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中2009-201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卷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这是一种误解。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 子学派、庄子学派。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老子与庄子都从未自称为“道家”,只 有儒家自称为儒,墨家自称为墨。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孔子、子思、曾子、 子夏、孟子、荀子均有传承关系,墨家有巨子相袭制度。儒墨两家,系统清楚,号称显学。 汉代司马谈《论大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称,反映了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 一的思潮趋势。汉初道家是吸收儒、墨、阴阳、名、法各家思想而创立的新体系。老子、庄 子是阴阳、名、法出现以前的人。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方术、巫术是它的前身。神仙方术信仰由 来已久,古代巫、史、祝、卜是与神打交道的专家,他们处在国家的领导层。民间巫术用符 水治病,借卜筮占吉凶。战国以后,神仙方士宣传吃不死之药可以长生,投合上层贵族要求 长期享乐的欲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广大群众缺医少药,方士们用符水治病,驱鬼祭神,在 下层群众中也得到推广,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生困苦,才出现 了《太平经》。此书成书时间约在东汉安帝、顺帝统治时期,此书为集体创作,书成于于吉、 宫崇等人之手 道教建立后,沿着两条路线传播。上层路线与历代朝廷、官方相配合,可以称为正统的 官方道教。还有在社会下层广大群众中传播的道教,它与民间巫术、符咒结合得比较紧。农 民起义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就是第一次道教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例子。宋 代的方腊,清末的义和团也属这一类。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与佛教之间长期互 相争辩,属于官方道教。从北宋开始编辑道教全集《道藏》多达七千多卷。官方道教与民间 道教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如民间与官方的道教都很重视符咒、炼丹、气功等。佛教到后期
吉林一中 2009-2010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卷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这是一种误解。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 子学派、庄子学派。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老子与庄子都从未自称为“道家”,只 有儒家自称为儒,墨家自称为墨。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孔子、子思、曾子、 子夏、孟子、荀子均有传承关系,墨家有巨子相袭制度。儒墨两家,系统清楚,号称显学。 汉代司马谈《论大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称,反映了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 一的思潮趋势。汉初道家是吸收儒、墨、阴阳、名、法各家思想而创立的新体系。老子、庄 子是阴阳、名、法出现以前的人。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方术、巫术是它的前身。神仙方术信仰由 来已久,古代巫、史、祝、卜是与神打交道的专家,他们处在国家的领导层。民间巫术用符 水治病,借卜筮占吉凶。战国以后,神仙方士宣传吃不死之药可以长生,投合上层贵族要求 长期享乐的欲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广大群众缺医少药,方士们用符水治病,驱鬼祭神,在 下层群众中也得到推广,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生困苦,才出现 了《太平经》。此书成书时间约在东汉安帝、顺帝统治时期,此书为集体创作,书成于于吉、 宫崇等人之手。 道教建立后,沿着两条路线传播。上层路线与历代朝廷、官方相配合,可以称为正统的 官方道教。还有在社会下层广大群众中传播的道教,它与民间巫术、符咒结合得比较紧。农 民起义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就是第一次道教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例子。宋 代的方腊,清末的义和团也属这一类。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与佛教之间长期互 相争辩,属于官方道教。从北宋开始编辑道教全集《道藏》多达七千多卷。官方道教与民间 道教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如民间与官方的道教都很重视符咒、炼丹、气功等。佛教到后期
大乘兴起,崇拜的偶像越来越多,引出了许多佛,不止释迦牟尼一位。道教到了南北朝时 神也越来越多,有等级品位,老子这个形象也被塑造得更加神秘,演变成“太上老君”。 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情况不同。老子的著作是 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老子哲学讲无为、清静、合一,与道教的宗教修养有关,但老子 的哲学思想体系,与道教毕竟有所不同。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那是很晚的事了。东汉末年, 汉中张鲁信奉五斗米道,令信徒们念《老子》五千文。念《老子》的也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 的五斗米道。中原广大地区的道教徒信奉《太平经》,这是一百多卷的大书,内容庞杂,没 有多少老子的思想。 1、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老子庄子为道家时所用依据的一项是() A、“道家”名称是汉代司马谈在《论大家要旨》中第一次提出的 B、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系统清楚,号称显学 C、孔子、子思、曾子等自称儒家,墨子等自称为墨家,老子、庄子从未自称为“道家 D、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 2、对原文有关老子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末年,老子的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的五斗米道。 B、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都很重视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C、南北朝时,老子演变成“太上老君”,是受佛教大乘兴起的影响 D、《老子》不是宗教性的著作,东汉末年,汉中张鲁开始把它奉为道教典籍。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一样,都是随着宗教的发展而从人变成神的。 B、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是因为其哲学思想为道教的宗教修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乘兴起,崇拜的偶像越来越多,引出了许多佛,不止释迦牟尼一位。道教到了南北朝时, 神也越来越多,有等级品位,老子这个形象也被塑造得更加神秘,演变成“太上老君”。 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情况不同。老子的著作是 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老子哲学讲无为、清静、合一,与道教的宗教修养有关,但老子 的哲学思想体系,与道教毕竟有所不同。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那是很晚的事了。东汉末年, 汉中张鲁信奉五斗米道,令信徒们念《老子》五千文。念《老子》的也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 的五斗米道。中原广大地区的道教徒信奉《太平经》,这是一百多卷的大书,内容庞杂,没 有多少老子的思想。 1、 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老子庄子为道家时所用依据的一项是( ) A、“道家”名称是汉代司马谈在《论大家要旨》中第一次提出的。 B、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系统清楚,号称显学。 C、孔子、子思、曾子等自称儒家,墨子等自称为墨家,老子、庄子从未自称为“道家”。 D、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 2、对原文有关老子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汉末年,老子的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的五斗米道。 B、 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都很重视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C、 南北朝时,老子演变成“太上老君”,是受佛教大乘兴起的影响。 D、 《老子》不是宗教性的著作,东汉末年,汉中张鲁开始把它奉为道教典籍。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一样,都是随着宗教的发展而从人变成神的。 B、 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是因为其哲学思想为道教的宗教修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C、黄巾起义、方腊起义、义和团,都是以《太平经》为指导思想的农民起义。 D、道家的出现,是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发展的结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 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 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 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 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 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 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 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 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 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 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 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 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 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 激乎! 注: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C、 黄巾起义、方腊起义、义和团,都是以《太平经》为指导思想的农民起义。 D、 道家的出现,是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发展的结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0 分) (一)文言文阅读(17 分)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 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 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 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 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 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 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 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 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 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 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 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 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 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 激乎! 注: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学干诸侯 求托、请托 B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使迫、困窘 C.及见之,又倨 傲慢、放肆 D昭王新说蔡泽 学说 5.下列全都能体现蔡泽智慧与谋略的一组是( 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 ②使人宣言以感怒范雎 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 ④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⑤乃谢病归相印 ⑥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A.①③⑤B.③④⑥C.②⑤⑥D.①②④ 6.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心里不快,除了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的到来对 他构成了威胁 B.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 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C.太史公认为,蔡泽之所以能够“垂功于天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困于赵而被逐 到韩魏又失釜鬲之后能够激励自奋
A.游学干诸侯 求托、请托 B.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使……窘迫、困窘 C.及见之,又倨 傲慢、放肆 D 昭王新说蔡泽 学说 5.下列全都能体现蔡泽智慧与谋略的一组是( ) 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 ②使人宣言以感怒范雎 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 ④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⑤乃谢病归相印 ⑥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①②④ 6.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心里不快,除了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的到来对 他构成了威胁。 B.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 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C.太史公认为,蔡泽之所以能够“垂功于天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困于赵而被逐, 到韩魏又失釜鬲之后能够激励自奋
D.太史公引用韩非“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的话,是为了说明建立功业要有凭借和条件的道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4分) (2)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3分) 8.课内文言文翻译(5分)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所作。 (1)“别后有谁来”中,苏轼作“别”的是什么地方?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所作回答有 怎样的妙处?(4分)
D.太史公引用韩非“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的话,是为了说明建立功业要有凭借和条件的道 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4 分) (2)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3 分) 8.课内文言文翻译(5 分)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所作。 (1)“别后有谁来”中,苏轼作“别”的是什么地方?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所作回答有 怎样的妙处?(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