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目的 通过帮助大学生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 重要性,珍惜大学美好时光,了解髙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指导同学们走好大学 之旅的第一步,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提高思想 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知荣辱、求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新生尽快从各方面适应大学生活,依据时代大背景和社会大舞台确立 自己新的成长与发展目标,把个人立业成才的追求与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结 合起来,尽快进入创造性学习阶段。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理论,结合具体案例,指导学生对照个人实际并思考相关问题,明 确制定学习目标。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新”的重要表现就是我们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生 活、学习、工作环境。在这个转折时期,能否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将关系到我 们在大学四年的顺利成长。如果自己不能适应大学的环境,今后的学习、成才就 无从谈起 (一)大学生活的特点: 1.学习的选择性与自觉性。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重要任务 相对中学而言,每个同学的学习都有很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例如在课程的选择, 课外的讲座、学术报告的选择;阅读内容的选择;在学习方式上,更多的是依靠 学生的自觉学习,在这里没有老师无所不在的监督,没有家长每时每刻的检查, 也不会有密集的考试。正因为这样,才更需要我们自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 养成
1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目的: 通过帮助大学生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 重要性,珍惜大学美好时光,了解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指导同学们走好大学 之旅的第一步,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提高思想 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知荣辱、求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新生尽快从各方面适应大学生活,依据时代大背景和社会大舞台确立 自己新的成长与发展目标,把个人立业成才的追求与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结 合起来,尽快进入创造性学习阶段。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理论,结合具体案例,指导学生对照个人实际并思考相关问题,明 确制定学习目标。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新”的重要表现就是我们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生 活、学习、工作环境。在这个转折时期,能否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将关系到我 们在大学四年的顺利成长。如果自己不能适应大学的环境,今后的学习、成才就 无从谈起。 (一)大学生活的特点: 1.学习的选择性与自觉性。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重要任务。 相对中学而言,每个同学的学习都有很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例如在课程的选择, 课外的讲座、学术报告的选择;阅读内容的选择;在学习方式上,更多的是依靠 学生的自觉学习,在这里没有老师无所不在的监督,没有家长每时每刻的检查, 也不会有密集的考试。正因为这样,才更需要我们自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 养成
2.生活的集体性与自理性。现在,同学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住同一个房间 共同起居,生活习惯难免会有一些不同,会有步调不一致的时候。每个同学的日 常生活要自己照顾自己。 3.课余生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课余生活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因为大学更 注重能力的培养锻炼。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际 交往能力等。所以,上课是学习,下课也一样是学习。这也是众多的社团组织参 加人数很多的原因 4.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大学生如果处于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环境中, 就会觉得痛苦、孤独,进而发展自我封闭,不和他人接触。人际关系已不局限在 本班、本年级,而是校内、校外、同学、同乡,师生间广泛交往,内容也日趋丰 富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案例:萧雷是上海一名大学生,可他仅在上海呆了半年,就要离开学校去 出家,而且希望到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面去修炼。他的同学感到他的想法太古 怪,以为他心理出了毛病,于是将其情况汇报给了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医生约了 他,通过心理测验及谈话,判断他的心理是正常的。在同学、辅导员、系里领导 苦口婆心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学校不得不请来了他的父亲。父亲萧平贵是位农民, 为了供养儿子上大学,已经欠了几千元的债。此次到上海,连衣服鞋子都是借别 人的,因为他没有体面的服装。他听说儿子竟然想出家,差点被气死。对他这样 的农民来说,儿子生病或者出交通事故死了,尚可以理解,但儿子要出家,他无 论如何也想不通。萧平贵一把鼻涕一把泪向儿子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希望儿子 回心转意。然而,萧雷终于还是独自去了九华山。 在他出家的前几天,他与心理医生有过几次深入的谈话。心理医生原本想劝 他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后来也理解了他的想法。原来萧雷从小学到高中,一直 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度过,清泉、幽谷和清新的空气一直陪伴着他。而大上 海车水马龙,噪声、污染的空气令他头昏脑胀,难以忍受。在不适应上海环境的 同时,又看了一些佛教方面的书,于是萌发了到清凉世界过没有烦恼的生活的念 头。萧雷在九华山生活了半年之后,发现出家人的生活与他想像中的生活仍有 定的距离,于是,他又决定结束独伴青灯古佛的生活,重新求学,到尘世中滚爬
2 2. 生活的集体性与自理性。现在,同学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住同一个房间, 共同起居,生活习惯难免会有一些不同,会有步调不一致的时候。每个同学的日 常生活要自己照顾自己。 3.课余生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课余生活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因为大学更 注重能力的培养锻炼。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际 交往能力等。所以,上课是学习,下课也一样是学习。这也是众多的社团组织参 加人数很多的原因。 4.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大学生如果处于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环境中, 就会觉得痛苦、孤独,进而发展自我封闭,不和他人接触。人际关系已不局限在 本班、本年级,而是校内、校外、同学、同乡,师生间广泛交往,内容也日趋丰 富。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案例: 萧雷是上海一名大学生,可他仅在上海呆了半年,就要离开学校去 出家,而且希望到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面去修炼。他的同学感到他的想法太古 怪,以为他心理出了毛病,于是将其情况汇报给了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医生约了 他,通过心理测验及谈话,判断他的心理是正常的。在同学、辅导员、系里领导 苦口婆心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学校不得不请来了他的父亲。父亲萧平贵是位农民, 为了供养儿子上大学,已经欠了几千元的债。此次到上海,连衣服鞋子都是借别 人的,因为他没有体面的服装。他听说儿子竟然想出家,差点被气死。对他这样 的农民来说,儿子生病或者出交通事故死了,尚可以理解,但儿子要出家,他无 论如何也想不通。萧平贵一把鼻涕一把泪向儿子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希望儿子 回心转意。 然而,萧雷终于还是独自去了九华山。 在他出家的前几天,他与心理医生有过几次深入的谈话。心理医生原本想劝 他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后来也理解了他的想法。原来萧雷从小学到高中,一直 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度过,清泉、幽谷和清新的空气一直陪伴着他。而大上 海车水马龙,噪声、污染的空气令他头昏脑胀,难以忍受。在不适应上海环境的 同时,又看了一些佛教方面的书,于是萌发了到清凉世界过没有烦恼的生活的念 头。萧雷在九华山生活了半年之后,发现出家人的生活与他想像中的生活仍有一 定的距离,于是,他又决定结束独伴青灯古佛的生活,重新求学,到尘世中滚爬
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面对从中学到大学这种生活环境的转变不能适应,严重到走 上极端。当然,这种情况很个别。但是,不少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感到程度不同的 不适应,这是客观存在的 (一)大学生心理不适应的表现 自卑感。不少同学过去是学习尖子,老师称赞,家长夸奖,同学羡慕,自我 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人才荟萃,高手林立。不少人在学习上的优势将会削弱 甚至消失,面临学习成绩的重新排列组合的局面。过去可能是“鹤立鸡群”,现 在成了平凡之辈,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容易导致自卑。 孤独感。所有同学来自不同地区,从不相识到相识需要一个过程,彼此理解 更是需要较长时间。中学时代人际关系的好坏好像不是太重要,而现在是朝夕相 处。许多同学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总是期望别人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善于理解 别人。甚至有个别同学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一些矛盾和冲突 空虚感。过去大家都目标明确,因而行动也有了方向,精神也比较充实。进 入大学后,紧张过后难免会有松懈感,感到一下子没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失去 了方向。上课以外的时间感到无所事事,不知干什么,于是经常看电影,跳舞, 玩游戏等,明知不该如此,却又控制不住。 被动感。由于对学校环境、规则、运作缺乏了解,有的同学还是用过去的思 维方式来应对大学生活,因而显得处处被动。例如,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有的 人直到上课铃响后还未找到教室;有的同学早上起不了床,因为过去都是父母提 醒;有的同学不能安排好日常开支与消费,以至于常为生活费倍添烦恼。过去凡 事都有班主任安排好,现在什么都要靠自己,感到很不习惯。 失望感。进大学前,许多同学对大学了解少,往往凭着想象,把大学描绘得 过于理想化,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旦发现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就有一种上 当受骗的感觉。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总之,环境的改变容易使人产生种种心理,有这些心理都是可以理解的。我 们的态度是,应当主动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种环境,而不是 抱怨,也不是逃避。对我们一年级的同学而言,要适应大学生活,我们首先要 了解它
3 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面对从中学到大学这种生活环境的转变不能适应,严重到走 上极端。当然,这种情况很个别。但是,不少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感到程度不同的 不适应,这是客观存在的。 (一)大学生心理不适应的表现 自卑感。不少同学过去是学习尖子,老师称赞,家长夸奖,同学羡慕,自我 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人才荟萃,高手林立。不少人在学习上的优势将会削弱 甚至消失,面临学习成绩的重新排列组合的局面。过去可能是“鹤立鸡群”,现 在成了平凡之辈,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容易导致自卑。 孤独感。所有同学来自不同地区,从不相识到相识需要一个过程,彼此理解 更是需要较长时间。中学时代人际关系的好坏好像不是太重要,而现在是朝夕相 处。许多同学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总是期望别人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善于理解 别人。甚至有个别同学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一些矛盾和冲突。 空虚感。过去大家都目标明确,因而行动也有了方向,精神也比较充实。进 入大学后,紧张过后难免会有松懈感,感到一下子没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失去 了方向。上课以外的时间感到无所事事,不知干什么,于是经常看电影,跳舞, 玩游戏等,明知不该如此,却又控制不住。 被动感。由于对学校环境、规则、运作缺乏了解,有的同学还是用过去的思 维方式来应对大学生活,因而显得处处被动。例如,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有的 人直到上课铃响后还未找到教室;有的同学早上起不了床,因为过去都是父母提 醒;有的同学不能安排好日常开支与消费,以至于常为生活费倍添烦恼。过去凡 事都有班主任安排好,现在什么都要靠自己,感到很不习惯。 失望感。进大学前,许多同学对大学了解少,往往凭着想象,把大学描绘得 过于理想化,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旦发现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就有一种上 当受骗的感觉。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总之,环境的改变容易使人产生种种心理,有这些心理都是可以理解的。我 们的态度是,应当主动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种环境,而不是 抱怨,也不是逃避。对我们一年级的同学而言, 要适应大学生活, 我们首先要 了解它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1.首先是适应集体生活集体生活的优点一目了然:生活节律一致,易于协 调:同龄人相处,易于沟通。存在的问题也较简单,主要的是生疏感。大家来自 全国各地,习俗爱好各不相同,脾气性格存在差异。如何适应?关键是要主动交 往。交往总要有一方主动才能开始,有人在两周内能认识全班的同学,有的人在 两个月后还与同学相见不相识,这都取决于人的主动性。主动地关心他人,给人 个微笑,得到的是数十个微笑。爱人者人恒爱之。 2.安排好个人生活。 西安是个大城市,到这里求学我们的视野肯定开阔不少。但事情也有多面性, 在美好中也会夹杂着丑恶现象。大学生在经济上尚未独立,要体谅父母的难处, 要把住生活关,善于自律。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的同学,家庭条件不是太好甚至 可以说是困难的同学,一定不要自卑,困难只是暂时的!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过去的学习,我们目标明确,就是上大学。至于上了大学后的目标是什么, 谁也不去多想,也没有时间多想。刚进入大学的人都有一种轻松的感觉,都觉得 过去太累了,该歇口气了 重庆商学院大学生智能开发研究室曾对大学生跟踪调查,发现大学四年,大 家对大学生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让一群入学不久的大一新生谈高三生活和大学 生活比较的感受。他们一致认为高三生活太苦了,令人不堪回首。其他的日子都 愿意再过一遍,唯有高三不愿再过一遍。对大学生活,他们认为比高三开心多了, 轻松愉快,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活动内容丰富,令人感到新鲜、兴奋。又让一些 大三学生谈对高三生活的回忆和大学生活的感受。结果发现,他们对高三生活回 忆多,肯定多,赞美多,对大学生活不满多,否定多,遗憾多。学生们争相谈高 三,对大学不愿多谈。他们说在自己有限的人生经历中,只有高三付出最多,也 最有价值。高三那一年最苦,但对自己的人生贡献最大。 大一学生和大三学生的不同感受,说明大一学生在新生活的兴奋中忘记了努 力奋斗在人生道路上的意义。而大三学生在经历了一段松懈之后,对比体验到 了只有努力奋斗的人生才是充实的。看了这个调查,同学们应该问问自己,为什 么一定要经过曲折才会有这样的认识呢?
4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1.首先是适应集体生活集体生活的优点一目了然:生活节律一致,易于协 调;同龄人相处,易于沟通。存在的问题也较简单,主要的是生疏感。大家来自 全国各地,习俗爱好各不相同,脾气性格存在差异。如何适应?关键是要主动交 往。交往总要有一方主动才能开始,有人在两周内能认识全班的同学,有的人在 两个月后还与同学相见不相识,这都取决于人的主动性。主动地关心他人,给人 一个微笑,得到的是数十个微笑。爱人者人恒爱之。 2.安排好个人生活。 西安是个大城市,到这里求学我们的视野肯定开阔不少。但事情也有多面性, 在美好中也会夹杂着丑恶现象。大学生在经济上尚未独立,要体谅父母的难处, 要把住生活关,善于自律。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的同学,家庭条件不是太好甚至 可以说是困难的同学,一定不要自卑,困难只是暂时的!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过去的学习,我们目标明确,就是上大学。至于上了大学后的目标是什么, 谁也不去多想,也没有时间多想。刚进入大学的人都有一种轻松的感觉,都觉得 过去太累了,该歇口气了。 重庆商学院大学生智能开发研究室曾对大学生跟踪调查,发现大学四年,大 家对大学生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让一群入学不久的大一新生谈高三生活和大学 生活比较的感受。他们一致认为高三生活太苦了,令人不堪回首。其他的日子都 愿意再过一遍,唯有高三不愿再过一遍。对大学生活,他们认为比高三开心多了, 轻松愉快,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活动内容丰富,令人感到新鲜、兴奋。又让一些 大三学生谈对高三生活的回忆和大学生活的感受。结果发现,他们对高三生活回 忆多,肯定多,赞美多,对大学生活不满多,否定多,遗憾多。学生们争相谈高 三,对大学不愿多谈。他们说在自己有限的人生经历中,只有高三付出最多,也 最有价值。高三那一年最苦,但对自己的人生贡献最大。 大一学生和大三学生的不同感受,说明大一学生在新生活的兴奋中忘记了努 力奋斗在人生道路上的意义。 而大三学生在经历了一段松懈之后,对比体验到 了只有努力奋斗的人生才是充实的。看了这个调查,同学们应该问问自己,为什 么一定要经过曲折才会有这样的认识呢?
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之产生自觉行为的 必要前提。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力量,没有积极性;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定 向作用,激励作用,维持作用。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旅游的人分三组。第一组只说跟我走,去 哪里,有多远都不知道。第二组说明“跟我走,10公里远,走2小时”。第三 组“跟我走,10公里远,每一公里有一个标志”。结果,第一组走了不到2公里 就有人叫累了,“怎么还没到?”“究竟要到哪里去?”第二组走了5公里也累了, 心想“才走了一半呢”意志低落,垂头丧气。第三组走了6公里也有人喊累了, 但走到第8公里时,情绪开始高昂起来,因为马上快到了;走到第9公里的时候, 胜利在望了,大家欢快地唱起歌来,几乎是跑步前进。举这个例子只是想告诉同 学们,目标在人的生活中很重要,要摆脱空虚无聊,就要树立一个目标。不管这 个目标是什么,事业的,爱情的,个人的,社会的,都能成为一个人行为的动力。 那么,就大学生活来讲,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目标? (一)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过去在中学我们大学都知道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上了大学以后许多人反 而不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了,仿佛大学是恋爱的地方,交朋友的地方。可以讲, 我们这个年龄段是掌握知识的“黄金时期”,因而大学生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学 习上。我们只有抢在“春天”及时耕耘,秋天才会硕果累累。 学习是掌握前人知识和经验的最有效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相当于农 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劳动力,相当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原材料、工具、资本,知识 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就是财富,就是力量 学习就是达到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最有效的途径。 学习是技能形成的基础和先导。技能,是人们在一定智力水平基础上,运用 掌握的知识并通过实践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能力,是从知识的掌握 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中间环节。学习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和先导,没有一定 的知识作为先导,就无法掌握必备的技能,更无法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 (二)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科学文化知 识遍布于社会的各个生产、生活环节。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
5 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之产生自觉行为的 必要前提。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力量,没有积极性;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定 向作用,激励作用,维持作用。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旅游的人分三组。第一组只说跟我走,去 哪里,有多远都不知道。 第二组说明“跟我走,10 公里远,走 2 小时”。第三 组“跟我走,10 公里远,每一公里有一个标志”。结果,第一组走了不到 2 公里 就有人叫累了,“怎么还没到?”“究竟要到哪里去?”第二组走了 5 公里也累了, 心想“才走了一半呢”意志低落,垂头丧气。第三组 走了 6 公里也有人喊累了, 但走到第 8 公里时,情绪开始高昂起来,因为马上快到了;走到第 9 公里的时候, 胜利在望了,大家欢快地唱起歌来,几乎是跑步前进。举这个例子只是想告诉同 学们,目标在人的生活中很重要,要摆脱空虚无聊,就要树立一个目标。不管这 个目标是什么,事业的,爱情的,个人的,社会的,都能成为一个人行为的动力。 那么,就大学生活来讲,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目标? (一)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过去在中学我们大学都知道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上了大学以后许多人反 而不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了,仿佛大学是恋爱的地方,交朋友的地方。可以讲, 我们这个年龄段是掌握知识的“黄金时期”,因而大学生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学 习上。我们只有抢在“春天”及时耕耘,秋天才会硕果累累。 学习是掌握前人知识和经验的最有效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相当于农 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劳动力,相当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原材料、工具、资本,知识 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就是财富,就是力量。 学习就是达到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最有效的途径。 学习是技能形成的基础和先导。技能,是人们在一定智力水平基础上,运用 掌握的知识并通过实践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能力,是从知识的掌握 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中间环节。学习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和先导,没有一定 的知识作为先导,就无法掌握必备的技能,更无法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 (二)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科学文化知 识遍布于社会的各个生产、生活环节。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