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民族文化结合,形成宗教气息甚为浓厚的古婆罗门文化。婆罗 门文化的结晶品《吠陀》,主题是膜拜祈祷被认为主宰自然界的 诸神祗,只有其中之一《梨俱吠陀》中,有暗示人死后灵魂去处 的话,尚无明显的生死轮回之说。到约公元前一千年左右集成的 《梵书》中,才具体言及人死后将赴“天道”和“祖道”。在更 晚些出现的《奥义书》、《薄伽梵歌》中,自我及业、轮回的思 想才渐趋明朗、成熟,具有了哲学的论证,成为佛陀岀世时代印 度民间普遍流行的信仰。对人生的反省,对解脱生死轮回的追 求,成为那个时代印度哲人思索的中心问题,由此产生了形形色 色的宗教学说,形成各种沙门修道集团争奇斗妍的热闹场面。 据早期《奥义书》和《薄伽梵歌》说,人和一切有情识的众 生,在肉体死亡后,灵魂受其生前所作必然引起后果的善恶行为 “业”的支配,往三等去处,称“三道”:若生前行善,按 婆罗门教规修行,敬祀神明,修习智慧、知识、苦行和瑜伽,死 后上升天界为神,称“天道”;若生前只是按《吠陀》的一般规 定生活,行善不作恶,死后先入月宫享乐,然后再生于人中,为 印度四种姓中的前三种人,名“祖道”;若生前作恶,死后入地 狱受罚,之后生为四种姓中最低贱的“旃陀罗”或动物、植物。 前二道称善道,第三道称恶道。如《布列哈特奥义书》所言 依照一个人的动作和言行,他成为这,成为那,因此他的来生 是:一个善业的人成为善,一个恶业的人成为恶。由净行而得 净,由黑行而得黑
- 31 - 著民族文化结合,形成宗教气息甚为浓厚的古婆罗门文化。婆罗 门文化的结晶品《吠陀》,主题是膜拜祈祷被认为主宰自然界的 诸神祗,只有其中之一《梨俱吠陀》中,有暗示人死后灵魂去处 的话,尚无明显的生死轮回之说。到约公元前一千年左右集成的 《梵书》中,才具体言及人死后将赴“天道”和“祖道”。在更 晚些出现的《奥义书》、《薄伽梵歌》中,自我及业、轮回的思 想才渐趋明朗、成熟,具有了哲学的论证,成为佛陀出世时代印 度民间普遍流行的信仰。对人生的反省,对解脱生死轮回的追 求,成为那个时代印度哲人思索的中心问题,由此产生了形形色 色的宗教学说,形成各种沙门修道集团争奇斗妍的热闹场面。 据早期《奥义书》和《薄伽梵歌》说,人和一切有情识的众 生,在肉体死亡后,灵魂受其生前所作必然引起后果的善恶行为 ——“业”的支配,往三等去处,称“三道”:若生前行善,按 婆罗门教规修行,敬祀神明,修习智慧、知识、苦行和瑜伽,死 后上升天界为神,称“天道”;若生前只是按《吠陀》的一般规 定生活,行善不作恶,死后先入月宫享乐,然后再生于人中,为 印度四种姓中的前三种人,名“祖道”;若生前作恶,死后入地 狱受罚,之后生为四种姓中最低贱的“旃陀罗”或动物、植物。 前二道称善道,第三道称恶道。如《布列哈特奥义书》所言: “依照一个人的动作和言行,他成为这,成为那,因此他的来生 是:一个善业的人成为善,一个恶业的人成为恶。由净行而得 净,由黑行而得黑
生命按出生的方式,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凭湿气而 生)、芽生(植物)四类,称“四生”;其生存的环境分“三 界”:天界(天神所居)、空界(飞禽所游)、地界(人畜等所 居);死后的去向又分为可乐、不可乐、苦乐杂糅“三途”;众 生被自己所造的业力牵制,在三道、四生中无休无止地生了又 死,死了又生,不得终结休息,就象车轮转动不停,这被称为 轮回”( Samsa ra),佛典中亦译为“轮转”、“流转”,即 如车轮转动之义。《薄伽梵歌》中说:“上而至于诸天,诸界皆 有轮回。” 《布列哈特奥义书》将众生的生死轮回,比喻为一条尺蠖虫 爬到一片叶子的末梢后,又迁移向另一片叶子。《薄伽梵歌》则 比喻为一个人抛弃旧衣服,又换上新衣 是谁在舍故取新、舍此取彼,不停地迁移住处、更换衣服, 从这个身体出来又进入那个身体,作轮回中的主体和承受者呢? 《奥义书》和《薄伽梵歌》回答:是阿特曼( Atman),即自 我,佛典中汉译为“我”、“神我”,其原义为生气,引伸为自 在者、自作主宰者,指人的自我意识或意识的主体。自我,被认 为是生死轮回中的不生不死、不变不灭者,如《薄伽梵歌》所 说:“彼未尝或生,变未尝灭,未为已是兮,或又将是非是;未 生,常存,永恒,而太始兮,身虽戮兮彼不毁。” 歌中的“彼”,即指阿特曼,此物为从来本有的第一性存 在,永恒不灭,不可能被杀死,不可能被水所溺、火所焚,“恒
- 32 - 生命按出生的方式,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凭湿气而 生)、芽生(植物)四类,称“四生”;其生存的环境分“三 界”:天界(天神所居)、空界(飞禽所游)、地界(人畜等所 居);死后的去向又分为可乐、不可乐、苦乐杂糅“三途”;众 生被自己所造的业力牵制,在三道、四生中无休无止地生了又 死,死了又生,不得终结休息,就象车轮转动不停,这被称为 “轮回”( ā ),佛典中亦译为“轮转”、“流转”,即 Sams ra 如车轮转动之义。《薄伽梵歌》中说:“上而至于诸天,诸界皆 有轮回。” 《布列哈特奥义书》将众生的生死轮回,比喻为一条尺蠖虫 爬到一片叶子的末梢后,又迁移向另一片叶子。《薄伽梵歌》则 比喻为一个人抛弃旧衣服,又换上新衣。 是谁在舍故取新、舍此取彼,不停地迁移住处、更换衣服, 从这个身体出来又进入那个身体,作轮回中的主体和承受者呢? 《奥义书》和《薄伽梵歌》回答:是阿特曼( ),即自 Atman 我,佛典中汉译为“我”、“神我”,其原义为生气,引伸为自 在者、自作主宰者,指人的自我意识或意识的主体。自我,被认 为是生死轮回中的不生不死、不变不灭者,如《薄伽梵歌》所 说:“彼未尝或生,变未尝灭,未为已是兮,或又将是非是;未 生,常存,永恒,而太始兮,身虽戮兮彼不毁。” 歌中的“彼”,即指阿特曼,此物为从来本有的第一性存 在,永恒不灭,不可能被杀死,不可能被水所溺、火所焚,“恒
常、遍漫、无变、弗动”;居于众生身内,为真正的性灵、自 性,比希腊先哲们所说的灵魂更带玄学气。自我与宇宙理性或宇 宙灵魂——大梵( Brahman),本是一体,本来超越生死轮回, 众生之所以受生死轮回之苦,只是因为被愚昧(无明)和物质欲 望所蒙蔽,不识自身中有不死的主人翁自我,不知自我与大梵同 ,若按婆罗门教的奧义修行,控制物欲,以苦行、瑜伽调制自 心,向内认识自我,便可永断生死轮回,超出三道四生,死后进 入解脱、极乐的永恒境界,这种境界称“涅槃( Nirva na),是 当时印度各宗教共同追求的人生究竟归宿。《薄伽梵歌》有云: 唯独归于‘我’兮,则无有再来!” 关于“我”的性质,前后所出各种奥义书有不同的描述。或 说自我由认识、意识、生气、视觉、地、水、风、空、光与非 光、欲与非欲、怒与非怒、法与非法及其它一切组合而成(《布 列哈特奥义书》);或说自我之相“如黄衣,如白羊毛,如赤甲 虫,如火焰,如白莲花,如电光突闪”(《大林间奥义书》) 或说自我“以想而成,以生气为身,以光明为形,以真理为念 虑”,其小小于谷颗粒芥子,其大则大于地、大于空、大于天、 大于世界(《唱赞奧义书》);或说人由外自我(身体)、内自 我(意识)、超上自我(不变不动的神我)三部分组成(《自我 奥义书》)。或分自我为“五藏”:食味所成我(外皮)、生气 所成我(内气)、意所成我(意识),识所成我(意识的根 本)、欢喜所成我五个层次,其中只有最内核的欢喜所成我为真
- 33 - 常、遍漫、无变、弗动”;居于众生身内,为真正的性灵、自 性,比希腊先哲们所说的灵魂更带玄学气。自我与宇宙理性或宇 宙灵魂——大梵( ),本是一体,本来超越生死轮回, Bhrahman 众生之所以受生死轮回之苦,只是因为被愚昧(无明)和物质欲 望所蒙蔽,不识自身中有不死的主人翁自我,不知自我与大梵同 一,若按婆罗门教的奥义修行,控制物欲,以苦行、瑜伽调制自 心,向内认识自我,便可永断生死轮回,超出三道四生,死后进 入解脱、极乐的永恒境界,这种境界称“涅槃( ā ),是 Nirv na 当时印度各宗教共同追求的人生究竟归宿。《薄伽梵歌》有云: 唯独归于‘我’兮,则无有再来!” 关于“我”的性质,前后所出各种奥义书有不同的描述。或 说自我由认识、意识、生气、视觉、地、水、风、空、光与非 光、欲与非欲、怒与非怒、法与非法及其它一切组合而成(《布 列哈特奥义书》);或说自我之相“如黄衣,如白羊毛,如赤甲 虫,如火焰,如白莲花,如电光突闪”(《大林间奥义书》); 或说自我“以想而成,以生气为身,以光明为形,以真理为念 虑”,其小小于谷颗粒芥子,其大则大于地、大于空、大于天、 大于世界(《唱赞奥义书》);或说人由外自我(身体)、内自 我(意识)、超上自我(不变不动的神我)三部分组成(《自我 奥义书》)。或分自我为“五藏”:食味所成我(外皮)、生气 所成我(内气)、意所成我(意识),识所成我(意识的根 本)、欢喜所成我五个层次,其中只有最内核的欢喜所成我为真
正自我、轮回主体。据佛典中对计我说的批判,五藏中前三重我 见于《梵书》,后二重我是《奥义书》所发挥。 佛教、耆那教等多家反婆罗门教传统的沙门集团,和在佛教 前后出现的婆罗门教各学派,多数都是在婆罗门教生死轮回说的 基础上改造发挥,建立自家的生死观和超岀轮回趋向涅槃之道
- 34 - 正自我、轮回主体。据佛典中对计我说的批判,五藏中前三重我 见于《梵书》,后二重我是《奥义书》所发挥。 佛教、耆那教等多家反婆罗门教传统的沙门集团,和在佛教 前后出现的婆罗门教各学派,多数都是在婆罗门教生死轮回说的 基础上改造发挥,建立自家的生死观和超出轮回趋向涅槃之道
第二章非断非常的佛教轮回观 当佛陀岀世时代,印度大地上涌起了一派思想革命的热潮, 民智大启,思路大开,各种新兴“沙门”集团的职业修道者们, 通过对婆罗门教传统观念的批判,及相互间的论辩竞争,将人类 关于认识自身的思考,推向了一个东西文明史上空前成熟的新水 平。自我、轮回及生死的超脱,成为当时各宗教、学派讨论的中 心议题,对此问题的解答,数佛教之说最为明晰深刻。 第一节“了生死”与佛祖对轮回的思考 诚如中国佛教徒用以概括佛教宗旨的“了生死”三个字所表 示,佛教将对生死问题的解决高悬为自家的标帜。据种种佛传所 载,佛祖释迦牟尼,本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之太子,原名悉达 多( Siddha tha),生长王宫,享尽人间声色之乐。少年时出城 游玩,看到农夫耕作,烈日众生备受诸苦,开始思考生死苦恼问 题。后来又在都城的四门分别看到老人、病人、死人和修道者四 种人,更触发了他对自身的亦将必老、病、死的焦虑,对众生老 病死等苦的悲民。他下决心为自己和众生探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 苦的大道,毅然舍弃荣华富贵和天伦之乐,逃出王宫,过起苦行 僧的生活。他在离家岀走时发誓:“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 恼,终不还宫!”(《太子大善权经》)。“我今欲为一切世间 求解脱故,出家修道!”(《佛本行集经》卷16)
- 35 - 第二章 非断非常的佛教轮回观 当佛陀出世时代,印度大地上涌起了一派思想革命的热潮, 民智大启,思路大开,各种新兴“沙门”集团的职业修道者们, 通过对婆罗门教传统观念的批判,及相互间的论辩竞争,将人类 关于认识自身的思考,推向了一个东西文明史上空前成熟的新水 平。自我、轮回及生死的超脱,成为当时各宗教、学派讨论的中 心议题,对此问题的解答,数佛教之说最为明晰深刻。 第一节 “了生死”与佛祖对轮回的思考 诚如中国佛教徒用以概括佛教宗旨的“了生死”三个字所表 示,佛教将对生死问题的解决高悬为自家的标帜。据种种佛传所 载,佛祖释迦牟尼,本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之太子,原名悉达 多( ā ),生长王宫,享尽人间声色之乐。少年时出城 Siddh rtha 游玩,看到农夫耕作,烈日众生备受诸苦,开始思考生死苦恼问 题。后来又在都城的四门分别看到老人、病人、死人和修道者四 种人,更触发了他对自身的亦将必老、病、死的焦虑,对众生老 病死等苦的悲民。他下决心为自己和众生探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 苦的大道,毅然舍弃荣华富贵和天伦之乐,逃出王宫,过起苦行 僧的生活。他在离家出走时发誓:“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 恼,终不还宫!”(《太子大善权经》)。“我今欲为一切世间 求解脱故,出家修道!”(《佛本行集经》卷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