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17届高三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法结合、出礼入刑构成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 和中华法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其形成是以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 礼入法的方式实现。 礼,源自古代祭祀活动。祭拜天神和先祖的仪式是远古时代最重大的社会活动之 要求遵循严格庄重的程序和范式。由此,礼逐渐发展演化成保证祭祀仪式按 程序和规矩顺利进行的基本规则。其内在精神首先是对秩序的要求,以及对身份、 地位和与之相应的权利义务的划分。古圣先哲们将对天地神明的祭祀礼仪规矩引 申投射到世俗社会,以期建立一种稳定平和的社会政治与人文秩序,体现出人类 有序生活并管理社会的共同愿望。随着国家的出现以及政治统治经验的积累,礼 开始演化为一种开放性的社会规范,成为全社会最普遍适用的权威性规范和调整 各类重大人文关系的最高准则,从而具有了法的意义和功能。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传统贵族政治及法律秩序被打乱,客观上要求新的治 理方案填补空白,所谓的礼治与法治之争应运而生。儒家鼻祖孔子以“克己复 礼”为职志,希望回归“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理想时代,但他更关注且厌恶的 是现实社会的乱象,期待构建稳定而统一的政治以及法律秩序体系。而以商鞅 韩非为代表的法家,认为道德教化无法改变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故治国之道在于 严刑峻法,刑赏结合。这与儒家的礼治主义形成鲜明对照,故有所谓的礼法之争。 其实,礼、法之异,不过是社会治理方案和策略不同而已,礼重教化,法重制裁, 两者大可相互调和补救。战国晚期的荀子开儒、法合流之端,完成了礼、法合 的理论构建。荀子常常礼、法并举,既将礼视为“治之始”,又说法是“治之端 甚至干脆“礼法”连称。“治之经,礼与刑。”(《荀子·成相》)先德礼,后 刑罚,隆礼重法,这些观点的提出,意味着礼、法之争在理论上已被荀子所消解。 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开启了一个以弃礼重法为手段,以国强民弱为目标的法家 政治表演时代。而巍巍秦帝国短短十几年即轰然倒塌,灰飞烟灭,意味着法家政 治神话的破灭。汉人总结亡秦的教训,明了祸根之所在。贾谊说:“商君遗礼义 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 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汉书·贾谊传》)他认为礼可“固国家, 定社稷”,礼、法各具功用,不可偏废。贾谊之论既是对荀子思想的承传,也标 志着儒学的复兴。迨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定于一尊,而所谓 法家则身不由己与儒家合流了。 在儒家看来,法家之律道德教化不彰,家族伦常缺位,一味严刑峻法,与儒家的 明刑弼教、孝治天下相去甚远。如何将礼的精神注入法律,成为复兴后儒家的头 等大事,于是法律的儒家化进程开始了:第一阶段引经决狱,借助审判活动重塑 道德伦理精神;第二阶段引经注律,为法律儒家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第三阶 段依经立法,为从立法层面实现礼律合一提供了可能,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各 代立法无不遵循“峻礼教之防”的原则,全面深入引礼入法而实现礼法结合,完 成法律的儒家化 引礼入法的历史过程对中华法系自身性格的塑造具有决定性影响,故不乏积极的 历史价值和意义。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
湖南省永州市 2017 届高三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法结合、出礼入刑构成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 和中华法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其形成是以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 礼入法的方式实现。 礼,源自古代祭祀活动。祭拜天神和先祖的仪式是远古时代最重大的社会活动之 一,要求遵循严格庄重的程序和范式。由此,礼逐渐发展演化成保证祭祀仪式按 程序和规矩顺利进行的基本规则。其内在精神首先是对秩序的要求,以及对身份、 地位和与之相应的权利义务的划分。古圣先哲们将对天地神明的祭祀礼仪规矩引 申投射到世俗社会,以期建立一种稳定平和的社会政治与人文秩序,体现出人类 有序生活并管理社会的共同愿望。随着国家的出现以及政治统治经验的积累,礼 开始演化为一种开放性的社会规范,成为全社会最普遍适用的权威性规范和调整 各类重大人文关系的最高准则,从而具有了法的意义和功能。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传统贵族政治及法律秩序被打乱,客观上要求新的治 理方案填补空白,所谓的礼治与法治之争应运而生。儒家鼻祖孔子以“克己复 礼”为职志,希望回归“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理想时代,但他更关注且厌恶的 是现实社会的乱象,期待构建稳定而统一的政治以及法律秩序体系。而以商鞅、 韩非为代表的法家,认为道德教化无法改变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故治国之道在于 严刑峻法,刑赏结合。这与儒家的礼治主义形成鲜明对照,故有所谓的礼法之争。 其实,礼、法之异,不过是社会治理方案和策略不同而已,礼重教化,法重制裁, 两者大可相互调和补救。战国晚期的荀子开儒、法合流之端,完成了礼、法合一 的理论构建。荀子常常礼、法并举,既将礼视为“治之始”,又说法是“治之端”, 甚至干脆“礼法”连称。“治之经,礼与刑。”(《荀子•成相》)先德礼,后 刑罚,隆礼重法,这些观点的提出,意味着礼、法之争在理论上已被荀子所消解。 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开启了一个以弃礼重法为手段,以国强民弱为目标的法家 政治表演时代。而巍巍秦帝国短短十几年即轰然倒塌,灰飞烟灭,意味着法家政 治神话的破灭。汉人总结亡秦的教训,明了祸根之所在。贾谊说:“商君遗礼义, 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 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汉书•贾谊传》)他认为礼可“固国家, 定社稷”,礼、法各具功用,不可偏废。贾谊之论既是对荀子思想的承传,也标 志着儒学的复兴。迨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定于一尊,而所谓 法家则身不由己与儒家合流了。 在儒家看来,法家之律道德教化不彰,家族伦常缺位,一味严刑峻法,与儒家的 明刑弼教、孝治天下相去甚远。如何将礼的精神注入法律,成为复兴后儒家的头 等大事,于是法律的儒家化进程开始了:第一阶段引经决狱,借助审判活动重塑 道德伦理精神;第二阶段引经注律,为法律儒家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第三阶 段依经立法,为从立法层面实现礼律合一提供了可能,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各 代立法无不遵循“峻礼教之防”的原则,全面深入引礼入法而实现礼法结合,完 成法律的儒家化。 引礼入法的历史过程对中华法系自身性格的塑造具有决定性影响,故不乏积极的 历史价值和意义。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
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 “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 (选自《引礼入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礼法结合、出礼入刑既构成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法文化的最主要 特征。 B.礼来源于古代祭拜天神和先祖等祭祀活动,是保证祭祀仪式顺利进行的基本 规则 C.礼的内在精神既有对秩序的要求,也有对身份、地位的认定,还有对与身份 地位相应的权利义务的划分 D.随着国家的出现以及政治统治经验的积累,礼逐渐演化成法律,成为全社会 最普遍适用的权威性规范和调整各类重大人文关系的最高准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出于人类有序生活并管理社会的愿望,古圣先哲们将对天地神明的祭祀礼仪 规矩 引申投射到世俗社会,以期建立起一种稳定平和的社会政治与人文秩 序 B.孔子一方面希望回归“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理想时代,另一方面期待构建 稳定而统一的政治以及法律秩序体系。 C.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认为治国之道在于严刑 峻法,刑赏结合,这与儒家的礼治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D.文中引用贾谊的言论,旨在总结亡秦的教训,明了其祸根在于以商君为代表 的法家过分倚重法律手段,遗弃礼仪传统,废止仁德政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常常礼、法并举,将礼视为“治之始”,将法视为“治之端”,甚至“礼 法”连称,先德礼,后刑罚,隆礼重法,这意味着荀子在理论上消解了礼、法之 争 B.法律的儒家化在经历了引经决狱、引经注律、依经立法三个过程后,又经过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峻礼教之防”,全面深入引礼入法,而最终完成 C.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上,儒、法两家,虽然采取了不同 的手段和策略,但是本质相同,这为它们和衷共济提供了可能。 D.引礼入法的历史进程对中华法系自身性格的塑造不乏消极影响,但更要看到 其积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切忌以现代理念和标准割裂历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茅以升:桥梁·栋梁·脊梁 宁滨 茅以升建桥的志向起于儿时的一次塌桥经历。青年时期,他的桥梁梦又有了升华, 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以詹天佑为楷模,出洋留学深造,掌握尖端技术,立志为 国建造新型大桥。”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各 个阶段,都能看到他在不断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 为了实现自己的桥梁梦,大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勤奋,仅整理的笔记就多达 200本,近千万字。正是这种超越常人的勤奋,使得他成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成 绩历史最高纪录的保持者。茅以升被保送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他用超凡实力打 破了教授的质疑,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为了尽快掌握
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 “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 (选自《引礼入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法结合、出礼入刑既构成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法文化的最主要 特征。 B.礼来源于古代祭拜天神和先祖等祭祀活动,是保证祭祀仪式顺利进行的基本 规则。 C.礼的内在精神既有对秩序的要求,也有对身份、地位的认定,还有对与身份 地位相应的权利义务的划分。 D.随着国家的出现以及政治统治经验的积累,礼逐渐演化成法律,成为全社会 最普遍适用的权威性规范和调整各类重大人文关系的最高准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出于人类有序生活并管理社会的愿望,古圣先哲们将对天地神明的祭祀礼仪 规矩 引申投射到世俗社会,以期建立起一种稳定平和的社会政治与人文秩 序。 B.孔子一方面希望回归“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理想时代,另一方面期待构建 稳定而统一的政治以及法律秩序体系。 C.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认为治国之道在于严刑 峻法,刑赏结合,这与儒家的礼治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D.文中引用贾谊的言论,旨在总结亡秦的教训,明了其祸根在于以商君为代表 的法家过分倚重法律手段,遗弃礼仪传统,废止仁德政策。 3.根据原文 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常常礼、法并举,将礼视为“治之始”,将法视为“治之端”,甚至“礼 法”连称,先德礼,后刑罚,隆礼重法,这意味着荀子在理论上消解了礼、法之 争。 B.法律的儒家化在经历了 引经决狱、引经注律、依经立法三个过程后,又经过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峻礼教之防”,全面深入引礼入法,而最终完成。 C.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上,儒、法两家,虽然采取了不同 的手段和策略,但是本质相同,这为它们和衷共济提供了可能。 D.引礼入法的历史进程对中华法系自身性格的塑造不乏消极影响,但更要看到 其积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切忌以现代理念和标准割裂历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茅以升:桥梁•栋梁•脊梁 宁滨 茅以升建桥的志向起于儿时的一次塌桥经历。青年时期,他的桥梁梦又有了升华, 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以詹天佑为楷模,出洋留学深造,掌握尖端技术,立志为 国建造新型大桥。”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各 个阶段,都能看到他在不断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 为了实现自己的桥梁梦,大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勤奋,仅整理的笔记就多达 200 本,近千万字。正是这种超越常人的勤奋,使得他成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成 绩历史最高纪录的保持者。茅以升被保送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他用超凡实力打 破了教授的质疑,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为了尽快掌握
造桥的实际本领,他白天在桥梁公司实习,晚上去夜校攻读博士学位,星期天则 去图书馆埋头苦读。最终,依靠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争分夺秒的勤奋,茅以升成为 卡内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科博士。 茅以升生前曾说:人生一征途尔……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 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这正是他一生奋斗不息的真实 写照。 20世纪初,茅以升经历过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对于“国家”二字有了更深的 领悟。还是在国内求学期间,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国内仅有的几座像点样的 铁路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这是我们学工程的人的最大耻辱。 1919年11月,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茅以升获得了康奈尔大学颁发的“斐蒂 士”金质奖章。面对几所著名大学和几家桥梁公司的争相邀请,经过深思熟虑, 他决定回到祖国。“纵然科学没有祖国,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的 祖国更需要我!”如今,只要说到茅以升,人们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钱塘江大桥 这座著名的桥梁,已经成为茅以升爱国报国的象征。 1920年归国后,他还发现了另外一条报国之路—一开展工程教育,培养桥梁工 程人才。 早在建设钱塘江大桥时期,茅以升就已经开始了在科教育人道路上的探索。每年 暑假,他都要致函大学,招收几十名大三、大四学生到大桥建设工地实习。钱塘 江大桥工地成为培养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从中成长出的武汉长江大桥总工程 师汪菊潜、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梅旸春、郑州黄河大桥总工程师赵燧章等一批 新中国杰出桥梁工程师,成为中国桥梁事业的中流砥柱。1920年后的约30年间, 茅以升曾应邀先后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北方交 通大学等学校担任教授、校长等职务,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工程技术人才 在工程教育领域,茅以升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即“习而学”工程教育 思想。这种基于“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认识规律充分把握了工程教育的特点, 在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根本变革的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1950年,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茅以升当选为副主席后,“科普”“科 协”成为他一生的事业和日常工作 “科学绝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只有让广大群众懂得科学,才能提髙整个国家的 科学水平。”茅以升亲自动笔,写下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如《五桥颂》《中国的 古桥和新桥》《中国的石拱桥》等。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中国桥 梁史的空白;他主持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一书被翻译成英、法、 德等多种文字版本。 茅以升一生为祖国江河架桥,也致力于为科技与人民架桥。晚年的他依然致力于 为祖国统一“搭桥”,他提出可以通过联系中国科协,把国外先进的学术、科技 成果引进祖国,为侨居海外的科技界的华人报效祖国努力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先生在北京逝世。茅以升先生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 分子的典范,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相关链接】 1933年至1937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茅以升攻克无数技术难题,建成了由 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一钱塘江大桥,并经历 了建桥、炸桥和复桥的过程,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集中体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 子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彰显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的民族之魂
造桥的实际本领,他白天在桥梁公司实习,晚上去夜校攻读博士学位,星期天则 去图书馆埋头苦读。最终,依靠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争分夺秒的勤奋,茅以升成为 卡内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科博士。 茅以升生前曾说:人生一征途尔……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 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这正是他一生奋斗不息的真实 写照。 20 世纪初,茅以升经历过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对于“国家”二字有了更深的 领悟。还是在国内求学期间,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国内仅有的几座像点样的 铁路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这是我们学工程的人的最大耻辱。” 1919 年 11 月,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茅以升获得了康奈尔大学颁发的“斐蒂 士”金质奖章。面对几所著名大学和几家桥梁公司的争相邀请,经过深思熟虑, 他决定回到祖国。“纵然科学没有祖国,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的 祖国更需要我!”如今,只要说到茅以升,人们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钱塘江大桥, 这座著名的桥梁,已经成为茅以升爱国报国的象征。 1920 年归国后,他还发现了另外一条报国之路——开展工程教育,培养桥梁工 程人才。 早在建设钱塘江大桥时期,茅以升就已经开始了在科教育人道路上的探索。每年 暑假,他都要致函大学,招收几十名大三、大四学生到大桥建设工地实习。钱塘 江大桥工地成为培养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从中成长出的武汉长江大桥总工程 师汪菊潜、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梅旸春、郑州黄河大桥总工程师赵燧章等一批 新中国杰出桥梁工程师,成为中国桥梁事业的中流砥柱。1920 年后的约 30 年间, 茅以升曾应邀先后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北方交 通大学等学校担任教授、校长等职务,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工程技术人才。 在工程教育领域,茅以升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即“习而学”工程教育 思想。这种基于“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规律充分把握了工程教育的特点, 在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根本变革的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1950 年,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茅以升当选为副主席后,“科普”“科 协”成为他一生的事业和日常工作。 “科学绝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只有让广大群众懂得科学,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 科学水平。”茅以升亲自动笔,写下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如《五桥颂》《中国的 古桥和新桥》《中国的石拱桥》等。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中国桥 梁史的空白;他主持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一书被翻译成英、法、 德等多种文字版本。 茅以升一生为祖国江河架桥,也致力于为科技与人民架桥。晚年的他依然致力于 为祖国统一“搭桥”,他提出可以通过联系中国科协,把国外先进的学术、科技 成果引进祖国,为侨居海外的科技界的华人报效祖国努力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1989 年 11 月 12 日,茅以升先生在北京逝世。茅以升先生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 分子的典范,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相关链接】 1933 年至 1937 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茅以升攻克无数技术难题,建成了由 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并经历 了建桥、炸桥和复桥的过程,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集中体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 子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彰显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的民族之魂
(《光明日报》)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茅以升的造桥梦起于儿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不断得到升华,为国建 桥成为青年茅以升勤学奋斗的动力。 B.面对国外著名大学和几家公司的争相邀请,茅以升不为所动,选择回到祖国, 并从此投身祖国的桥梁事业,奉献一生 C.钱塘江大桥工地是培养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从中成长出了一批新中国杰 出桥梁工程师,钱塘江大桥也因此成为茅以升爱国报国的象征。 D.本文以“桥梁·栋梁·脊梁”为题,简练贴切,既概括了茅以升献身科技、报 效祖国的伟大一生,又体现其堪为知识分子表率的高尚情操。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经历过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茅以升对“国家”二字有了更深的领悟。在国 内求学期间,让茅以升引以为耻的是国内仅有的几座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 B.“习而学”的教育理念是茅以升在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贡献,这种教育理念 强调先理论后实践,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C.为了普及科学,茅以升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 填补了桥梁史的空白,他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版本。 D.茅以升一生热爱架桥,为祖国的江河架桥,为科技与人民架桥,晚年的他还 致力于为侨居海外的科技界的华人报效祖国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E.茅以升志存高远、自强不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 一起,他不愧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 6.周培源在《桥梁专家茅以升》一书中指出:“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 是多方面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把灯光调亮 张抗抗 “关店吧!”卢娜下定了决心。 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 天往下落。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 让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如今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 她早早来到书店。她想让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仔细再仔细地盘点一番:店里现有 的库存书、书柜书架沙发桌椅灯具电脑等所有的家当,总共能折算多少钱?…… 她必须速速把明光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 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 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 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 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 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 笑了笑
(《光明日报》)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茅以升的造桥梦起于儿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不断得到升华,为国建 桥成为青年茅以升勤学奋斗的动力。 B.面对国外著名大学和几家公司的争相邀请,茅以升不为所动,选择回到祖国, 并从此投身祖国的桥梁事业,奉献一生。 C.钱塘江大桥工地是培养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从中成长出了一批新中国杰 出桥梁工程师,钱塘江大桥也因此成为茅以升爱国报国的象征。 D.本文以“桥梁•栋梁•脊梁”为题,简练贴切,既概括了茅以升献身科技、报 效祖国的伟大一生,又体现其堪为知识分子表率的高尚情操。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经历过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茅以升对“国家”二字有了更深的领悟。在国 内求学期间,让茅以升引以为耻的是国内仅有的几座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 B.“习而学”的教育理念是茅以升在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贡献,这种教育理念 强调先理论后实践,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C.为了普及科学,茅以升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 填补了桥梁史的空白,他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版本。 D.茅以升一生热爱架桥,为祖国的江河架桥,为科技与人民架桥,晚年的他还 致力于为侨居海外的科技界的华人报效祖国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E.茅以升志存高远、自强不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 一起,他不愧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 6.周培源在《桥梁专家茅以升》一书中指出:“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 是多方面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 (三)文学类 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把灯光调亮 张抗抗 “关店吧!”卢娜下定了决心。 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 天往下落。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 让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如今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 她早早来到书店。她想让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仔细再仔细地盘点一番:店里现有 的库存书、书柜书架沙发桌椅灯具电脑等所有的家当,总共能折算多少钱?…… 她必须速速把明光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 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 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 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 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 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 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 笑了笑
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 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一一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 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 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她伸出双手 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 了一步。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 百万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可以把这几年累 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早就想添置的新书柜,也有了着落。老公的工资不用再 贴补书店了,积攒起来给儿子上大学交学费。退一万步说,假若书店继续赔钱, 年赔几万块,这笔补贴的钱,也够她再亏损十几年了……她一直想着能把隔壁 那家闲置的小阳台买下来,和自家书店打通,在二楼的咖啡吧旁边,再扩建一个 儿童书屋,孩子们放学了,尽管可以到这里来读书嬉戏做梦…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飞 利浦灯泡一一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 的灯光。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 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 发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 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一一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 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 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卢娜眯起眼打量,忽然想起他 就是几个月前那个买了二十多本书并建议她把书店灯光调亮一点的省城顾客。他 快步朝她走过来,抬起头环顾天花板的灯池,笑容满面地说:嗬,灯光调过了? 书店亮了许多哦!我老远就看见了。 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卢娜的意料。这个人对卢娜说了很多话,她好像听见他 说,县城新区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他想到了明光书店, 他推荐了明光书店,明光书店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开在新区再恰当不过了。新区 将为书店预留五百平方米门面房,作为公益书店,房租优惠到可以忽略不计 他还提到了城市发展战略,提到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提到了热爱、尊重、介入什 么的,卢娜下意识嗯嗯地点头,只觉得他的话音一声声落下,头顶的灯光一盏盏 亮起来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一五一十地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一连串怪事。 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 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命总比钞票要紧,你年纪还轻呢,我要你活着 卢娜鼻子一酸,眼圈就红了。心里那朵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呼地一下蹿上来,燃 成了一蓬金红色的火焰。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选自张抗抗《把灯光调亮》,有删节)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明光书店可以看成众多民营书店的缩影,小说开头就写明光书店生意萧条, 处境艰难,折射出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实体书店和卖书人的困境,发人深思 B.小说三次写到卢娜流泪的细节,第一次是因为接到文化局的电话后为书店有 了转机喜极而泣,第二次和第三次则是感动于自己的坚守和执着
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 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 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 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她伸出双手 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 了一步。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 一百万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可以把这几年累 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早就想添置的新书柜,也有了着落。老公的工资不用再 贴补书店了,积攒起来给儿子上大学交学费。退一万步说,假若书店继续赔钱, 一年赔几万块,这笔补贴的钱,也够她再亏损十几年了……她一直想着能把隔壁 那家闲置的小阳台买下来,和自家书店打通,在二楼的咖啡吧旁边,再扩建一个 儿童书屋,孩子们放学了,尽管可以到这里来读书嬉戏做梦……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 40 瓦的飞 利浦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 的灯光。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 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 发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 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 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 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卢娜眯起眼打量,忽然想起他 就是几个月前那个买了二十多本书并建议她把书店灯光调亮一点的省城顾客。他 快步朝她走过来,抬起头环顾天花板的灯池,笑容满面地说:嗬,灯光调过了? 书店亮了许多哦!我老远就看见了。 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卢娜的意料。这个人对卢娜说了很多话,她好像听见他 说,县城新区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他想到了明光书店, 他推荐了明光书店,明光书店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开在新区再恰当不过了。新区 将为书店预留五百平方米门面房,作为公益书店,房租优惠到可以忽略不计。 他还提到了城市发展战略,提到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提到了热爱、尊重、介入什 么的,卢娜下意识嗯嗯地点头,只觉得他的话音一声声落下,头顶的灯光一盏盏 亮起来。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一五一十地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一连串怪事。 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 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命总比钞票要紧,你年纪还轻呢,我要你活着! 卢娜鼻子一酸,眼圈就红了。心里那朵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呼地一下蹿上来,燃 成了一蓬金红色的火焰。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选自张抗抗《把灯光调亮》,有删节)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明光 书店可以看成众多民营书店的缩影,小说开头就写明光书店生意萧条, 处境艰难,折射出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实体书店和卖书人的困境,发人深思 。 B.小说三次写到卢娜流泪的细节,第一次是因为接到文化局的电话后为书店有 了转机喜极而泣,第二次和第三次则是感动于自己的坚守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