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引言:大学生时期是对学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道德修养观念对同学们一生 影响很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上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 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 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建设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遴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ˆ即 得,即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一般指人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 心有所得。即人们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把道德ˆ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 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见,道徳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 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词起源于拉丁语“摩里斯”( 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其义,也有规则和规 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意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 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 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二、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 的客观条件。道德是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其次人类自 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 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 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在道德的起源问题上,从古至今有不同的认识,只有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才真正的科学解释了道德的起源。 其他学说只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道德这种社会现象 (1)客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这种道德起源观也叫宗教神学道德起源观。这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ˆ、“神灵ˆ的启示。我们中国的 孔子把道德的起源归之为“天”!他说:“天生德于予。”意思是上天把圣德交给圣人,圣人再制定岀道德规范教导人 们。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家们认为道德源于上帝”,“神的启示。如基督教的摩西十戒”,诸如不杀人、不奸淫、不 偷盗、不贪不义之财等,都被认为是上帝的启示,(即神耶和华对摩西的启示)然后通过摩西向教民们宣讲道德禁 律。 这种道德起源观的实质,是假借天ˆ或ˆ神ˆ的意志把统治阶级的道徳法教神圣化,以愚弄、欺骗和统治被欺骗 者。“神启论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市场 (2)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先天固有的良知”。我国古代的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 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ˆ引伸岀来就是“仁、义、礼、智`四种最基本的道德。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意思就是说仁义之类的道德是人先天固有的良知,不是后天形成的。德国著名的哲学家 康德认为,道德观念是以抽象的人类理性为根源的,是先天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的 在康德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当代法国教育家鲍勒诺夫新提出 的朴素道德ˆ理论仍然认为:诚实、信赖、同情心、爱、关心等朴素道徳是基于人类本性的!是人的天性的流露。 这种“心本论的观点至今仍颇为流行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引言:大学生时期是对学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道德修养观念对同学们一生 影响很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上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 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 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建设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 得,即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一般指人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 心有所得。即人们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 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 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其义,也有规则和规 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意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 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 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二、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 的客观条件。道德是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其次,人类自 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 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 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在道德的起源问题上,从古至今有不同的认识,只有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才真正的科学解释了道德的起源。 其他学说只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道德这种社会现象。 (1) 客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这种道德起源观也叫宗教神学道德起源观。这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神灵”的启示。我们中国的 孔子把道德的起源归之为“天”!他说:“天生德于予。”意思是上天把圣德交给圣人,圣人再制定出道德规范教导人 们。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家们认为道德源于“上帝”,“神”的启示。如基督教的摩西“十戒”,诸如不杀人、不奸淫、不 偷盗、不贪不义之财等,都被认为是上帝的启示,(即神耶和华对摩西的启示)然后通过摩西向教民们宣讲道德禁 律。 这种道德起源观的实质,是假借“天”或“神”的意志把统治阶级的道德法教神圣化,以愚弄、欺骗和统治被欺骗 者。“神启论”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市场。 (2) 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先天固有的“良知”。我国古代的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 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引伸出来就是“仁、义、礼、智”四种最基本的道德。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意思就是说仁义之类的道德是人先天固有的良知,不是后天形成的。德国著名的哲学家 康德认为,道德观念是以抽象的人类理性为根源的,是先天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的。 在康德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当代法国教育家鲍勒诺夫新提出 的“朴素道德”理论仍然认为:诚实、信赖、同情心、爱、关心等朴素道德是基于人类本性的!是人的天性的流露。 这种“心本论”的观点至今仍颇为流行
(3)庸俗进化论的道德起源观 庸俗进化论者们试图以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证明人类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等都根源于动物界。如俄囯无政府主义创 始人克鲁沦特金认为,互助是自然规律,是进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动物具有的道德本能。 长期以来,国内外都曾有人认为自然界中的动物也有道德意识,如同情心”、“正义感∵、“忠于集体~¨等,这些与人 似乎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程度不同罢了。甚至有人还认为,蚂蚁和蜜蜂对集体的忠诚、勤劳和热忱比人类还 要高尚,人类应该以他们为自己的道德教师! 这种观点显然是十分荒唐的!荒唐在它否认了人的道徳意识的社会性,抹杀了人的道德意识与动物的本能反应的本 质区别!从而把道德说成是一种超社会的永恒的自然现象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自觉性!如果没了自觉性, 也就谈不上道德了!自觉性是人类所特有的、独有的 (4)旧日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旧唯物主义在历史上曾和宗教神学作了不调和的斗争。他们坚决否定天”、“神”、“上帝”等是道德的创造者,认为 人们的生理本能,即自然本性”,现实的生活条件和利益对于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如19世纪德国杰出的 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追求个人幸福和利益的愿望是道德的基础。道德不仅不能从神的意志中引出,而且 也不能从抽象的理性中引出。他说:“道德就是人的健康的完满的本性”。 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旧唯物主义道德起源观包含的合理的部分,但是,由于他们离开社会实践,离开一定的社会关 系,因此,他们所谈的人,只能是抽象的人,只能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解释道德的起源,看不到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对 道德的决定作用 由于旧唯物主义者用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所以终究不能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最后只能得出唯心主义 的结论。比如法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爱尔维修就认为自爱是人人共有的,永恒不变的人的自然本 性。爱尔维修还认为:在专制统治之下,人都是卑鄱的、欺诈的、恶劣的,而在自由的社会中生活,人则是坦率 的、忠诚的、人道的,人的性格上的这种差别,乃是在不同统治之下所受教育不同而形成的。这种观点,似乎有 定道理,不是把道德看成是人先天固有的现象。但是,它所说的社会环境,并不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是指 政治、法律制度,指教育的状况。结果还是用精神的原因去说明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最后于唯心主义晢学家殊途同 归了 可见,旧唯物主义者,仍然不能对道德的起源做岀科学的解释。 (5)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道德的起源既不是上帝的启示,也不是先天固有的 良知和人的自然本性。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在人类生产劳动和相互交往中逐步 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有三大内涵。 第一,道德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意识的产生。道德的基本问题就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 会、个人与自然界的利益关系问题。道德的使命就是调节以上这些利益关系。所以离开社会,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利 益关系,就是所谓道德不道德的问题。同时,道德的产生又必须以人类意识的产生为前提。如果一个人对于它所生 存的社会关系毫无意识,或者愚昧无知,那也不存在道德和不道德的问题了。 第二,道德形成的关键是社会分工的岀现和发展。在原始社会初期,原始人没有把个体与整体分开。那个时代,人 们生死与共,没有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也就不存在调节人们利益关系的要求。随着生产的发展, 内部出现分工,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个人的存在。社会的分工和交换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也出现了人与人之间、 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矛盾,这样也就产生了调节这些矛盾的自觉要求,于是便逐步形成了维护整体利益的义务观点 进而产生了权利和义务之类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最早的道德观念。虽然原始道德是简单朴素的,是与某些传统和习 惯风俗融为一体的,而且原始道德还带有幼稚,蒙昧,野蛮等不文明的性质,但是它却给后来发展成独立的意识形 态的道德作了功不可没的历史准备 第三,阶级的出现是道德发展成为独立意识形态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产生了私有制,人们 划分为不同的阶级,进入了阶级社会。于是开始有了阶级道德。阶级道德是人类发展到文明时代的最早标志。从发
(3) 庸俗进化论的道德起源观 庸俗进化论者们试图以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证明人类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等都根源于动物界。如俄国无政府主义创 始人克鲁沦特金认为,互助是自然规律,是进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动物具有的道德本能。 长期以来,国内外都曾有人认为自然界中的动物也有道德意识,如“同情心”、“正义感”、“忠于集体”等,这些与人 似乎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程度不同罢了。甚至有人还认为,蚂蚁和蜜蜂对集体的忠诚、勤劳和热忱比人类还 要高尚,人类应该以他们为自己的道德教师! 这种观点显然是十分荒唐的!荒唐在它否认了人的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抹杀了人的道德意识与动物的本能反应的本 质区别!从而把道德说成是一种超社会的永恒的自然现象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自觉性!如果没了自觉性, 也就谈不上道德了!自觉性是人类所特有的、独有的。 (4)旧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旧唯物主义在历史上曾和宗教神学作了不调和的斗争。他们坚决否定“天”、“神”、“上帝”等是道德的创造者,认为 人们的生理本能,即“自然本性”,现实的生活条件和利益对于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如19世纪德国杰出的 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追求个人幸福和利益的愿望是道德的基础。道德不仅不能从神的意志中引出,而且 也不能从抽象的理性中引出。他说:“道德就是人的健康的完满的本性”。 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旧唯物主义道德起源观包含的合理的部分,但是,由于他们离开社会实践,离开一定的社会关 系,因此,他们所谈的人,只能是抽象的人,只能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解释道德的起源,看不到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对 道德的决定作用。 由于旧唯物主义者用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所以终究不能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最后只能得出唯心主义 的结论。比如法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爱尔维修就认为自爱是人人共有的,永恒不变的人的自然本 性。爱尔维修还认为:在专制统治之下,人都是卑鄙的、欺诈的、恶劣的,而在自由的社会中生活,人则是坦率 的、忠诚的、人道的,人的性格上的这种差别,乃是在不同统治之下所受教育不同而形成的。这种观点,似乎有一 定道理,不是把道德看成是人先天固有的现象。但是,它所说的社会环境,并不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是指 政治、法律制度,指教育的状况。结果还是用精神的原因去说明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最后于唯心主义哲学家殊途同 归了。 可见,旧唯物主义者,仍然不能对道德的起源做出科学的解释。 (5)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道德的起源既不是上帝的启示,也不是先天固有的 良知和人的自然本性。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在人类生产劳动和相互交往中逐步 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有三大内涵。 第一,道德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意识的产生。道德的基本问题就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 会、个人与自然界的利益关系问题。道德的使命就是调节以上这些利益关系。所以离开社会,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利 益关系,就是所谓道德不道德的问题。同时,道德的产生又必须以人类意识的产生为前提。如果一个人对于它所生 存的社会关系毫无意识,或者愚昧无知,那也不存在道德和不道德的问题了。 第二,道德形成的关键是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在原始社会初期,原始人没有把个体与整体分开。那个时代,人 们生死与共,没有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也就不存在调节人们利益关系的要求。随着生产的发展, 内部出现分工,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个人的存在。社会的分工和交换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也出现了人与人之间、 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矛盾,这样也就产生了调节这些矛盾的自觉要求,于是便逐步形成了维护整体利益的义务观点, 进而产生了权利和义务之类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最早的道德观念。虽然原始道德是简单朴素的,是与某些传统和习 惯风俗融为一体的,而且原始道德还带有幼稚,蒙昧,野蛮等不文明的性质,但是它却给后来发展成独立的意识形 态的道德作了功不可没的历史准备。 第三,阶级的出现是道德发展成为独立意识形态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产生了私有制,人们 划分为不同的阶级,进入了阶级社会。于是开始有了阶级道德。阶级道德是人类发展到文明时代的最早标志。从发
展的观点看,阶级道徳的产生,无疑是人类道徳进步的表现,因为它毕竟取代了蒙昧,野蛮的原始道德。 (二)道德的本质 第一,道德是一种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 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道德是—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系。其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道徳是种非制度化规范,它与政治规 范、法律规范等制度化的规范不同;其二、道徳是-种非强制性规范,道徳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来贯彻,主要借 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其三、道德规范是—种内化规范,必须内化为良心才能够真正发挥社 会作用。 三、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 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 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认识功能: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状况以 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种方式(其他有政治和法律等)。道德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 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徳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徳实践积极塑造自身 的道德人格。 2调节功能: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 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由于利益的不同,难免会有一些纠 纷和矛盾,涉及到政治、法律的由政治、法律加以强制,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纠纷和矛盾需要化解,靠什么?靠 道德来调节。调节的主要形式是道德评价方式是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强调自我节制和自我牺牲,使 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然向“应然转化。如,“投桃报李”、六尺巷 的故事等。 3、教育功能:例如:雷锋、牛玉儒高尚的道德追求、敬业精神成为时代的榜样。 4、判断功能:依据社会普遍道德原则评价个人和社会活动行为。 除了上述主要功能,道德还具有导向、激励、辩护、沟通等功能,这些是道德的认识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 体现,都建立在上述功能的基础上。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徳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徳能够 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徳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 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 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就会阻碍社会的发 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对待道德既不能夸大它的作用,又不能贬低它的作用。它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意识 形态,但又不是高于一切、位于第一位的。夸大它的作用,容易陷入“道德万能论¨的错误之中。如中国封建时代就 夸大了道德的作用,非常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把道德视为人性的体现,而且把它看得比生命更可贵,族长甚至可 以因为人们没有遵守道德规范而直接将人处死。古人一贯追求圣贤人格境界,司马光的“德才论”“才德全尽'的圣 人;“德胜才的君子;“才胜德的小人;“才德兼亡的愚人(“德ˇ始终是高于“才的)。但后来个人的需求与道德 发生了根本冲突,就导致道德由崇高走向了道德的虚伪,出现了不少“说的是仁义道德,行的是男盗女娼”的不良社 会现象。道德最后反倒在许多领域失去了它应有的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展的观点看,阶级道德的产生,无疑是人类道德进步的表现,因为它毕竟取代了蒙昧,野蛮的原始道德。 (二) 道德的本质 第一,道德是一种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 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系。其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规范,它与政治规 范、法律规范等制度化的规范不同;其二、道德是一种非强制性规范,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来贯彻,主要借 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其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规范,必须内化为良心才能够真正发挥社 会作用。 三、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 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 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 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1.认识功能: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状况以 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其他有政治和法律等)。道德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 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积极塑造自身 的道德人格。 2.调节功能: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 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由于利益的不同,难免会有一些纠 纷和矛盾,涉及到政治、法律的由政治、法律加以强制,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纠纷和矛盾需要化解,靠什么?靠 道德来调节。调节的主要形式是道德评价,方式是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强调自我节制和自我牺牲,使 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然”向“应然”转化。如,“投桃报李”、六尺巷 的故事等。 3、教育功能:例如:雷锋、牛玉儒高尚的道德追求、敬业精神成为时代的榜样。 4、判断功能:依据社会普遍道德原则评价个人和社会活动行为。 除了上述主要功能,道德还具有导向、激励、辩护、沟通等功能,这些是道德的认识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 体现,都建立在上述功能的基础上。 (二) 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 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 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 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就会阻碍社会的发 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对待道德既不能夸大它的作用,又不能贬低它的作用。它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意识 形态,但又不是高于一切、位于第一位的。夸大它的作用,容易陷入“道德万能论”的错误之中。如中国封建时代就 夸大了道德的作用,非常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把道德视为人性的体现,而且把它看得比生命更可贵,族长甚至可 以因为人们没有遵守道德规范而直接将人处死。古人一贯追求圣贤人格境界,司马光的“德才论”:“才德全尽”的圣 人;“德胜才”的君子;“才胜德”的小人;“才德兼亡”的愚人(“德”始终是高于“才”的)。但后来个人的需求与道德 发生了根本冲突,就导致道德由崇高走向了道德的虚伪,出现了不少 “说的是仁义道德,行的是男盗女娼”的不良社 会现象。道德最后反倒在许多领域失去了它应有的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相反,忽略道德的作用,就容易陷入道德无用论”,也是不行和不幸的。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不道德的一百 年。两次世界大战将几十亿人口卷入战争,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伤亡,也造成战后人们精神的空虚和颓 废,如:性解放、性自由又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美国未婚少女妈妈10多年来已经达到1000多万,构 成了严峻的社会问题 五、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与此 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 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原始氏族社会的道德 原始氏族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因而原始道德也是道德发展的第一个历史类型。原始社会道德 的基本原则是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是以氏族为单位迸行的,个 人离开氏族是无法生存的,既不能抵抗大自然的压力,也不能防御其他氏族的侵袭。个人的安全和利益与氏族的整 体紧密相连。这样,维护氏族的共同利益、个人服从集体就成为原始社会人们共同的道德行为准则 在原始氏族社会,主要的道德规范就是互助和平等。达尔文在他的《旅行记》中说,生活在南美洲的火地岛人,直 到19世纪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在他们中间,一切都是平均分配的,即使是在饥荒最严重的年月,假如他们发现一 条搁浅的鲸鱼,纵使饥的快要死了,也绝不触动它-一下,而是跑回去向氏族成员报告,然后由年长者将鲸鱼平均分 配。再有,如果你送给火地岛人一床被子,他也会照着伙伴的人数,分割成若干份!平等和互助,这就是原始人的 基本道德规范。 原始人的基本道德观念是正义。原始人的正义观念起源于血亲报仇。原始人所谓的正义,就是以打还打,以伤还 伤,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就是同等的报复原则。这种观念出于集体自我保护的需要 原始道德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简单,朴素。如列宁所说:在原始社会中,实际上是“风俗的统治”,“公共联系、社会 本身、纪律以及劳动规则全靠习惯和传统的力量来维持” 原始道德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调节手段的权威性。这一点是以后所有阶级社会的所有阶级道德望尘莫及的。在原始氏 族社会,氏族的秩序靠首领或妇女的威信来维持,族长、酋长的威望非常之高。恩格斯说,那时候,“酋长在氏族 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义性质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类纯朴道德的高峰。 原始道德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它虽然简单、纯朴,但却带有蒙昧、野蛮的性质。比如,在当时的生活中,吃人、杀俘 虏、群婚(最初兄弟姐妺间的性交)等,在当时,都被认为是道德的。这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种反映,是人类 尚未开化的表现。所以我们说,原始社会的纯朴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中的最低的阶段。 2奴隶社会的道德 在奴隶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定着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性质。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维 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服从和人身依附关系。奴隶主对奴隶的任何奴役、买卖、虐待以至随意杀害都被视为合乎道 德的行为,而奴隶的任何反抗言行则都被看作是大逆不道。 在奴隶社会中,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轻视妇女是重要的道德规范。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从来不劳动,并把体力劳动看作是卑贱的事情。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时期,不仅仅奴隶 主鄙视劳动,而且自由民也以体力劳动为耻辱。至于对妇女的歧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样的。例如在原始社 会中希腊妇女在部落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而到了古希腊的奴隶制时,就完全不同了。妇女未成年时完全从属于父 母,长大出嫁后从属于丈夫,如果丈夫死了则从属于儿子。妇女不得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一般也不得接受任何教 育。妇女对丈夫必须绝对忠诚,如果丧失贞操即要以命抵债,或者被卖为奴隶;而男子的一夫多妻却是合法的。 为了维护奴隶制度,等级制度和人身的隶属关系,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如在西方有著 名的智慧、勇敢、节制和公正的所谓的四大德性;在中国奴隶社会则有忠、礼、孝、智、仁、勇、义等道德范畴。 3封建社会的道德 在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徳,规定着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性质。 维护地主阶级的专制制度和宗法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相反,忽略道德的作用,就容易陷入“道德无用论”,也是不行和不幸的。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不道德的一百 年。两次世界大战将几十亿人口卷入战争,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伤亡,也造成战后人们精神的空虚和颓 废,如:性解放、性自由又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美国未婚少女妈妈10多年来已经达到1000多万,构 成了严峻的社会问题。 五、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与此 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 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1.原始氏族社会的道德 原始氏族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因而原始道德也是道德发展的第一个历史类型。原始社会道德 的基本原则是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是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的,个 人离开氏族是无法生存的,既不能抵抗大自然的压力,也不能防御其他氏族的侵袭。个人的安全和利益与氏族的整 体紧密相连。这样,维护氏族的共同利益、个人服从集体就成为原始社会人们共同的道德行为准则。 在原始氏族社会,主要的道德规范就是互助和平等。达尔文在他的《旅行记》中说,生活在南美洲的火地岛人,直 到19世纪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在他们中间,一切都是平均分配的,即使是在饥荒最严重的年月,假如他们发现一 条搁浅的鲸鱼,纵使饥的快要死了,也绝不触动它一下,而是跑回去向氏族成员报告,然后由年长者将鲸鱼平均分 配。再有,如果你送给火地岛人一床被子,他也会照着伙伴的人数,分割成若干份!平等和互助,这就是原始人的 基本道德规范。 原始人的基本道德观念是正义。原始人的正义观念起源于血亲报仇。原始人所谓的正义,就是以打还打,以伤还 伤,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就是同等的报复原则。这种观念出于集体自我保护的需要。 原始道德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简单,朴素。如列宁所说:在原始社会中,实际上是“风俗的统治”,“公共联系、社会 本身、纪律以及劳动规则全靠习惯和传统的力量来维持”。 原始道德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调节手段的权威性。这一点是以后所有阶级社会的所有阶级道德望尘莫及的。在原始氏 族社会,氏族的秩序靠首领或妇女的威信来维持,族长、酋长的威望非常之高。恩格斯说,那时候,“酋长在氏族 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义性质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类纯朴道德的高峰。 原始道德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它虽然简单、纯朴,但却带有蒙昧、野蛮的性质。比如,在当时的生活中,吃人、杀俘 虏、群婚(最初兄弟姐妹间的性交)等,在当时,都被认为是道德的。这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一种反映,是人类 尚未开化的表现。所以我们说,原始社会的纯朴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中的最低的阶段。 2.奴隶社会的道德 在奴隶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定着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性质。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维 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服从和人身依附关系。奴隶主对奴隶的任何奴役、买卖、虐待以至随意杀害都被视为合乎道 德的行为,而奴隶的任何反抗言行则都被看作是大逆不道。 在奴隶社会中,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轻视妇女是重要的道德规范。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从来不劳动,并把体力劳动看作是卑贱的事情。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时期,不仅仅奴隶 主鄙视劳动,而且自由民也以体力劳动为耻辱。至于对妇女的歧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样的。例如在原始社 会中希腊妇女在部落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而到了古希腊的奴隶制时,就完全不同了。妇女未成年时完全从属于父 母,长大出嫁后从属于丈夫,如果丈夫死了则从属于儿子。妇女不得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一般也不得接受任何教 育。妇女对丈夫必须绝对忠诚,如果丧失贞操即要以命抵债,或者被卖为奴隶;而男子的一夫多妻却是合法的。 为了维护奴隶制度,等级制度和人身的隶属关系,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如在西方有著 名的智慧、勇敢、节制和公正的所谓的四大德性;在中国奴隶社会则有忠、礼、孝、智、仁、勇、义等道德范畴。 3.封建社会的道德 在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规定着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性质。 维护地主阶级的专制制度和宗法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在封建社会中,帝王是全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和最高的政治统治者。皇帝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往下分封,从 而构成一个极其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人分五等(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官分九品, 即九级。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他就是国家的代表,权力的象征。全国所有的人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不得违抗, 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在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 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封建道德规范甚多,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对封建统治者来说,只要人人 做到忠,孝,他们就会江山永固。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非常强调忠孝。《忠经》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 所覆,莫大于忠”。《孝经》说:“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宋朝以后,更把忠孝绝对化了,提出‘君叫臣 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口号 男尊女卑,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也是封建道徳的重要规范。在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在最底层。她们除了受神权, 族权,政权的支配外,还受夫权的束缚。“夫为妻纲与君为臣纲和父为子纲”(三纲”)同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 范,除了“三纲还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也是封建社会提倡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封建统 治者大肆鼓吹读书做官和光宗耀祖的道德观念,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书中自有干钟粟等,他们把体力劳动看作是十分卑下的事情,把劳动人民看作是下等人。这是历史的倒退。 封建道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封建道德与宗教结合,这在西方尤为突岀;二是封建道德与法律结合,这就是封 建道德更为残酷,使劳动人民不敢越雷池一步。由于以上的两个特点,就使封建道德更加具有理论色彩,封建地主 阶级的知识分子把它系统化,条理化,因而更具欺骗性 不过同奴隶社会的道德相比,封建道德也有进步的一面。如奴隶社会的奴隶主任意杀害奴隶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 而封建社会至少在表面上是谴责这种行为的。此外,封建道德也比较强调和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就形成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和 无产阶级的道德。但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道德规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 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资产阶级的基本原则。 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上夺取政权,曾激烈地抨击封建道德以及宗教神学 道德。从而引申出利己主义的道法原则。合理利己主义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合理利己主义就是在追求个人的利益 和幸福的时候,必须兼顾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兼顾他人是手段,为了自己才是目的。其实质就是极端自私自利的个 人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自私自利是资本家普遍奉行的原则,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资产阶级把宗教 的虔诚、骑土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金钱万能,有钱就有法是资产阶级道德最基本的规范。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一切都可以作为等价交换的商品,因此,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金钱便成为主宰 切、高于一切的圣物。这种金钱拜物教使人们的思想感性、志向等都化为金钱。一切是非善恶都以能否获得金钱为 标准。恩格斯就曾深刻指出: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 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 苦。列宁也指出:“做事就是为了挣钱——这是资本主义的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 种金钱关系。电影《百万英镑》就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这种关系。主人公亨利亚当,衣衫褴褛,到处受到鄙视和冷 遇,然而,当他出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时,马上得到热情地款待和令人肉麻的阿谀奉承。在资本主义社会 里,道德的其他方面,如良心、荣誉、信仰、爱情等,也无一不融化在金钱里。 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重要的道德规范。 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这既是他们的政治口号,也是他们的道德规 范。所谓“自由”,不但是人身自由,而且被理解为公民的各种政治的和社会的权利。所谓平等”,就是在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所谓博爱”,是指爱同类。这些都是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和等价交换关系在观念 上的反映。资产阶级所讲的“自由”、“平等”、博爱”,虽然打着全人类的旗号,而实际上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 性。实际上,在资本主义世界里,“自由”只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自由”;“平等”只是表面上劳动力价格的“平
在封建社会中,帝王是全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和最高的政治统治者。皇帝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往下分封,从 而构成一个极其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人分五等(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官分九品, 即九级。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他就是国家的代表,权力的象征。全国所有的人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不得违抗, 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在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 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封建道德规范甚多,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对封建统治者来说,只要人人 做到忠,孝,他们就会江山永固。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非常强调忠孝。《忠经》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 所覆,莫大于忠”。《孝经》说:“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宋朝以后,更把忠孝绝对化了,提出“君叫臣 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口号。 男尊女卑,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也是封建道德的重要规范。在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在最底层。她们除了受神权, 族权,政权的支配外,还受夫权的束缚。“夫为妻纲”与“君为臣纲”和“父为子纲”(“三纲”)同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 范,除了“三纲”还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也是封建社会提倡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封建统 治者大肆鼓吹读书做官和光宗耀祖的道德观念,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等,他们把体力劳动看作是十分卑下的事情,把劳动人民看作是下等人。这是历史的倒退。 封建道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封建道德与宗教结合,这在西方尤为突出;二是封建道德与法律结合,这就是封 建道德更为残酷,使劳动人民不敢越雷池一步。由于以上的两个特点,就使封建道德更加具有理论色彩,封建地主 阶级的知识分子把它系统化,条理化,因而更具欺骗性。 不过同奴隶社会的道德相比,封建道德也有进步的一面。如奴隶社会的奴隶主任意杀害奴隶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 而封建社会至少在表面上是谴责这种行为的。此外,封建道德也比较强调和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就形成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和 无产阶级的道德。但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道德规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 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资产阶级的基本原则。 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上夺取政权,曾激烈地抨击封建道德以及宗教神学 道德。从而引申出利己主义的道法原则。合理利己主义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合理利己主义就是在追求个人的利益 和幸福的时候,必须兼顾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兼顾他人是手段,为了自己才是目的。其实质就是极端自私自利的个 人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自私自利是资本家普遍奉行的原则,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资产阶级把宗教 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金钱万能,有钱就有法是资产阶级道德最基本的规范。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一切都可以作为等价交换的商品,因此,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金钱便成为主宰一 切、高于一切的圣物。这种金钱拜物教使人们的思想感性、志向等都化为金钱。一切是非善恶都以能否获得金钱为 标准。恩格斯就曾深刻指出: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 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 苦。列宁也指出:“做事就是为了挣钱——这是资本主义的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 种金钱关系。电影《百万英镑》就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这种关系。主人公亨利亚当,衣衫褴褛,到处受到鄙视和冷 遇,然而,当他出示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时,马上得到热情地款待和令人肉麻的阿谀奉承。在资本主义社会 里,道德的其他方面,如良心、荣誉、信仰、爱情等,也无一不融化在金钱里。 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重要的道德规范。 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这既是他们的政治口号,也是他们的道德规 范。所谓“自由”,不但是人身自由,而且被理解为公民的各种政治的和社会的权利。所谓“平等”,就是在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所谓“博爱”,是指爱同类。这些都是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和等价交换关系在观念 上的反映。资产阶级所讲的“自由”、“平等”、“博爱”,虽然打着全人类的旗号,而实际上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 性。实际上,在资本主义世界里,“自由”只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自由”;“平等”只是表面上劳动力价格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