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导入语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 这个阶段,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 考“人是什么”、“人生是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对于 同学们正确的辨析真善美与假恶丑,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 人生观人人都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立场和观点不同,对人活着的意 义的理解不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人生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它不仅关系到如 何理解人生,而且关系到用什么态度把握人生、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人的一生 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致于因 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 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 夫斯基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的生命过程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不同,人生绝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过 程,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奋斗、创造,结成 定的社会关系,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 赋予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是事业有成,还是庸碌无为: 是崇高善良,还是卑鄙邪恶;是彪炳史册,还是遗臭万年,除了客观历史条件和 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 观,取决于人们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的、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怎样实现人生的 价值。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一)世界观的概念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进行物质资料的生 产,并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实 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 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1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导入语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 这个阶段,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 考“人是什么”、“人生是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对于 同学们正确的辨析真善美与假恶丑,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 人生观人人都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立场和观点不同,对人活着的意 义的理解不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人生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它不仅关系到如 何理解人生,而且关系到用什么态度把握人生、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人的一生 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致于因 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 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奥斯特洛 夫斯基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的生命过程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不同,人生绝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过 程,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奋斗、创造,结成 一定的社会关系,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 赋予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是事业有成,还是庸碌无为: 是崇高善良,还是卑鄙邪恶;是彪炳史册,还是遗臭万年,除了客观历史条件和 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 观,取决于人们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的、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怎样实现人生的 价值。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一)世界观的概念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进行物质资料的生 产,并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实 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 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 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科学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晢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 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 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一一人脑 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 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 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 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 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 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 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 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 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 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 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 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 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 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人生观的概念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人 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信念、人生追求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它决定 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主要包含 个方面:第一,人生目的,即人为什么活着。第二,人生态度,即怎样做人和做 怎样的一个人。第三,人生价值,即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其中,人生目的是人 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尺度。领
2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 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科学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 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 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第 83 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 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 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 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 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 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 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 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 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 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 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 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 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 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 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人生观的概念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人 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信念、人生追求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它决定 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主要包含三 个方面:第一,人生目的,即人为什么活着。第二,人生态度,即怎样做人和做 怎样的一个人。第三,人生价值,即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其中,人生目的是人 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尺度。领
悟人生真谛,首先要对“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这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都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 了大量的思想资料 1、中国古代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在我国古代,并无我们现在意义上提出的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主要就“人 性”等问题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远在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就有人试图回 答“人是什么”的问题。《列子·黄帝》中写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 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杨伯峻:《列子集辞》,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3 页。)这时,人们只能从人的特征上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对人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而这一飞跃的产生是围绕着人性 与兽性的区别而展开的。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 看法,但并未赋予人性以具体内容。第一个提出人性界说的告子说:“生之谓性。” 食、色,性也。”(《孟子·告子章名上》。)他认为生而具有的叫做性,性的内 容就是“食色”。孟子批评告子说:“生之谓性也,犹白之为白与?曰:然。白羽 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 牛之性犹人之性也?”(《孟子·告子章名上》。)孟子指出了告子的观点不能把“犬 之性”、“牛之性”与“人之性”区别开来。这个诘问是十分有力的。 孟子在反驳告子的同时,提出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观点。他说:“人 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散,则近于禽兽。”(《孟子·腾文公章句上》。) 那么,这种异于禽兽的人性是什么呢?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 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章名上》。) 由此可见,孟子人性论的内容是指:人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人有仁、义、礼、智 等伦理道德观念。 荀子一方面倾向于告子“生之谓性”的观点,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荀子·正名》。)]。另一方面,他也受孟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启发, 也讲“人之所以为人者”。他说:“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也 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3 悟人生真谛,首先要对“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这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都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 了大量的思想资料。 1、中国古代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在我国古代,并无我们现在意义上提出的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主要就“人 性”等问题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远在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就有人试图回 答“人是什么”的问题。《列子·黄帝》中写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 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杨伯峻:《列子集辞》,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83 页。)这时,人们只能从人的特征上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对人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而这一飞跃的产生是围绕着人性 与兽性的区别而展开的。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 看法,但并未赋予人性以具体内容。第一个提出人性界说的告子说:“生之谓性。” “食、色,性也。”(《孟子·告子章名上》。)他认为生而具有的叫做性,性的内 容就是“食色”。孟子批评告子说:“生之谓性也,犹白之为白与?曰:然。白羽 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 牛之性犹人之性也?”(《孟子·告子章名上》。)孟子指出了告子的观点不能把“犬 之性”、“牛之性”与“人之性”区别开来。这个诘问是十分有力的。 孟子在反驳告子的同时,提出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观点。他说:“人 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散,则近于禽兽。”(《孟子·腾文公章句上》。) 那么,这种异于禽兽的人性是什么呢?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 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章名上》。) 由此可见,孟子人性论的内容是指:人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人有仁、义、礼、智 等伦理道德观念。 荀子一方面倾向于告子“生之谓性”的观点,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荀子·正名》。)]。另一方面,他也受孟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启发, 也讲“人之所以为人者”。他说:“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也 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非相》。)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于 人有“辨”,即有认识“父子之亲”、“男女之别”的能力,而这个“辨”则是由 作为伦理道德规范的“礼”所规定的。荀子还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 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王制》。) 孟子和荀子,一个主张人性善,一个主张人性恶。孟子认为:“人之性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章名上》。)而荀子认 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之所以出现这种对立,是由于 他们对人性概念理解的差异性所致。但在“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或“人之所以 为人者”方面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孟子认为人有仁、义、礼、智,荀子认为人 有义、礼、辨。正是因为他们对人性概念的不同理解,使得他们的道德教育和道 德修养的主张上也有一定区别。孟子主要倾向于“寡欲”、“思诚”、“内省”的方 法,使仁、义、礼、智“四端”,“扩而充之”,从而达到“尽其心”、“知其性” 的境地。荀子则主要倾向于用“起礼义”、“制法度”的方法,“化性起伪” 通过人为努力转化所谓“恶”的人性,而获得所谓“善”的品质,达到“性伪合 而天下治”的目的。 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一直没有停止对人性问题的研究。西 汉至隋唐时期,有董仲舒提出又被韩愈发展了的“性三品”说,他们把人性分为 上、下、中(善、恶、中)三等,认为性上品善,下品恶,中品可善可恶。宋元 至清代,中期,有张载的“性二元”说,他认为人性可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两种,天地之性是善的来源,气质之性是恶的来源,但气质之性是可以通过教育 而改变的。有朱熹的“人性得自天理”说,他提出:“性者,人生所禀之天理也, 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并极力主张“存天理,去人欲”。有王夫之的“性 日生日成”说,他提出:“盖性者生之理也,均是人也,则此与生俱有之理,未 尝或异;故仁义礼智之理,下愚所不能灭,而声色臭味之欲,上智所不能废,俱 可谓之性”,“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 2、西方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古希腊神话中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 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这就是以“人”为谜底的“斯芬克思之谜”。可见
4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非相》。)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于 人有“辨”,即有认识“父子之亲”、“男女之别”的能力,而这个“辨”则是由 作为伦理道德规范的“礼”所规定的。荀子还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 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王制》。) 孟子和荀子,一个主张人性善,一个主张人性恶。孟子认为:“人之性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章名上》。)而荀子认 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之所以出现这种对立,是由于 他们对人性概念理解的差异性所致。但在“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或“人之所以 为人者”方面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孟子认为人有仁、义、礼、智,荀子认为人 有义、礼、辨。正是因为他们对人性概念的不同理解,使得他们的道德教育和道 德修养的主张上也有一定区别。孟子主要倾向于“寡欲”、“思诚”、“内省”的方 法,使仁、义、礼、智“四端”,“扩而充之”,从而达到“尽其心”、“知其性” 的境地。荀子则主要倾向于用“起礼义”、“制法度”的方法,“化性起伪”—— 通过人为努力转化所谓“恶”的人性,而获得所谓“善”的品质,达到“性伪合 而天下治”的目的。 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一直没有停止对人性问题的研究。西 汉至隋唐时期,有董仲舒提出又被韩愈发展了的“性三品”说,他们把人性分为 上、下、中(善、恶、中)三等,认为性上品善,下品恶,中品可善可恶。宋元 至清代,中期,有张载的“性二元”说,他认为人性可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两种,天地之性是善的来源,气质之性是恶的来源,但气质之性是可以通过教育 而改变的。有朱熹的“人性得自天理”说,他提出:“性者,人生所禀之天理也, 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并极力主张“存天理,去人欲”。有王夫之的“性 日生日成”说,他提出:“盖性者生之理也,均是人也,则此与生俱有之理,未 尝或异;故仁义礼智之理,下愚所不能灭,而声色臭味之欲,上智所不能废,俱 可谓之性”,“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 2、西方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古希腊神话中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 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这就是以“人”为谜底的“斯芬克思之谜”。可见
西方探讨“人是什么”的问题也是由来已久的。 在西方,最早力图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把人 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够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说,人是理性动 物 对人作系统的、富有成果的研究的,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科学家。文艺 复兴运动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人们对人自身的认识有 了很大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地心说”的长期统治,从而也就震 撼和动摇了“上帝造人说”。人们开始把人的本质问题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禁 锢中解放出来,用人本身以及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解释人的本质和人性。西方在 这个时期的人性研究中,其哲学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机械唯物主义的人性论。 17世纪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兴起、发展的时期。英国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正 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在认识人的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机械论色彩 18世纪“主要是法国人的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从英国逐步转移 到法国,法国成了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主战场,启蒙思想家关于人的观 点一般与他们的社会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他们高举“理性”的旗帜,反对封建 专制,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等口号,主张建立一个合乎“永恒的真理 和正义”的“理性王国”。它的主要代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就集中反映了“天 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18世纪中叶,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唯物论 哲学家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斗争中居于领导地位。但是,他们在对人自身的认 识上仍然没有跳出机械唯物论的圈子 第二,唯心主义的人性论。 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最高峰。黑格尔的人性论是唯心主义 的,他把人当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一即使是像拿破仑这样的人物也不过是 骑在马背上的绝对精神。这样就由主体沦为理念的工具。然而,当他谈到人性善 恶问题时却表现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说:“恶同善一样,都是导源于意志的, 而意志在它的概念中既是善的又是恶的。”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位哲 学家。他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反对把精神和“绝对精神”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而主张以人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因此,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义哲学。他从
5 西方探讨“人是什么”的问题也是由来已久的。 在西方,最早力图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把人 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够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说,人是理性动 物。 对人作系统的、富有成果的研究的,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科学家。文艺 复兴运动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人们对人自身的认识有 了很大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地心说”的长期统治,从而也就震 撼和动摇了“上帝造人说”。人们开始把人的本质问题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禁 锢中解放出来,用人本身以及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解释人的本质和人性。西方在 这个时期的人性研究中,其哲学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机械唯物主义的人性论。 17 世纪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兴起、发展的时期。英国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正 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在认识人的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机械论色彩。 18 世纪“主要是法国人的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从英国逐步转移 到法国,法国成了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主战场,启蒙思想家关于人的观 点一般与他们的社会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他们高举“理性”的旗帜,反对封建 专制,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等口号,主张建立一个合乎“永恒的真理 和正义”的“理性王国”。它的主要代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就集中反映了“天 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18 世纪中叶,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唯物论 哲学家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斗争中居于领导地位。但是,他们在对人自身的认 识上仍然没有跳出机械唯物论的圈子。 第二,唯心主义的人性论。 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最高峰。黑格尔的人性论是唯心主义 的,他把人当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即使是像拿破仑这样的人物也不过是 骑在马背上的绝对精神。这样就由主体沦为理念的工具。然而,当他谈到人性善 恶问题时却表现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说:“恶同善一样,都是导源于意志的, 而意志在它的概念中既是善的又是恶的。”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位哲 学家。他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反对把精神和“绝对精神”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而主张以人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因此,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义哲学。他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