖的重视优待, 后因为制
复不蒙许。四年正月,世宗夜崩。光迎肃宗于东宫,安抚内外,光有力焉。正光 元年冬,赐 光几杖、衣服。二年春,肃宗亲释奠国学光执经南面百僚陪列夏四月以光为司徒 光表固辞历 年终不肯受。光年耆多务,疾病稍增,而自强不已,常在著作,疾笃不归。四年 十月,肃宗 亲临省疾,诏断宾客,中使相望,为止声乐,罢诸游眺。十一月,疾甚,薨,年 七十三。肃 宗闻而悲泣,儒者荣 之。 (节选自《魏书》) 【注】①谅闇: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肃宗亲释奠/国学光执经/南面百僚陪/列夏四月/以光为司徒/光表固 辞/历年终不肯受 B 肃宗亲释奠国学/光执经南面/百僚陪列/夏四月/以光为司徒/光表固 辞历年/终不肯受 C.肃宗亲释奠国学光/执经南面百僚/陪列夏四月/以光为司徒/光表固辞 /历年终不肯受 D.肃宗亲释奠国学/光执经/南面百僚陪列/夏四月/以光为司徒/光表固 辞历年/终不肯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和六年”的“太和”是三国魏明帝曹睿的年号。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 治者的称号包 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文中的“延昌二年…‘正光元年”中的“延 昌”“正光” 都是指年号。 B.“拜中书博士”的“拜”是授予官职,文言文中表示古代仕宦的词语很多。 如文中“转 著作郎…领史官”的“转”“领”,分别为“调动官职…兼任官职”的 意思。 C.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 种爵位,以 后各朝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因时而异,文中的“进爵为伯”是说崔光的爵 位升到了伯。 D.古代关于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名称,不同的名称是根据死者的身份而确定的。 皇上死曰 薨,王宫诸侯死日崩,大夫死日卒,士死日不禄,平民死日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祖经常称赞崔光的文学才华,称他为当时的文坛宗师,并很欣赏他的为 政才能,在 击败陈显达后,正式升他为侍中。 B.崔光家里十分贫困,但是他十分好学。入朝为官后,很受高祖的重视优待, 后因为制
定策略的功劳进爵为伯。 C.世宗让崔光担任太子师傅时,崔光推辞,世宗未同意;后来世宗让太子拜 见崔光,崔 光又拜谢推辞,不肯接受太子的的拜礼,又没有被允许 D.肃宗十分重视崔光,听说崔光生病后,就亲自到崔光家中去,又下诏说在 崔光生病期 间,禁止官员打扰他养病。 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 (1)有毁恶之者,必善言以报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5分) 译文: (2)光年耆多务,疾病稍增,而自强不己,常在著作,疾笃不归。(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重别梦 答柳柳州 柳宗 刘禹锡 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 尽悠悠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耦耕若便道身老,黄发相看 万事休 8.这两首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写到了“歧路”,三位诗人在面 对“歧路”时 所想的内容有何不同?(6分) 9.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相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 两句唱出了诗人在饮 酒后思念 君主、朝廷,但无奈路途遥远无法顾及自己,自己对国事也无能为力的幽怨与惆 帐 (2)《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世俗皆“背绳墨以追 曲兮,竞周容以
定策略的功劳进爵为伯。 C.世宗让崔光担任太子师傅时,崔光推辞,世宗未同意;后来世宗让太子拜 见崔光,崔 光又拜谢推辞,不肯接受太子的的拜礼,又没有被允许。 D.肃宗十分重视崔光,听说崔光生病后,就亲自到崔光家中去,又下诏说在 崔光生病期 间,禁止官员打扰他养病。 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 分) (1)有毁恶之者,必善言以报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5 分) 译文:____ (2)光年耆多务,疾病稍增,而自强不己,常在著作,疾笃不归。(5 分) 译文: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8-9 题。 重别梦 得 重 答柳柳州 柳宗 元 刘禹锡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 尽悠悠。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耦耕若便道身老,黄发相看 万事休。 8.这两首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写到了“歧路”,三位诗人在面 对“歧路”时 所想的内容有何不同?(6 分) 答: _ ___ 9.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相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5 分) 答: 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赤壁赋》中 “ __, -”两句唱出了诗人在饮 酒后思念 君主、朝廷,但无奈路途遥远无法顾及自己,自己对国事也无能为力的幽怨与惆 帐。 (2)《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世俗皆“背绳墨以追 曲兮,竞周容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