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贪生畏死天性的流露:当大人吓唬:“不听话就打死你!” 掉下去会摔死的!”儿童会表现出极大恐怖。到了自我意识成 熟,理性便会不可避免地投入到死亡现实的思考,从他人的死联 想到自己将后的死,由死而思索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人类大概在 成长的少年时代,便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悖论和根本矛盾:人既是 具有可超越自然的理性、创造能力的小小神祗,又是无可奈何地 属于自然的有血肉之躯的虫蛆,几十年生命匆匆结束后,一具臭 尸终归会变成蛆虫口中食。正如贝克尔《反抗死亡》一书中所 说:“人的确是分裂的:他知道自己天生丽质,在自然界出类拔 萃,然而迟早总要回归几英尺的地下,在黑暗中默默无声地腐烂 和永远地消失。处于这样的困境而又不得不在这种困境中生存下 去是可怕的。 还有,人既具有认识万物的智能,却无力认识自身生死的底 蕴,不知生从何来,死身体何去。自己何时死亡,死后如何,对 谁也是个黑谜。这无疑是对人这个智慧生物的无情嘲弄。 古今中外的一代代人,从平头百姓、野老村夫到叱咤风云的 英雄、不可一世的皇帝,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深沉敏睿的哲 人智士,当面对人生短暂、谁也不免一死的现实时,无不感叹嘘 唏,形之于色,发之于声。感叹人生苦短、百年如梦,是古今中 外的诗文中最常见的永恒主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卧龙跃马终黄土”,“死去元 知万事空”,此类诗句,传诵千古,引起多少人心弦的共振。就
- 16 - 发现贪生畏死天性的流露:当大人吓唬:“不听话就打死你!” “掉下去会摔死的!”儿童会表现出极大恐怖。到了自我意识成 熟,理性便会不可避免地投入到死亡现实的思考,从他人的死联 想到自己将后的死,由死而思索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人类大概在 成长的少年时代,便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悖论和根本矛盾:人既是 具有可超越自然的理性、创造能力的小小神祗,又是无可奈何地 属于自然的有血肉之躯的虫蛆,几十年生命匆匆结束后,一具臭 尸终归会变成蛆虫口中食。正如贝克尔《反抗死亡》一书中所 说:“人的确是分裂的:他知道自己天生丽质,在自然界出类拔 萃,然而迟早总要回归几英尺的地下,在黑暗中默默无声地腐烂 和永远地消失。处于这样的困境而又不得不在这种困境中生存下 去是可怕的。” 还有,人既具有认识万物的智能,却无力认识自身生死的底 蕴,不知生从何来,死身体何去。自己何时死亡,死后如何,对 谁也是个黑谜。这无疑是对人这个智慧生物的无情嘲弄。 古今中外的一代代人,从平头百姓、野老村夫到叱咤风云的 英雄、不可一世的皇帝,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深沉敏睿的哲 人智士,当面对人生短暂、谁也不免一死的现实时,无不感叹嘘 唏,形之于色,发之于声。感叹人生苦短、百年如梦,是古今中 外的诗文中最常见的永恒主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卧龙跃马终黄土”,“死去元 知万事空”,此类诗句,传诵千古,引起多少人心弦的共振。就
连孔老夫子那样积极用世、不语怪力乱神的“至圣先师”,当面 对流逝不返的河水联想到死亡现实时,也不免感叹:“逝者如斯 夫!”就连曹操那样的乱世英雄,也留下了感叹死亡悲剧的不朽 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古今中外的不少哲人,都曾指出死亡恐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 永恒的、基本的焦虑,它永远盘踞在人们的精神活动中。美国现 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称死亡为潜伏在人各种幸福欢乐的虚 饰之后的“深藏的蛀虫”,所有的人,无论他承认与否,都必然 对这“深藏的蛀虫”怀有直觉。从面对危险时的不安全感,到怕 死、怕尸体、怕墓地、怕鬼的心理,每个人不难体察自已意识深 处盘踞的对死亡的本能性畏惧。 然而,人类终归是具有理智、有能力对抗自然压迫的小小神 袛,大概从初民开始思考死亡问题起,人们就开始了不乐意接受 的死亡现实的抗争。制造出一种肉体虽死而灵魂不死之说来安慰 自己,便成为认识能力和与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低下,无法用其它 现实途径抵御死亡威胁的原始人抵抗死亡的有效手段。后来,随 人类生产力、认识能力的逐渐提高,发明了多种多样反抗死亡的 手段,诸如:永生于天国的宗教信仰,立功立德立言的不朽、留 名于身后的不朽、精神不朽,长生不死的追求、自然主义的达观 生死态度、享乐主义的逃避策略、动物性的家族绵延,乃至当代 流行的“潇洒走一回”等,方法虽然各异,反抗死亡威胁的实质 是一。西方一些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一切文化活
- 17 - 连孔老夫子那样积极用世、不语怪力乱神的“至圣先师”,当面 对流逝不返的河水联想到死亡现实时,也不免感叹:“逝者如斯 夫!”就连曹操那样的乱世英雄,也留下了感叹死亡悲剧的不朽 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古今中外的不少哲人,都曾指出死亡恐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 永恒的、基本的焦虑,它永远盘踞在人们的精神活动中。美国现 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称死亡为潜伏在人各种幸福欢乐的虚 饰之后的“深藏的蛀虫”,所有的人,无论他承认与否,都必然 对这“深藏的蛀虫”怀有直觉。从面对危险时的不安全感,到怕 死、怕尸体、怕墓地、怕鬼的心理,每个人不难体察自己意识深 处盘踞的对死亡的本能性畏惧。 然而,人类终归是具有理智、有能力对抗自然压迫的小小神 祗,大概从初民开始思考死亡问题起,人们就开始了不乐意接受 的死亡现实的抗争。制造出一种肉体虽死而灵魂不死之说来安慰 自己,便成为认识能力和与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低下,无法用其它 现实途径抵御死亡威胁的原始人抵抗死亡的有效手段。后来,随 人类生产力、认识能力的逐渐提高,发明了多种多样反抗死亡的 手段,诸如:永生于天国的宗教信仰,立功立德立言的不朽、留 名于身后的不朽、精神不朽,长生不死的追求、自然主义的达观 生死态度、享乐主义的逃避策略、动物性的家族绵延,乃至当代 流行的“潇洒走一回”等,方法虽然各异,反抗死亡威胁的实质 是一。西方一些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一切文化活
动,其实质都是为逃避死亡的宿命,都是用以战胜死亡威胁的抗 争。从某种角度来看,这话讲得是有道理的 、恋亲感情和同类怜 眷恋血亲,同类相怜,是较高等的动物也具有天性。笔者曾 记得幼时家中一头耕牛死了,在剥皮割肉时,其伙伴在牛栏中悲 鸣不已,泪涌眼眶。在新疆农场接受“再教育”,几度见宰杀淘 钛牛时,全场牛群悲鸣终日。据农民讲,那是因为它们嗅到同类 被杀的血腥味,故而悲鸣。意识和情感高出动物界一层,被称为 社会动物、感情动物的人类,恋亲和同类相悯之情,更为浓厚丰 富。亲朋亡故,为人生最大的不幸和痛苦,幼年丧母,中年丧 妻,尤为苦中之苦,凡人值此,莫不哀恸悲啼,“有泪不轻弹” 的铁肠男儿,遇此也难禁苦泪涟涟。诚如《佛说无常经》的偈子 所说:“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属,目观生死隔,云何不愁 叹! 亲人和他人之死,极易触发自已亦将必死的考虑,对必死命 运的抗拒精神,自然会产生死而不亡、灵魂永生的憧憬。据载, 佛祖释迦牟尼出家求道的契机之一,便是因少年时游观都城四 门,于西门看到送葬人群,因而触发了自已亦将必死的思考,终 于下决心探求战胜死亡之道。笔者记得少年时期开始对死亡问题 的考虑,乃出于由邻人之死触发的对钟爱自己的祖母终将死去的 忧虑,由此而联想到自己的必死,进而引向对人生的意义的思 考。这大概是常人普遍经过的思想历程吧
- 18 - 动,其实质都是为逃避死亡的宿命,都是用以战胜死亡威胁的抗 争。从某种角度来看,这话讲得是有道理的。 二、恋亲感情和同类相怜 眷恋血亲,同类相怜,是较高等的动物也具有天性。笔者曾 记得幼时家中一头耕牛死了,在剥皮割肉时,其伙伴在牛栏中悲 鸣不已,泪涌眼眶。在新疆农场接受“再教育”,几度见宰杀淘 钛牛时,全场牛群悲鸣终日。据农民讲,那是因为它们嗅到同类 被杀的血腥味,故而悲鸣。意识和情感高出动物界一层,被称为 社会动物、感情动物的人类,恋亲和同类相悯之情,更为浓厚丰 富。亲朋亡故,为人生最大的不幸和痛苦,幼年丧母,中年丧 妻,尤为苦中之苦,凡人值此,莫不哀恸悲啼,“有泪不轻弹” 的铁肠男儿,遇此也难禁苦泪涟涟。诚如《佛说无常经》的偈子 所说:“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属,目观生死隔,云何不愁 叹!” 亲人和他人之死,极易触发自己亦将必死的考虑,对必死命 运的抗拒精神,自然会产生死而不亡、灵魂永生的憧憬。据载, 佛祖释迦牟尼出家求道的契机之一,便是因少年时游观都城四 门,于西门看到送葬人群,因而触发了自己亦将必死的思考,终 于下决心探求战胜死亡之道。笔者记得少年时期开始对死亡问题 的考虑,乃出于由邻人之死触发的对钟爱自己的祖母终将死去的 忧虑,由此而联想到自己的必死,进而引向对人生的意义的思 考。这大概是常人普遍经过的思想历程吧
、特异现象的启示 一类与灵魂、死后续存有关的特异现象,如记忆前世、灵魂 脱体。见鬼、交通鬼神、附体、濒死和死而复生的经验等,据近 今心灵学的研究,是超越地域和文化形态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古 代各民族都有关于此类现象有的传说和记载,说明这类现象不但 今天有,在远古也曾有。而且,逻辑思维尚未发达的古人,其直 觉能力和潜在特异功能大概要比今人发达,接触此类现象的机会 要比今人多。在那交通鬼神的巫术盛行的社会里,这类现象的传 播和加工,大概要比现代社会顺利得多,很容易口口相传,尽人 皆知,助长灵魂不死观念的树立和流传。就此而言,先民们的灵 魂不死观念,尚不可仅看作是出于抗拒死亡的需要而主观虚构, 很可能有其特异体验的根据。 四、梦的启发 梦,被不少学者是认为是原始人产生灵魂观念的最重要契 机。恩格斯关于这个问题的名言被广泛引证:“在远古时代,人 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 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 种独特的、寓于这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之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 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19) 在梦中,人们往往游历如常,碰到见过、未见过的人物境 事,经受欢乐、痛苦、恐怖,如同醒时无异,而醒后发现身体躺 着未动。这自然会启发人思考身心关系,容易把身心二元化,设
- 19 - 三、特异现象的启示 一类与灵魂、死后续存有关的特异现象,如记忆前世、灵魂 脱体。见鬼、交通鬼神、附体、濒死和死而复生的经验等,据近 今心灵学的研究,是超越地域和文化形态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古 代各民族都有关于此类现象有的传说和记载,说明这类现象不但 今天有,在远古也曾有。而且,逻辑思维尚未发达的古人,其直 觉能力和潜在特异功能大概要比今人发达,接触此类现象的机会 要比今人多。在那交通鬼神的巫术盛行的社会里,这类现象的传 播和加工,大概要比现代社会顺利得多,很容易口口相传,尽人 皆知,助长灵魂不死观念的树立和流传。就此而言,先民们的灵 魂不死观念,尚不可仅看作是出于抗拒死亡的需要而主观虚构, 很可能有其特异体验的根据。 四、梦的启发 梦,被不少学者是认为是原始人产生灵魂观念的最重要契 机。恩格斯关于这个问题的名言被广泛引证:“在远古时代,人 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 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 种独特的、寓于这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之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 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 219 在梦中,人们往往游历如常,碰到见过、未见过的人物境 事,经受欢乐、痛苦、恐怖,如同醒时无异,而醒后发现身体躺 着未动。这自然会启发人思考身心关系,容易把身心二元化,设
想身体中住有灵魂,做梦是灵魂离开肉体岀去游历;灵魂既然离 开肉体独自己活动,那么肉体死后灵魂继续生存,便是顺理成章 的事了。这大概是原始人中较为普遍的思路,如云南地区的景颇 族人,便普遍认为睡眠意味着灵魂离开肉体,梦是游离的灵魂之 遭遇。有的原始民族忌讳突然叫醒熟睡的人,认为那样做会把他 的灵魂吓跑,难以返回肉体。 另外,梦见死去的亲人、熟人,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可能是 亲人的灵魂来托梦,证明亲人虽死,灵魂犹存。这种情况在现代 人中,尚相当普遍,笔者便多次碰到熟人述说这种梦境,询问是 否是亲人的灵魂来托梦,在原始人中,这种情况当更为普遍,梦 见亡故之人,他们肯定会确认是自己的灵魂会晤了亡故者的灵 魂 总之,灵魂不死的观念,在理性思维尚未成熟的原始人那 里,是以深潜于人性深处的贪生畏死天性所决定的死亡焦虑为根 本,受抗拒死亡意欲的驱动,在思考与灵魂、死亡有关的梦境和 特异感知等经验时,必然得出的结论。 第二节从原始人的灵魂观到人殉与厚葬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灵魂”一词,原为希腊文 ghost-sou和 psyche、 pneuma,及拉丁文 anima的意译,其原初意义是“呼 吸”、“气息”,与古梵文中的“生气”( pvana)相当。这意味 着欧洲先民认为人生命的本源和内在的主宰者是呼吸和气息,并
- 20 - 想身体中住有灵魂,做梦是灵魂离开肉体出去游历;灵魂既然离 开肉体独自己活动,那么肉体死后灵魂继续生存,便是顺理成章 的事了。这大概是原始人中较为普遍的思路,如云南地区的景颇 族人,便普遍认为睡眠意味着灵魂离开肉体,梦是游离的灵魂之 遭遇。有的原始民族忌讳突然叫醒熟睡的人,认为那样做会把他 的灵魂吓跑,难以返回肉体。 另外,梦见死去的亲人、熟人,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可能是 亲人的灵魂来托梦,证明亲人虽死,灵魂犹存。这种情况在现代 人中,尚相当普遍,笔者便多次碰到熟人述说这种梦境,询问是 否是亲人的灵魂来托梦,在原始人中,这种情况当更为普遍,梦 见亡故之人,他们肯定会确认是自己的灵魂会晤了亡故者的灵 魂。 总之,灵魂不死的观念,在理性思维尚未成熟的原始人那 里,是以深潜于人性深处的贪生畏死天性所决定的死亡焦虑为根 本,受抗拒死亡意欲的驱动,在思考与灵魂、死亡有关的梦境和 特异感知等经验时,必然得出的结论。 第二节 从原始人的灵魂观到人殉与厚葬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灵魂”一词,原为希腊文 - 和 ghost soul psyche pneuma anima 、 ,及拉丁文 的意译,其原初意义是“呼 吸”、“气息”,与古梵文中的“生气”( )相当。这意味 pvana 着欧洲先民认为人生命的本源和内在的主宰者是呼吸和气息,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