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危险正在加剧,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都在 寻求人类文明免于毁灭之道。19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 伦理宣言》;1997年,联合国科教组织成立了“普遍伦理计划”,孔汉思继而 起草了《人的责任之世界宣言》。在这些跨文化的对话中,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对 化解宗教间的冲突、促进世界和谐会有一定帮助 首先,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恕道就是仁道或者是仁 的实现之道,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世界伦理宣言》指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成该是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一一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 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又被称“金律”。“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文 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强势文明或宗教借助国家强权不顾他国人民的意 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所致,即“己所欲,施于 人”所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对治此种症结的良药。 其次,“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和同之辨是中国哲学 的古老辨题,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并赋予和同之辨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 神。“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然的,合理的,世界因 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事物了,这种事物也不 能存在了,世界也就枯寂了.对世界和平的最大战不是因为文明与宗教的多样性, 而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 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的支配下必然导 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走向文化帝国主义或曰文化殖民主义。 站在和而不同的角度审视,文化普遍主义不仅是危险的,而且是不道德的。“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世界完全附和了某一种文明,就是陷全人类 于不义。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 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者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这些文化或文明以其独特的方 式表现着人类某一特定区域的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 知和价值。对伟大文化的持守,既是人类文化发展之必然,也是人类道德所应然 当然,和而不同决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更不等同于固步自封,相反,和而不 同是一开放、生生不息的文化观念。这一观念是人类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实现和 平共存之良方。 最后,“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推己从的“恕道”,“和而不 同”处世之法是人类又明多样存在之保障,而人类多样文明的共育并存,充量发 展,才应是人类不同文明实体的共同追求。这就是儒家的“万物并育抑相害,道 并行而不相悖 (摘编自《文明冲突与化解之道》,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它适用于人类的所有领域 B.“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在于它强调“存异”而不 是“求同”。 C.“和而不同”也是一种开放的文观念,主张和而不同,绝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 义
湖南省永州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危险正在加剧,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都在 寻求人类文明免于毁灭之道。1993 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 伦理宣言》;1997 年,联合国科教组织成立了“普遍伦理计划”,孔汉思继而 起草了《人的责任之世界宣言》。在这些跨文化的对话中,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对 化解宗教间的冲突、促进世界和谐会有一定帮助。 首先,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恕道就是仁道或者是仁 的实现之道,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世界伦理宣言》指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成该是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一一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 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又被称“金律”。“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文 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强势文明或宗教借助国家强权不顾他国人民的意 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所致,即“己所欲,施于 人”所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对治此种症结的良药。 其次,“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和同之辨是中国哲学 的古老辨题,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并赋予和同之辨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 神。“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然的,合理的,世界因 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事物了,这种事物也不 能存在了,世界也就枯寂了.对世界和平的最大战不是因为文明与宗教的多样性, 而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 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的支配下必然导 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走向文化帝国主义或曰文化殖民主义。 站在和而不同的角度审视,文化普遍主义不仅是危险的,而且是不道德的。“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世界完全附和了某一种文明,就是陷全人类 于不义。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 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者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这些文化或文明以其独特的方 式表现着人类某一特定区域的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 知和价值。对伟大文化的持守,既是人类文化发展之必然,也是人类道德所应然。 当然,和而不同决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更不等同于固步自封,相反,和而不 同是一开放、生生不息的文化观念。这一观念是人类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实现和 平共存之良方。 最后,“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推己从的“恕道”,“和而不 同”处世之法是人类又明多样存在之保障,而人类多样文明的共育并存,充量发 展,才应是人类不同文明实体的共同追求。这就是儒家的“万物并育抑相害,道 并行而不相悖”。 (摘编自《文明冲突与化解之道》,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它适用于人类的所有领域。 B.“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在于它强调“存异”而不 是“求同”。 C.“和而不同”也是一种开放的文观念,主张和而不同,绝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 义
D.“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是人类多样文明存在的保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早以世界跨文化对话为背景,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化解人类文明冲突的影响与 作用。 B.文章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文明冲突、促进和谐有一定帮助,并从三个方面阐述 理由。 C.文章以事实为依据,注重理性分析,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论证严密。 D.文章由现实背景引出观点,再逐层深入分析,各层环环相扣,层次清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有其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 和价值,都应予以持守。 B.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是应对文明冲突、避免宗教战 争频繁发生的良方 C.今天任何一种文明独步天下、称霸世界都将成为不可能,人类文明的多样并行 不悖、和谐共存是未来世界的应有之局。 D.“一带一路”战略提倡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正是对“和而 不同”思想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鞭笋过墙 聂鑫森 年近古稀的节新篁,住了一个月的医院,在这个下午,回到了古城曲曲巷中的家 在这个祖传的院子里,他最钟情的是那十几棵粗粗细细的竹子。不是普通的竹子 是稀有的斑竹、罗汉竹、方竹,都是他历年从外地购回并栽种、培植的。他此生 爱竹、师竹,不可一日无此君。他的名字是已故父亲所赐,姓节名新篁字解箨, 长大了才知道典出唐诗人元稹《新竹》中的句子:“新篁才解箨。”箨是笋壳, 竹笋挣脱箨才能成为竹子 老伴华素是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他们在石桌边的石凳上坐下来 节新篁搔了搔满头银发,忽然叹了一口气。 “新篁,又有心事了?” “华素,我从大学的历史系毕业,先教书,后调到文史研究馆。没想过发财,也 没要过一官半职,写的书、主编的书虽不能说等身,至少可以等臀。” “你活得直而有节,也活得充足、高贵。口碑很好。” 夫人话外有音?” “没有。比如那天深夜,你突发心脏病,偏偏赞美这箱子逼仄,救护车根本开不 进来,我只好去敲邻居的门,立刻惊醒了好多家好多人,他们用竹睡椅扎上两根 大竹竿变成了抬轿,抬起你就往外走。一到医院,你被送进了急救室。大夫说再 晚来十分钟,你就没法救了。 “不是我平日做得好,是他们以德报怨。你不是不知道,我这高傲的秉性,就有 过分的地方。左宗棠说:‘人不可俗,不可不随俗。’我就忽略了,真的很愧疚。” 两个人沉默下来。 在曲曲巷,他们绝不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但也绝不会亲如一家。见面点点头, 多话不说;劈面相遇,侧身让人先过去;邻居有什么婚丧大事,礼貌地去送个包 封,但不会去吃酒宴……
D.“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是人类多样文明存在的保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早以世界跨文化对话为背景,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化解人类文明冲突的影响与 作用。 B.文章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文明冲突、促进和谐有一定帮助,并从三个方面阐述 理由。 C.文章以事实为依据,注重理性分析,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论证严密。 D.文章由现实背景引出观点,再逐层深入分析,各层环环相扣,层次清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有其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 和价值,都应予以持守。 B.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是应对文明冲突、避免宗教战 争频繁发生的良方。 C.今天任何一种文明独步天下、称霸世界都将成为不可能,人类文明的多样并行 不悖、和谐共存是未来世界的应有之局。 D.“一带一路”战略提倡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正是对“和而 不同”思想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一 6 题。 鞭笋过墙 聂鑫森 年近古稀的节新篁,住了一个月的医院,在这个下午,回到了古城曲曲巷中的家。 在这个祖传的院子里,他最钟情的是那十几棵粗粗细细的竹子。不是普通的竹子, 是稀有的斑竹、罗汉竹、方竹,都是他历年从外地购回并栽种、培植的。他此生 爱竹、师竹,不可一日无此君。他的名字是已故父亲所赐,姓节名新篁字解箨, 长大了才知道典出唐诗人元稹《新竹》中的句子:“新篁才解箨。”箨是笋壳, 竹笋挣脱箨才能成为竹子。 老伴华素是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他们在石桌边的石凳上坐下来。 节新篁搔了搔满头银发,忽然叹了一口气。 “新篁,又有心事了?” “华素,我从大学的历史系毕业,先教书,后调到文史研究馆。没想过发财,也 没要过一官半职,写的书、主编的书虽不能说等身,至少可以等臀。” “你活得直而有节,也活得充足、高贵。口碑很好。” “夫人话外有音?” “没有。比如那天深夜,你突发心脏病,偏偏赞美这箱子逼仄,救护车根本开不 进来,我只好去敲邻居的门,立刻惊醒了好多家好多人,他们用竹睡椅扎上两根 大竹竿变成了抬轿,抬起你就往外走。一到医院,你被送进了急救室。大夫说再 晚来十分钟,你就没法救了。” “不是我平日做得好,是他们以德报怨。你不是不知道,我这高傲的秉性,就有 过分的地方。左宗棠说:‘人不可俗,不可不随俗。’我就忽略了,真的很愧疚。” 两个人沉默下来。 在曲曲巷,他们绝不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但也绝不会亲如一家。见面点点头, 多话不说;劈面相遇,侧身让人先过去;邻居有什么婚丧大事,礼貌地去送个包 封,但不会去吃酒宴……
石凳边斜出一棵罗汉竹,竹根边点缀几朵蓝色的矢车菊。华素欲弯腰把花扯去, 节新篁说:“别动!” “你一直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 “这一刻,我觉得它们都很入眼 节新篁怔怔地看着矢车菊。 他六十岁退休时,平日不但学问做得好,而且书法也颇具名声,尤以楷书和隶书 为人激赏,过大年了。有几位年长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书写春联,他含笑说: 我正在赶写书稿,时间紧,但我会让各家都贴上春联 他当然不会动笔写春联,觉得自己的手迹贴在街巷,有些委屈。他去文化用品店 买了几十付印刷品的红纸对联,一家一家地去送。 曲曲巷里,几乎家家都有院子。一墙相隔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匀一二棵竹子 去栽种,他笑着说:“不容易侍弄的,别费那个神了,想看,你只管来看。”邻 居并不见怪,开玩笑说:“倘若竹笋过墙来,你应该不会阻拦吧?”他说:“绝 不阻拦。不过,院墙的基础下得很深,又是麻石砌的,它怎么过去?” 不是节新篁小气,而是他有异秉,觉得这样的好竹子,有几个懂得其妙处?别亵 渎了这清玩之物 阳光如金箔,在竹叶间飘飞。 节新篁说:“华素,宋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你猜我最喜欢哪一首?” 华素笑了,说:“你住院时,我天天守在病床前,你说了许多自省的话,特别是 邻人乞竹而不允、鞭笋过墙而不能的事,你说得最多。我猜这首诗应是:‘土膏 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知我者,内人也。鞭笋过墙,情至深而无声,心气相通,根叶相连,为人际和 谐的大境界,好得很啊。” 华素故意问:“你准备用手扯着鞭笋过墙?” “非也。说到鞭笋过墙,古书中早有妙法。我会先请工匠把院墙下的基脚掘开 个大口,铺上沃土;再在竹林边挖出一道不浅不深的土沟,与基脚的大口相连。 然后,在土沟里撒入熬得稀烂的猪骨头和碎肉,再掩上土。竹根也就是鞭笋,会 顺着土沟穿墙而去邻家 “你是想在无声无息中,改善与邻里的关系。” “对。待邻家有了新竹,我再传授引竹之法,鞭笋又去他的邻家。以此类推,不 出几年,家家皆有湘妃竹、罗汉竹、方竹了 不知不觉到了黄昏时候 院门忽然叩响了铜环。 “节先生、华老师在家吗?” 是隔壁邻居的声音。 他们齐声答道:“在!” “你们别张罗晚饭了。我们已备好,祝贺节先生康复出院,请你们来吃个便饭。” 节新篁大声说:“谢谢!我们马上过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人公节新篁以竹为名,爱竹师竹,甚至不可一日无竹,爱竹一直是他与 邻里交往的障碍 B.小说将故事情节浓缩在半天时间,借助对话勾连过去与现在,表现人物内心的 变化
石凳边斜出一棵罗汉竹,竹根边点缀几朵蓝色的矢车菊。华素欲弯腰把花扯去, 节新篁说:“别动!” “你一直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 “这一刻,我觉得它们都很入眼。” 节新篁怔怔地看着矢车菊。 他六十岁退休时,平日不但学问做得好,而且书法也颇具名声,尤以楷书和隶书 为人激赏,过大年了。有几位年长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书写春联,他含笑说: “我正在赶写书稿,时间紧,但我会让各家都贴上春联。” 他当然不会动笔写春联,觉得自己的手迹贴在街巷,有些委屈。他去文化用品店 买了几十付印刷品的红纸对联,一家一家地去送。 曲曲巷里,几乎家家都有院子。一墙相隔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匀一二棵竹子 去栽种,他笑着说:“不容易侍弄的,别费那个神了,想看,你只管来看。”邻 居并不见怪,开玩笑说:“倘若竹笋过墙来,你应该不会阻拦吧?”他说:“绝 不阻拦。不过,院墙的基础下得很深,又是麻石砌的,它怎么过去?” 不是节新篁小气,而是他有异秉,觉得这样的好竹子,有几个懂得其妙处?别亵 渎了这清玩之物。 阳光如金箔,在竹叶间飘飞。 节新篁说:“华素,宋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你猜我最喜欢哪一首?” 华素笑了,说:“你住院时,我天天守在病床前,你说了许多自省的话,特别是 邻人乞竹而不允、鞭笋过墙而不能的事,你说得最多。我猜这首诗应是:‘土膏 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知我者,内人也。鞭笋过墙,情至深而无声,心气相通,根叶相连,为人际和 谐的大境界,好得很啊。” 华素故意问:“你准备用手扯着鞭笋过墙?” “非也。说到鞭笋过墙,古书中早有妙法。我会先请工匠把院墙下的基脚掘开一 个大口,铺上沃土;再在竹林边挖出一道不浅不深的土沟,与基脚的大口相连。 然后,在土沟里撒入熬得稀烂的猪骨头和碎肉,再掩上土。竹根也就是鞭笋,会 顺着土沟穿墙而去邻家。” “你是想在无声无息中,改善与邻里的关系。” “对。待邻家有了新竹,我再传授引竹之法,鞭笋又去他的邻家。以此类推,不 出几年,家家皆有湘妃竹、罗汉竹、方竹了。” 不知不觉到了黄昏时候。 院门忽然叩响了铜环。 “节先生、华老师在家吗?” 是隔壁邻居的声音。 他们齐声答道:“在!” “你们别张罗晚饭了。我们已备好,祝贺节先生康复出院,请你们来吃个便饭。” 节新篁大声说:“谢谢!我们马上过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主人公节新篁以竹为名,爱竹师竹,甚至不可一日无竹,爱竹一直是他与 邻里交往的障碍。 B.小说将故事情节浓缩在半天时间,借助对话勾连过去与现在,表现人物内心的 变化
C.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节新篁原本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却又制止老伴扯去罗 汉竹旁的矢车菊,暗示他对邻里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D.“鞭笋过墙”喻指打破隔膜,与邻里友善相处,以此为题,可谓匠心独运,意 味深长。 5.小说中的节新篁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以节新篁爽快答应邻居邀请晚餐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 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 绘出新蓝图。 “‘十三五’规划将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 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 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 和信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8月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 录》系列报道。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 林海。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 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 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前面启动, 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 对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新一轮督察风暴 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从另一组数字上也能看出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成效。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近曰透 露,此前的中央环保督察中,初步罚款约8.8亿元,立案侦査1183件,拘留1103 人,约谈13593人,11390人,切实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增强了人民群 众获得感。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 己做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
C.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节新篁原本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却又制止老伴扯去罗 汉竹旁的矢车菊,暗示他对邻里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D.“鞭笋过墙”喻指打破隔膜,与邻里友善相处,以此为题,可谓匠心独运,意 味深长。 5.小说中的节新篁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以节新篁爽快答应邻居邀请晚餐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 合作品进 行分析。(6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題,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10 月 29 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 绘出新蓝图。 “‘十三五’规划将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 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 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 和信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8 月 4 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 录》系列报道。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 55 年的时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 林海。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 24 万亩增加到目前的 112 万亩, 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 12%提高到 80%。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 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中新网北京 8 月 8 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前面启动, 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 8 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 对 31 省份的全覆盖。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新一轮督察风暴 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从另—组数字上也能看出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成效。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近曰透 露,此前的中央环保督察中,初步罚款约 8.8 亿元,立案侦查 1183 件,拘留 1103 人,约谈 13593 人,11390 人,切实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增强了人民群 众获得感。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 己做起、从生活中—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
样对待生态环境。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 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就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 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录自《南方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将“生 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B.塞罕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55年时 间植树造林112万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C.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堪称“风暴”,并将实现对全国31省份的全覆 盖。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轮督察又已全面启动。 D.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民生工程,政府有责,人人有责,面对这一项神圣伟大的 工程,每一个公民都不能缺位,没有谁是旁观者。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说明,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到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中央的顶层设计 和科学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 B.材料二和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二着重树立生态文明的正面典型, 提供示范;材料三着重呈现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发出警示。 C.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塞罕琐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 放氧气等,创造了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D.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厉的法治作有力的保障,材料 三的一系列数字既展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也反映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 性 E.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比2005年下降40%-45%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 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 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仲武,字子文,秦州成纪人。熙宁中,试射殿庭异等,补官。数从军,累转礼 宾使,为泾原将。夏人谋犯天圣砦,渭帅檄诸将会兵,约曰:“过某日贼不至, 即去。”仲武谍得的期,乞缓分屯。帅不乐,但留一将及仲武军,如期而敌至, 力战却之。吐蕃赴怀德、狼阿章众数万叛命,仲武相持数日,潜遣二将领千骑扣 其营,戒曰:“彼出,勿与战,亟还,伏兵道左。”二将还,羌果追之,遇伏 大敗,斩首三千级,复西宁州。未几,怀德、阿章降,从高永年西征。仲武欲持 重固垒,永年易贼轻战,遂大败。仲武引咎自劾,坐流岭南。命未下,与夏人战, 伤足。朝廷闵之,贷其罚,以为西宁都护。童贯招诱羌王子臧征仆哥,收积 邀仲武计事。仲武曰:“王师入,羌必降:或退伏巢穴,可乘其便。但河桥功力 大,非仓卒可成,缓急要预办耳。若禀命待报,虑失事机。”贯许以便宜。仆哥 果约降,而索一子为质。仲武即遺子锡往,河桥亦成。仲武帅师渡河,挈与归 贯掩其功,仲武亦不自言。徽宗遺使持钱至边赐获王者访得仲武召对帝劳之曰髙 永年以不用卿言失律仆哥之降河南绥定卿力也。问几子,曰:“九人。”悉命以
样对待生态环境。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 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就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 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录自《南方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将“生 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B.塞罕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 55 年时 间植树造林 112 万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C.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堪称“风暴”,并将实现对全国 31 省份的全覆 盖。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轮督察又已全面启动。 D.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民生工程,政府有责,人人有责,面对这一项神圣伟大的 工程,每一个公民都不能缺位,没有谁是旁观者。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说明,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到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中央的顶层设计 和科学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 B.材料二和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二着重树立生态文明的正面典型, 提供示范;材料三着重呈现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发出警示。 C.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塞罕琐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 放氧气等,创造了超过 120 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D.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厉的法治作有力的保障,材料 三的一系列数字既展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也反映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 性。 E.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比 2005 年下降 40%-45%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 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 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刘仲武,字子文,秦州成纪人。熙宁中,试射殿庭异等,补官。数从军,累转礼 宾使,为泾原将。夏人谋犯天圣砦,渭帅檄诸将会兵,约曰:“过某日贼不至, 即去。”仲武谍得的期,乞缓分屯。帅不乐,但留一将及仲武军,如期而敌至, 力战却之。吐蕃赴怀德、狼阿章众数万叛命,仲武相持数日,潜遣二将领千骑扣 其营,戒曰:“彼出,勿与战,亟还,伏兵道左。” 二将还,羌果追之,遇伏 大敗,斩首三千级,复西宁州。未几,怀德、阿章降,从高永年西征。仲武欲持 重固垒,永年易贼轻战,遂大败。仲武引咎自劾,坐流岭南。命未下,与夏人战, 伤足。朝廷闵之,贷其罚,以为西宁都护。童贯招诱羌王子臧征仆哥,收积石军, 邀仲武计事。仲武曰:“王师入,羌必降;或退伏巢穴,可乘其便。但河桥功力 大,非仓卒可成,缓急要预办耳。若禀命待报,虑失事机。”贯许以便宜。仆哥 果约降,而索一子为质。仲武即遣子锡往,河桥亦成。仲武帅师渡河,挈与归。 贯掩其功,仲武亦不自言。徽宗遣使持钱至边赐获王者访得仲武召对帝劳之曰高 永年以不用卿言失律仆哥之降河南绥定卿力也。问几子,曰:“九人。”悉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