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推想住在人身中的灵魂的本质是气息,质地为气状,虽然肉 眼看不见,却有其维持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作用 华夏先民很早便用阴阳观念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认为人是阴 阳的结合体,阳为“魂”,其作用是“神”—虽然无形而却有 奇妙不测的意识、精神作用的东西;阴名“魄”,为生理性的肉 体,或专指死人的尸体。《淮南子》有云“魂是灵,魄是尸。” 华夏先民所说的“魂”,大略相当于希腊文、拉丁文的“灵 魂”。华夏先民也认为魂是气状或魂的质地为气《礼记·郊特 牲》即以“魂气”并用。 原始人普遍视灵魂为人生命之本,认为灵魂离体永不复归便 是生命的结束。古代华夏有人死后为之“唤魂”、“招魂”的风 俗,一方面用以表示生者想尽办法令亲属复活的心愿,一方面用 特定方法检验亡者是否真死。据《故箫丧服要记》所述,古人在 人死后树招魂幡,置于乾(阳)地,幡上书亡者姓名,“以魂识 其名,寻名入于暗室,亦投之于魄。”希望亡魂看到自己的姓 名,能找到旋转放置尸体的暗室,复归肉体而复活。《滩南子》 记述汉代丧葬仪礼说,人初死,亲属要用其生前常穿的衣服盖在 尸身上,以衣招魂,认为亡魂看到熟识的衣物,便能返回肉体, 亲属还用纩(轻软的丝织品)在尸体口鼻上试验,若魂归于魄, 则“尸口纩动”,说明复活而有了鼻息,若口纩不动,则说明死 亡已无可挽回,这叫做“属纩”,当源出远古,而直到晚近还在 流传。中国民间还残留着大概是上古遗留下来的“叫魂”风俗
- 21 - 由此推想住在人身中的灵魂的本质是气息,质地为气状,虽然肉 眼看不见,却有其维持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作用。 华夏先民很早便用阴阳观念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认为人是阴 阳的结合体,阳为“魂”,其作用是“神”——虽然无形而却有 奇妙不测的意识、精神作用的东西;阴名“魄”,为生理性的肉 体,或专指死人的尸体。《淮南子》有云“魂是灵,魄是尸。” 华夏先民所说的“魂”,大略相当于希腊文、拉丁文的“灵 魂”。华夏先民也认为魂是气状或魂的质地为气《礼记·郊特 牲》即以“魂气”并用。 原始人普遍视灵魂为人生命之本,认为灵魂离体永不复归便 是生命的结束。古代华夏有人死后为之“唤魂”、“招魂”的风 俗,一方面用以表示生者想尽办法令亲属复活的心愿,一方面用 特定方法检验亡者是否真死。据《故箫丧服要记》所述,古人在 人死后树招魂幡,置于乾(阳)地,幡上书亡者姓名,“以魂识 其名,寻名入于暗室,亦投之于魄。”希望亡魂看到自己的姓 名,能找到旋转放置尸体的暗室,复归肉体而复活。《滩南子》 记述汉代丧葬仪礼说,人初死,亲属要用其生前常穿的衣服盖在 尸身上,以衣招魂,认为亡魂看到熟识的衣物,便能返回肉体, 亲属还用纩(轻软的丝织品)在尸体口鼻上试验,若魂归于魄, 则“尸口纩动”,说明复活而有了鼻息,若口纩不动,则说明死 亡已无可挽回,这叫做“属纩”,当源出远古,而直到晚近还在 流传。中国民间还残留着大概是上古遗留下来的“叫魂”风俗
小孩受惊或因某种疾病导致神智不清,恍惚痴迷,便认为是“掉 了魂”,家长便会四处呼喊其名字,以期叫回游弋不归的灵魂。 笔者小时候还经常看到此类情景。 各民族的原始灵魂观念形形色色,澳大利亚中部的各原始部 族都认为人身中有许多灵魂;北美的原始民族希达查人,达科 人,英属哥伦比亚人等说人的灵魂由四个合成;俄国的亚库梯 人、中国的彝族、瑶族、赫哲族、阿昌族等,都认为人有三个灵 魂,汉族先祖也有“三魂”说。荷马史诗中说人的灵魂可经过伤 口离身而去,为古希腊先民的灵魂观。澳州土人则认为灵魂的出 入口是鼻或口,中国云南佤族人认为人初生时灵魂尚未附体,游 荡于山林中,婴儿出生后一两天内,父母要为婴儿“叫魂”。不 少原始民族,如西南太平洋美尼西亚群岛未开化的喀里多尼亚人 和斐济人,从自身有灵魂导出万物有灵论,认为峡谷、山峦、海 洋、动植物体中,都栖息有灵魂。从这种观念产生的自然崇拜和 驱赶附体灵魂以治病的巫术,是原始人中普遍存在的过的宗教信 仰 原始人普遍相信人死后,住在肉体中的灵魂仍然存在。中国 仰韶文化墓葬中,死者大多数头向西方,马家窑文化氏族墓葬 中,则尸体大多数头朝东、面向北。这种葬仪,可能表示当时人 认为,会帮助死者的灵魂返回传说中的老家,或去往另一理想世 界。北美希达查人相信人的四个灵魂在死亡时一个跟一个渐次离 开身体,在体外再合为一个而永存;达科人则认为四个灵魂中只
- 22 - 小孩受惊或因某种疾病导致神智不清,恍惚痴迷,便认为是“掉 了魂”,家长便会四处呼喊其名字,以期叫回游弋不归的灵魂。 笔者小时候还经常看到此类情景。 各民族的原始灵魂观念形形色色,澳大利亚中部的各原始部 族都认为人身中有许多灵魂;北美的原始民族希达查人,达科 人,英属哥伦比亚人等说人的灵魂由四个合成;俄国的亚库梯 人、中国的彝族、瑶族、赫哲族、阿昌族等,都认为人有三个灵 魂,汉族先祖也有“三魂”说。荷马史诗中说人的灵魂可经过伤 口离身而去,为古希腊先民的灵魂观。澳州土人则认为灵魂的出 入口是鼻或口,中国云南佤族人认为人初生时灵魂尚未附体,游 荡于山林中,婴儿出生后一两天内,父母要为婴儿“叫魂”。不 少原始民族,如西南太平洋美尼西亚群岛未开化的喀里多尼亚人 和斐济人,从自身有灵魂导出万物有灵论,认为峡谷、山峦、海 洋、动植物体中,都栖息有灵魂。从这种观念产生的自然崇拜和 驱赶附体灵魂以治病的巫术,是原始人中普遍存在的过的宗教信 仰。 原始人普遍相信人死后,住在肉体中的灵魂仍然存在。中国 仰韶文化墓葬中,死者大多数头向西方,马家窑文化氏族墓葬 中,则尸体大多数头朝东、面向北。这种葬仪,可能表示当时人 认为,会帮助死者的灵魂返回传说中的老家,或去往另一理想世 界。北美希达查人相信人的四个灵魂在死亡时一个跟一个渐次离 开身体,在体外再合为一个而永存;达科人则认为四个灵魂中只
有一个与肉体同死,有两个在死后还留在身体里或身体附近。中 国东北的鄂温克人相信人死灵魂不灭,要将死者生前的用具随 葬,以供他(她)的灵魂取用,并宰一二只马鹿奔赴更为美好的 世界。(秋浦等《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 既然亡者灵魂不死,则很容易联想到家族和部族的祖先灵地 保佑其后代,祖先拜和祭祖习俗,于是便在原始人中普遍流行。 华夏民族的先祖,尤重祭拜祖先,最初主要是祭祀崇拜部落、氏 族的领袖、英雄人物的亡魂。《礼记·祭法》说:“有虞氏黄 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渧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 宗禹,”《礼记·五帝德》说黄帝之孙颛顼“依鬼神以制义”、 “誓诚以祭祀”,帝喾“明鬼神而敬事之”。谓华夏原始社会把 祭祀鬼神作为头等大事,所祭鬼神主要是部落英雄黄帝、帝喾、 颛顼、尧、鲧、禹等祖先的亡魂。古希腊人和有些未开化民族相 信祖先的遗骸是联系其亡灵的纽带,有保存、供奉祖先头骨、肩 胛骨等的风俗。也有些原始部族认为死者的灵魂会危害作崇,因 而在埋葬尸体时要将其口鼻堵塞,以防备其灵魂从口鼻中出来为 害活人。 关于死后灵魂的去向和归宿,在原始社会早期,大概多是模 糊地认为去了一个美满幸福的所在,这当然出自人们向往幸福生 活、安稳归宿的憧憬。到氏族公社出现以后,各民族中普遍岀现 死后灵魂归于冥府、阴间之说,多认为亡魂在冥府的境遇,取决 于其生前的功德,公社首领、为本氏族战死的英雄之灵魂,进入
- 23 - 有一个与肉体同死,有两个在死后还留在身体里或身体附近。中 国东北的鄂温克人相信人死灵魂不灭,要将死者生前的用具随 葬,以供他(她)的灵魂取用,并宰一二只马鹿奔赴更为美好的 世界。(秋浦等《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 既然亡者灵魂不死,则很容易联想到家族和部族的祖先灵地 保佑其后代,祖先拜和祭祖习俗,于是便在原始人中普遍流行。 华夏民族的先祖,尤重祭拜祖先,最初主要是祭祀崇拜部落、氏 族的领袖、英雄人物的亡魂。《礼记·祭法》说:“有虞氏禘黄 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 宗禹,”《礼记·五帝德》说黄帝之孙颛顼“依鬼神以制义”、 “誓诚以祭祀”,帝喾“明鬼神而敬事之”。谓华夏原始社会把 祭祀鬼神作为头等大事,所祭鬼神主要是部落英雄黄帝、帝喾、 颛顼、尧、鲧、禹等祖先的亡魂。古希腊人和有些未开化民族相 信祖先的遗骸是联系其亡灵的纽带,有保存、供奉祖先头骨、肩 胛骨等的风俗。也有些原始部族认为死者的灵魂会危害作崇,因 而在埋葬尸体时要将其口鼻堵塞,以防备其灵魂从口鼻中出来为 害活人。 关于死后灵魂的去向和归宿,在原始社会早期,大概多是模 糊地认为去了一个美满幸福的所在,这当然出自人们向往幸福生 活、安稳归宿的憧憬。到氏族公社出现以后,各民族中普遍出现 死后灵魂归于冥府、阴间之说,多认为亡魂在冥府的境遇,取决 于其生前的功德,公社首领、为本氏族战死的英雄之灵魂,进入
幸福的天堂或光明的世界,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荷马史 诗《伊里亚特》对古希腊人的冥府说有生动的描述,谓人死时, 其灵魂随死者吐出的最后一口气,从口中或伤口脱出,飘忽不 定,下赴阴间,“心人一到命归阴,便尔飘飘无一形;都只为骨 肉都经火焚尽,单剩得阴魂缥渺如在梦中行。”好不凄惶孤苦! 古希腊人还相信亡魂在冥府的境遇,系之于对其遗体的仪规之奉 行,形成了极重丧葬的风欲。华夏先祖大概多相信“魂气归于 天”(《礼记·郊特牲》),魄归于土,至今民间尚广泛遗存有 人死后其灵魂住在墓中的观念,形成扫墓祭祀的习俗。极庋伤 心、无处可诉时,往往有人跑到已故父母或亡夫亡妻的坟上去哭 诉于亡魂。后来又形成魂归太山(泰山)或丰都的信仰,太山、 丰都,亦即冥府、阴间。欧洲先民或认为冥府在爱尔兰瑞克湾土 马岛(Tuma)的石穴中。爱斯基摩人还相信:灵魂不仅迁居于冥 府,还可在一定时期投胎再生于人中,通常是生在自己家族中, 成为其孙辈。 到了奴隶社会,灵魂不死的观念由祭司掌管的人为宗教规范 化,成为社会法定统治思想。这种思想与奴隶占有制结合,普遍 产生奢华的厚葬和残酷的人殉、人祭等现象。在祭祀神明的仪典 中,奴隶主将视同牲畜的奴隶作为祭品杀戮,是世界各地的奴隶 社会都普遍存在的习俗,甚至在奴隶社会以后还有残留。相信死 后可带走生前财富或灵魂长住冢墓中的奴隶主们,死后竭一力厚 葬,随葬器物从生活用品到奢侈品,无所不有,其实际价值大概
- 24 - 幸福的天堂或光明的世界,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荷马史 诗《伊里亚特》对古希腊人的冥府说有生动的描述,谓人死时, 其灵魂随死者吐出的最后一口气,从口中或伤口脱出,飘忽不 定,下赴阴间,“心人一到命归阴,便尔飘飘无一形;都只为骨 肉都经火焚尽,单剩得阴魂缥渺如在梦中行。”好不凄惶孤苦! 古希腊人还相信亡魂在冥府的境遇,系之于对其遗体的仪规之奉 行,形成了极重丧葬的风欲。华夏先祖大概多相信“魂气归于 天”(《礼记·郊特牲》),魄归于土,至今民间尚广泛遗存有 人死后其灵魂住在墓中的观念,形成扫墓祭祀的习俗。极度伤 心、无处可诉时,往往有人跑到已故父母或亡夫亡妻的坟上去哭 诉于亡魂。后来又形成魂归太山(泰山)或丰都的信仰,太山、 丰都,亦即冥府、阴间。欧洲先民或认为冥府在爱尔兰瑞克湾土 马岛( )的石穴中。爱斯基摩人还相信:灵魂不仅迁居于冥 Tuma 府,还可在一定时期投胎再生于人中,通常是生在自己家族中, 成为其孙辈。 到了奴隶社会,灵魂不死的观念由祭司掌管的人为宗教规范 化,成为社会法定统治思想。这种思想与奴隶占有制结合,普遍 产生奢华的厚葬和残酷的人殉、人祭等现象。在祭祀神明的仪典 中,奴隶主将视同牲畜的奴隶作为祭品杀戮,是世界各地的奴隶 社会都普遍存在的习俗,甚至在奴隶社会以后还有残留。相信死 后可带走生前财富或灵魂长住冢墓中的奴隶主们,死后竭一力厚 葬,随葬器物从生活用品到奢侈品,无所不有,其实际价值大概
只在于留与后人作考古发掘用,以考察历史,揭露奴隶社会的不 合理,古埃及奴隶主生前便动用数十万奴隶为自己营造墓室 金字塔,其规模之大,技术之精,足令现代人叹为观止。杀死奴 隶以殉葬,更是惨无人道。据发掘统计,中国殷商墓葬中殉葬者 的人数,达一万以上。《墨子节丧篇》说:“天子杀殉,众者 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尽管 《诗经·黄鸟》早就表达了时人对秦穆公以三良殉葬之不满,但 直到金代,女真族统治者中还流行以奴婢殉葬的陋俗。明初帝 王,还在以官人殉葬。至于天子贵族、达官富豪的厚葬,直到晚 近,还在中国社会普遍流行。厚葬之风,自然会产生出一种专门 发掘随葬贵重物品的揭墓贼。 到奴隶社会,灵魂不死观念被一批职业的祭司哲人进一步深 化、复杂化、体系化,成为现代行各大宗不教神学思想的重要渊 源。大约七千年前,古埃及人的灵魂不死说便已相当系统,集中 表述于世界上最早的死亡问题专著 本写于法老棺盖上的 《死者的书》中。该书描述:人死后灵魂在冥府接受地狱之王阿 雪笠斯和智慧之猿首神石斯的审判,按其生前行为之善恶而行奖 惩。古犹太人信仰行善者死后灵魂升天,作恶者灵魂入地狱受永 罚,这种观念在犹太教的经典《旧约全书》中有各的表述。在古 印度和古希腊,则产生颇为明晰的轮回再生观念。 第三节古希腊罗马先哲的灵魂与轮回观 古希腊、罗马奴隶们的生产品,给一批文化人提供了专事沉
- 25 - 只在于留与后人作考古发掘用,以考察历史,揭露奴隶社会的不 合理,古埃及奴隶主生前便动用数十万奴隶为自己营造墓室—— 金字塔,其规模之大,技术之精,足令现代人叹为观止。杀死奴 隶以殉葬,更是惨无人道。据发掘统计,中国殷商墓葬中殉葬者 的人数,达一万以上。《墨子·节丧篇》说:“天子杀殉,众者 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尽管 《诗经·黄鸟》早就表达了时人对秦穆公以三良殉葬之不满,但 直到金代,女真族统治者中还流行以奴婢殉葬的陋俗。明初帝 王,还在以宫人殉葬。至于天子贵族、达官富豪的厚葬,直到晚 近,还在中国社会普遍流行。厚葬之风,自然会产生出一种专门 发掘随葬贵重物品的揭墓贼。 到奴隶社会,灵魂不死观念被一批职业的祭司哲人进一步深 化、复杂化、体系化,成为现代行各大宗不教神学思想的重要渊 源。大约七千年前,古埃及人的灵魂不死说便已相当系统,集中 表述于世界上最早的死亡问题专著——一本写于法老棺盖上的 《死者的书》中。该书描述:人死后灵魂在冥府接受地狱之王阿 雪笠斯和智慧之猿首神石斯的审判,按其生前行为之善恶而行奖 惩。古犹太人信仰行善者死后灵魂升天,作恶者灵魂入地狱受永 罚,这种观念在犹太教的经典《旧约全书》中有各的表述。在古 印度和古希腊,则产生颇为明晰的轮回再生观念。 第三节 古希腊罗马先哲的灵魂与轮回观 古希腊、罗马奴隶们的生产品,给一批文化人提供了专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