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页 Field,1981;Conybeare,.1980;North,1981)。人们可能在需 要什么形式的国际合作以及这种合作应该能够实现什么样的目 标上存在争议,但是我们都认为,一个没有任何合作的世界将的 确是非常沉闷的。 在本书的结论部分,我很明显地回到道德评估的问题上来。 这些问题包括:本书探讨的国际机制的存在是好的吗?当根据 合适的道德标准来对国际机制进行衡量时,在什么意义上它们 是有缺陷的?如果它们从来就没有形成的话,世界政治形势会 更好吗?这些问题是没有全面和确定的答案的,但是对道德评 估问题的重要性需要我们提出这些问题。 本书的写作计划 我希望,不仅仅研究世界政治的学者们会阅读《霸权之后》 这本书,同时也希望那些对国际经济的政治基础感兴趣的经济 学家们,以及那些关心国际合作问题的普通市民们,也会阅读本 书。为了提高那些不是研究政治科学的读者们的阅读兴趣,在 可能的情况下我力图排除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用普通的 语言清楚地界定我所使用的词语。但是既然这本书是为不同学 术背景的人写的,而且它还利用了全然不同的写作风格,那么, 它的一些关键概念也许很容易被误解。我希望读者会非常小 心,不会脱离本书的背景,作出断章取义的理解,从而将我的论 述归到不同的学术流派中:难道因为我探讨合作问题就将我归 入“自由主义者”之中,或者因为我强调权力的地位和霸权的影 响就将我纳入“重商主义者”之中吗因为我很严肃地使用了马 克思主义的概念,我就是一个“激进主义者”,或者因为我谈论秩 序问题我就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吗?这种推论的幼稚和天真是 試僅 供
第 11 页 。人们可能在需 要什么形式的国际合作以及这种合作应该能够实现什么样的目 标上存在争议,但是我们都认为,一个没有任何合作的世界将的 确是非常沉闷的。 在本书的结论部分,我很明显地回到道德评估的问题上来。 这些问题包括:本书探讨的国际机制的存在是好的吗?当根据 合适的道德标准来对国际机制进行衡量时,在什么意义上它们 是有缺陷的?如果它们从来就没有形成的话,世界政治形势会 更好吗?这些问题是没有全面和确定的答案的,但是对道德评 估问题的重要性需要我们提出这些问题。 本书的写作计划 我希望,不仅仅研究世界政治的学者们会阅读《霸权之后》 这本书,同时也希望那些对国际经济的政治基础感兴趣的经济 学家们,以及那些关心国际合作问题的普通市民们,也会阅读本 书。为了提高那些不是研究政治科学的读者们的阅读兴趣,在 可能的情况下我力图排除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用普通的 语言清楚地界定我所使用的词语。但是既然这本书是为不同学 术背景的人写的,而且它还利用了全然不同的写作风格,那么, 它的一些关键概念也许很容易被误解。我希望读者会非常小 心,不会脱离本书的背景,作出断章取义的理解,从而将我的论 述归到不同的学术流派中:难道因为我探讨合作问题就将我归 入“自由主义者”之中,或者因为我强调权力的地位和霸权的影 响就将我纳入“重商主义者”之中吗?因为我很严肃地使用了马 克思主义的概念,我就是一个“激进主义者”,或者因为我谈论秩 序问题我就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吗?这种推论的幼稚和天真是
第12页 毫无疑问的。 既然我使用了许多经济学的概念,去发展关于世界政治经 济中合作与纷争的一种政治理论,那么我特别需要对这些经济 学和政治学的概念,以及关于理论的概念做到清楚明了。本书 的第二章探讨了这些概念,以作为本书有关理论问题的第二部 分的必要准备。第三章为更严肃的合作分析作了一些铺垫,通 过考察霸权稳定理论这种理论在现实主义看来,认为世界 政治中的秩序有赖于一个国家的主导地位一分析制度对合作 的影响。第三章认为,虽然霸权国家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国际合 作,但是这个因素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后面我们 会发现,霸权国家对合作的持续展开而言,要比它在合作的一开 始或者合作创设时的重要性要小。 本书的第二部分从探讨两个关键的概念出发,即“合作”和 “国际机制”,这两个概念构成本书理论分析的核心。既然这两 个概念的充分阐述是在第四章进行的,而它们却在第三章就开 始被运用,所以这里以一种相对非正规的方式对合作的概念作 一说明还是重要的。合作与纷争是相对的,而且它与和谐也是 有区别的。与和谐相比,合作需要积极的努力去调整政策,以满 足其他人的需要。这说明合作不仅取决彼此之间存在的共同利 益,还说明合作是在一种纷争或者潜在纷争的模式中出现的。 如果没有纷争,那么就没有合作,只有和谐状态了。 从政策相互调整的意义上来定义合作,而不是把合作仅仅 看作是反映共同利益压倒冲突利益的状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 的。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将合作与单纯的共同利益事实区别开 来。所以如此,因为有时即使存在共同利益的现实,纷争仍然是 盛行的。既然共同利益有时与合作联系在一起,有时与纷争纠 缠在一起,合作就显然不简单是一个利益起作用的问题。特别 藏請 書記
第 12 页 毫无疑问的。 既然我使用了许多经济学的概念,去发展关于世界政治经 济中合作与纷争的一种政治理论,那么我特别需要对这些经济 学和政治学的概念,以及关于理论的概念做到清楚明了。本书 的第二章探讨了这些概念,以作为本书有关理论问题的第二部 分的必要准备。第三章为更严肃的合作分析作了一些铺垫,通 过考察霸权稳定理论 这种理论在现实主义看来,认为世界 政治中的秩序有赖于一个国家的主导地位 分析制度对合作 的影响。第三章认为,虽然霸权国家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国际合 作,但是这个因素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后面我们 会发现,霸权国家对合作的持续展开而言,要比它在合作的一开 始或者合作创设时的重要性要小。 本书的第二部分从探讨两个关键的概念出发,即“合作”和 “国际机制”,这两个概念构成本书理论分析的核心。既然这两 个概念的充分阐述是在第四章进行的,而它们却在第三章就开 始被运用,所以这里以一种相对非正规的方式对合作的概念作 一说明还是重要的。合作与纷争是相对的,而且它与和谐也是 有区别的。与和谐相比,合作需要积极的努力去调整政策,以满 足其他人的需要。这说明合作不仅取决彼此之间存在的共同利 益,还说明合作是在一种纷争或者潜在纷争的模式中出现的。 如果没有纷争,那么就没有合作,只有和谐状态了。 从政策相互调整的意义上来定义合作,而不是把合作仅仅 看作是反映共同利益压倒冲突利益的状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 的。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将合作与单纯的共同利益事实区别开 来。所以如此,因为有时即使存在共同利益的现实,纷争仍然是 盛行的。既然共同利益有时与合作联系在一起,有时与纷争纠 缠在一起,合作就显然不简单是一个利益起作用的问题。特别
第13页 在不确定性很强时,以及行为者接触信息的能力存在差别时,集 体行动和战略估测的障碍,也许会阻止它们认识到彼此之间存 在的共同利益因此,仅仅存在共同利益还是不够的:我的看法 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制度的存在才行,这些制度可以减 少不确定性,并能限制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第四章关于合作和国际机制的概念基础上,第五章到第 七章展示的是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第五章利用博弈论和集体 行动理论,论述即使在没有中央政府存在的情况下,合作在利己 主义者之间的出现也是可能的(Axelrod,1981,1984)。但是, 这种合作的程度将取决于具有不同特征的国际制度或者国际机 制的存在。理性选择理论有助于我们说明,即使我们接受理性 的利己主义行为假设,现实主义关于合作的悲观结论也并不必 然就是有效的。第六章使用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失灵的理论,以 及更加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去发展一种关于国际机制的功能 理论,这种理论会告诉我们,为什么各国政府愿意建设国际机 制,而且还会遵守它们的规则按照这种论述,机制对合作出现 和进步的贡献,不是因为执行国家必须遵守的规则,而是通过改 变国家以自我利益为基础进行的决策环境来达到的。国际机制 对相关的政府来说是有价值的,这倒不是因为相关的政府可以 强迫其他国家遵守这些规则,而是因为它们为政府彼此达成相 互有利的协议提供了可能。国际机制赋予政府以权力,而不是 束缚政府的行动。 第七章将前面关于理性和狭隘的利己主义假设进一步放 宽。本章首先从非常现实的意义上,通过政府执行决策是有成 本的假设,考察偏离古典理性假设进行分析对我们的研究主题 所具有的含义。也就是说,各国政府是在有限理性的限制条件 下行动的(Simon,1955),而不是作为古典的理性行为者来行事 試僅 供
第 13 页 在不确定性很强时,以及行为者接触信息的能力存在差别时,集 体行动和战略估测的障碍,也许会阻止它们认识到彼此之间存 在的共同利益。因此,仅仅存在共同利益还是不够的:我的看法 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制度的存在才行,这些制度可以减 少不确定性,并能限制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第四章关于合作和国际机制的概念基础上,第五章到第 七章展示的是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第五章利用博弈论和集体 行动理论,论述即使在没有中央政府存在的情况下,合作在利己 主义者之间的出现也是可能的( 。但是, 这种合作的程度将取决于具有不同特征的国际制度或者国际机 制的存在。理性选择理论有助于我们说明,即使我们接受理性 的利己主义行为假设,现实主义关于合作的悲观结论也并不必 然就是有效的。第六章使用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失灵的理论,以 及更加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去发展一种关于国际机制的功能 理论,这种理论会告诉我们,为什么各国政府愿意建设国际机 制,而且还会遵守它们的规则。按照这种论述,机制对合作出现 和进步的贡献,不是因为执行国家必须遵守的规则,而是通过改 变国家以自我利益为基础进行的决策环境来达到的。国际机制 对相关的政府来说是有价值的,这倒不是因为相关的政府可以 强迫其他国家遵守这些规则,而是因为它们为政府彼此达成相 互有利的协议提供了可能。国际机制赋予政府以权力,而不是 束缚政府的行动。 第七章将前面关于理性和狭隘的利己主义假设进一步放 宽。本章首先从非常现实的意义上,通过政府执行决策是有成 本的假设,考察偏离古典理性假设进行分析对我们的研究主题 所具有的含义。也就是说,各国政府是在有限理性的限制条件 下行动的( ,而不是作为古典的理性行为者来行事
第14页 的。根据这个假设,机制并不取代也不可能取代行为者对自身 利益的持续计算,而是提供其他政府也要坚持的“粗略的概测规 则”(rules of thumb),从而可以为各国政府提供约束后来者的 机会,也使其他政府的政策变得更加可预测。在有限理性意识 下培育的合作,并不需要各国接受共同的理想或者抛弃根本的 主权原则。即使利己主义的行为者,在特定的形势下也可能同 意接受这样的义务,对利益不作算计,如果它们相信,这样做从 长远来说比不接受任何规则或者任何其他具有政治可行性的系 列规则将会有更好的结果的话。 第五章和第六章,以及第七章的前面两部分,都采用了利己 主义的假设。第七章的后面两部分通过移情(empathy)3因素 在利益判断中所起的作用,对“利己主义的自身利益”和“自身利 益的概念”作了区别,从而将利己主义的假设放宽在我们的词 语范畴中,行为者从移情的意义上将它们的利益解释为相互依 赖,这些行为者会发现,它们之间达成国际机制,要比那些从狭 隘的利益角度定义自身利益的行为者之间更加容易。我在这一 章通过分析世界政治经济的两个特征,探讨了国家行为的利己 主义和移情式解释的优点和缺点。这两个特征从利己主义立场 看可能存在一些令人迷惑的地方,也就是说,机制的规则和原则 有时被认为在道德上扮演着强制的角色,而另一方面,资源的不 均衡交换却常常持续作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总的来说,第二部分构成对现实主义理论的批判和修正。 现实主义理论试图仅仅在利益和权力的基础上预测国际行为, 这是重要的,但是仅仅依靠这些,对理解世界政治还是不够的。 它们还需要由强调国际制度的理论来补充,但不是由国际制度 理论来取代它。即使我们完全了解权力和利益的重要意义,如 果不了解行动的制度背景,也许是不能完全说明国家行为的根 藏 書記
第 14 页 的。根据这个假设,机制并不取代也不可能取代行为者对自身 利益的持续计算,而是提供其他政府也要坚持的“粗略的概测规 则” ,从而可以为各国政府提供约束后来者的 机会,也使其他政府的政策变得更加可预测。在有限理性意识 下培育的合作,并不需要各国接受共同的理想或者抛弃根本的 主权原则。即使利己主义的行为者,在特定的形势下也可能同 意接受这样的义务,对利益不作算计,如果它们相信,这样做从 长远来说比不接受任何规则或者任何其他具有政治可行性的系 列规则将会有更好的结果的话。 第五章和第六章,以及第七章的前面两部分,都采用了利己 主义的假设。第七章的后面两部分通过移情( 因素 在利益判断中所起的作用,对“利己主义的自身利益”和“自身利 益的概念”作了区别,从而将利己主义的假设放宽。在我们的词 语范畴中,行为者从移情的意义上将它们的利益解释为相互依 赖,这些行为者会发现,它们之间达成国际机制,要比那些从狭 隘的利益角度定义自身利益的行为者之间更加容易。我在这一 章通过分析世界政治经济的两个特征,探讨了国家行为的利己 主义和移情式解释的优点和缺点。这两个特征从利己主义立场 看可能存在一些令人迷惑的地方,也就是说,机制的规则和原则 有时被认为在道德上扮演着强制的角色,而另一方面,资源的不 均衡交换却常常持续作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总的来说,第二部分构成对现实主义理论的批判和修正。 现实主义理论试图仅仅在利益和权力的基础上预测国际行为, 这是重要的,但是仅仅依靠这些,对理解世界政治还是不够的。 它们还需要由强调国际制度的理论来补充,但不是由国际制度 理论来取代它。即使我们完全了解权力和利益的重要意义,如 果不了解行动的制度背景,也许是不能完全说明国家行为的根
第15页 源的以及跨国行为体的行为。 制度主义者对现实主义的修正,对本书所要解决的难题提 供了非常抽象的回答,这个难题就是在没有霸权的情况下,世界 政治中的合作如何才能发生?我们知道,国际机制的创设是权 力配置的状况、共同的利益以及盛行的期望和实践等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国际机制是在较早时期的合作努力背景下兴起 的,不管这些合作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进一步讲,第二部分的 理论解释了既有机制在其创设时的条件消失时,这些机制在世 界政治经济中的连续性问题:机制对国家来说具有很大的价值, 因为它们扮演着重要的功能,也因为对机制的创设和重建非常 困难。为了充分认识这种理论论证对理解当代国际机制的重要 意义,我们需要以历史的眼光,将当代国际机制的创设与它们自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演变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这就是本书第三 部分的任务。 第三部分的论述说明当代国际机制的创设,很大程度上可 以通过战后美国的政策得到解释,它们也是通过战后美国的力 量得到执行的。随着5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经济优势的衰退, 主要的国际经济机制开始处于变迁的压力下。这样看来,现实 主义者的预言是对的。然而,这些经济机制的变迁并不总是与 力量的转移相关,美国霸权的衰落也并非始终如一地导致国际 机制的崩溃:国际合作仍然得到维持,而且在有些议题上还增多 了。可以说,现今的纷争和合作模式反映了各种相互作用的力 量:例如,美国霸权既有的影响及其衰退所造成的影响是并存 的:当今各种共同利益和互相冲突利益的混合:以及代表着一种 霸权制度遗产的国际经济机制力量。 第三部分的经验分析的第一步,是考察美国霸权在实践中 是怎样运行的。因此第八章探讨了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二十年 試僅 供
第 15 页 源的(以及跨国行为体的行为)。 制度主义者对现实主义的修正,对本书所要解决的难题提 供了非常抽象的回答,这个难题就是在没有霸权的情况下,世界 政治中的合作如何才能发生?我们知道,国际机制的创设是权 力配置的状况、共同的利益以及盛行的期望和实践等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国际机制是在较早时期的合作努力背景下兴起 的,不管这些合作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进一步讲,第二部分的 理论解释了既有机制在其创设时的条件消失时,这些机制在世 界政治经济中的连续性问题:机制对国家来说具有很大的价值, 因为它们扮演着重要的功能,也因为对机制的创设和重建非常 困难。为了充分认识这种理论论证对理解当代国际机制的重要 意义,我们需要以历史的眼光,将当代国际机制的创设与它们自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演变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这就是本书第三 部分的任务。 第三部分的论述说明当代国际机制的创设,很大程度上可 以通过战后美国的政策得到解释,它们也是通过战后美国的力 量得到执行的。随着 年代到 年代美国经济优势的衰退, 主要的国际经济机制开始处于变迁的压力下。这样看来,现实 主义者的预言是对的。然而,这些经济机制的变迁并不总是与 力量的转移相关,美国霸权的衰落也并非始终如一地导致国际 机制的崩溃;国际合作仍然得到维持,而且在有些议题上还增多 了。可以说,现今的纷争和合作模式反映了各种相互作用的力 量:例如,美国霸权既有的影响及其衰退所造成的影响是并存 的;当今各种共同利益和互相冲突利益的混合;以及代表着一种 霸权制度遗产的国际经济机制力量。 第三部分的经验分析的第一步,是考察美国霸权在实践中 是怎样运行的。因此第八章探讨了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