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以现代手法诠释千年密教经典 图解 西 认识生命轮回与解脱之道一 莲花生大师。原著 死 右脉 噶底脉 (纯净无染) 书 左脉 无我母脉 我们每个人 (染净相杂) 面临自我或亲人死亡时的解脱之书 死后我们的意识将往何处去? 亲友的大限就在眼前,除了悲痛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海蝶脉 (纯染无净) O死后七七四十九天中阴旅程的行动指南 200幅精美手绘插画、150张简化图表,为您重新演绎 一千二百年前的藏传佛教生死学经典巨著 为您详细解构死后中阴世界的玄机与奥秘 达赫○释著 使西师大学出版社
本书的原则与特点 本书最大难度:准确的文字阐释,既要做到忠实原经内容.又要适合当今读者阅读习惯: 本书的核心:生动的图解说明,全新的图解方式为您解构抽象难懂的中阴教法 本书所作的人文努力:精美的佛像插画为您带来具体的形象感知和视觉的审美享受 本书最想告诉你:死亡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结束死亡应该被视为一个脱离生死与轮回的契 机。这部古老的经典巨著《西藏生死书》将指导我们通过读诵和聆听的方式来了 悟生死的本质.洞悉中阴世界的幻相与机遇.最终实现圆满而自在的解脱。 本书最值得推荐之处:将复杂的四十九天中阴历程简化为实用的亡灵自助游 死后的七七四十九天)亡者来到了法性中阴,是真正死亡的开始,随后便进入了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的幻相经历 停 天数 临终中阴法性中阴法性中阴投胎中明 投胎中阴 停止呼吸后显现寂静诸显现忿怒诸亡灵会遗遇各种险境 会因人而异,有人经历 的三天半或尊与寂忿持 但也有人未经历这两周 四天的时间明主尊 便去投胎了。 建议上架类别:健康养生人文 ISBN7-5613-3364 ISBN7-5613-3364-1/K·248 9787561333648> 定价:68元
B946.6/14 图解 02 2006 经典 200幅精美手绘插画150张简化图表 为您详细解构 死后中阴世界的玄机与奥秘 解西藏生死书 认识生命轮回与解脱之道 莲花生大师/原著 达赫/释著 使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序 “生死”命题的另类解读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句经典的台词出自英国大戏剧 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莱特》,同时也为世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 “哈姆莱特式命题”。关于生与死的命题,古今中外无数先哲圣贤都做 过见仁见智的探讨,而其中对中国人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儒 释、道三家 儒家讲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生死观中所重视的是生前, 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主张人的生命虽然有限, 但是却可以通过道德学问的修养使精神达到永存和不朽。只要人在活 着的时候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社会服务,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也 可以安详自在、无愧无悔了。道家的生死观讲究的是“生死气化,顺 应自然”。他们将生和死都视为一种自然现象。老子认为,如果人不太 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较好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庄子认为生、老、 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安息,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无论是 儒家的重生轻死思想,还是道家的轻生轻死主张,都教导人们要不畏 死亡、藐视死亡。尤其是儒家的生死观直接孕育了国人“人生自古谁 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千百年来其进步意义不可低估 不畏死亡是好的,然而儒道两家的生死观又未免过于忽视死亡了。 不了解生死的本质,不在生时认真思考死亡的意义,这实际上也是对 死的不负责任。从这一点来看,佛教的生死观似乎更胜一筹。佛教讲 究“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认为人世是充满各种苦难的苦海,人们 因为“无明”的缘故而在苦海之中备受折磨。其实佛性是人人皆有的, 这种佛性便是每个人的本心。如果一个人能够洞彻自己的本心,就可 2
以显露出佛性,进而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之境。如此看来,佛教生死观 的着眼点不止在于生前,也不止在于死后,而是在于生命个体的永恒归 生死一命题的另类解读 宿;它不是一味地重生轻死,也不是简单地轻生轻死,而是教导我们如 何最终超越生死。 正是基于以上理由,我们虔诚地将这部藏传佛教关于死亡与解脱的 传世经典《中阴闻教救度大法》(本书为方便读者理解,一般采用其更 通俗的名称—《西藏生死书》)整理图解并出版。本书在详细介绍中 阴世界的种种景象与对策的同时,也在向我们传达:我们确实可以在有 生之年来为死亡预做准备。世人不应再继续持有那种对于死亡的无知和 偏见,在突然袭来的死亡面前,恐惧、伤感与束手无策也绝不应是世人 唯一的选择。我们不必等到所爱的人在死亡的边缘痛苦挣扎时才惊恐地 意识到死亡的真实存在,也不必等到自己大限已至之日再去茫然被动地 面对未知。我们应该活在当下,把握今天精进修行,深入观察万物无生 无灭的本质,如此方能获得生命无常和无我的觉悟,在当下了脱生死, 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境界。 为了使这部古老经典的精髓得以最充分地展现,我们精心设计制作 了数百张插画和图表,并在正文之后配合以生动具体的心理辅导。无论 你的信仰如何,相信都可以在这本书中获得智慧的启发。对于亡者而 言,它是破除无明业障、走向解脱之路的指路明灯;而对于我们生者来 说,这种对于死亡的思考与探讨也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使我 们学会在琐细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体悟妙道,永怀一颗平常之心去看待人 世间的悲欢与得失。这样,生存与死亡都将不再成为问题 ,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