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之城htp:/www.fixfate.com改写你的命运 当他继续和NDE者面谈,他在主要因素上添加一些细节:意识到死亡之状态,宁静的 感觉,离开肉体,进入黑暗,遇见“引导者”或听见声音,一生回顾,看见美丽色彩,进入 光芒中,和“灵魂”会面 另一位研究先锋是麦克?沙柏,他是一位心脏病学专家及心脏病专科医生。他对穆狄的 书抱持彻底怀疑的态度,并且深信和几位状况一度危急的病人谈过之后,便有足够资料推 翻NDE的说法 他所询问的前两位病人,证实了他的想法,根本没有所谓的濒死经验。可是令他难堪 的是,他面谈的第三位病人,描述岀典型的NDE现象,就在他继续追究之下,他发现越来 越多的实例,而他和其他研究人员一样,深深受这许多故事的相同线索所吸引 因为穆狄博士的著作,开启了对NDE全方位的探讨之门,许多以前不敢说出自己经历 的人,都站出来公开他们的亲身体验。但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世界上仍有曾经有NDE,却 担心不被接受与相信的人,面对这件事羞于启齿。我们今天能够有大量关于NDE的资料, 除归功于医学进步之外,主要是因于对超自然、不平凡的怪异事件的接受程度的提高, 言论自由,使原本只敢和最亲近的人谈NDE的人,愿意和更多的人分享他们的经验。刚开 始他们选择的倾诉对象,仍局限在应该能了解、同情的人:整体而言,有百分之七十的 NDE报告,来自教区的神职人员。 事情的发展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多的人公开了自己的NDE故事,从事这方面探讨与研 究的人也日渐增加,而深入主题之后,有更多的细节被发掘出来。例如大多数有NDE者, 在事件中敏锐度大增,和以往日常生活的体验不可同日而语:色彩倍增艳丽,声音大为清 晰,所有的感受灵敏异常。 九八一年,肯尼瑟?瑞恩博士在美国成立濒死经验研究协会 ( TheAssociationfor NearDeath Studies),这便是国际濒死经验研究协会的前身。协会是交换 研究成果及最新发现的中心,同时也提供研究的素材。对NDE者的支持机构而言(这一类 的机构遍及全美有数个),协会是极佳的伞状组织联络网路,也是专家寻找研究对象的好去 处。在英国有一个ANDS的分会( 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 Near Deathstudies 最引人关切的研究项目是:多少人有过NDE?瑞恩的报告显示,发生性命危急状况的 人,有百分之六十有类似的经验,而百分之三十七的人经历可辨识的NDE。其他专家得到 的数据则从百分之二十二到百分之四十八。另外还有一个比较艰难的问题:人必须多大程 度接近死亡,才可能发生NDE?麦克?沙柏和莎拉?库兹格合作结果,得到百分之四十三的 数据。 针对一般大众的调查,要得到可靠的数据实属不易。例如,到底有多少人曾经有 NDE?有一项市场调查显示,美国有百分之十五的人宣称,当他们“生命发生危险时"有过 不寻常的经验"。当然了,没有特别声明是何种不寻常的经验”,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是 肯定的,毕竟任何状况下“生命发生危险”本身就是不寻常的经验了。而所谓生命发生危 险"的定义也十分模糊,试想如果在NDE的数据中有一半是正确的,那么推论起来,全美国 人口有百分之三十有过严重意外或病危的情形,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我们一生面对 死亡的机会,大部分只有一次而已 至于那些真正曾起死回生的人,为什么有些有NDE,有些却没有?这也是十分热门的 研究重点,研究人员发现NDE分布的现象很平均:没有男女的差异,没有宗教信仰虔诚度 的问题,年龄不是原因,教育、阶层、财富等等都看不出有任何影响。打个比方说,在生 命垂危时,是否产生NDE现象,就和买了彩票之后会不会中奖一样,无法预测,甚至和当 事人有没有接收过NDE相关资讯一一如经常谈论NDE、看这一类书籍、电视上的专题报导 等无关,并不能提升NDE的发生率。如果要说有什么差别的话,那么,在两性之间对待 NDE的态度上,的确有明显的不同:女人较常把这种经验说出来,或写下来,较容易与人 6/92
命运之城 http://www.fixfate.com 改写你的命运 6 / 92 当他继续和 NDE 者面谈,他在主要因素上添加一些细节:意识到死亡之状态,宁静的 感觉,离开肉体,进入黑暗,遇见“引导者”或听见声音,一生回顾,看见美丽色彩,进入 光芒中,和“灵魂”会面。 另一位研究先锋是麦克?沙柏,他是一位心脏病学专家及心脏病专科医生。他对穆狄的 书抱持彻底怀疑的态度,并且深信和几位状况一度危急的病人谈过之后,便有足够资料推 翻 NDE 的说法。 他所询问的前两位病人,证实了他的想法,根本没有所谓的濒死经验。可是令他难堪 的是,他面谈的第三位病人,描述出典型的 NDE 现象,就在他继续追究之下,他发现越来 越多的实例,而他和其他研究人员一样,深深受这许多故事的相同线索所吸引。 因为穆狄博士的著作,开启了对 NDE 全方位的探讨之门,许多以前不敢说出自己经历 的人,都站出来公开他们的亲身体验。但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世界上仍有曾经有 NDE,却 担心不被接受与相信的人,面对这件事羞于启齿。我们今天能够有大量关于 NDE 的资料, 除归功于医学进步之外,主要是因于对超自然、不平凡的怪异事件的接受程度的提高,而 言论自由,使原本只敢和最亲近的人谈 NDE 的人,愿意和更多的人分享他们的经验。刚开 始他们选择的倾诉对象,仍局限在应该能了解、同情的人:整体而言,有百分之七十的 NDE 报告,来自教区的神职人员。 事情的发展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多的人公开了自己的 NDE 故事,从事这方面探讨与研 究的人也日渐增加,而深入主题之后,有更多的细节被发掘出来。例如大多数有 NDE 者, 在事件中敏锐度大增,和以往日常生活的体验不可同日而语:色彩倍增艳丽,声音大为清 晰,所有的感受灵敏异常。 一九八一年,肯尼瑟?瑞恩博士在美国成立濒死经验研究协会 (TheAssociationforNearDeathStudies),这便是国际濒死经验研究协会的前身。协会是交换 研究成果及最新发现的中心,同时也提供研究的素材。对 NDE 者的支持机构而言(这一类 的机构遍及全美有数个),协会是极佳的伞状组织联络网路,也是专家寻找研究对象的好去 处。在英国有一个 IANDS 的分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NearDeathstudies)。 最引人关切的研究项目是:多少人有过 NDE?瑞恩的报告显示,发生性命危急状况的 人,有百分之六十有类似的经验,而百分之三十七的人经历可辨识的 NDE。其他专家得到 的数据则从百分之二十二到百分之四十八。另外还有一个比较艰难的问题:人必须多大程 度接近死亡,才可能发生 NDE?麦克?沙柏和莎拉?库兹格合作结果,得到百分之四十三的 数据。 针对一般大众的调查,要得到可靠的数据实属不易。例如,到底有多少人曾经有 NDE?有一项市场调查显示,美国有百分之十五的人宣称,当他们“生命发生危险时”有过 “不寻常的经验”。当然了,没有特别声明是何种“不寻常的经验”,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是 肯定的,毕竟任何状况下“生命发生危险”本身就是不寻常的经验了。而所谓“生命发生危 险”的定义也十分模糊,试想如果在 NDE 的数据中有一半是正确的,那么推论起来,全美国 人口有百分之三十有过严重意外或病危的情形,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我们一生面对 死亡的机会,大部分只有一次而已。 至于那些真正曾起死回生的人,为什么有些有 NDE,有些却没有?这也是十分热门的 研究重点,研究人员发现 NDE 分布的现象很平均:没有男女的差异,没有宗教信仰虔诚度 的问题,年龄不是原因,教育、阶层、财富等等都看不出有任何影响。打个比方说,在生 命垂危时,是否产生 NDE 现象,就和买了彩票之后会不会中奖一样,无法预测,甚至和当 事人有没有接收过 NDE 相关资讯——如经常谈论 NDE、看这一类书籍、电视上的专题报导 等无关,并不能提升 NDE 的发生率。如果要说有什么差别的话,那么,在两性之间对待 NDE 的态度上,的确有明显的不同:女人较常把这种经验说出来,或写下来,较容易与人
命运之城htp:/www.fixfate.com改写你的命运 分享。或许男人比较害怕遭人嘲笑或讥讽。女人对于异象的接受程度高,习惯抒发內心的 情感,毕竟NDE绝对蕴藏许多内心的感触。本书中提供自身经验的女性较男性为多,但男 性NDE的涉入层面较深,可能体会越深刻,想与人分享的意愿便越强烈 项研究显示,有NDE的人比没有NDE的人,有着更多童年挫折的经验:较多NDE的 人来自父母离婚或分居的家庭。但从另外意义上分析这可能表明,童年承受较多压力的 人,发生对生命具威胁性意外及疾病的几率较一般人高得多。 另一项在意料之中的研究结果则告诉我们:急救时间拖得越久的人,越有可能经历 NDE。而和一般推论正好相反的是,当事人若受到麻醉剂、其他药物,以及容易引起幻觉 的化学物如大麻、迷幻药、酒精等影响时,发生NDE的可能性反而较低 以下现象是综合归纳对NDE者研究的部分结论 发生意外者感受较强烈的狂喜,并且对回到肉体有极端排斥的反应 心脏停止的人,经常看见已经去世的亲人和朋友。 *接受麻醉的病人,对光芒的部分意识较深。 *发生意外者较可能感觉时间缓慢下来,或者变得完全无关紧要。 *心脏病发作的人较可能经过隧道。 *年轻人的NDE较神秘新奇。 *发生在夜晚的NDE,关于光和遮影部分感觉较强烈,色彩鲜明些,光线也更亮,同 时,溺水事件中的NDE,也有同样的状况。 有许多人相信自己接近死亡,便足以产生NDE现象。一项英国人的研究显示,有百分 之五十八历经NDE,并且深信自己几乎死去的人,其中只有一半是医生认为病危,且必须 靠机器救回来的。其他的人,即使情况的确危急,但就算不使用现在的科技,应该也能渡 过难关,然而就因为他们自认为快死了,而使他们产生NDE。本书中有一位女士,她发生 可怕的绞链锯意外,她当时误以为伤及动脉,以为自己会因流血过多致死,于是产生 NDE,可是事实上,伤口虽然严重,需要外科缝合,但并未割断动脉,也没有立即的生命 危险。 对NDE研究最有趣的部分来自儿童,儿童必须确实一脚踏入死亡之门,才会产生 NDE,可能因为他们的人生经验不足,认知有限,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了解,很难自我判 断病情的严重性 儿童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本书十八章中收录了有关驳斥NDE的任何理论,指称NDE 不过是脑子的活动,并非灵界的接触,更不是有死后世界的证明,当然,将来的科学有可 能找出证据,证实NDE不具意义,只是人类脑子的作用,可是我们有强而有力的理由相 信,科学不能够否定NDE 理由之一便是儿童也有NDE,大人可能受了暗示,因为信仰、文化、传播媒体的洗 礼,会在他们情况危急时,经由下意识浮现,产生NDE。但儿童是一张白纸一一年纪越轻 越纯真,他们不能分辨“浮在天花板上看自己〃有多么离谱。快速穿越隧道、看见美丽的光 束这种经验很新奇,然而和他们第一次搭火车、飞机也相去不远,他们不会想那是“异常 的事。 一位美国医生马文?莫斯,以儿科医学教授的身份,专门研究儿童的NDE。他面谈了二 十六位心脏病童,将心得写成“靠近光″,内容记载起死回生的儿童对此经历的精彩描述 引起他对这个题目感兴趣的,是一位名叫凯蒂的小女孩。凯蒂几乎溺毙在游泳池中 正式纪录脉搏停止十九分钟。当脑中缺氧到这种程度,病人至少已经成为植物人。尽管当 时莫斯大夫尽力抢救,却不敢对她的存活抱任何希望。她的家人一点也不悲观,日夜守候 在凯蒂病床旁祈祷,对昏迷中的小女孩侃侃而谈,握住她的手。三天之后,她清醒过来, 而且打破了医学的定律,正常地恢复过来,而且没有脑部损伤的现象。 7/92
命运之城 http://www.fixfate.com 改写你的命运 7 / 92 分享。或许男人比较害怕遭人嘲笑或讥讽。女人对于异象的接受程度高,习惯抒发内心的 情感,毕竟 NDE 绝对蕴藏许多内心的感触。本书中提供自身经验的女性较男性为多,但男 性 NDE 的涉入层面较深,可能体会越深刻,想与人分享的意愿便越强烈。 一项研究显示,有 NDE 的人比没有 NDE 的人,有着更多童年挫折的经验:较多 NDE 的 人来自父母离婚或分居的家庭。但从另外意义上分析这可能表明,童年承受较多压力的 人,发生对生命具威胁性意外及疾病的几率较一般人高得多。 另一项在意料之中的研究结果则告诉我们:急救时间拖得越久的人,越有可能经历 NDE。而和一般推论正好相反的是,当事人若受到麻醉剂、其他药物,以及容易引起幻觉 的化学物如大麻、迷幻药、酒精等影响时,发生 NDE 的可能性反而较低。 以下现象是综合归纳对 NDE 者研究的部分结论: *发生意外者感受较强烈的狂喜,并且对回到肉体有极端排斥的反应。 *心脏停止的人,经常看见已经去世的亲人和朋友。 *接受麻醉的病人,对光芒的部分意识较深。 *发生意外者较可能感觉时间缓慢下来,或者变得完全无关紧要。 *心脏病发作的人较可能经过隧道。 *年轻人的 NDE 较神秘新奇。 *发生在夜晚的 NDE,关于光和遮影部分感觉较强烈,色彩鲜明些,光线也更亮,同 时,溺水事件中的 NDE,也有同样的状况。 有许多人相信自己接近死亡,便足以产生 NDE 现象。一项英国人的研究显示,有百分 之五十八历经 NDE,并且深信自己几乎死去的人,其中只有一半是医生认为病危,且必须 靠机器救回来的。其他的人,即使情况的确危急,但就算不使用现在的科技,应该也能渡 过难关,然而就因为他们自认为快死了,而使他们产生 NDE。本书中有一位女士,她发生 可怕的绞链锯意外,她当时误以为伤及动脉,以为自己会因流血过多致死,于是产生 NDE,可是事实上,伤口虽然严重,需要外科缝合,但并未割断动脉,也没有立即的生命 危险。 对 NDE 研究最有趣的部分来自儿童,儿童必须确实一脚踏入死亡之门,才会产生 NDE,可能因为他们的人生经验不足,认知有限,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了解,很难自我判 断病情的严重性。 儿童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本书十八章中收录了有关驳斥 NDE 的任何理论,指称 NDE 不过是脑子的活动,并非灵界的接触,更不是有死后世界的证明,当然,将来的科学有可 能找出证据,证实 NDE 不具意义,只是人类脑子的作用,可是我们有强而有力的理由相 信,科学不能够否定 NDE。 理由之一便是儿童也有 NDE,大人可能受了暗示,因为信仰、文化、传播媒体的洗 礼,会在他们情况危急时,经由下意识浮现,产生 NDE。但儿童是一张白纸——年纪越轻 越纯真,他们不能分辨“浮在天花板上看自己”有多么离谱。快速穿越隧道、看见美丽的光 束这种经验很新奇,然而和他们第一次搭火车、飞机也相去不远,他们不会想那是“异常” 的事。 一位美国医生马文?莫斯,以儿科医学教授的身份,专门研究儿童的 NDE。他面谈了二 十六位心脏病童,将心得写成“靠近光”,内容记载起死回生的儿童对此经历的精彩描述。 引起他对这个题目感兴趣的,是一位名叫凯蒂的小女孩。凯蒂几乎溺毙在游泳池中, 正式纪录脉搏停止十九分钟。当脑中缺氧到这种程度,病人至少已经成为植物人。尽管当 时莫斯大夫尽力抢救,却不敢对她的存活抱任何希望。她的家人一点也不悲观,日夜守候 在凯蒂病床旁祈祷,对昏迷中的小女孩侃侃而谈,握住她的手。三天之后,她清醒过来, 而且打破了医学的定律,正常地恢复过来,而且没有脑部损伤的现象
命运之城htp:/www.fixfate.com改写你的命运 为了想知道意外现场的情形,莫斯大夫要她尽量回想当时所发生的事,没想到她的回 答竟然是:“你是指我看见天使的时候吗?"她接着描述了NDE的清楚细节,包括低头俯视 他和其他医护人员对她施救,如何经过隧道,遇见“天使”,被带到看见她家人的地方,最 后回到肉体上。“你以后就会知道了,莫斯大夫,天堂好好玩的! 凯蒂的故事带给他极大的震撼,马文?莫斯于是开始研究有关NDE的现有资料,并着手 收集它的故事。他发现儿童通常把这种经验形容为“奇怪的梦”,不过,成年人的NDE,不 会像梦一般褪色,儿童的状况也是同样,他们会一辈子记住那件事,本书中的故事证实了 这一点(参看第十二章)。 我的收获很大,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到倾听的重要性。由儿童的智慧中,我们可以发 现人类最原始的疑问人死后往哪里去?‘的答案。〃他说。 有许多完全接受NDE是真实的研究者,拒绝接受它所代表的意义。但莫斯大夫是少数 相信NDE与死后世界有关,也是“让人类一窥另一个世界的门窗理念的学者 至于有过NDE的人,对这一点更不会有所怀疑,人们的生活—一包括他们对死亡的观 感一一都因他们的不凡经验而有所改变。 第二章光芒的启示 如果我太太也在这里听我说话,那么我就得告诉各位,我这一生意义最重大的事 情,是认识她并且娶了她。然而事实上,我的NDE才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事,它改变了 我’,对我有无可取代的影响。它造就了‘我,提升了我的人格——纵然我太太努 力多年,却从来没有成功过。历经NDE是除了死亡之外,一个人可以遭受到的最大的震 撼 这位接受本书访问的男士,发表了代表大多数NDE人物心声的言论。超越生命改变 了生活,一种被赋予“第二次机会”的感恩心情,使得他们比以往更珍视生命,使他们 有勇气争取自己的权利,通常他们变得较有生命力,不再花很多时间追求物质享受,更 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极少数例外,他们开始相信死后还有生命,失去对死亡 的恐惧感。不少人换了工作,即使薪水较低,但他们希望多服务于他人,进入如护士这 样的行业。有人做义工,也有人在赛鼠场工作,只为了有人群的参与感。许多人花更多 时间和亲人们相处。 有一句老话说‘你不会在临死前还希望以前能多加班,但你可能会想,如果曾花 更多时间陪子女就好了’,我可经历过那一刻,我可以告诉你,以前的人说的一点也没 错。在我有了NDE之后,我不愿意加班。赚再多的钱,也不足以弥补我不能陪伴家人的 损失。”一位过来人说道。 对大部分人而言,“见到光芒”类似一种宗教对话。但他们未必更接近宗教,也有 人反而与原来的宗教疏离,不过他们都有深刻的内心信仰。许多人说在NDE之前,他们 相信”死后的生命,可是他们现在是“确实知道”的。 其中有些人变得更有活力,其他人则较以前放松。那种计划未来及掌控一切的欲望 蒸发了,许多历经NDE的人声称,他们更愿意享受现在,而较少担心将来。也有报告指 出,他们的恐惧症不药而愈,例如害怕飞行、害怕蜘蛛这一类的事突然消失。他们似乎 看透了恐惧的本质,拒绝再让它妨碍自己的生活。 很明显的,他们大多变得开朗、亲切,对他人的疑心也有所降低。 我以前老觉得别人不安好心眼,怀疑别人的动机,现在我相信他人的表现,只有 一两个人让我失望,但他们是少数的例外。”一位男士说 8/92
命运之城 http://www.fixfate.com 改写你的命运 8 / 92 为了想知道意外现场的情形,莫斯大夫要她尽量回想当时所发生的事,没想到她的回 答竟然是:“你是指我看见天使的时候吗?”她接着描述了 NDE 的清楚细节,包括低头俯视 他和其他医护人员对她施救,如何经过隧道,遇见“天使”,被带到看见她家人的地方,最 后回到肉体上。“你以后就会知道了,莫斯大夫,天堂好好玩的!” 凯蒂的故事带给他极大的震撼,马文?莫斯于是开始研究有关NDE的现有资料,并着手 收集它的故事。他发现儿童通常把这种经验形容为“奇怪的梦”,不过,成年人的 NDE,不 会像梦一般褪色,儿童的状况也是同样,他们会一辈子记住那件事,本书中的故事证实了 这一点(参看第十二章)。 “我的收获很大,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到倾听的重要性。由儿童的智慧中,我们可以发 现人类最原始的疑问‘人死后往哪里去?’的答案。”他说。 有许多完全接受 NDE 是真实的研究者,拒绝接受它所代表的意义。但莫斯大夫是少数 相信 NDE 与死后世界有关,也是“让人类一窥另一个世界的门窗”理念的学者。 至于有过 NDE 的人,对这一点更不会有所怀疑,人们的生活——包括他们对死亡的观 感——都因他们的不凡经验而有所改变。 第二章 光芒的启示 ‚如果我太太也在这里听我说话,那么我就得告诉各位,我这一生意义最重大的事 情,是认识她并且娶了她。然而事实上,我的 NDE 才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事,它改变了 ‘我’,对我有无可取代的影响。它造就了‘我’,提升了我的人格——纵然我太太努 力多年,却从来没有成功过。历经 NDE 是除了死亡之外,一个人可以遭受到的最大的震 撼。‛ 这位接受本书访问的男士,发表了代表大多数 NDE 人物心声的言论。超越生命改变 了生活,一种被赋予‚第二次机会‛的感恩心情,使得他们比以往更珍视生命,使他们 有勇气争取自己的权利,通常他们变得较有生命力,不再花很多时间追求物质享受,更 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极少数例外,他们开始相信死后还有生命,失去对死亡 的恐惧感。不少人换了工作,即使薪水较低,但他们希望多服务于他人,进入如护士这 样的行业。有人做义工,也有人在赛鼠场工作,只为了有人群的参与感。许多人花更多 时间和亲人们相处。 ‚有一句老话说‘你不会在临死前还希望以前能多加班,但你可能会想,如果曾花 更多时间陪子女就好了’,我可经历过那一刻,我可以告诉你,以前的人说的一点也没 错。在我有了 NDE 之后,我不愿意加班。赚再多的钱,也不足以弥补我不能陪伴家人的 损失。‛一位过来人说道。 对大部分人而言,‚见到光芒‛类似一种宗教对话。但他们未必更接近宗教,也有 人反而与原来的宗教疏离,不过他们都有深刻的内心信仰。许多人说在 NDE 之前,他们 ‚相信‛死后的生命,可是他们现在是‚确实知道‛的。 其中有些人变得更有活力,其他人则较以前放松。那种计划未来及掌控一切的欲望 蒸发了,许多历经 NDE 的人声称,他们更愿意享受现在,而较少担心将来。也有报告指 出,他们的恐惧症不药而愈,例如害怕飞行、害怕蜘蛛这一类的事突然消失。他们似乎 看透了恐惧的本质,拒绝再让它妨碍自己的生活。 很明显的,他们大多变得开朗、亲切,对他人的疑心也有所降低。 ‚我以前老觉得别人不安好心眼,怀疑别人的动机,现在我相信他人的表现,只有 一两个人让我失望,但他们是少数的例外。‛一位男士说
命运之城htp:/www.fixfate.com改写你的命运 本书中另一位女士更进一步对小事有了宽容的肚量:“以前在超级市场购物时,如 果我排的结账队伍特别慢,我就会生气,所以我老在找前进速度最快的行列。如果工作 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我很容易和他们发生冲突。塞车也是我无法忍受的。现在我觉得计 较这种小事很无聊,我根本不把它们放在心上了。” 我不像以前那样在乎身外之物。如果孩子打坏东西,我虽然不高兴但不会发火, 我的家人都注意到我的这些进步。” 和有NDE的人相处过的研究人员,都感受到这一点。“差不多他们都对那件事(NDE 存有感激之心,许多人表示是这辈子最美好的感受。”肯尼瑟?瑞恩大夫说。在他的著 作《亚米前计量》,讨论NDE者愈后现象的章节中,他发现研究对象变得较为和善、比 较富同情心、较关心他人、更具宗教观、更有灵性,和他们与死亡擦身而过的从前大不 相同 项对三组人员进行的研究,包括从未发生性命危机、曾一度危急但未曾有NDE、 有NDE者这三种情况。显示NDE确实会产生重大影响。有过垂死状况的两组人,比第 组人更重视、更珍惜生命。可是根据康乃狄克大学布鲁斯?葛芮森博士所指导的研究却 得出以下结论:在死亡之门前及时脱身的人,若有NDE的情形,他们恢复后变得更敢冒 险、也更积极,而没有NDE者,却变得更小心,更注意保护自己 有NDE者随时愿意走,”葛芮森博士说,“他们不害怕死亡,相反地,有些人变 得害怕面对人生。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们感觉死后的世界如此迷人,但如果因为自杀而经历NDE, 醒来之后几乎完全放弃再度自杀的念头 他们体验到人生的新目标和新意义,”葛芮森博士说,“他们原先的麻烦依然存 在,只不过他们视它为挑战及成长的机会,而不再想逃避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看见美好的死后世界,会使NDE者希望早日结束生命,他们清 楚地表达了一种讯息:“时候到了”,他们自然会走,而决定权并不在他们身上。他们 或许会以渴望的口气谈论死亡,却绝对没有人企图以自杀的手段达到目的。 有部分NDE者说,事后他们的感觉更敏锐,也有人表示在NDE发生时,他们被灌输 了许多知识,这并不是经过正式“教导”得来,尤其非语言形式的,他们只是“知道” 那些知识是一般人所无法获取的。他们在回生之后,满脑子的资讯,不知来自何方,有 些人竟提及“另外的度量衡 关于NDE者的改变,爱荷华大学的精神科教授——鲁索?诺伊有精辟的报告,他把 它们归纳为五个方面:对死亡的恐惧降低,无敌的气概,特殊的使命感,受命运或神祗 的眷顾感,强烈相信死后有生命。 最普遍的反应是不再害怕死亡,虽然在诺伊统计中,只占百分之四十二的NDE者有 这种感觉,但这几乎是全球性的反应。在马文?莫斯大夫的研究中指出,越深入NDE阶 段的人,对死亡的恐惧感越低。 无畏无惧的感受比较少见,但麦克?沙柏大夫有相同的发现。葛芮森大夫也注意到, 心脏病发作而未经历NDE的人,为避免下一次的病发会失去一切,他们行动谨慎、饮食 节制,小心照顾自己的健康。而那些有NDE者则比较不在乎,有时竟然发展出刺激冒险 的新嗜好。 诺伊访谈了一位高空花样跳伞造成意外几乎丧命,而经历NDE的女病人,她复元之 后,继续参与髙空花样跳伞运动,她说:“我现在感觉所向无敌,十分坚强……”跌下 山的攀岩者,在大难不死又有NDE之后,变得更有信心,甚至有人表现出“无所畏惧” 的气概。 五分之一起死回生的人感觉有重务在身,是他们重返人间的原因。或许只是为了尽 9/92
命运之城 http://www.fixfate.com 改写你的命运 9 / 92 本书中另一位女士更进一步对小事有了宽容的肚量:‚以前在超级市场购物时,如 果我排的结账队伍特别慢,我就会生气,所以我老在找前进速度最快的行列。如果工作 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我很容易和他们发生冲突。塞车也是我无法忍受的。现在我觉得计 较这种小事很无聊,我根本不把它们放在心上了。‛ ‚我不像以前那样在乎身外之物。如果孩子打坏东西,我虽然不高兴但不会发火, 我的家人都注意到我的这些进步。‛ 和有 NDE 的人相处过的研究人员,都感受到这一点。‚差不多他们都对那件事(NDE) 存有感激之心,许多人表示是这辈子最美好的感受。‛肯尼瑟?瑞恩大夫说。在他的著 作《亚米前计量》,讨论 NDE 者愈后现象的章节中,他发现研究对象变得较为和善、比 较富同情心、较关心他人、更具宗教观、更有灵性,和他们与死亡擦身而过的从前大不 相同。 一项对三组人员进行的研究,包括从未发生性命危机、曾一度危急但未曾有 NDE、 有 NDE 者这三种情况。显示 NDE 确实会产生重大影响。有过垂死状况的两组人,比第一 组人更重视、更珍惜生命。可是根据康乃狄克大学布鲁斯?葛芮森博士所指导的研究却 得出以下结论:在死亡之门前及时脱身的人,若有 NDE 的情形,他们恢复后变得更敢冒 险、也更积极,而没有 NDE 者,却变得更小心,更注意保护自己。 ‚有 NDE 者随时愿意走,‛葛芮森博士说,‚他们不害怕死亡,相反地,有些人变 得害怕面对人生。‛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们感觉死后的世界如此迷人,但如果因为自杀而经历 NDE, 醒来之后几乎完全放弃再度自杀的念头。 ‚他们体验到人生的新目标和新意义,‛葛芮森博士说,‚他们原先的麻烦依然存 在,只不过他们视它为挑战及成长的机会,而不再想逃避。‛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看见美好的死后世界,会使 NDE 者希望早日结束生命,他们清 楚地表达了一种讯息:‚时候到了‛,他们自然会走,而决定权并不在他们身上。他们 或许会以渴望的口气谈论死亡,却绝对没有人企图以自杀的手段达到目的。 有部分 NDE 者说,事后他们的感觉更敏锐,也有人表示在 NDE 发生时,他们被灌输 了许多知识,这并不是经过正式‚教导‛得来,尤其非语言形式的,他们只是‚知道‛, 那些知识是一般人所无法获取的。他们在回生之后,满脑子的资讯,不知来自何方,有 些人竟提及‚另外的度量衡‛。 关于 NDE 者的改变,爱荷华大学的精神科教授——鲁索?诺伊有精辟的报告,他把 它们归纳为五个方面:对死亡的恐惧降低,无敌的气概,特殊的使命感,受命运或神祗 的眷顾感,强烈相信死后有生命。 最普遍的反应是不再害怕死亡,虽然在诺伊统计中,只占百分之四十二的 NDE 者有 这种感觉,但这几乎是全球性的反应。在马文?莫斯大夫的研究中指出,越深入 NDE 阶 段的人,对死亡的恐惧感越低。 无畏无惧的感受比较少见,但麦克?沙柏大夫有相同的发现。葛芮森大夫也注意到, 心脏病发作而未经历 NDE 的人,为避免下一次的病发会失去一切,他们行动谨慎、饮食 节制,小心照顾自己的健康。而那些有 NDE 者则比较不在乎,有时竟然发展出刺激冒险 的新嗜好。 诺伊访谈了一位高空花样跳伞造成意外几乎丧命,而经历 NDE 的女病人,她复元之 后,继续参与高空花样跳伞运动,她说:‚我现在感觉所向无敌,十分坚强……‛跌下 山的攀岩者,在大难不死又有 NDE 之后,变得更有信心,甚至有人表现出‚无所畏惧‛ 的气概。 五分之一起死回生的人感觉有重务在身,是他们重返人间的原因。或许只是为了尽
命运之城htp:/www.fixfate.com改写你的命运 到抚养家人的责任,或许的确是因为壮志未酬,死不甘心。多数人认为他们有义务传播 NDE的事实。 六分之一的人感觉自己受上帝或命运的特别眷顾。有人这辈子第一次相信有上帝, 或任何宇宙中伟大的主宰,有人变得有强烈的宗教意识。 NDE对心理层面影响的研究才起步不久,不过我们已经知道经历过NDE的人大部分 血压降低,这一点真是好处多,尤其对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才逛过一趟鬼门关的人来 说。有部分人嗅觉变得灵敏,对于以前不在意的味道,开始无法容忍 也有人对电器产生影响,当他们接近电脑、微波炉、录音机时,会造成干扰现象, 部分医生相信那是由于他们的磁场发生了变化。马文?莫斯大夫发现一名葬仪社人员无 法戴表,他童年时有过NDE,表到他手上就会停掉。莫斯大夫同时相信,他会受到与死 有关行业的吸引,这大概与他有过濒死经验相关。 NDE也有负面影响,而且不止于少数有不愉快NDE经历的人,甚至对于那些认为NDE 很美的人,在灵魂回归肉体时,也可能产生问题。例如短暂地对被送回来感到愤怒,导 致后来因不愿回来而内心愧疚——特别是有幼小孩童的母亲,这种内疚特别明显。回来 后满心失望,尤其是面对人生许多问题的人,可能引发沮丧,而无法恰当表达自己不平 凡的遭遇也让人生气。 虽然今天直截了当承认有NDE,在今天已经比以前容易得多,还是有人担心被指为 怪异”。一次又一次,在本书中描述自己经验的人都会强调他们并不迷信,以及他们 原本有多么“铁齿”。这种生气当然包括言语文字,都不足以形容他们所经历的美好, 怎么说似乎都嫌不够。 那不属于人间的经验,要和一直待在地球的人分享,当然有困难 有的时候NDE对当事人影响很大,他们无法维持原有的婚姻关系,“通常回来的人 对爱有了不同的认知,”葛芮森大夫说,“他们会感觉爱每一个人,使得他们的配偶难 以忍受 价值观的改变,可能令家人无法接受,尤其NDE者打算放弃高薪工作,没有相同经 验的人不易了解他们的种种感受,夫妻会产生沟通上的隔阂,并往往造成分手 无论如何,这种不凡的经历被当事人认定为新鲜、刺激、难以忘怀,并且——“美 这就是光芒的启示 第三章NDE遍及世界 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有人穿越隧道进入光区,濒死经验不是现代的产物。或许时至 今日,有这种经验的人数目大增,可是自有文明以来,便有关于这方面的纪录,几千年 并无重大改变 事实上,拜现在医学科技之赐,我们有更多的濒死经验可记录、分析,但是也因为 同样的医学科技,使得有机会目睹、体验濒死经验状况的人数反而渐少。我们的社会已 经不再出现这样的现象:家人聚集在垂死病人床边,朋友和邻居们赶来做最后的道别 我们把临终的事交给医院和疗养中心,用药物来减轻临终者的痛苦。这么做当然没 有什么不对,可是降低了痛苦,同时也降低了发生NDE的可能性。因此麻醉越深的垂死 病人,救回来时发生NDE的几率越低,自然发生意外的人比病重的人更有机会经历NDE 当事人无法回过头来描述一切,我们怎么晓得真正死亡的情形和NDE相同呢?别忘 了,聚集在床榻送别的亲友知道,一代传一代,临终的故事并不陌生。守候在那里的人 10/
命运之城 http://www.fixfate.com 改写你的命运 10 / 92 到抚养家人的责任,或许的确是因为壮志未酬,死不甘心。多数人认为他们有义务传播 NDE 的事实。 六分之一的人感觉自己受上帝或命运的特别眷顾。有人这辈子第一次相信有上帝, 或任何宇宙中伟大的主宰,有人变得有强烈的宗教意识。 NDE 对心理层面影响的研究才起步不久,不过我们已经知道经历过 NDE 的人大部分 血压降低,这一点真是好处多,尤其对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才逛过一趟鬼门关的人来 说。有部分人嗅觉变得灵敏,对于以前不在意的味道,开始无法容忍。 也有人对电器产生影响,当他们接近电脑、微波炉、录音机时,会造成干扰现象, 部分医生相信那是由于他们的磁场发生了变化。马文?莫斯大夫发现一名葬仪社人员无 法戴表,他童年时有过 NDE,表到他手上就会停掉。莫斯大夫同时相信,他会受到与死 有关行业的吸引,这大概与他有过濒死经验相关。 NDE 也有负面影响,而且不止于少数有不愉快 NDE 经历的人,甚至对于那些认为 NDE 很美的人,在灵魂回归肉体时,也可能产生问题。例如短暂地对被送回来感到愤怒,导 致后来因不愿回来而内心愧疚——特别是有幼小孩童的母亲,这种内疚特别明显。回来 后满心失望,尤其是面对人生许多问题的人,可能引发沮丧,而无法恰当表达自己不平 凡的遭遇也让人生气。 虽然今天直截了当承认有 NDE,在今天已经比以前容易得多,还是有人担心被指为 ‚怪异‛。一次又一次,在本书中描述自己经验的人都会强调他们并不迷信,以及他们 原本有多么‚铁齿‛。这种生气当然包括言语文字,都不足以形容他们所经历的美好, 怎么说似乎都嫌不够。 那不属于人间的经验,要和一直待在地球的人分享,当然有困难。 有的时候 NDE 对当事人影响很大,他们无法维持原有的婚姻关系,‚通常回来的人 对爱有了不同的认知,‛葛芮森大夫说,‚他们会感觉爱每一个人,使得他们的配偶难 以忍受。‛ 价值观的改变,可能令家人无法接受,尤其 NDE 者打算放弃高薪工作,没有相同经 验的人不易了解他们的种种感受,夫妻会产生沟通上的隔阂,并往往造成分手。 无论如何,这种不凡的经历被当事人认定为新鲜、刺激、难以忘怀,并且——‚美 丽‛。 这就是光芒的启示。 第三章 NDE 遍及世界 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有人穿越隧道进入光区,濒死经验不是现代的产物。或许时至 今日,有这种经验的人数目大增,可是自有文明以来,便有关于这方面的纪录,几千年 并无重大改变。 事实上,拜现在医学科技之赐,我们有更多的濒死经验可记录、分析,但是也因为 同样的医学科技,使得有机会目睹、体验濒死经验状况的人数反而渐少。我们的社会已 经不再出现这样的现象:家人聚集在垂死病人床边,朋友和邻居们赶来做最后的道别。 我们把临终的事交给医院和疗养中心,用药物来减轻临终者的痛苦。这么做当然没 有什么不对,可是降低了痛苦,同时也降低了发生 NDE 的可能性。因此麻醉越深的垂死 病人,救回来时发生 NDE 的几率越低,自然发生意外的人比病重的人更有机会经历 NDE。 当事人无法回过头来描述一切,我们怎么晓得真正死亡的情形和 NDE 相同呢?别忘 了,聚集在床榻送别的亲友知道,一代传一代,临终的故事并不陌生。守候在那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