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凤林著 中 窥视生死线 中央民族大学出一 国死亡文化研究 版社
责任编辑:金才 封面设计:秀琴工作室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窥视生死线:中国死亡文化矸究/靳凤林著.-北京:中央民族 大学出版社,2000.2 lSBN7-81056-421-8 L窥…Ⅱ.靳…·Ⅲ.死亡-文化一专题研究-中国ⅣC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1999)第76636号 窥视生死线—中国死亡文化研究 出版者: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中国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路27号邮编:1001 国际互联网网址htp: sculp,com,cn 电子邮件Emal):npm@ public.bt.atca 电话:6847281568932751传真:68932447 印刷者;北京牛山世兴印刷厂 发行者:新华书店 开本:850×168(毫米)1/32印张:10字数:252千字 版次:199年12月第1版199年12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7-81056-421-8/C·56 印数:000t-4000册 定价:13.00元(平装)21.00元(精装) 版权所育翻印恋究
前言 前言 本书付摔之际,恰逢千年之交,独居斗室,掩卷立笔,唯闻窗外 劲风和鸣。回顾本书的写作缘由和自已对生死问题的思索历程, 不觉百端思绪涌上心头,跃然纸上。 吋逝如水,我对生死问題产生兴趣,并作为一项课题研究至 今,屈指数来,已近十年。其间除近四年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 论》一书的写作出版及忙于其它庶务外,花费在该课题上的时间, 时断时续,五年有余。之所以选择这一课题,有诸多原因。如:儿 童时代对大千世界中生死存亡现象的因惑与迷茫,对民间传说中 鬼怪灵魂问题的好奇与畏惧等。但最为直接的原因,当属 19881989年我作为一名高校膏年教师到《警世钟》杂志社参加 社会实践活动。该杂志当时是河北省政法委员会主管的一份综合 性法制刊物,为了活跃版面,提高杂志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杂志社 的几位同仁经过商议,准备开办“一百个临刑犯人的自白”专栏,为 筹办该寺拦,我和其他同事一道多次参加了对临刑犯人的采访并 去法场拍摄对犯人执行死刑的情况。许多罪孽深重却正值青春年 华的犯人十几分钟前还在接受我的采访,伴随著一声枪响,转眼间 已魂归西天。这种生与死的瞬间转换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 象,多次目睹此情此景,生与死的问题便时常萦绕于我的脑际。社 会实践活动结束后,我回到河北大学继续从事原来的哲学教学和 科学研究工作,为了进一步深入思考“生与死的关系”,自已便着手 被阅群籍,搜集经典,从此也就在该项研宪的漫漫征途上开始了艰 难的藏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90年9月,我完成自己的第一篇学术 论文“死亡与儒家文化”时,正值戎的女儿诞生,当时妻于嗔怪我
爵言 生的问题还没有研究好,反而去研究死,大晦气了”。但泮随着我 女儿的出生,我对死亡问颞的研究一发而不可收,先后主持承担了 河北大学“儒家死亡思想研究”、河北省教委“邓小平的生死观及其 当代价值”等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在国内外公开发表涉及“生 死问題”的学术论文30余篇,并参与了《毛泽东研究事典》、《人学 大辞典》、《现代科技知识辞典》等著作中有关“生死观”、“安乐死” “临终关怀”、“生命伦理学”方面的辞条蝙写工作,多次出席国际 国内相关学术会议。女儿在茁壮成长,我的死亡思想研究也在逐 步加深和拓宽,真可谓“生死两依依”。 回顾十年来我对生死问题的思索历程,特别是近几年自己由 中国死亡文化研究”转入“现代西方死亡文化研究”之后,愈发感 到从“生与死”的视角出发,思考人类的文化问题,乃至各种社会问 题,无疑将会开拓出一片崭新的研究领域,并得出一系列独特的学 术见解。 第一,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必须以对死的认识为前提,只有依据 对死的意义的理解,人才能相应地确立自己的人生态度,建立社会 生活的行为原则和价值系统。如果视死为更美好的生的开端,则 人生不过是不屑一顾的过渡,而生的价值也就在于追求死后的幸 福。如果以死为一切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永恒終止,则人生如梦, 切皆是水中月、镜中花,万事到死都是空。如果把死看成只是肉体 活动的停止,而精神和业绩将永存,则人生就会为追求不朽的精神 与业绩而奋}。可见,对死与生的基本虑义的理解,是人生价值系 统确立的基础,而价值系统乃是特定文化的核心。 第二,生死问题是哲学和宗教的核心问题。哲学是人对自然 社会和人自身的理性把握。宗教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非 理性把握。但不管二者在精神形式上有何差异,其根本功能都是 相同的,即解决人的地位和生存问题,亦即解决人的“安身立命”问 题,因此哲学和宗教共同关注的基本焦点都是威胁人生命的死亡
貢言 问题,是由人的死亡事实所触发的精神活动形式。苏格拉底把哲 学定义为“死亡的准各”,叔本华说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 神”,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更是紧扣死亡主題。而现代宗 教心理学则认为:宗教是在人喊救命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人类 对死亡命运的反抗和回应,是解除生存焦虑的一种方式。费尔巴 哈曾断言:世上若没有死亡这回事,也就没有宗教。可见在本质 上,哲学和宗教都是人面对死亡所产生的生死智慧。 第三,中西文化的差异导源于生死观的差异。西方基督教文 化具有浓厚的彼岸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具有鲜明的世俗性。究 其原因在于,基督教信奉死后有一个生命更新的天堂,因而轻视现 实,向往超验的死后世界。而中国人则注重生死的经验事实,缺乏 对超验的美好终极归宿的构逵,因而刻意于生命的留存和现实生 活的经营。而上述特点对中西方的民俗民风和政治运作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第四,人类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文化,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人 类避死求生的思想、行为和成果的总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 曾指岀:动物只能在生物本能的驱使下,被动地接受自然所給子的 生存条件,一旦自然条件发生变化,基本的食物資源不能满足动物 的生存需要,物种就可能灭亡。而人则不同,人不满足于自然的给 子,人有自我意识,能够把自已和自然界相区分。廖尔根在其《古 代社会》、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中都曾不同程度她指出:自然界 是人生存的恩赐者,同时也是人生存的大敌。人的生命威胁和所 遭受的生存压力首先来自自然,所以人思想活动的产生,首先是在 自然压力下触发予逃避死亡以求生存,人的社会性,人对自然界有 组织的斗争,人对其它生产竟争者的斗争,劳动工具的发明,自然 环境的政造,乃至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和机构的建立,无一不 是导源于对生死问题的基本恐索和行动而衍生的结果。因此动物 在自然压力下以本能的行为开始,以本能的行为结束,而人则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