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玄想的食粮,培育出了一批力图用逻辑思辨解释世界的哲人。 他们出现于人类文化舞台的时代,大约与东方的释迦牟尼、老 子、孔子、庄子等相前后。和东方圣哲一样,西方哲人们对精神 修养也予以极大关注。早在苏格拉底出世一百多年前,米利都学 派的哲学家泰勒士( Thales,约前585),就留下了“认识自己” 的道德格言,刻在科林斯湾北岸德台菲镇的神庙里。以后岀现的 各派哲人,几乎都有探讨灵魂问题的言论,其中以毕达哥拉斯和 柏拉图的灵魂轮回说,最为引人注目。 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约前580—约前500)以精于哲学、 数学和音律名世,他所创立的学派,兼具哲学团体、科学家团体 和宗教团体的性质。毕达哥拉斯被认为希腊古哲中第一倡说灵魂 不死和轮回转世的人,其灵魂不死说,源出于他所受学的埃及祭 司的秘传及希腊本土的秘传宗教“俄尔甫斯教”( Orphlcveligicm)这一宗教据传以半神半人的俄尔甫之箴言、 歌曲为教义,宣扬人死后灵魂不按生前善恶接受报应,并转生为 人和其他生物。毕达哥拉斯把埃及和本土的灵魂不死说结合真情 为,形成颇为清晰的灵魂学说。毕达哥拉斯及其后学认为:灵魂 与肉体的结合是一个悲剧,肉体是灵魂的囚笼和桎梏,使灵魂不 得自由自在,更不幸的,是在肉体死后,灵魂还以命运的支配, 重新寄居于另一个从体中再受囚禁折磨,这种过程永远没有完 结 在毕达哥拉斯之前,希腊先哲们就从万物由一个物质性本原
- 26 - 思玄想的食粮,培育出了一批力图用逻辑思辨解释世界的哲人。 他们出现于人类文化舞台的时代,大约与东方的释迦牟尼、老 子、孔子、庄子等相前后。和东方圣哲一样,西方哲人们对精神 修养也予以极大关注。早在苏格拉底出世一百多年前,米利都学 派的哲学家泰勒士( ,约前 ),就留下了“认识自己” Thales 585 的道德格言,刻在科林斯湾北岸德台菲镇的神庙里。以后出现的 各派哲人,几乎都有探讨灵魂问题的言论,其中以毕达哥拉斯和 柏拉图的灵魂轮回说,最为引人注目。 毕达哥拉斯( ,约前 -约前 )以精于哲学、 Pythagoras 580 500 数学和音律名世,他所创立的学派,兼具哲学团体、科学家团体 和宗教团体的性质。毕达哥拉斯被认为希腊古哲中第一倡说灵魂 不死和轮回转世的人,其灵魂不死说,源出于他所受学的埃及祭 司的秘传及希腊本土的秘传宗教“俄尔甫斯教”( Orphlcveligicm)——这一宗教据传以半神半人的俄尔甫之箴言、 歌曲为教义,宣扬人死后灵魂不按生前善恶接受报应,并转生为 人和其他生物。毕达哥拉斯把埃及和本土的灵魂不死说结合真情 为,形成颇为清晰的灵魂学说。毕达哥拉斯及其后学认为:灵魂 与肉体的结合是一个悲剧,肉体是灵魂的囚笼和桎梏,使灵魂不 得自由自在,更不幸的,是在肉体死后,灵魂还以命运的支配, 重新寄居于另一个从体中再受囚禁折磨,这种过程永远没有完 结。 在毕达哥拉斯之前,希腊先哲们就从万物由一个物质性本原
产生、构成,又复归于本原的哲学观出发,论述了灵魂的构成 存在形式和本质。如以万物本原为水的泰勒士,便认为灵魂也是 由水构成的某种能引起运动能力的东西;其后学阿那克西曼德 ( Anaximandros,约前610一前546)及其徒阿那克西美尼( Anaximenes,约前528前525),认为灵魂是由世界本原“气” 所派生、构成,为决定生命的原则。爱非斯学派的代表人物赫拉 克利特( Herakleitos,约前540一约前480-470之间),认为灵魂 是一种从湿气里蒸发出来的火性物质,弥漫、渗透于全身,无边 界,而具有思想、感觉等功能,甚至有认识道(逻各斯)的智 慧,其名言曰:“道为灵魂所固有的,是增长着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观,比这些哲学家的灵魂说都要系统 详悉。以数为世界本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灵魂产生的程序 为:从“一”产生“二”及其它数,由数生点,点生面,面生 体,体生水、火、土、气四大元素,四大元素结合生太阳、月亮 及万物,灵魂由从日、月中分离出来的热、冷两种元素组成,分 表象、生气(生命精气或生元)、心灵三个部分,动物唯具表象 与生气,唯人类具足三者,生气在人身居之于心,表象与心灵居 之于脑。毕要拉斯的后学菲罗劳斯发展出三魂说:灵魂由三部分 组成,第一部分生长灵魂,位于脐部;第二部分动物灵魂,位于 心脏;第三部分理性灵魂,位于脑中,为人类所独具,有思想的 功能。据第尔根尼·拉尔修的记载,毕达哥拉斯认为死后犹存并 能转生的,只是灵魂中的心灵或理性部分
- 27 - 产生、构成,又复归于本原的哲学观出发,论述了灵魂的构成、 存在形式和本质。如以万物本原为水的泰勒士,便认为灵魂也是 由水构成的某种能引起运动能力的东西;其后学阿那克西曼德 ( ,约前 -前 )及其徒阿那克西美尼( Anaximandros 610 546 Anaximenes 528 525 ,约前 —前 ),认为灵魂是由世界本原“气” 所派生、构成,为决定生命的原则。爱非斯学派的代表人物赫拉 克利特( ,约前 -约前 - 之间),认为灵魂 Herakleitos 540 480 470 是一种从湿气里蒸发出来的火性物质,弥漫、渗透于全身,无边 界,而具有思想、感觉等功能,甚至有认识道(逻各斯)的智 慧,其名言曰:“道为灵魂所固有的,是增长着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观,比这些哲学家的灵魂说都要系统 详悉。以数为世界本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灵魂产生的程序 为:从“一”产生“二”及其它数,由数生点,点生面,面生 体,体生水、火、土、气四大元素,四大元素结合生太阳、月亮 及万物,灵魂由从日、月中分离出来的热、冷两种元素组成,分 表象、生气(生命精气或生元)、心灵三个部分,动物唯具表象 与生气,唯人类具足三者,生气在人身居之于心,表象与心灵居 之于脑。毕要拉斯的后学菲罗劳斯发展出三魂说:灵魂由三部分 组成,第一部分生长灵魂,位于脐部;第二部分动物灵魂,位于 心脏;第三部分理性灵魂,位于脑中,为人类所独具,有思想的 功能。据第尔根尼·拉尔修的记载,毕达哥拉斯认为死后犹存并 能转生的,只是灵魂中的心灵或理性部分
西方先哲的灵魂观于苏格拉底( Sokrates前469—前399), 柏拉图( Platon前427一前347)时代,臻于成熟。苏格拉底鉴于 他以前的西方哲人过于注重外在自然界而忽略对内在灵魂的认 识,将泰勒士“认识你自己”的名言解释为“关心和改善自己的 灵魂”,将西方哲学导向对认识自身的关注,起了转折性的历史 作用。苏格拉底继承巴门尼德“一”的哲学范畴,对灵魂的结 构、本质、作用首次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论了认为:灵魂因为是 单一的本原,所以不朽、不可分解、永恒不灭、无形无影,为自 动、自由者、运动的本始。“一切无灵魂的物体由外力而动,但 有灵魂者则自己动,因为这是灵魂的本性。”(色诺芬《回忆苏 格拉底》)。灵魂中居住着心理智(Nous),各人的灵魂有高低 等差,肉体欲望太重者灵魂低级,反之则高级,哲学家的灵魂超 越了感性世界,摆脱了肉欲束缚,直接面对真理,故而最为高 级、纯洁。苏格拉底把身体和灵魂二元化,贬肉体为被动、受支 配的东西,以牺牲肉体欲求为灵魂达到自由解脱的要道,他对死 亡问题予以极大关注,认为帮助人们学习死亡是哲学的要务。其 哲学带有类似东方佛、道等的宗教欲主义色彩。 柏拉图沿苏格拉底开辟的蹊径,进一步深掘灵魂底蕴,被誉 为对心灵结构提出有系统说明的第一人。他分灵魂为理性、激 情、欲望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位于脑、胸、腹,三部分常处于斗 争倾轧中,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和谐。灵魂虽是第一性的存 在,本与神、理念同族,先于形体,然又与肉体结合,只有其中
- 28 - 西方先哲的灵魂观于苏格拉底( 前 -前 ), Sokratesl 469 399 柏拉图( 前 -前 )时代,臻于成熟。苏格拉底鉴于 Platon 427 347 他以前的西方哲人过于注重外在自然界而忽略对内在灵魂的认 识,将泰勒士“认识你自己”的名言解释为“关心和改善自己的 灵魂”,将西方哲学导向对认识自身的关注,起了转折性的历史 作用。苏格拉底继承巴门尼德“一”的哲学范畴,对灵魂的结 构、本质、作用首次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论了认为:灵魂因为是 单一的本原,所以不朽、不可分解、永恒不灭、无形无影,为自 动、自由者、运动的本始。“一切无灵魂的物体由外力而动,但 有灵魂者则自己动,因为这是灵魂的本性。”(色诺芬《回忆苏 格拉底》)。灵魂中居住着心理智( ),各人的灵魂有高低 Nous 等差,肉体欲望太重者灵魂低级,反之则高级,哲学家的灵魂超 越了感性世界,摆脱了肉欲束缚,直接面对真理,故而最为高 级、纯洁。苏格拉底把身体和灵魂二元化,贬肉体为被动、受支 配的东西,以牺牲肉体欲求为灵魂达到自由解脱的要道,他对死 亡问题予以极大关注,认为帮助人们学习死亡是哲学的要务。其 哲学带有类似东方佛、道等的宗教欲主义色彩。 柏拉图沿苏格拉底开辟的蹊径,进一步深掘灵魂底蕴,被誉 为对心灵结构提出有系统说明的第一人。他分灵魂为理性、激 情、欲望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位于脑、胸、腹,三部分常处于斗 争倾轧中,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和谐。灵魂虽是第一性的存 在,本与神、理念同族,先于形体,然又与肉体结合,只有其中
的理智部分是超越肉体而光明独耀的。柏拉图从其二重世界论出 发,认为人的认识,尤其是对理念的认识,是灵魂对先天所具东 西的回忆过程,“灵魂在取得人形之前,就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 着,并且具有着知识。”(《斐多》)。灵魂中有好的成分与坏 的成分的对立,若教养不良,交友不善,不努力进行道德修养, 而“当自己的奴仆”,则灵魂便会被坏的部分所控制而使人卑劣 小人。柏拉图号召人们“当自己的主人”,发挥灵魂中好的部分 即理智的作用,节制人欲,获得道德的圆成及灵魂的解脱。其东 方释、道、儒、墨之学,甚多相通相近。 柏拉图明确宣扬身死灵魂不灭,受审于冥府,随生前行为之 善恶,或升天堂,或堕地狱,或转生于人和动物中。在《理想 国》第十卷,柏拉图根据古希腊秘密宗教和毕达哥拉斯等人的说 法,通过战士爱尔之口,讲述了死后灵魂接受冥府审判及再生的 详情:爱尔战死沙场,十日后,尸体尚完好如生,家人舁回埋 葬,尸体竟然复活,详述其在另一世界之经历。谓其灵魂离身 后,飘游至一处,见地有二孔,其上天空亦有二孔,中设审判 庭,亡魂们经过其间,逐一接受审判,判官手持生死善恶簿籍, 据其生前行为善恶分判,在其背上贴上善或恶的标记,行善者上 升右孔而升天,作恶者下坠左孔而入地狱。又说希腊战死诸英魂 各自拈阄,以选择再生之体,大抵皆依生前之好恶而托生,或为 人,或为禽兽。如生前为妇人所害,对妇人深怀怨恨的活弗斯, 其魂不愿再入妇人之腹,宁愿再生为自由翱翔的鸿雁;生前受苦
- 29 - 的理智部分是超越肉体而光明独耀的。柏拉图从其二重世界论出 发,认为人的认识,尤其是对理念的认识,是灵魂对先天所具东 西的回忆过程,“灵魂在取得人形之前,就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 着,并且具有着知识。”(《斐多》)。灵魂中有好的成分与坏 的成分的对立,若教养不良,交友不善,不努力进行道德修养, 而“当自己的奴仆”,则灵魂便会被坏的部分所控制而使人卑劣 小人。柏拉图号召人们“当自己的主人”,发挥灵魂中好的部分 即理智的作用,节制人欲,获得道德的圆成及灵魂的解脱。其东 方释、道、儒、墨之学,甚多相通相近。 柏拉图明确宣扬身死灵魂不灭,受审于冥府,随生前行为之 善恶,或升天堂,或堕地狱,或转生于人和动物中。在《理想 国》第十卷,柏拉图根据古希腊秘密宗教和毕达哥拉斯等人的说 法,通过战士爱尔之口,讲述了死后灵魂接受冥府审判及再生的 详情:爱尔战死沙场,十日后,尸体尚完好如生,家人舁回埋 葬,尸体竟然复活,详述其在另一世界之经历。谓其灵魂离身 后,飘游至一处,见地有二孔,其上天空亦有二孔,中设审判 庭,亡魂们经过其间,逐一接受审判,判官手持生死善恶簿籍, 据其生前行为善恶分判,在其背上贴上善或恶的标记,行善者上 升右孔而升天,作恶者下坠左孔而入地狱。又说希腊战死诸英魂 各自拈阄,以选择再生之体,大抵皆依生前之好恶而托生,或为 人,或为禽兽。如生前为妇人所害,对妇人深怀怨恨的活弗斯, 其魂不愿再入妇人之腹,宁愿再生为自由翱翔的鸿雁;生前受苦
多端的哀克孟拉,也不愿再生为人,择夜莺之体而去;羡慕体育 家的阿塔兰达,则自愿再生为人,择夜莺之体而去;羡慕体育家 的阿塔兰达,则自愿生作体育家;滑稽家算雪脱斯的灵魂,托生 为一只猴子;活笛塞斯的灵魂因回忆起生前的辛劳,觅得一无忧 无虑的闲人为体;而鸿雁等鸟类之魂,则多渴望转生为人。 在《斐多》篇中,柏拉图对死后的情景也有描述,说死者灵 魂先随司命神引导至审判处受审,生前无善无恶者则自觅舟船赴 悲湖,洗涤生前浊恶;生前罪大恶极如屡屡杀人渎神者,则被驱 入地狱受罪,永不复出;罪恶较小且有悔改之心者,先驱入地狱 受罪一年,刑满后随波涌出,杀人者取道悲河,弑父母者取道火 河,流赴悲湖,大声哀呼,乞怜于生前所得罪之人,得到原谅宽 宥后,方许入湖洗罪。生前品行高洁者,则脱尘世束缚,如囚出 狱,上升至洁净处而居之;生前为哲学家者,则从此抛脱肉体, 赴居不可形容的绝妙之域。柏拉图以此规劝人们摄制自心,注重 道德、精神生活,超脱物欲诱惑,追求智慧与真理,俾使心灵坦 露其本有的克制、公正、勇敢、自由、真诚,欣然以待来世的永 恒幸福。这是西方思想史上最完整的,与伦理教化和哲学结合为 体的生死轮回说,堪与婆罗门教、佛教等的生死轮回说比较参 照。柏拉图承认:他曾部分地借鉴过东方的神秘主义宗教。 第四节古印度的自我与轮回说 轮回说的最早出产地,是印度次大陆。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年 左右,白种雅利安人从中亚入主印度,将其本有文化与原印度土
- 30 - 多端的哀克孟拉,也不愿再生为人,择夜莺之体而去;羡慕体育 家的阿塔兰达,则自愿再生为人,择夜莺之体而去;羡慕体育家 的阿塔兰达,则自愿生作体育家;滑稽家算雪脱斯的灵魂,托生 为一只猴子;活笛塞斯的灵魂因回忆起生前的辛劳,觅得一无忧 无虑的闲人为体;而鸿雁等鸟类之魂,则多渴望转生为人。 在《斐多》篇中,柏拉图对死后的情景也有描述,说死者灵 魂先随司命神引导至审判处受审,生前无善无恶者则自觅舟船赴 悲湖,洗涤生前浊恶;生前罪大恶极如屡屡杀人渎神者,则被驱 入地狱受罪,永不复出;罪恶较小且有悔改之心者,先驱入地狱 受罪一年,刑满后随波涌出,杀人者取道悲河,弑父母者取道火 河,流赴悲湖,大声哀呼,乞怜于生前所得罪之人,得到原谅宽 宥后,方许入湖洗罪。生前品行高洁者,则脱尘世束缚,如囚出 狱,上升至洁净处而居之;生前为哲学家者,则从此抛脱肉体, 赴居不可形容的绝妙之域。柏拉图以此规劝人们摄制自心,注重 道德、精神生活,超脱物欲诱惑,追求智慧与真理,俾使心灵坦 露其本有的克制、公正、勇敢、自由、真诚,欣然以待来世的永 恒幸福。这是西方思想史上最完整的,与伦理教化和哲学结合为 一体的生死轮回说,堪与婆罗门教、佛教等的生死轮回说比较参 照。柏拉图承认:他曾部分地借鉴过东方的神秘主义宗教。 第四节 古印度的自我与轮回说 轮回说的最早出产地,是印度次大陆。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年 左右,白种雅利安人从中亚入主印度,将其本有文化与原印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