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普通中学 2010-2011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工整地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写在《幽雅阅读丛书》出版之际 朱良志 在今天西方文化滚滚涌入的时候,越发感觉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东方这片土地上, 世代生息的人民,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文明。西方哲学重外在知识的索求,中国哲学重内在 心灵的体验。西方有绵长的基督教传统,中国却宗教观念相对淡漠。就艺术而言,中国艺术 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当十六、十七世纪中国艺术大量传入西方的时候,西方人惊呼 这是艺术中的一个“异数”,一如他们将中国文化称为异教的世界。中国艺术以表达灵动的生 命为主旨,中国人气化哲学是与西方迥异的哲学系统,艺术创造的是一个气化宇宙。在形神 哲学的导引下,中国艺术很早就追求超越形似的意趣,传王维作《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 茫中,有芭蕉盎然地摇曳着它的绿色。脆弱的芭蕉,怎能在严寒的冬日出现?但中国艺术家 没有感到它的荒诞,却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画马专家赵子昂,他说他画马不在马的外 形,而在马的神韵,就像东晋僧人哲学家支道林所说的:“贫道重其神骏”。 中国艺术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艺术家抚弄艺术,不是像 今天在乎其市场价值”,而是以它来搭建心灵之“庐”。听听明代末年的戏剧家祁彪佳的说法, 他说他家的寓园,是为“韵人纵目,云客宅心”,园林是为了寄寓心灵的。中国艺术不是技术 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性灵 画中的一山一水,传达的是心灵的优游;园林中的
吉林市普通中学 2010—2011 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工整地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写在《幽雅阅读丛书》出版之际 朱良志 在今天西方文化滚滚涌入的时候,越发感觉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东方这片土地上, 世代生息的人民,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文明。西方哲学重外在知识的索求,中国哲学重内在 心灵的体验。西方有绵长的基督教传统,中国却宗教观念相对淡漠。就艺术而言,中国艺术 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当十六、十七世纪中国艺术大量传入西方的时候,西方人惊呼 这是艺术中的一个“异数”,一如他们将中国文化称为异教的世界。中国艺术以表达灵动的生 命为主旨,中国人气化哲学是与西方迥异的哲学系统,艺术创造的是一个气化宇宙。在形神 哲学的导引下,中国艺术很早就追求超越形似的意趣,传王维作《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 茫中,有芭蕉盎然地摇曳着它的绿色。脆弱的芭蕉,怎能在严寒的冬日出现?但中国艺术家 没有感到它的荒诞,却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画马专家赵子昂,他说他画马不在马的外 形,而在马的神韵,就像东晋僧人哲学家支道林所说的:“贫道重其神骏”。 中国艺术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艺术家抚弄艺术,不是像 今天在乎其“市场价值”,而是以它来搭建心灵之“庐”。听听明代末年的戏剧家祁彪佳的说法, 他说他家的寓园,是为“韵人纵目,云客宅心”,园林是为了寄寓心灵的。中国艺术不是技术, 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性灵的土地。画中的一山一水,传达的是心灵的优游;园林中的
桥一亭,那是心灵的符号。就像《平沙落雁》这首琴曲,正是取其会通心灵之意,沙白风 清,云荡天远,雁影参差而上下,水流潺潺而清浅,借平沙之落雁,岀逸土之心胸。那是一 片心灵的鼓吹,中国艺术家需要这心灵的清澈澄明,需要这心灵的旷远超绝。 从总体上看,中国艺术是悠扬而缠绵的,是个凄恻的芳菲世界。我觉得,这一点和法国 艺术有某种气质上的共通。不是说中国艺术多有悲伤的情调而是说中国艺术有深沉的把玩。 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ˆ的世界,快乐,并非是现在的搞乐”,扣响心灵的清音,甚至伴着潸 然清泪,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伸展,何尝不是一种畅然的高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 不得志。这真是个“要妙宜修的绝美天地 《幽雅阅读丛书》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在喧嚣中追求宁静,在往古中追求鲜活, 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追寻其中所深涵的妙心。我们的民族原本不是这样粗糙,精致玲珑 原来是中国艺术的本色,那是一种创作方式,也是一种心境。正像著名学者吴志攀先生在这 套丛书的序言中所说的,好的艺术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它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 滑翔的白鹭”,中国艺术就是这样的艺术。多年的中国艺术研究的经历,使我深感,中国艺 术大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说他们人生的处境。艺术是他们心灵的一片 吉壤,他们多半是在落花时节来这里倾诉 下列关于“中国艺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是以表达灵动的生命为主旨的,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曾被西方人 看做是艺术中的一个“异数”。 B.画马专家赵子昂说他画马不在马的外形,而在马的神韵,这体现了中国艺术追求超 越形似的意趣的特点 C.中国艺术不是技术,而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性灵的 土地。 D.中国艺术悠扬而缠绵,多有悲伤的情调和深沉的把玩。这一点与法国艺术在气质上 完全相通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王维的《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茫中,有芭蕉盎然摇曳着它的绿色,对此西 方人可能会觉得荒诞,而中国艺术家却能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 B.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的世界,是要扣响心灵的清音,虽然有时会伴着潸然清泪 却可以使灵魂得到伸展,达到“要妙宜修”的绝美天地
一桥一亭,那是心灵的符号。就像《平沙落雁》这首琴曲,正是取其会通心灵之意,沙白风 清,云荡天远,雁影参差而上下,水流潺潺而清浅,借平沙之落雁,出逸士之心胸。那是一 片心灵的鼓吹,中国艺术家需要这心灵的清澈澄明,需要这心灵的旷远超绝。 从总体上看,中国艺术是悠扬而缠绵的,是个凄恻的芳菲世界。我觉得,这一点和法国 艺术有某种气质上的共通。不是说中国艺术多有悲伤的情调,而是说中国艺术有深沉的把玩。 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的世界,快乐,并非是现在的“搞乐”,扣响心灵的清音,甚至伴着潸 然清泪,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伸展,何尝不是一种畅然的高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 不得志。这真是个“要妙宜修”的绝美天地。 《幽雅阅读丛书》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在喧嚣中追求宁静,在往古中追求鲜活, 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追寻其中所深涵的妙心。我们的民族原本不是这样粗糙,精致玲珑 原来是中国艺术的本色,那是一种创作方式,也是一种心境。正像著名学者吴志攀先生在这 套丛书的序言中所说的,好的艺术“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它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 滑翔的白鹭”,中国艺术就是这样的艺术。多年的中国艺术研究的经历,使我深感,中国艺 术大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说他们人生的处境。艺术是他们心灵的一片 吉壤,他们多半是在“落花时节”来这里倾诉。 1.下列关于“中国艺术”的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是以表达灵动的生命为主旨的,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曾被西方人 看做是艺术中的一个“异数”。 B.画马专家赵子昂说他画马不在马的外形,而在马的神韵,这体现了中国艺术追求超 越形似的意趣的特点。 C.中国艺术不是技术,而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性灵的 土地。 D.中国艺术悠扬而缠绵,多有悲伤的情调和深沉的把玩。这一点与法国艺术在气质上 完全相通。 2.下列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王维的《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茫中,有芭蕉盎然摇曳着它的绿色,对此西 方人可能会觉得荒诞,而中国艺术家却能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 B.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的世界,是要扣响心灵的清音,虽然有时会伴着潸然清泪, 却可以使灵魂得到伸展,达到“要妙宜修”的绝美天地
C.在喧嚣中追求宁静,在往古中追求鲜活,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追寻其中所深涵 的妙心,这是《幽雅阅读丛书》所追求的境界 .中国艺术大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述说艺术家们的人生的处境 他们也多半在暮春时节到“心灵的吉壤”中倾诉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画中的一山一水,园林中的一桥一亭,那都是心灵的符号。中国艺术家只要拥有清 澈澄明、旷远超绝的心灵,就能创造出安顿心灵的作品 B.现在的一些艺术创作一味地追求“搞乐”,可能会使中国艺术丧失精致玲珑的本色 使我们的民族变得粗糙 C.今天的艺术家抚弄艺术,都不是用它来搭建心灵之“庐”,而是只在乎它的“市场价值” D.中国艺术“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它可以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滑翔的白鹭”, 说明中国艺术是为了让欣赏者“安顿心灵”而创作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4、5、6题各3分;7题10分)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故南阳太守黄孑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 家焉。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间, 学书疏,讲兵事。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 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 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 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①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奷欺,终不加以鞭杖 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 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岀事诘问。两掾辞屈, 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 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毎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 策火攻,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昊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②床中 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日:“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拜武
C.在喧嚣中追求宁静,在往古中追求鲜活,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追寻其中所深涵 的妙心,这是《幽雅阅读丛书》所追求的境界。 D.中国艺术大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述说艺术家们的人生的处境。 他们也多半在暮春时节到“心灵的吉壤” 中倾诉。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画中的一山一水,园林中的一桥一亭,那都是心灵的符号。中国艺术家只要拥有清 澈澄明、旷远超绝的心灵,就能创造出安顿心灵的作品。 B.现在的一些艺术创作一味地追求“搞乐”,可能会使中国艺术丧失精致玲珑的本色, 使我们的民族变得粗糙。 C.今天的艺术家抚弄艺术,都不是用它来搭建心灵之“庐”,而是只在乎它的“市场价值”。 D.中国艺术“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它可以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滑翔的白鹭”, 说明中国艺术是为了让欣赏者“安顿心灵”而创作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4、5、6 题各 3 分;7 题 10 分)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 家焉。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间, 学书疏,讲兵事。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 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 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 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①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 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 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 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 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 策火攻,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②床中。 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拜武
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 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 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 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 子柄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 注:①擿(ti):揭发。②厕:侧,旁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北走董卓 走:投奔 B.诸山越不宾 宾:礼貌 渐容人事 容:包容 D.山越怀附 怀附:心怀不轨 5.以下各组句子中,总体上最能表现出黄盖“文治武功”的是 ①学书疏,讲兵事 ②南破山贼,北走董卓 ③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 ④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 ⑤建策火攻 ⑥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黄盖年幼之时便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困苦,早年就失去了祖父,遭遇凶险苦难,但这 些都没有影响到他胸怀大志。 B.黄盖年轻之际非常关心用兵打仗之事,在日后为东吴孙氏政权效力之时常常披甲上 阵,深入惨烈的战场,可谓勇猛之将 C.在山越之地常有叛乱之时,黄盖主动请缨治理山越之地,并最终以严格的治理之举 实现了该地的稳定 D.黄盖在赤壁之战中中箭落水,后被吴军韩当救起,才得以生还。后因战功显赫,被 封为武锋中郎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5分) 译文: (2)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5分) 译文
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 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 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 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 子柄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 注:①擿(tì):揭发。②厕:侧,旁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北走.董卓 走:投奔 B.诸山越不宾. 宾:礼貌 C.渐容.人事 容:包容 D.山越怀附.. 怀附:心怀不轨 5.以下各组句子中,总体上最能表现出黄盖“文治武功”的是 ① 学书疏,讲兵事 ② 南破山贼,北走董卓 ③ 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 ④ 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 ⑤ 建策火攻 ⑥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 A.① ④ ⑤ B.② ⑤ ⑥ C.③ ④ ⑤ D.③ ⑤ 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黄盖年幼之时便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困苦,早年就失去了祖父,遭遇凶险苦难,但这 些都没有影响到他胸怀大志。 B.黄盖年轻之际非常关心用兵打仗之事,在日后为东吴孙氏政权效力之时常常披甲上 阵,深入惨烈的战场,可谓勇猛之将。 C.在山越之地常有叛乱之时,黄盖主动请缨治理山越之地,并最终以严格的治理之举 实现了该地的稳定。 D.黄盖在赤壁之战中中箭落水,后被吴军韩当救起,才得以生还。后因战功显赫,被 封为武锋中郎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5 分) 译文: (2)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红梅①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②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ˆ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 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 青枝”,意思是把红梅看作桃花吧,不见桃树上应有的绿叶;把红梅看作杏花吧,它的 枝子又是青的。 8.首联运用了哪种手法?并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分) 答 9.作者在尾联批评石老的诗没有捕捉到红梅最本质的特征。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梅 格”。(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3道小题回答)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欤! (范仲淹《岳阳楼记》)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3),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4)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捡硬币的男孩 我正坐在街心公园的一把长椅上晒太阳。突然,身后传来一阵细碎的声音,我回过身 看见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正弯着腰,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 叔叔,请抬一下脚,男孩看着我说。我莫名其妙地应声抬起了双脚。男孩把我原来放 脚的地方也仔细地检查了一遍。“也没有。”男孩失望地叹了一口气,在我旁边走了过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红 梅①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②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 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 青枝”,意思是把红梅看作桃花吧,不见桃树上应有的绿叶;把红梅看作杏花吧,它的 枝子又是青的。 8.首联运用了哪种手法?并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 分) 答: 9.作者在尾联批评石老的诗没有捕捉到红梅最本质的特征。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梅 格”。(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任选 3 道小题回答) (1)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欤! (范仲淹《岳阳楼记》) (2)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3)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4)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捡硬币的男孩 我正坐在街心公园的一把长椅上晒太阳。突然,身后传来一阵细碎的声音,我回过身, 看见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正弯着腰,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 “叔叔,请抬一下脚,”男孩看着我说。我莫名其妙地应声抬起了双脚。男孩把我原来放 脚的地方也仔细地检查了一遍。“也没有。”男孩失望地叹了一口气,在我旁边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