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明确维护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 的基本手段,即道德和法律 2、认真学习社会公德的内容,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积极促进 和谐社会的构建。 3、使学生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正确把握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自 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教学重点】 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3、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4、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如何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教学课时】6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本章的教学方法应是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本章中第 节理论性教强,拟以教师讲授为主,第二、三节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在讲授过程中可辅以倾听与分享活动 案例讨论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进行互动。各节的教学时间安排如下: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 共6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 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基本上是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即使发生公共 生活也是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在近代乃至我们建国初期,以至改革开放以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在特定的范围 内,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就是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公共生活究竟是什么?具有什么特点?自古以来公共生活都具 有什么基本特点。这是我们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请大家想一想,人们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公共生活中,在公共生活中,你经历过不讲社会公德的事吗?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这一节是全章的基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公共生活的特点是什么?比较一下和私人生活的差别。这两者是相互对应 的两个方面。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的界限,具有社会性、公开性和透明性的特点,这方面的道德建设叫社会公德 是在社会公共场所起作用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和影响他人的关联性。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 重要性更加凸显。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使以前难以想象的洲际交往成为普通的事情。1920年,16岁的邓小平 留学法国,从重庆到上海,乘船走了8天,从上海到马赛,整整颠簸了39天。今天,任何一个国际航空公司的飞机 在17小时内,都可以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使人们可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 知天下事。”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 崭新的阶段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 私人生活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明确维护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 的基本手段,即道德和法律。 2、认真学习社会公德的内容,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积极促进 和谐社会的构建。 3、使学生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正确把握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自 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教学重点】 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3、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4、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如何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教学课时】6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本章的教学方法应是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本章中第一 节理论性教强,拟以教师讲授为主,第二、三节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在讲授过程中可辅以倾听与分享活动、 案例讨论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进行互动。各节的教学时间安排如下: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 共6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 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基本上是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即使发生公共 生活也是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在近代乃至我们建国初期,以至改革开放以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在特定的范围 内,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就是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公共生活究竟是什么?具有什么特点?自古以来公共生活都具 有什么基本特点。这是我们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请大家想一想,人们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公共生活中,在公共生活中,你经历过不讲社会公德的事吗?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这一节是全章的基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公共生活的特点是什么?比较一下和私人生活的差别。这两者是相互对应 的两个方面。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的界限,具有社会性、公开性和透明性的特点,这方面的道德建设叫社会公德, 是在社会公共场所起作用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和影响他人的关联性。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 重要性更加凸显。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使以前难以想象的洲际交往成为普通的事情。1920年,16岁的邓小平 留学法国,从重庆到上海,乘船走了8天,从上海到马赛,整整颠簸了39天。今天,任何一个国际航空公司的飞机 在17小时内,都可以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使人们可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 知天下事。”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 崭新的阶段。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 1、私人生活
(1)什么是私人生活:私人生活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是家庭内部的事,是个人活动;从另- 个角度说就是不对别人产生直接影响和关系,是小范围的私事。它和公共场所不同。 (2)私人生活的特点:私人生活的领域主要是家庭和个人活动,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隐秘性。私人生活中的是非 判断讲究个人私德,现在主要是家庭方面,称为家庭美德 2、公共生活 (1)什么是公共生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 (2)公共生活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3)公共生活的发展历程 人类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公共生活开始萌芽)--农业社会(公共生活较大发展) 工业社会(公共生活得到极大的扩展)以及当代社会生活扩展的促进要素不同阶段 (4)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由于交通工具的发达,人们出行方便了,活动范围必然也增加了。人们有时间就会出去旅 游,国内外都很方便。周末去郊游,到公园玩,参观博物馆,商场购物,看电影、音乐会,健身去游泳馆,练瑜珈 等等,来朋友、过生日到饭店。公共活动场所增加了,更多的人从家庭中走出来参与公共场所的活动,同样一件事 情,你在自己家里可能是允许的,比如不讲卫生乱放东西,但是在公共场所就不允许了,因为它会影响别人。这是 公共生活的社会性和其他人的关联性所决定的。因而,社会活动的范围也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 园、集体宿舍等,发展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的虚拟世界等 ②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昔日的熟人交往转向了生人交往,社会对规范的要求增加了。传统的交往以血缘、地域 社会生活(同学同事)关系为主,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活动范围狭小,随着社会的进步,交往对象打破了原来的限 制,要更多地与生人交往,要善于与生人交往,无论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公共秩序的构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因 此,以往的社会交往的对象也从以往熟人社会到现在陌生人社会”,与陌生人打交道。 ③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活动内容和方式多样,以前简单单一,锻炼身体、打扑克娱乐,现在多了,看电视、上 网、旅游、娱乐、参观。场合方式都变得多样,这也提高了对公共管理的要求,对公共设施的要求,满足人们的多 样性。以往的活动方式发展为现在的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 网冲浪等多种方式 案例分析 村民张某举办婚礼,邀请亲朋好友在家中聚会,唱卡拉OK和跳舞至深夜,时常大喊大叫。周围邻居无法正常休 息,多次与他交涉无效,张某认为这是个人自由,他人无权干涉。你是怎样认为的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无规矩不成方囻,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列 宁曾经说过,即使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也存在着ˆ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干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 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一)公共秩序 1、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 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 2、公共秩序 (1)公共秩序的含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公共秩序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等。 3、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如果人们各行其是,随心所欲,那就没有公共秩序,也谈不上 发展,更不用说和谐了。有序的生活是和谐社会的需要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随着生产和生活互相渗透 交融,公共生活秩序容易对生产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我们距离这一点有差距,制假贩假,欺骗,三角债。不遵守社
(1)什么是私人生活:私人生活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是家庭内部的事,是个人活动;从另一 个角度说就是不对别人产生直接影响和关系,是小范围的私事。它和公共场所不同。 (2)私人生活的特点:私人生活的领域主要是家庭和个人活动,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隐秘性。私人生活中的是非 判断讲究个人私德,现在主要是家庭方面,称为家庭美德。 2、公共生活 (1) 什么是公共生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 (2) 公共生活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3) 公共生活的发展历程 人类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公共生活开始萌芽)-----农业社会(公共生活较大发展)--- --工业社会(公共生活得到极大的扩展)以及当代社会生活扩展的促进要素不同阶段。 (4)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①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由于交通工具的发达,人们出行方便了,活动范围必然也增加了。人们有时间就会出去旅 游,国内外都很方便。周末去郊游,到公园玩,参观博物馆,商场购物,看电影、音乐会,健身去游泳馆,练瑜珈 等等,来朋友、过生日到饭店。公共活动场所增加了,更多的人从家庭中走出来参与公共场所的活动,同样一件事 情,你在自己家里可能是允许的,比如不讲卫生乱放东西,但是在公共场所就不允许了,因为它会影响别人。这是 公共生活的社会性和其他人的关联性所决定的。因而,社会活动的范围也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 园、集体宿舍等,发展到新兴的证劵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的虚拟世界等。 ②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昔日的熟人交往转向了生人交往,社会对规范的要求增加了。传统的交往以血缘、地域、 社会生活(同学同事)关系为主,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活动范围狭小,随着社会的进步,交往对象打破了原来的限 制,要更多地与生人交往,要善于与生人交往,无论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公共秩序的构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因 此,以往的社会交往的对象也从以往“熟人社会”到现在“陌生人社会”,与陌生人打交道。 ③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活动内容和方式多样,以前简单单一,锻炼身体、打扑克娱乐,现在多了,看电视、上 网、旅游、娱乐、参观。场合方式都变得多样,这也提高了对公共管理的要求,对公共设施的要求,满足人们的多 样性。以往的活动方式发展为现在的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 网冲浪等多种方式。 案例分析 村民张某举办婚礼,邀请亲朋好友在家中聚会,唱卡拉OK和跳舞至深夜,时常大喊大叫。周围邻居无法正常休 息,多次与他交涉无效,张某认为这是个人自由,他人无权干涉。你是怎样认为的?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列 宁曾经说过,即使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也存在着“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 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一) 公共秩序 1、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 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 2、公共秩序 (1)公共秩序的含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公共秩序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等。 3、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如果人们各行其是,随心所欲,那就没有公共秩序,也谈不上 发展,更不用说和谐了。有序的生活是和谐社会的需要。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随着生产和生活互相渗透 交融,公共生活秩序容易对生产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我们距离这一点有差距,制假贩假,欺骗,三角债。不遵守社
会秩序,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如网上购物,缺少诚信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但是其造成的信任缺乏却影响到 行业的发展。盗版光盘泛滥,造成很人有人敢投入生产正版光盘,如果效益好立马被盗版。所以大多数国内光盘生 产是不敢投入的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包含着对秩序的要求,人们生活 质量需要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个人权利的保护 哪些因素影响生活质量?是个人收入的高低吗?有钱可以买房子、买车子,然后生活质量就会很好了吗?我们细 想一想,仅仅有这些还不够,而且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生活地区的治安状况,我们所处社会的安定秩序,如果大家 离开住宅总是担心被盗窃,被抢劫,这样的生活质量能说是高的吗?如果大家出门坐车总是遇到争抢坐位,吵架, 说话不文明等等行为,我们的心情能愉快吗?我们的生活能有质量吗?所以说,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 于家庭成员的和谐,收入的高低,还取决于公共生活的质量,取决于公共场所秩序的好坏。自从91!事件后美国人 的生活质量被大幅度降低,没有安全感了,过节时常常接到警报,地铁中也有广告:如果发现可疑物品请拨打11 22。生活在这样的恐惧感中生活质量还谈得上吗?所以联合国的社会权利发展中提出首先摆脱贫穷和疾病,后来又 提出摆脱恐惧感,追求安定感、幸福感。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文明程度、秩序意识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现 代化也包括人的思想意识的现代化 泰坦尼克号中感人的一幕,就是在灾难来临时贵族们依然保持生命的尊严,有人恐惧和混乱,也有人依然演奏 或是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危机时刻的表现表明了人们的道德修养。此外9事件中也岀现了这样的情景,非常 有秩序,人们排队从电梯一侧往下走,消防队员从另一侧往上冲,互不影响,给盲人让路,妇女孩子得到照顾。表 现出了一个民族整体的良好的文明程度 案例讨论 1、我国派出上百名记者采访德国世界杯,阵容庞大。然而,少数记者倒卖采访球票,引起国际足联不满,致使中 国媒体后来提出的许多采访票申请被拒绝。结果不少记者无法进λ现场,只能在球场外的新闻中心观看大屏幕。导 致正常的工作都没法做了 2、有个中国人在华盛顿航空博物馆参观。在电梯上,他看到_位非洲裔小孩的卷发,顿生好奇,便伸手抚弄起 来。他没有注意到,旁边一位女土随即拔通了手机。走出电梯,在大厅参观不到两分钟,一位警察走来,不由分说 将他带走:据事后了解,他被指控企图性骚扰。等待他的,不仅仅是行程被迫中断,还有警方的讯问,直至官司。 3、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对携带动植物产品入境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可一些中国游客明知故犯—他们想给远 在异乡他国的亲友带去国内的土特产品。结果多数人被查出,情节严重的还被拘押多时。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 做法并不可取,后果更是得不偿失:有的被罚款,有的受到警告,还有的在再次申请时被拒绝 4、2008年许多人到法国巴黎观摩中国年ˆ活动。在埃菲尔铁塔上,一群中国游客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地上电梯。 电梯因为超载发出警告声,大家不是谦让着下来几个人,而是你推我搡起哄着让别人下去。里面的几个外国游客气 愤地挤了出来。我们的同胞不但没有自责,反而哈哈大笑。超载是很危险的,不为了国家形象,不为了文明,你至 少也得考虑考虑自身的安全 5、在山西省一所中学里,学生们正在上课。忽然一声沉闷的响声(附近在开山爆破),教学楼开始晃动,就听外 面有人喊:“地震了!”这时学生们惊慌失措奔岀教室,纷纷冲冋楼梯。拥挤中,一个学生被挤倒,紧接着倒下 片,其他人纷纷被推挤着从他们身上走过这次事故造成一人当场死亡,一人送往医院死亡,三人重伤,多人轻 伤。 6、四川安县桑早中学2200名师生在1分36秒内逃离摇摇欲坠的教学楼,安全撤离到操场,而无人受伤,可真是 创造了生命潜能的奇迹! 讨论:社会公共场所靠什么来维持和维护呢? 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一)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风俗、礼仪、宗教教规、戒律、纪律、道德、法律等)
会秩序,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如网上购物,缺少诚信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但是其造成的信任缺乏却影响到 行业的发展。盗版光盘泛滥,造成很人有人敢投入生产正版光盘,如果效益好立马被盗版。所以大多数国内光盘生 产是不敢投入的。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包含着对秩序的要求,人们生活 质量需要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个人权利的保护。 哪些因素影响生活质量?是个人收入的高低吗?有钱可以买房子、买车子,然后生活质量就会很好了吗?我们细 想一想,仅仅有这些还不够,而且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生活地区的治安状况,我们所处社会的安定秩序,如果大家 离开住宅总是担心被盗窃,被抢劫,这样的生活质量能说是高的吗?如果大家出门坐车总是遇到争抢坐位,吵架, 说话不文明等等行为,我们的心情能愉快吗?我们的生活能有质量吗?所以说,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 于家庭成员的和谐,收入的高低,还取决于公共生活的质量,取决于公共场所秩序的好坏。自从911事件后美国人 的生活质量被大幅度降低,没有安全感了,过节时常常接到警报,地铁中也有广告:如果发现可疑物品请拨打1112 22。生活在这样的恐惧感中生活质量还谈得上吗?所以联合国的社会权利发展中提出首先摆脱贫穷和疾病,后来又 提出摆脱恐惧感,追求安定感、幸福感。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文明程度、秩序意识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现 代化也包括人的思想意识的现代化。 泰坦尼克号中感人的一幕,就是在灾难来临时贵族们依然保持生命的尊严,有人恐惧和混乱,也有人依然演奏, 或是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危机时刻的表现表明了人们的道德修养。此外911事件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非常 有秩序,人们排队从电梯一侧往下走,消防队员从另一侧往上冲,互不影响,给盲人让路,妇女孩子得到照顾。表 现出了一个民族整体的良好的文明程度 案例讨论: 1、我国派出上百名记者采访德国世界杯,阵容庞大。然而,少数记者倒卖采访球票,引起国际足联不满,致使中 国媒体后来提出的许多采访票申请被拒绝。结果不少记者无法进入现场,只能在球场外的新闻中心观看大屏幕。导 致正常的工作都没法做了。 2、有个中国人在华盛顿航空博物馆参观。在电梯上,他看到一位非洲裔小孩的卷发,顿生好奇,便伸手抚弄起 来。他没有注意到,旁边一位女士随即拨通了手机。走出电梯,在大厅参观不到两分钟,一位警察走来,不由分说 将他带走:据事后了解,他被指控企图性骚扰。等待他的,不仅仅是行程被迫中断,还有警方的讯问,直至官司。 3、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对携带动植物产品入境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可一些中国游客明知故犯——他们想给远 在异乡他国的亲友带去国内的土特产品。结果多数人被查出,情节严重的还被拘押多时。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 做法并不可取,后果更是得不偿失:有的被罚款,有的受到警告,还有的在再次申请时被拒绝。 4、2008年,许多人到法国巴黎观摩“中国年”活动。在埃菲尔铁塔上,一群中国游客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地上电梯。 电梯因为超载发出警告声,大家不是谦让着下来几个人,而是你推我搡起哄着让别人下去。里面的几个外国游客气 愤地挤了出来。我们的同胞不但没有自责,反而哈哈大笑。超载是很危险的,不为了国家形象,不为了文明,你至 少也得考虑考虑自身的安全。 5、在山西省一所中学里,学生们正在上课。忽然一声沉闷的响声(附近在开山爆破),教学楼开始晃动,就听外 面有人喊:“地震了!”这时学生们惊慌失措奔出教室,纷纷冲向楼梯。拥挤中,一个学生被挤倒,紧接着倒下一 片,其他人纷纷被推挤着从他们身上走过……这次事故造成一人当场死亡,一人送往医院死亡,三人重伤,多人轻 伤。 6、四川安县桑早中学2200名师生在1分36秒内逃离摇摇欲坠的教学楼,安全撤离到操场,而无一人受伤,可真是 创造了生命潜能的奇迹! 讨论:社会公共场所靠什么来维持和维护呢?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一)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风俗、礼仪、宗教教规、戒律、纪律、道德、法律等)
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最初是自发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便愈加 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原始社会,原始人主要以图腾崇拜、禁忌、风俗等形式作为共同生活中 必须遵守的规则。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一些在长期公共生活 形成的、得到社会成员广泛认可的规范以民间风俗、礼仪和宗教教规、戒律形式继续发挥着作用;另一方面,一些 公共生活中的基本秩序及其规范开始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以强制的方式对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作出限制和规 定,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 定和经济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 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 靠道德,也靠法律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社会生活是纷繁复 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因而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 的。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堿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而且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总之,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 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知荣明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两种基本手段——即道德与法律 (1)两者共同目标是什么? 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两者的作用有何不同 法律的作用有: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广泛,它能调整许 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社会生活多方面和人们精神世界,可道德的实践规约作用是弱势和有限的,它作用的方 式主要靠社会舆论的褒贬和劝说,依赖良心的自我把持和自由意志的高度自觉,它不像法律有社会强力机构的支 撑,有明细精确的条文,有具体而现实的处罚措施。对于心地善良者,道徳会起到巨大的鼓舞与鞭策作用,但对于 顽劣不化者,除了言论上的谴责外,还要运用法律来惩罚,因此说:“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法律则以“他律ˆ的 形式体现了道德的基本精神。如果说道德是法治的道义基础和精神保证,法律则是道徳得以实施的制度保障 (3)两者既有区别又是互补的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 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法是权力规范,是应该目必须如何的行为规范,且是有组织的强制;道德则是非权力规范,是 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行为规范,且是无组织的强制。道德所规范的是每个人的全部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而法所规 法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即那些具有重大社会效用的行为。如不应该杀人”、“应该给老弱病残让位”。狄骥 说:“—种道德规则或经济规则是在组成一定社会集团的个人一致或几乎—致地具有这样感觉,认为如果不使用社 会的强力来保障这种规则,则社会连带关系就会受到严重危害时才成为法律规则”。 法律和道徳都是一种强制性规范。强制,有肉体强制,如各种刑罚;也有行政强制,如各种处分;还有舆论强 制。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徳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 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徳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 要靠法律。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进入阶级 社会以后,法律和道德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力量。法律中包含有道徳,道徳规范中也具有法律的内 谷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案例:外国人的社会公德 新加坡: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拋杂物、随地吐痰,禁止在地铁里吃东西,否则罚款。在禁烟区吸烟者及失职的管理 人员,属初犯的,罚款1000元(新加坡币,下同)以下,重犯者被罚款高达2000元。上公厕如不冲水,受批评,若
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最初是自发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便愈加 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原始社会,原始人主要以图腾崇拜、禁忌、风俗等形式作为共同生活中 必须遵守的规则。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一些在长期公共生活 形成的、得到社会成员广泛认可的规范以民间风俗、礼仪和宗教教规、戒律形式继续发挥着作用;另一方面,一些 公共生活中的基本秩序及其规范开始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以强制的方式对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作出限制和规 定,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 定和经济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 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 靠道德,也靠法律。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社会生活是纷繁复 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因而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 的。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而且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总之,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 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知荣明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两种基本手段——即道德与法律。 (1)两者共同目标是什么? 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两者的作用有何不同。 法律的作用有: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广泛,它能调整许 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社会生活多方面和人们精神世界,可道德的实践规约作用是弱势和有限的,它作用的方 式主要靠社会舆论的褒贬和劝说,依赖良心的自我把持和自由意志的高度自觉,它不像法律有社会强力机构的支 撑,有明细精确的条文,有具体而现实的处罚措施。对于心地善良者,道德会起到巨大的鼓舞与鞭策作用,但对于 顽劣不化者,除了言论上的谴责外,还要运用法律来惩罚,因此说:“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法律则以“他律”的 形式体现了道德的基本精神。如果说道德是法治的道义基础和精神保证,法律则是道德得以实施的制度保障。 (3)两者既有区别又是互补的。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 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法是权力规范,是应该且必须如何的行为规范,且是有组织的强制;道德则是非权力规范,是 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行为规范,且是无组织的强制。道德所规范的是每个人的全部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而法所规 法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即那些具有重大社会效用的行为。如“不应该杀人”、“应该给老弱病残让位”。狄骥 说:“一种道德规则或经济规则是在组成一定社会集团的个人一致或几乎一致地具有这样感觉,认为如果不使用社 会的强力来保障这种规则,则社会连带关系就会受到严重危害时才成为法律规则”。 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种强制性规范。强制,有肉体强制,如各种刑罚;也有行政强制,如各种处分;还有舆论强 制。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 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 要靠法律。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进入阶级 社会以后,法律和道德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力量。法律中包含有道德,道德规范中也具有法律的内 容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案例:外国人的社会公德 新加坡: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抛杂物、随地吐痰,禁止在地铁里吃东西,否则罚款。在禁烟区吸烟者及失职的管理 人员,属初犯的,罚款1000元(新加坡币,下同)以下,重犯者被罚款高达2000元。上公厕如不冲水,受批评,若
再犯,名字连同照片将会上报纸 1994年,18岁的美国青年费伊在新加坡损坏岀租车,向停放的岀租车扔鸡蛋、摘牌照,结果被判处有期徒刑,连当 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出面说情也无济于事。 朝鲜:平壤多雪,每逢一夜大雪过后,次日清晨,居民不用动员自觉拥向马路,清扫积雪。排长队上公共汽车。街 道干净整洁,不见杂物。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向身边驶过的外宾车辆举手行礼或鞠躬致意,使人感到,朝鲜确实堪称 礼仪之帮、文明之国 约旦:每年4至5月间,首都安曼的居民都要参加公益劳动,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垃圾。还乐于助人。 韩国:韩国人的特点是爱国,以使用国产品自豪。政府重视倡导精神文明,严惩那些伤风败俗、有损国格的行为 996年月,在泰国边境发生的5名韩国游客捕杀野生熊被泰国当局逮捕的事件曝光后,韩国总理李寿成认为这丟尽 了朝国人的脸,于是立即下令外交部严厉制裁这5名在外国出丑和犯法的人,以端正风气 瑞典:在富国瑞典,节俭之风十分盛行,行贿、受贿的现象十分鲜见。举行各种会议,大都是咖啡一杯,有的再备 些点心。红包、礼品之类是十分少见的。对来访者极少送纪念品,即使非赠送不可,其价值最多也只相当于当地人 一两个小时的工资。如果双方是公务上的关系,即使送一瓶酒也属贿赂行为。瑞典贿赂现象极少见的原因:一是大 家都比较富裕,不追求奢侈生活,没有必要再贪贿赂小便宜;二是国家颁布了严厉的反贿赂法;三是对贿赂行为有 着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涵义 1、社会公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之间的关系。从性质上看,社会公德具有一种场所道德的性质(你进入这个场所,就要遵守为了维护这个场所的公 共秩序的道德要求。)从相对于社会其他道德规范而言,社会公德又具有底线的性质即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的性质。 是没有阶级性的。 2、社会公德的特点 (1)继承性。干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为人处世的道德传统,这些道 德传统中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构成了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信守诺言;在 公共场合注重礼貌、相互谦让等,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都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 (2)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被视为每个社会成员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 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徳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社会公德素养。相对于社会其他道德规范而 言,社会公德有具有底线及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的性质 (3)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在一个社会 中,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身份、职业和地位,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在一定意义上讲,具 有一种场所道德的性质,就是说,你进入这个场所,就要遵守为了维护该场所公共秩序的道德要求。 (4)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它讲的是一些有广泛共识的问题,往往不需要 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如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等就是起码的生活共识,“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 路ˆ等公德规范,更是简便易行 提问:你认为,现在社会上有哪些公德缺失的现象呢?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 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1、文明礼貌。文明礼貌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类为维系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是社会公 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 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等,是相互尊重、 友好的表现,也体现着一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
再犯,名字连同照片将会上报纸。 1994年,18岁的美国青年费伊在新加坡损坏出租车,向停放的出租车扔鸡蛋、摘牌照,结果被判处有期徒刑,连当 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出面说情也无济于事。 朝鲜:平壤多雪,每逢一夜大雪过后,次日清晨,居民不用动员自觉拥向马路,清扫积雪。排长队上公共汽车。街 道干净整洁,不见杂物。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向身边驶过的外宾车辆举手行礼或鞠躬致意,使人感到,朝鲜确实堪称 礼仪之帮、文明之国。 约旦:每年4至5月间,首都安曼的居民都要参加公益劳动,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垃圾。还乐于助人。 韩国:韩国人的特点是爱国,以使用国产品自豪。政府重视倡导精神文明,严惩那些伤风败俗、有损国格的行为。 1996年7月,在泰国边境发生的5名韩国游客捕杀野生熊被泰国当局逮捕的事件曝光后,韩国总理李寿成认为这丢尽 了韩国人的脸,于是立即下令外交部严厉制裁这5名在外国出丑和犯法的人,以端正风气。 瑞典:在富国瑞典,节俭之风十分盛行,行贿、受贿的现象十分鲜见。举行各种会议,大都是咖啡一杯,有的再备 些点心。红包、礼品之类是十分少见的。对来访者极少送纪念品,即使非赠送不可,其价值最多也只相当于当地人 一两个小时的工资。如果双方是公务上的关系,即使送一瓶酒也属贿赂行为。瑞典贿赂现象极少见的原因:一是大 家都比较富裕,不追求奢侈生活,没有必要再贪贿赂小便宜;二是国家颁布了严厉的反贿赂法;三是对贿赂行为有 着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涵义 1、社会公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之间的关系。从性质上看,社会公德具有一种场所道德的性质(你进入这个场所,就要遵守为了维护这个场所的公 共秩序的道德要求。)从相对于社会其他道德规范而言,社会公德又具有底线的性质即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的性质。 是没有阶级性的。 2、社会公德的特点: (1)继承性。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为人处世的道德传统,这些道 德传统中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构成了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信守诺言;在 公共场合注重礼貌、相互谦让等,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都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 (2)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被视为每个社会成员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 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社会公德素养。相对于社会其他道德规范而 言,社会公德有具有底线及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的性质。 (3)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在一个社会 中,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身份、职业和地位,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在一定意义上讲,具 有一种场所道德的性质,就是说,你进入这个场所,就要遵守为了维护该场所公共秩序的道德要求。 (4)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它讲的是一些有广泛共识的问题,往往不需要 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如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等就是起码的生活共识,“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 路”等公德规范,更是简便易行 提问:你认为, 现在社会上有哪些公德缺失的现象呢?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 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1、文明礼貌。文明礼貌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类为维系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是社会公 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 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等,是相互尊重、 友好的表现,也体现着一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