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6届开学第一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5年8月9日8.00-10.30试卷满分:150分 第1卷(阅读题共7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缺少什么? 周国平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的,而且可以说几乎是惟一的一个例外一一王国维。在 世纪初的学者中,只有这一个人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 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但是,在当时举国求富强 的呐喊声中,他的声音被完全淹没了。我想从一件与北大多少有点关系的往事说 起。1998年,北大热闹非凡地庆祝了它的百年大典。当时,纯北大人或者与北 大沾亲带故的不纯的北大人纷纷著书立说,登台演讲,慷慨陈词,为北大传统正 名。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人 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正宗的北大传统。可是,北大历史上的这件在我看来也很重 要的往事却好像没有人提起,我相信这肯定不是偶然的。 北大的历史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1903年,清政府批准了由张之洞拟 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就成了办学的指导方针。章程刚出台,就有 个小人物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这个小人物名叫王国维,现在我们倒是把他封 做了国学大师,但那时候他只是上海一家小刊物《教育世界》杂志的一个青年编 辑,而且搞的不是国学,而是德国哲学。当时,他在自己编辑的这份杂志上发表 了一系列文章,批评张之洞拟定的章程虽然大致取法日本,却惟独于大学文科中 削除了晢学一科。青年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晢学专科和晢 学公共课。他所说的哲学是指西方哲学,在他看来,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 而中国最缺少,因此最需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王国维是通过钻研德国哲学获得关于纯粹的哲学的概念的。在20纪初,整个中 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惟有他一人醉心于德国哲学。英国哲学 重功利、重经验知识,德国哲学重思辩、重形而上学,这里面已显示了他们与众 不同的精神取向。他对德国哲学经典原著真正下了苦功,把康德、叔本华的主要 著作都读了。《辨证理性批判》那么难懂的书,他花几年的时间读了四遍,终于 读懂了。在我看来,他研究德国晢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诸如把 叔本华美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许多评论者把眼光集中于此,实在 是舍本求末。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德国哲学的研究,他真正进入了西方哲学的问 题之思路,领悟了原本意义上的哲学即他所说的纯粹的哲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王国维所认为的纯粹的哲学是什么样子的呢?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 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他由哲学的这个性质得出了两 个极重要的推论。其一,既然哲学寻求的是“天下万世之真理,非一时之真理” 那么,它的价值必定是非实用的,不可能符合“当世之用”。但这不说明它没有 价值,相反,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无用之用”胜于有用之用, 精神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因为它满足的是人的灵魂的需要,其作用也要久远得
福建省 2016 届开学第一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5 年 8 月 9 日 8.00-10.30 试卷满分:150 分 第 1 卷(阅读题 共 7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人缺少什么? 周国平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的,而且可以说几乎是惟一的一个例外——王国维。在 世纪初的学者中,只有这一个人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 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但是,在当时举国求富强 的呐喊声中,他的声音被完全淹没了。我想从一件与北大多少有点关系的往事说 起。1998 年,北大热闹非凡地庆祝了它的百年大典。当时,纯北大人或者与北 大沾亲带故的不纯的北大人纷纷著书立说,登台演讲,慷慨陈词,为北大传统正 名。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人 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正宗的北大传统。可是,北大历史上的这件在我看来也很重 要的往事却好像没有人提起,我相信这肯定不是偶然的。 北大的历史从 1898 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1903 年,清政府批准了由张之洞拟 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就成了办学的指导方针。章程刚出台,就有一 个小人物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这个小人物名叫王国维,现在我们倒是把他封 做了国学大师,但那时候他只是上海一家小刊物《教育世界》杂志的一个青年编 辑,而且搞的不是国学,而是德国哲学。当时,他在自己编辑的这份杂志上发表 了一系列文章,批评张之洞拟定的章程虽然大致取法日本,却惟独于大学文科中 削除了哲学一科。青年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哲学专科和哲 学公共课。他所说的哲学是指西方哲学,在他看来,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 而中国最缺少,因此最需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王国维是通过钻研德国哲学获得关于纯粹的哲学的概念的。在 20 纪初,整个中 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惟有他一人醉心于德国哲学。英国哲学 重功利、重经验知识,德国哲学重思辩、重形而上学,这里面已显示了他们与众 不同的精神取向。他对德国哲学经典原著真正下了苦功,把康德、叔本华的主要 著作都读了。《辨证理性批判》那么难懂的书,他花几年的时间读了四遍,终于 读懂了。在我看来,他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诸如把 叔本华美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许多评论者把眼光集中于此,实在 是舍本求末。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德国哲学的研究,他真正进入了西方哲学的问 题之思路,领悟了原本意义上的哲学即他所说的纯粹的哲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王国维所认为的纯粹的哲学是什么样子的呢?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 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他由哲学的这个性质得出了两 个极重要的推论。其一,既然哲学寻求的是“天下万世之真理,非一时之真理”, 那么,它的价值必定是非实用的,不可能符合“当世之用”。但这不说明它没有 价值,相反,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无用之用”胜于有用之用, 精神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因为它满足的是人的灵魂的需要,其作用也要久远得
多。其二,也正因此,坚持哲学的独立品格便是哲学家的天职,决不可把哲学当 做政治和道德的手段。推而广之,一切学术都如此,唯以求真为使命,不可用做 任何其他事情的手段,如此才可能有“学术之发达 用这个标准衡量,中国没有纯粹的哲学,只有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从孔孟起, 到汉之贾、董,宋之张、程、朱、陆,明之罗、王,都是一些政治家或想当而没 有当成的人。不但哲学家如此,诗人也如此。所谓“诗外尚有事在”,“一命成 文人,便无足观”,是中国人的金科玉律。中国出不了大哲学家、大诗人,原因 就在这里。 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轻精神价值”严重弱点的一项是() A.北大历史上为正宗的北大传统正名的往事没有人提起。 B.张之洞拟定的章程,唯独于大学文科中削除了哲学一科 C.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 D.在20纪初,整个中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王国维“重视精神价值”的依据的一项是() A.王国维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 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 B.王国维对1903年清政府批准的轻精神价值的京师大学堂办学指导方针《奏定 学堂章程》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C.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中国最缺少的属于纯粹的哲学的 西方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 D.王国维认为,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 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 3.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文章开头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 价值。而王国维是唯一的一个例外。 B.王国维认为,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而这又是中国最缺少的,因此最需 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C.王国维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而是把叔本华的美 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 D.王国维认为,纯粹的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 而精神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沔字善冲,京兆长安人,自博陵徙焉。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 士。举贤良方正高第,不中者诵訾之,武后敕有司覆试,对益工,遂为第一。再 补陆浑主簿,入调吏部,侍郎岑义叹曰:“君今郤诜也!”荐为左补阙。性舒迟, 进止雍如也,当官则正言,不可得而诎。 睿宗召授中书舍人,以母病东都不忍去,固辞求侍,更表陆浑尉郭邻、太乐丞封 希颜、处士李喜以代己处。诏改虞部郎中,俄检校御史中丞。请发太仓粟及减苑 囿鸟兽所给以赈贫乏,人赖其利。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姻家,恃以弄法;姚 崇子彝留司东部,通宾客,招贿赂。沔将按劾,崇、怀慎方执政,共荐沔有史才 转著作郎,去其权,盖惮之也。久之,为太子左庶子。母亡,受吊庐前,宾客未
多。其二,也正因此,坚持哲学的独立品格便是哲学家的天职,决不可把哲学当 做政治和道德的手段。推而广之,一切学术都如此,唯以求真为使命,不可用做 任何其他事情的手段,如此才可能有“学术之发达”。 用这个标准衡量,中国没有纯粹的哲学,只有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从孔孟起, 到汉之贾、董,宋之张、程、朱、陆,明之罗、王,都是一些政治家或想当而没 有当成的人。不但哲学家如此,诗人也如此。所谓“诗外尚有事在”,“一命成 文人,便无足观”,是中国人的金科玉律。中国出不了大哲学家、大诗人,原因 就在这里。 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轻精神价值”严重弱点的一项是( ) A.北大历史上为正宗的北大传统正名的往事没有人提起。 B.张之洞拟定的章程,唯独于大学文科中削除了哲学一科。 C.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 D.在 20 纪初,整个中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王国维“重视精神价值”的依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 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 B.王国维对 1903 年清政府批准的轻精神价值的京师大学堂办学指导方针《奏定 学堂章程》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C.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中国最缺少的属于纯粹的哲学的 西方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 D.王国维认为,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 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 3.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 价值。而王国维是唯一的一个例外。 B.王国维认为,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 哲学,而这又是中国最缺少的,因此最需 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C.王国维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而是把叔本华的美 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 D.王国维认为,纯粹的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 而精神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崔沔字善冲,京兆长安人,自博陵徙焉。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 士。举贤良方正高第,不中者诵訾之,武后敕有司覆试,对益工,遂为第一。再 补陆浑主簿,入调吏部,侍郎岑义叹曰:“君今郤诜也!”荐为左补阙。性舒迟, 进止雍如也,当官则正言,不可得而诎。 睿宗召授中书舍人,以母病东都不忍去,固辞求侍,更表陆浑尉郭邻、太乐丞封 希颜、处士李喜以代己处。诏改虞部郎中,俄检校御史中丞。请发太仓粟及减苑 囿鸟兽所给以赈贫乏,人赖其利。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姻家,恃以弄法;姚 崇子彝留司东部,通宾客,招贿赂。沔将按劾,崇、怀慎方执政,共荐沔有史才, 转著作郎,去其权,盖惮之也。久之,为太子左庶子。母亡,受吊庐前,宾客未
尝至柩室。语人曰:“平生非至亲不升堂入谒,岂以存亡变礼邪?”中书令张说 数称之。服除,迁中书侍郎。 玄宗以仙州数丧刺史,欲废之,沔请治舞阳,舞阳,故樊哙国也,更为樊州,帝 不纳,州卒废。沔既喜论得失,或曰:“今中书宰相承制,虽侍郎贰之,取充位 而 沔曰:“百官分职,上下相维,以成至治,岂可俯首怀禄邪?”凡诏敕 曹事,多所异同,说不悦,出为魏州刺史。雨潦败稼,沔弛禁便人。召还,分掌 吏部十铨,以左散骑常侍为集贤修撰,历秘书监、太子宾客。 太常议加宗庙笾豆,又欲增丧服。沔曰:“加笾豆未足尽天下美物,而措诸朝, 徒近侈耳。”韦述等议与沔合,又诏中书门下参裁,于是宗庙笾豆坐各六,余仍 旧制 每朝廷有疑议,皆咨逮取衷。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 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四》,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纯谨无 事亲笃孝笃孝:非常孝顺 B.当官则正言正言:说正确的话 C.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姻家姻家:结为亲家 D.以成至治至治:大好局面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 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B.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 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C.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 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D.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 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沔有才学,能经得住检验。他考中进士,在贤良方正科考试中成绩优等, 后遭人公开诋毁,经主管部门的审察复试后,他最终名列第一。 B.崔沔为人纯正,孝顺父母。睿宗征召他担任中书舍人,而他在东都的母亲生 病,他不忍心离开母亲去任职,于是坚决请辞,请求能亲自侍奉母亲 C.崔沔为官正直,敢于同权奸斗争。宋宣远依仗卢怀慎的权势玩弄法律,姚崇 的儿子姚彝收受贿赂,事情被崔沔知道后,崔沔不畏权势,坚决弹劾了二人。 D.崔沔爱护百姓,设法救济穷人。他曾请求散发太仓的粮食,削减苑囿中的鸟 兽的饲料,来赈济贫穷的百姓;在魏州刺史任上,他放宽禁令,来给百姓提供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语人曰:“平生非至亲不升堂入谒,岂以存亡变礼邪?”中书令张说数称之 (2)凡诏敕曹事,多所异同,说不悦,出为魏州刺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尝至柩室。语人曰:“平生非至亲不升堂入谒,岂以存亡变礼邪?”中书令张说 数称之。服除,迁中书侍郎。 玄宗以仙州数丧刺史,欲废之,沔请治舞阳,舞阳,故樊哙国也,更为樊州,帝 不纳,州卒废。沔既喜论得失,或曰:“今中书宰相承制,虽侍郎贰之,取充位 而已。”沔曰:“百官分职,上下相维,以成至治,岂可俯首怀禄邪?”凡诏敕 曹事,多所异同,说不悦,出为魏州刺史。雨潦败稼,沔弛禁便人。召还,分掌 吏部十铨,以左散骑常侍为集贤修撰,历秘书监、太子宾客。 太常议加宗庙笾豆,又欲增丧服。沔曰:“加笾豆未足尽天下美物,而措诸朝, 徒近侈耳。”韦述等议与沔合,又诏中书门下参裁,于是宗庙笾豆坐各六,余仍 旧制。 每朝廷有疑议,皆咨逮取衷。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 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四》,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 笃孝:非常孝顺 B.当官则正言 正言:说正确的话 C.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姻家 姻家:结为亲家 D.以成至治 至治:大好局面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卒/年六十七/赠 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 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B.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 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C.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 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D.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 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崔沔有才学,能经得住检验。他考中进士,在贤良方正科考试中成绩优等, 后遭人公开诋毁,经主管部门的审察复试后,他最终名列第一。 B.崔沔为人纯正,孝顺父母。睿宗征召他担任中书舍人,而他在东都的母亲生 病,他不忍心离开母亲去任职,于是坚决请辞,请求能亲自侍奉母亲。 C.崔沔为官正直,敢于同权奸斗争。宋宣远依仗卢怀慎的权势玩弄法律,姚崇 的儿子姚彝收受贿赂,事情被崔沔知道后,崔沔不畏权势,坚决弹劾了二人。 D.崔沔爱护百姓,设法救济穷人。他曾请求散发太仓的粮食,削减苑囿中的鸟 兽的饲料,来赈济贫穷的百姓;在魏州刺史任上,他放宽禁令,来给百姓提供方 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语人曰:“平生非至亲不升堂入谒,岂以存亡变礼邪?”中书令张说数称之。 (2)凡诏敕曹事, 多所异同,说不悦,出为魏州刺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①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①清和:农历四月。 8.请从“绘色”“立意”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6分) 答 9.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 ”,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 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2)杜甫的《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今常用来表达 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3)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 ”写出了山间的春 夏美景,让自己流连忘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 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 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 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 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 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 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 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 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 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 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 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 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 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①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①清和:农历四月。 8.请从“绘色”“立意”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9.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5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每空 1 分) (1)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__________, __________”,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 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2)杜甫的《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今常用来表达 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3)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山间的春 夏美景,让自己流连忘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 月 8 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 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 1926 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 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 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 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 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 1978 年到 1996 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 设 6 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 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 年到 1996 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 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 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 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 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 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 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
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 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 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关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 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 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 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 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 定位为释古—一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 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一一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 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 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 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 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 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 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 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岀结论:刘勰所谓风骨, 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 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 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 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 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 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 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煕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 美”,恰可比拟。(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 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 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 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煕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 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 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 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关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 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 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 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 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 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 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 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 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 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 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 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 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 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 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 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 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 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 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 48 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 1978 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 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 美”,恰可比拟。 (节选自 2014 年 2 月 22 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 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 治学态度 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C.“从 1978 年到 1996 年”“1983 年到 1996 年”“从 1978 年至今”等具体时 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 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