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2016.06 (测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70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美学上的移情说,是认为在审美欣赏时,主体将心理的情感状态移入或投射到对 象上,从而形成对于对象的感受。当代学术界关于移情的系统思考,是从立普斯 开始的。立普斯认为,美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价值感,移情是审美欣赏的 基本前提。立普斯以后,移情说又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 代以来,对移情说复兴提供重要推动力的是神经生理学。硏究者发现,有一种镜 像神经元,可以被看成是移情的最基本的机制,即当人们观察到其他人的某种行 动时所产生的大脑神经区刺激,与人们自己从事同样的活动时的神经区刺激,有 着实质性的重叠。人们通过面部表情察觉别人的情感,并在面对面交往中相互识 别对方情感,从而实现人与人的交往,建立起相互间的关系。对象的表情反映了 对象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自我的内省实现对对象的理解 从这里出发,移情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方法,出现了这样一些人文学科研究者 他们认为,存在着两种学术方法,一种是解释,一种是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都取解释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说明其规律。这时,文本对他们 来说,只是证据。人文的方法,则致力于理解。将自身移植到对象中,进入到对 象的时代和环境,再造理解的语境,从而实现理解。这时,文本成了还原人的真 实活动的通道。这种方法,今天有人称为生命的还原。它所需要的,不是用例子 证明事实,进而将事实连结起来,探讨现象间的相互连系的规律;而是还原语境 再根据这个语境,用人的实践理性和情感逻辑来理解人的行动。例如,通过还原 庄子写书时的特殊家世背景和个人现实处境,来解释《庄子》一书中寓言的本义 心理学家们在研究移情时,作出了两种区分,即“感染性移情”与“认知性移 情”。“感染性移情”只是情感的投射,物皆着我之色彩:高兴时山欢水笑 悲伤时愁云惨月。同是描写江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 种情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另一种情感。2014年 春晚有一首歌《倍儿爽》 天是那么豁亮,地是那么广。情是那么荡漾,心 是那么浪。歌是那么悠扬,曲儿是那么狂。看什么都痛快,今儿我就是爽。”将 一种兴奋的心情向周围世界无拘无束、无所顾忌地投射出去。“认知性移情”的 特点,是推已及人和推已及物。从察颜观色,看出别人的内在情绪;到设身处地, 换位思考,从对象的角度理解和感受事物和环境:更进一步,作家在创作时进入 角色,随着角色的遭遇而时喜时悲,演员能入戏,演谁像谁,将自己当作角色, 读者、观众能认同作品中的人物 “移情说”是一种古老的美学理论,但它在近年来又重新获得生命力。它在从 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那里汲取动力,影响了众多的人文社会科学,受到哲学家们 的关注以后,又回到了美学本身,并有着巨大的理论发展的潜力。 (摘编自高建平《审美与移情说的回 归》)
江西省吉安市 2015-2016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试卷 2016.06 (测试时间:150 分钟 卷面总分: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美学上的移情说,是认为在审美欣赏时,主体将心理的情感状态移入或投射到对 象上,从而形成对于对象的感受。当代学术界关于移情的系统思考,是从立普斯 开始的。立普斯认为,美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价值感,移情是审美欣赏的 基本前提。立普斯以后,移情说又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自 20 世纪 80 年 代以来,对移情说复兴提供重要推动力的是神经生理学。研究者发现,有一种镜 像神经元,可以被看成是移情的最基本的机制,即当人们观察到其他人的某种行 动时所产生的大脑神经区刺激,与人们自己从事同样的活动时的神经区刺激,有 着实质性的重叠。人们通过面部表情察觉别人的情感,并在面对面交往中相互识 别对方情感,从而实现人与人的交往,建立起相互间的关系。对象的表情反映了 对象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自我的内省实现对对象的理解。 从这里出发,移情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方法,出现了这样一些人文学科研究者。 他们认为,存在着两种学术方法,一种是解释,一种是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都取解释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说明其规律。这时,文本对他们 来说,只是证据。人文的方法,则致力于理解。将自身移植到对象中,进入到对 象的时代和环境,再造理解的语境,从而实现理解。这时,文本成了还原人的真 实活动的通道。这种方法,今天有人称为生命的还原。它所需要的,不是用例子 证明事实,进而将事实连结起来,探讨现象间的相互连系的规律;而是还原语境, 再根据这个语境,用人的实践理性和情感逻辑来理解人的行动。例如,通过还原 庄子写书时的特殊家世背景和个人现实处境,来解释《庄子》一书中寓言的本义。 心理学家们在研究移情时,作出了两种区分,即“ 感染性移情”与“ 认知性移 情”。“ 感染性移情”只是情感的投射,物皆着我之色彩:高兴时山欢水笑, 悲伤时愁云惨月。同是描写江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一 种情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另一种情感。2014 年 春晚有一首歌《倍儿爽》:“ 天是那么豁亮,地是那么广。情是那么荡漾,心 是那么浪。歌是那么悠扬,曲儿是那么狂。看什么都痛快,今儿我就是爽。”将 一种兴奋的心情向周围世界无拘无束、无所顾忌地投射出去。“认知性移情”的 特点,是推已及人和推已及物。从察颜观色,看出别人的内在情绪;到设身处地, 换位思考,从对象的角度理解和感受事物和环境;更进一步,作家在创作时进入 角色,随着角色的遭遇而时喜时悲,演员能入戏,演谁像谁,将自己当作角色, 读者、观众能认同作品中的人物。 “ 移情说”是一种古老的美学理论,但它在近年来又重新获得生命力。它在从 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那里汲取动力,影响了众多的人文社会科学,受到哲学家们 的关注以后,又回到了美学本身,并有着巨大的理论发展的潜力。 (摘编自高建平《审美与移情说的回 归》)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移情的一项是() A.白居易左迁九江司马,江边送客,听到琵琶声并得知琵琶女的身世后,发出 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B.窦娥无辜蒙冤,刑场上她的一腔热血没有一点落在地上,都飞在白练上;被 斩后,六月天也“六出冰花滚似锦”。 C.在郁达夫眼中,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而北 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凉 D.李白送友人入蜀地,想到蜀地艰险,写下了“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 林间。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的诗句。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学上的移情说是审美欣赏时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是主体将心理的情感状 态移入或投射到审美对象上时形成的 B.在交往中,人们通过面部表情来发现别人的情感,并通过自我内省实现对对 象的理解,从而实现交往并建立起相互间的关系。 C.对人文学科研究者来说,文本只是证据,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说 明自然和社会科学的规律。这种学术方法就是解释 D.理解则是研究者将文本看成还原人的真实活动的通道,将自身移植到对象中, 进入到对象的时代和环境,再造理解的语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镜像神经元的作用下,一个人观察到他人的某种行动与自己从事同样的活 动所产生的大脑神经区刺激,有着实质性的重叠。 B.人文的方法重理解,它不是用例子证明事实,进而探讨规律;而是还原语境, 再根据这个语境来理解人的行动。 C.察颜观色,看出别人的内在情绪,演员入戏,演谁像谁,这些是推已及人 听小溪唱歌,与小草对话,这些是推已及物。 D.“移情说”是一种古老的美学理论,近年来它在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推动 下,重新获得了生命力,并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昉,博陵望都人也。性轻狡,有奸数。周武帝时,以功臣子 入侍皇太子。及宣帝嗣位,以技佞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授大都督,迁小 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并见亲信。及帝不悆,召昉及之仪俱入卧内,属以后 事。帝喑不复能言。昉见静帝幼冲,不堪负荷。然昉素知髙祖,又以后父之故, 有重名于天下,遂与郑译谋,引高祖辅政。及高祖为承相,以昉为司马。时宣帝 弟汉王赞居禁中,每与高祖同帐而坐。昉饰美妓进于赞,赞甚悦之。昉因说赞曰: “大王先帝之弟,时望所归。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王且 宁之后入为天子此万全之计也”赞时年未弱冠,性识庸下,闻昉之说,以为信 然,遂从之。高祖以昉有定策之功,拜下大将军,封黄国公,与沛国公郑译皆为 心膂。昉自恃其功,颇有骄色。然性粗疏,溺于财利,富商大贾,朝夕盈门。于 时尉迥起兵,高祖令韦孝宽讨之。至武陟,诸将不一。高祖欲遣昉、译一人往监 军,因谓之曰:“须得心膂以统大军,公等两人,谁当行者?”昉自言未尝为将, 译又以母老为请,高祖不怪。而高颎请行,遂遣之。由是恩礼渐薄。又王谦、司 马消难相继而反,高祖忧之,忘寝与食。昉逸游纵酒,不以职司为意,相府事物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移情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左迁九江司马,江边送客,听到琵琶声并得知琵琶女的身世后,发出 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B.窦娥无辜蒙冤,刑场上她的一腔热血没有一点落在地上,都飞在白练上;被 斩后,六月天也“六出冰花滚似锦”。 C.在郁达夫眼中,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而北 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凉。 D.李白送友人入蜀地,想到蜀地艰险,写下了“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 林间。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的诗句。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学上的移情说是审美欣赏时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是主体将心理的情感状 态移入或投射到审美对象上时形成的。 B.在交往中,人们通过面部表情来发现别人的情感,并通过自我内省实现对对 象的理解,从而实现交往并建立起相互间的关系。 C.对人文学科研究者来说,文本只是证据,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说 明自然和社会科学的规律。这种学术方法就是解释。 D.理解则是研究者将文本看成还原人的真实活动的通道,将自身移植到对象中, 进入到对象的时代和环境,再造理解的语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镜像神经元的作用下,一个人观察到他人的某种行动与自己从事同样的活 动所产生的大脑神经区刺激,有着实质性的重叠。 B.人文的方法重理解,它不是用例子证明事实,进而探讨规律;而是还原语境, 再根据这个语境来理解人的行动。 C.察颜观色,看出别人的内在情绪,演员入戏,演谁像谁,这些是推已及人; 听小溪唱歌,与小草对话,这些是推已及物。 D.“移情说”是一种古老的美学理论,近年来它在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推动 下,重新获得了生命力,并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昉,博陵望都人也。性轻狡,有奸数。周武帝时 ,以功臣子 入侍皇太子。及宣帝嗣位,以技佞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授大都督,迁小 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并见亲信。及帝不悆,召昉及之仪俱入卧内,属以后 事。帝喑不复能言。昉见静帝幼冲,不堪负荷。然昉素知高祖,又以后父之故, 有重名于天下,遂与郑译谋,引高祖辅政。及高祖为承相,以昉为司马。时宣帝 弟汉王赞居禁中,每与高祖同帐而坐。昉饰美妓进于赞,赞甚悦之。昉因说赞曰: “大王先帝之弟,时望所归。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王且归第待 事宁之后入为天子此万全之计也”赞时年未弱冠,性识庸下,闻昉之说,以为信 然,遂从之。高祖以昉有定策之功,拜下大将军,封黄国公,与沛国公郑译皆为 心膂。昉自恃其功,颇有骄色。然性粗疏,溺于财利,富商大贾,朝夕盈门。于 时尉迥起兵,高祖令韦孝宽讨之。至武陟,诸将不一。高祖欲遣昉、译一人往监 军,因谓之曰:“须得心膂以统大军,公等两人,谁当行者?”昉自言未尝为将, 译又以母老为请,高祖不怪。而高颎请行,遂遣之。由是恩礼渐薄。又王谦、司 马消难相继而反,高祖忧之,忘寝与食。昉逸游纵酒,不以职司为意,相府事物
多所遗落。高祖深衔之,以高颎代为司马。是后益见疏忌。及受禅,进位柱国, 改封舒国公,闲居无事,不复任使。昉自以佐命元功,中被疏远,甚不自安。后 遇京师饥,上令禁酒,昉使妾赁屋,当垆沽酒。治书侍御史梁毗劾奏昉。有诏不 治。时柱国梁士彦、宇文忻俱失职忿望,昉并与之交,数相来往。遂相与谋反, 许推士彦为帝。后事泄,上穷治之。昉自知不免,默无所对。于是伏诛,籍没其 家 节选自《隋书·刘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之后 入为天子/此万全之计也 B.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之后/ 入为天子/此万全之计也 C.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之后 /入为天子/此万全之计也 D.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之 后入为天子/此万全之计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由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而 不是一般意义的最年长的儿子 B.高祖,古帝王的庙号之一,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此处是指隋高祖杨坚。 C.司马,在这里指古代职官名。殷商时代开始设置,掌管军政和军赋;隋唐以 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D.古时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须行冠礼,以示成年;满18岁的女子结发,用 笄贯之,因此称为“及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昉一生备受重用。北周武帝时侍奉太子,隋宣帝时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 同被亲信,隋静帝时为司马,隋高祖时进位柱国 B、刘昉生性狡诈。他与郑译谋划,让髙祖辅佐朝政;又通过计策使宣帝未弱冠 的弟弟宇文赞返回王府,被高祖认为有定策之功 C、刘昉自恃功高,骄傲自大。高祖想派他去监军,他借“未尝为将”之故推辞 又常常游玩纵酒,不把自己职责之事放在心上 D、刘昉被杀,关键是因为与梁士彦、宇文忻谋划造反之事泄露,起因是刘昉游 玩纵酒,不以职责为念而得不到高祖重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帝不悆,召昉及之仪俱入卧内,属以后事。(5分) (2)高祖深衔之,以高颎代为司马。是后益见疏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 刘长卿 竹房遥闭上方①幽,苔径苍苍访旧游
多所遗落。高祖深衔之,以高颎代为司马。是后益见疏忌。及受禅,进位柱国, 改封舒国公,闲居无事,不复任使。昉自以佐命元功,中被疏远,甚不自安。后 遇京师饥,上令禁酒,昉使妾赁屋,当垆沽酒。治书侍御史梁毗劾奏昉。有诏不 治。时柱国梁士彦、宇文忻俱失职忿望,昉并与之交,数相来往。遂相与谋反, 许推士彦为帝。后事泄,上穷治之。昉自知不免,默无所对。于是伏诛,籍没其 家。 (节选自《隋书·刘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之后 入为天子/此万全之计也 B.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之后/ 入为天子/此万全之计也 C.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之后 /入为天子/此万全之计也 D.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之 后入为天子/此万全之计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由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而 不是一般意义的最年长的儿子。 B.高祖,古帝王的庙号之一,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此处是指隋高祖杨坚。 C.司马,在这里指古代职官名。殷商时代开始设置,掌管军政和军赋;隋唐以 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D.古时男子 20 岁称弱冠,这时须行冠礼,以示成年;满 18 岁的女子结发,用 笄贯之,因此称为“及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昉一生备受重用。北周武帝时侍奉太子,隋宣帝时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一 同被亲信,隋静帝时为司马,隋高祖时进位柱国。 B、刘昉生性狡诈。他与郑译谋划,让高祖辅佐朝政;又通过计策使宣帝未弱冠 的弟弟宇文赞返回王府,被高祖认为有定策之功。 C、刘昉自恃功高,骄傲自大。高祖想派他去监军,他借“未尝为将”之故推辞; 又常常游玩纵酒,不把自己职责之事放在心上。 D、刘昉被杀,关键是因为与梁士彦、宇文忻谋划造反之事泄露,起因是刘昉游 玩纵酒,不以职责为念而得不到高祖重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及帝不悆,召昉及之仪俱入卧内,属以后事。(5 分) (2) 高祖深衔之,以高颎代为司马。是后益见疏忌。(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 刘长卿 竹房遥闭上方①幽,苔径苍苍访旧游
内史旧山②空日暮,南朝古木向人秋。 天香③月色同僧室,叶落猿啼傍客舟。 此去播迁④明主意⑤,白云何事欲相留? 【注】759年,刘长卿蒙冤被贬为潘州南巴尉(今广东电白),赴任前重游梁代 内史萧子云为高僧慧远创建的寺院。①上方:方丈、住持所居。②旧山:萧子云 的故居。③天香,指桂花。④播迁:颠沛流徙。⑤明主意:明君恩遇。 8.首联和颔联描写的萧寺远公院的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尾联从写法上简要分析本诗“怨而不怒”(闻一多语)的特点。(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刘裕是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颂的英雄,当初他“曾 住”的地方却是 ,与刘禹锡《乌 衣巷》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意境有几分相似 (2)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认为真正达到了“无所待”的逍遥境界,除了 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外,还包括 这两类。 (3)杜甫在《望岳》中,以锤炼词语的深厚功力,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 钟的名句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完成(1)~(4)题。 材料 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 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微课、 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去年从西北一所知名大学毕业的王航,现在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某乡镇中学担 任语文教师 在学校一些中老年教师眼中,年轻、有活力的王航是见多识广的,在大城市接触 到的新鲜教学方式也是较多的。 然而,当这位年轻的教师被问及是否接触过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时,他摇着 头表示,“只是听说过” “对学校老师来说,互联网的最大用处就是下载课件。”王航解释说,所谓的下 载课件,就是去网上寻找相关科目的课件,下载后适当做一些修改,上课的时候 拿来用。 “这可能是互联网跟教育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了吧。”王航笑着说。 记者从王航所在的学校了解到,该校严禁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如果学校发现有 学生携带手机,会当场没收,并通知家长带学生回家反省,有些家长甚至会当着 老师的面把孩子的手机摔碎。 “所以,像微课、慕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听说过 的层面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具体推行。”王航说,“我倒是希望那一天早点 到来,毕竟孩子们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需要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内史旧山②空日暮,南朝古木向人秋。 天香③月色同僧室,叶落猿啼傍客舟。 此去播迁④明主意⑤,白云何事欲相留? 【注】759 年,刘长卿蒙冤被贬为潘州南巴尉(今广东电白),赴任前重游梁代 内史萧子云为高僧慧远创建的寺院。①上方:方丈、住持所居。②旧山:萧子云 的故居。③天香,指桂花。 ④ 播迁:颠沛流徙。⑤明主意:明君恩遇。 8.首联和颔联描写的萧寺远公院的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 分) 9.请结合尾联从写法上简要分析本诗“怨而不怒”(闻一多语)的特点。(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刘裕是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颂的英雄,当初他“曾 住”的地方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刘禹锡《乌 衣巷》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意境有几分相似。 (2)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认为真正达到了“无所待”的逍遥境界,除了 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这两类。 (3)杜甫在《望岳》中,以锤炼词语的深厚功力,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 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 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微课、 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去年从西北一所知名大学毕业的王航,现在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某乡镇中学担 任语文教师。 在学校一些中老年教师眼中,年轻、有活力的王航是见多识广的,在大城市接触 到的新鲜教学方式也是较多的。 然而,当这位年轻的教师被问及是否接触过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时,他摇着 头表示,“只是听说过”。 “对学校老师来说,互联网的最大用处就是下载课件。”王航解释说,所谓的下 载课件,就是去网上寻找相关科目的课件,下载后适当做一些修改,上课的时候 拿来用。 “这可能是互联网跟教育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了吧。”王航笑着说。 记者从王航所在的学校了解到,该校严禁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如果学校发现有 学生携带手机,会当场没收,并通知家长带学生回家反省,有些家长甚至会当着 老师的面把孩子的手机摔碎。 “所以,像微课、慕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听说过 的层面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具体推行。”王航说,“我倒是希望那一天早点 到来,毕竟孩子们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需要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还发现,不单是西北偏远学校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中 东部地区基层的学校情况也不容乐观。很多学校即使具备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 动的客观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设施设备仅仅被当作摆设,没有真正利用 起来 河北省邢台县某中学教师李琼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多个教室里的多媒体设 备用得久了开始出现质量问题,投影到白板上的字,讲台下的学生很难看清楚 “用于投影的白板,不得不用来写板书。” “由于是寄宿制学校,又不准学生带手机,电脑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学生通过互 联网接触外面世界的渠道受到很大的限制。”李琼认为,相对于大城市能随时接 触到互联网的学生而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的学生已经被甩开了一大截。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教育差距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被拉得更大了。”李琼说 “不能让寒门出贵子变得越来越难 在李琼看来,“互联网+教育”真正推广到基层,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像慕 课、翻转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基层教育中推广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比如教 学设备的问题、教师的观念问题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等。” 摘自2015年5月4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互联网+”会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 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 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 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 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 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 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 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和 引导者。另外,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教育机构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 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 同进步。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 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 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 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 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 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摘自2015年6月9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面对面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会将德、 智、体、美的育人工作融入其中,给孩子以美德、艺术等层面的熏陶感染。然而, 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中,师生之间更多是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教育的育人功 能被弱化。学习者,尤其是低龄学习者,他们还没有足够的道德判断能力,若在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还发现,不单是西北偏远学校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中 东部地区基层的学校情况也不容乐观。很多学校即使具备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 动的客观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设施设备仅仅被当作摆设,没有真正利用 起来。 河北省邢台县某中学教师李琼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多个教室里的多媒体设 备用得久了开始出现质量问题,投影到白板上的字,讲台下的学生很难看清楚。 “用于投影的白板,不得不用来写板书。” “由于是寄宿制学校,又不准学生带手机,电脑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学生通过互 联网接触外面世界的渠道受到很大的限制。”李琼认为,相对于大城市能随时接 触到互联网的学生而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的学生已经被甩开了一大截。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教育差距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被拉得更大了。”李琼说, “不能让寒门出贵子变得越来越难。” 在李琼看来,“互联网+教育”真正推广到基层,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像慕 课、翻转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基层教育中推广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比如教 学设备的问题、教师的观念问题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等。” ( 摘自 2015 年 5 月 4 日 《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互联网+”会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 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 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 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 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 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 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 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和 引导者。另外,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教育机构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 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 同进步。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 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 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 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 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 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 摘自 2015 年 6 月 9 日 《光明日报》) 材料三: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面对面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会将德、 智、体、美的育人工作融入其中,给孩子以美德、艺术等层面的熏陶感染。然而, 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中,师生之间更多是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教育的育人功 能被弱化。学习者,尤其是低龄学习者,他们还没有足够的道德判断能力,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