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16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唐小艳(永州一中)朱桂花(祁阳一中) 白华志(江华一中)蒋丽(东安一中) 审题人:杨振华(市教科院)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 王海波 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过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并不受古代政府管理,在自发的状态 下产生了数量较多的教材。周代以来主要有《仓颉》《急就篇》《千字文》《蒙求》《百家姓》《三 字经》《龙文鞭影》等,它们构成了蒙学教材发展的主线。二是经典蒙学教材往往被使用数百 年乃至上千年,但它们也会被后起教材取代。如汉代《急就篇》逐渐取代《仓颉》,使用至唐 代而渐渐衰落;南北朝时《千字文》渐渐兴起,到宋末与《百家姓》《三字经》一起形成一个 较为稳固的教材体系,完全取代了《急就篇》,一直沿用到清末。这样的兴替表明新的教材具 有更多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特性。 在词汇学习阶段,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是蒙学教材一贯坚持的编写理念 古代教育崇尚博学,《中庸》提倡“博学之”。因此,蒙学教材十分重视在初学阶段就为儿童 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急就篇》涉及古代部族、自然事物、生活器物、地理、律令等基本知 识,是一个极为广博的知识体系。到《千字文》,历史内容逐渐增多,也为后来《蒙求》以历 史人物为主体编写教材开创了新的道路。“三、百、千”的知识结构沿用长久,其实就是蒙 学教材博物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有力证明。 蒙学教材一直重视道德人格教育。古代教育中的乐教、诗教、儒家经学教育都是以构建
- 1 - 湖南省永州市 2016 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唐小艳(永州一中) 朱桂花(祁阳一中) 白华志(江华一中) 蒋 丽(东安一中) 审题人:杨振华(市教科院)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 王海波 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过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并不受古代政府管理,在自发的状态 下产生了数量较多的教材。周代以来主要有《仓颉》《急就篇》《千字文》《蒙求》《百家姓》《三 字经》《龙文鞭影》等,它们构成了蒙学教材发展的主线。二是经典蒙学教材往往被使用数百 年乃至上千年,但它们也会被后起教材取代。如汉代《急就篇》逐渐取代《仓颉》,使用至唐 代而渐渐衰落;南北朝时《千字文》渐渐兴起,到宋末与《百家姓》《三字经》一起形成一个 较为稳固的教材体系,完全取代了《急就篇》,一直沿用到清末。这样的兴替表明新的教材具 有更多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特性。 在词汇学习阶段,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是蒙学教材一贯坚持的编写理念。 古代教育崇尚博学,《中庸》提倡“博学之”。因此,蒙学教材十分重视在初学阶段就为儿童 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急就篇》涉及古代部族、自然事物、生活器物、地理、律令等基本知 识,是一个极为广博的知识体系。到《千字文》,历史内容逐渐增多,也为后来《蒙求》以历 史人物为主体编写教材开创了新的道路。“三、百、千”的知识结构沿用长久,其实就是蒙 学教材博物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有力证明。 蒙学教材一直重视道德人格教育。古代教育中的乐教、诗教、儒家经学教育都是以构建
学习者思想道德体系为最终目标的。《孝经》及宋代形成的《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本、入 德之门,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儿童学习,在古代教育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 蒙学教材体现出对道德人格教育的追求,并不断创造出更适合初学者的教育手段。 蒙学教材的知识体系,渗透着道德人格教育力量。《急就篇》“五官”部分的律令教育, 就是法制教育,可以帮助儿童确立道德和行为规范,此外它还讲述了官员的道德修养要求: 廉洁平端抚顺亲,奷邪并塞皆理训,变化迷惑别故新,更卒归诚自诣因。“廉洁平端”的要 求具有普遍性,利于道德人格培养。以律令和官员道德教育儿童,也符合读书人入仕的理想 要求。唐代,史学的地位日渐高涨,科举设有史科,以三史考查人才,进士科的诗赋命题大 多取于经史,另外弘文馆、崇文馆学生也考“经史策十道”。以历史人物为内容的《蒙求》 应运而生,它在充实儿童知识储备的同时,也具有道德人格教育的作用。以人物故事开展道 德人格的教育,有十分古老的思想源头,《易传》中有君子蓄德之法,“君子多识前言往 以畜其德”。此后,以德行教育为唯一宗旨的朱熹的《小学》,其嘉言、善行两章也采用这种 教育方法,《纯正蒙求》《龙文鞭影》皆沿用此法,直至清末 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査人才的主要方式。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 的生命力。因此,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是推动蒙学教材变革的最为直接的因素 汉代“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大量识字及作 赋则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必备技能。汉赋主要艺术手法是铺陈相类事物,《急就篇》罗列相类事 物词汇,没有描写,类似于铺陈之法,其结尾也是汉赋结尾常见的歌功颂德之句。诵读这样 的教材,在识字、积累知识、培养道德人格的同时,也能快速掌握汉赋写作的一些主要技能, 这是《急就篇》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 唐代科举主要考试文体是律诗、律赋。因此,采用切韵,并且四对八句一韵这种便于儿 童学习格律及切韵《蒙求》产生并受到普遍欢迎。宋代科举考试中十分重视论。因此,《三字 经》主要采用直白的叙述或议论,且在议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明代科举废除了诗赋,讲求对仗的八股文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首要文体。此后,清代科举 又恢复了律诗,并置于首场试艺之后。因此,对仗、格律仍然是明淸时期儿童必须要掌握的 诗文基本技能。元代开始兴起了声律类启蒙教材,明清时期,声律类教材则更加兴盛。《龙文 鞭影》用对仗编写句子,按平水韵的平声部编排顺序,在学习典故、陶冶性情的同时,也初 步掌握了对仗声律。 将博物教育、道德人格教育、诗文能力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是古代蒙学教材的成功 做法,因此诞生了一批经典教材。在功利教育盛行的状况下,能否满足仕进的需要,则决定
- 2 - 学习者思想道德体系为最终目标的。《孝经》及宋代形成的《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本、入 德之门,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儿童学习,在古代教育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 蒙学教材体现出对道德人格教育的追求,并不断创造出更适合初学者的教育手段。 蒙学教材的知识体系,渗透着道德人格教育力量。《急就篇》“五官”部分的律令教育, 就是法制教育,可以帮助儿童确立道德和行为规范,此外它还讲述了官员的道德修养要求: 廉洁平端抚顺亲,奸邪并塞皆理训,变化迷惑别故新,更卒归诚自诣因。“廉洁平端”的要 求具有普遍性,利于道德人格培养。以律令和官员道德教育儿童,也符合读书人入仕的理想 要求。唐代,史学的地位日渐高涨,科举设有史科,以三史考查人才,进士科的诗赋命题大 多取于经史,另外弘文馆、崇文馆学生也考“经史策十道”。以历史人物为内容的《蒙求》 应运而生,它在充实儿童知识储备的同时,也具有道德人格教育的作用。以人物故事开展道 德人格的教育,有十分古老的思想源头,《易传》中有君子蓄德之法,“君子多识前言往行, 以畜其德”。此后,以德行教育为唯一宗旨的朱熹的《小学》,其嘉言、善行两章也采用这种 教育方法,《纯正蒙求》《龙文鞭影》皆沿用此法,直至清末。 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 的生命力。因此,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是推动蒙学教材变革的最为直接的因素。 汉代“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大量识字及作 赋则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必备技能。汉赋主要艺术手法是铺陈相类事物,《急就篇》罗列相类事 物词汇,没有描写,类似于铺陈之法,其结尾也是汉赋结尾常见的歌功颂德之句。诵读这样 的教材,在识字、积累知识、培养道德人格的同时,也能快速掌握汉赋写作的一些主要技能, 这是《急就篇》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 唐代科举主要考试文体是律诗、律赋。因此,采用切韵,并且四对八句一韵这种便于儿 童学习格律及切韵《蒙求》产生并受到普遍欢迎。宋代科举考试中十分重视论。因此,《三字 经》主要采用直白的叙述或议论,且在议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明代科举废除了诗赋,讲求对仗的八股文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首要文体。此后,清代科举 又恢复了律诗,并置于首场试艺之后。因此,对仗、格律仍然是明清时期儿童必须要掌握的 诗文基本技能。元代开始兴起了声律类启蒙教材,明清时期,声律类教材则更加兴盛。《龙文 鞭影》用对仗编写句子,按平水韵的平声部编排顺序,在学习典故、陶冶性情的同时,也初 步掌握了对仗声律。 将博物教育、道德人格教育、诗文能力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是古代蒙学教材的成功 做法,因此诞生了一批经典教材。在功利教育盛行的状况下,能否满足仕进的需要,则决定
着蒙学教材能否被广泛接受。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古代蒙学教材中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下列分析概括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以经学教育建构学习者的思想道德体系。如《孝经》《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本、 入德之门,在古代教育实践中被广泛使用。 B.以律令教育规范学习者的道德行为。如《急就篇》通过律令教育规范儿童的行为,达 到渗透道德人格教育的目的。 C.用历史人物故事进行道德人格教育。如《蒙求》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编写,它在传授知 识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 D.用嘉言、善行达成德行教育。如朱熹编写的《小学》以嘉言、善行为内容实现蒙学教 育以德行教育为唯一宗旨的目的。 2.关于影响蒙学教材兴替的因素,下列分析与文章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官方依据人才选拔要求进行强力推广。如清代科举恢复了律诗,所以,元代开始兴起 的声律类启蒙教材,在明清时期得到推广而兴盛 B.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根据一个时代的教育环境对蒙学教材做出主动选择,这种选择使用, 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流行和变革 C.封建科举时代,读书入仕的理想需求,使功利教育开始盛行,能否为仕进写作而刻意 变革,决定蒙学教材能否被广泛接受。 D.人才选拔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引起受教育者的需求变化。如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是 诗文写作时,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就会推动蒙学教材变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蒙学新教材,具有更多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特性。《急就篇》取代《仓颉》,到宋代 又被《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完全取代,是有力的证明。 B.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十分重视在初学阶段为儿童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所以蒙学教材的编写 贯坚持在词汇学习阶段就初步建立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的编写理念。 C.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以乐教、诗教、儒家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德行教育为唯一目标,所 以,蒙学教材的知识体系渗透着道德人格教育力量。 D.《急就篇》《千字文》《三字经》等能成为·批古代蒙学的经典教材,是因为它们将博物教 育、道德人格教育、诗文能力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
- 3 - 着蒙学教材能否被广泛接受。 (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 1.关于古代蒙学教材中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下列分析概括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以经学教育建构学习者的思想道德体系。如《孝经》《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本、 入德之门,在古代教育实践中被广泛使用。 B.以律令教育规范学习者的道德行为。如《急就篇》通过律令教育规范儿童的行为,达 到渗透道德人格教育的目的。 C.用历史人物故事进行道德人格教育。如《蒙求》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编写,它在传授知 识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 D.用嘉言、善行达成德行教育。如朱熹编写的《小学》以嘉言、善行为内容实现蒙学教 育以德行教育为唯一宗旨的目的。 2.关于影响蒙学教材兴替的因素,下列分析与文章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 分) A.官方依据人才选拔要求进行强力推广。如清代科举恢复了律诗,所以,元代开始兴起 的声律类启蒙教材,在明清时期得到推广而兴盛。 B.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根据一个时代的教育环境对蒙学教材做出主动选择,这种选择使用, 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流行和变革。 C.封建科举时代,读书入仕的理想需求,使功利教育开始盛行,能否为仕进写作而刻意 变革,决定蒙学教材能否被广泛接受。 D.人才选拔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引起受教育者的需求变化。如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是 诗文写作时,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就会推动蒙学教材变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蒙学新教材,具有更多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特性。《急就篇》取代《仓颉》,到宋代 又被《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完全取代,是有力的证明。 B.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十分重视在初学阶段为儿童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所以蒙学教材的编写 一贯坚持在词汇学习阶段就初步建立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的编写理念。 C.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以乐教、诗教、儒家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德行教育为唯一目标,所 以,蒙学教材的知识体系渗透着道德人格教育力量。 D.《急就篇》《千字文》《三字经》等能成为一批古代蒙学的经典教材,是因为它们将博物教 育、道德人格教育、诗文能力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芾字叔章,其先广平人。芾生而聪警,少自树立,名其斋曰无暴弃。魏了翁一见礼 谓有祖风,易其名曰肯斋。初以荫补南安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祁阳县,县 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芾与参议邓坰提千三百人破其巢, 禽贼魁蒋时选父子以归,余党遂平。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 不避贵势,赋役大均。 咸淳元年,入知临安府。时贾似道当国,前尹事无巨细先关白始行。芾独无所问。福王 府有迫人死者,似道力为营救,芾以书往复辩论,竟置诸法。尝出阅火具,民有不为具者, 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似道大怒,使台臣黄万石诬以赃罪,罢之 未几,似道兵溃芜湖,乃复芾官,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皆已附元,其友劝 芾勿行,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时其所爱 女死,一恸而行。 大元右丞阿里海牙既下江陵,分军戍常德遏诸蛮,而以大兵入潭。芾遣其将于兴帅兵御 之于湘阴,兴战死。九月,再调继明出御,兵不及岀,而大军已围城。芾慷慨登陴,与诸将 分地而守,民老弱亦皆出,结保伍助之,不令而集。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 矢石以督之。城中矢尽,有故矢皆羽败,芾命括民间羽扇,羽立具。又苦食无盐,芾取库中 积盐席,焚取盐给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 殊死战。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十二月,城围益急,孝忠中炮,不能起,诸将泣请曰:“事急矣,吾属为国死可也,如 民何?”芾骂曰:“国家平时所以厚养汝者,为今日也。汝第死守,有后言者吾先戮汝。”除 夕,大兵登城,战少却,旋蚁附而登,衡守尹谷及其家人自焚,芾命酒酹之。因留宾佐会饮, 夜传令,犹手书“尽忠”字为号。饮达旦,诸宾佐出。芾坐熊湘阁召帐下沈忠遗之金曰:“吾 力竭,分当死,吾家人亦不可辱于俘,汝尽杀之,而后杀我。”忠伏地扣头,辞以不能,芾 固命之,忠泣而诺,取酒饮其家人,尽醉,乃遍刃之。芾亦引颈受刃。忠纵火焚其居,还家 杀其妻子,复至火所,大恸,举身投地,乃自刎。潭民闻之,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缢林 木者累累相比。事闻,赠端明殿大学士,谥忠节 芾为人刚介,不畏强御,临事精敏,奸猾不能欺。且强力过人,自旦治事至暮无倦色
- 4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芾字叔章,其先广平人。芾生而聪警,少自树立,名其斋曰无暴弃。魏了翁一见礼之, 谓有祖风,易其名曰肯斋。初以荫.补南安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祁阳县,县 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芾与参议邓坰提千三百人破其巢, 禽贼魁蒋时选父子以归,余党遂平。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 不避贵势,赋役大均。 咸淳元年,入知临安府。时贾似道当国,前尹事无巨细先关白始行。芾独无所问。福王 府有迫人死者,似道力为营救,芾以书往复辩论,竟置诸法。尝出阅火具,民有不为具者, 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似道大怒,使台臣黄万石诬以赃罪,罢之。 未几,似道兵溃芜湖,乃复芾官,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 ...。时湖北州郡皆已附元,其友劝 芾勿行,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时其所爱 女死,一恸而行。 大元右丞阿里海牙既下江陵,分军戍常德遏诸蛮.,而以大兵入潭。芾遣其将于兴帅兵御 之于湘阴,兴战死。九月,再调继明出御,兵不及出,而大军已围城。芾慷慨登陴,与诸将 分地而守,民老弱亦皆出,结保伍..助之,不令而集。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 矢石以督之。城中矢尽,有故矢皆羽败,芾命括民间羽扇,羽立具。又苦食无盐,芾取库中 积盐席,焚取盐给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 殊死战。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十二月,城围益急,孝忠中炮,不能起,诸将泣请曰:“事急矣,吾属为国死可也,如 民何?”芾骂曰:“国家平时所以厚养汝者,为今日也。汝第死守,有后言者吾先戮汝。”除 夕,大兵登城,战少却,旋蚁附而登,衡守尹谷及其家人自焚,芾命酒酹之。因留宾佐会饮, 夜传令,犹手书“尽忠”字为号。饮达旦,诸宾佐出。芾坐熊湘阁召帐下沈忠遗之金曰:“吾 力竭,分当死,吾家人亦不可辱于俘,汝尽杀之,而后杀我。”忠伏地扣头,辞以不能,芾 固命之,忠泣而诺,取酒饮其家人,尽醉,乃遍刃之。芾亦引颈受刃。忠纵火焚其居,还家 杀其妻子,复至火所,大恸,举身投地,乃自刎。潭民闻之,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缢林 木者累累相比。事闻,赠端明殿大学士,谥忠节。 芾为人刚介,不畏强御,临事精敏,奸猾不能欺。且强力过人,自旦治事至暮无倦色
夜率至三鼓始休,五鼓复起视事。之凛然犹神吸而妖贤礼大則之燙然一艺小蒉亦婘爔憝 之平生周宣廉及接家无余赀 (选自《宋史》列传卷二百零九,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惓奖荐之/平生居官廉/及摈斥/ 家无余赀。 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惓奖荐之/平生居官廉/及摈斥/ 家无余赀 C.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倦奖荐之/平生居官廉/及摈斥/ 家无余赀。 D.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惓奖荐之/平生居官廉/及摈斥/ 家无余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又称“荫庇”,它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勋劳或官职而循例受封、得官。如 成语“封妻荫子”中的“荫”。 B.蛮,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民族的泛称。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 称为东夷、南蛮、西狄、北戎,以区别华夏。 C.安抚使,中国古代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唐代前期把巡视遭受战争或天灾的 地区的大臣称为安抚使。宋初沿袭唐制 D.保伍,是古代的一种户籍制度。古代民人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因以“保伍”泛 基层户籍编制。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芾精明能干。他在赈济灾荒、平定永州之乱时表现出杰出的才能:代理湘潭县县令, 摊派赋税时,他不避豪强,使赋税非常均衡。 B.李芾不畏强权。他在贾似道当杈时,常常独立处理政事,并不事事请求,对不按规矩 办事的似道家人依法处置。 C.李芾坚决抗敌。元朝大军围城,他积极组织防御抵抗,及时解决军中物资紧缺的问题, 并亲自慰劳将士,并斩杀投降者示众。 D.李芾义不受辱。除夕之夜,敌军攻破城池,他与宾客和助手一起饮酒达旦,命令部下 杀死自己和家人,以免被俘受辱
- 5 - 夜率至三鼓始休,五鼓复起视事。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惓奖 荐之平生居官廉及摈斥家无余赀。 (选自《宋史》列传卷二百零九,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惓奖荐之/平生居官廉/及摈斥/ 家无余赀。 B.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惓奖荐之/平生居官廉/及摈斥/ 家无余赀。 C.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惓奖荐之/平生居官廉/及摈斥/ 家无余赀。 D.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惓奖荐之/平生居官廉/及摈斥/ 家无余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荫,又称“荫庇”, 它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勋劳或官职而循例受封、得官。如 成语“封妻荫子”中的“荫”。 B.蛮,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民族的泛称。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 称为东夷、南蛮、西狄、北戎,以区别华夏。 C.安抚使,中国古代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唐代前期把巡视遭受战争或天灾的 地区的大臣称为安抚使。宋初沿袭唐制。 D.保伍,是古代的一种户籍制度。古代民人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因以“保伍”泛 称 基层户籍编制。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芾精明能干。他在赈济灾荒、平定永州之乱时表现出杰出的才能;代理湘潭县县令, 摊派赋税时,他不避豪强,使赋税非常均衡。 B.李芾不畏强权。他在贾似道当权时,常常独立处理政事,并不事事请求,对不按规矩 办事的似道家人依法处置。 C.李芾坚决抗敌。元朝大军围城,他积极组织防御抵抗,及时解决军中物资紧缺的问题, 并亲自慰劳将士,并斩杀投降者示众。 D.李芾义不受辱。除夕之夜,敌军攻破城池,他与宾客和助手一起饮酒达旦,命令部下 杀死自己和家人,以免被俘受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