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7届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査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宗 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 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秩序。乡贤 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 用于乡土社会,上利国家,下益乡民。他们有些人通过读书获得功名,走出乡村, 在外为官,但是在他们年老退休之后,选择了回乡养老。他们深受儒家礼仪教化 的熏陶,一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即便是退隐在野,也不忘教化乡里,热衷于 地方公益事业,如设义田、修水利、办书院、赈灾民等等。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 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腐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腐的政策,亦可以代表 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 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 社会的秩序。 从大体上说来,中国传统社会“皇权不下县”,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管理只到县 级。这就为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使得乡贤对于乡村的治理 成为可能。乡贤属于士阶层,其与乡村发生紧密联系当在宋代以后。先秦时期的 士主要依附于贵族,如张仪、苏秦之辈,纵横捭阖,在诸国之间逞其舌辩之才; 吴起、乐毅之属,学得兵法,志在建功立业,他们都很少与乡村基层发生关涉。 秦代不重文教,焚书坑儒,压制读书人,士人虽多散落在民间,但甚至连道德教 化的作用也谈不上。魏晋重门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读书人也多集 中在世家大族。有些可以被当作乡贤的,其影响乡里也只限于道德教化方面 直到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才开始打破门阀对士阶层的垄断。由科举进入仕途的 人在宋代以后逐渐增多,他们构成了乡贤的主体,并逐渐参与到地方事务中来。 最为典型的要数范仲淹,他晚年捐献积蓄,在家乡苏州购置良田千馀亩,设立义 庄,在家族范围内进行慈善救助。为此,他还订立了义庄规矩,对米、绢、钱发 放的对象、数量、方式、管理、监督等事项均作了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后来吕大 钧的《吕氏乡约》更是对乡民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行为和婚丧嫁娶等社会 性的活动作了规范性的要求。钱穆先生说,宋代有一种“自觉的精神”在“士大 夫社会中逐渐萌茁”,这种自觉的精神,就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 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随着明代“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作为乡村基层的里甲制 度逐渐流行,国家将缴纳赋税的职能交给民间社会自行办理,由此形成了明清以 来的基层社会自治化。而地方政府往往也因人力、财政上的困难,而难以有效地 组织公共工程、福利机构和教育设施等,乡村的组织及公共产品的提供很大程度 上依靠乡贤。清末民国,随着科举的废除,乡村的读书人通往上层社会的渠道被 阻断,只好走向城市,乡贤大量流失,一向以乡贤为精神领袖的乡民在文化层面 丧失了指引,乡村道德水平急剧下降,其留下的交化真空很快被外来文化尤其是 外来宗教文化所填补,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乡村社会急剧凋敝,基层社会动荡不 (摘自胡彬彬《古代乡贤与乡村治理》)
福建省 2017 届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查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自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宗 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 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秩序。乡贤 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 用于乡土社会,上利国家,下益乡民。他们有些人通过读书获得功名,走出乡村, 在外为官,但是在他们年老退休之后,选择了回乡养老。他们深受儒家礼仪教化 的熏陶,一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即便是退隐在野,也不忘教化乡里,热衷于 地方公益事业,如设义田、修水利、办书院、赈灾民等等。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 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腐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腐的政策,亦可以代表 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 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 社会的秩序。 从大体上说来,中国传统社会“皇权不下县”,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管理只到县 一级。这就为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使得乡贤对于乡村的治理 成为可能。乡贤属于士阶层,其与乡村发生紧密联系当在宋代以后。先秦时期的 士主要依附于贵族,如张仪、苏秦之辈,纵横捭阖,在诸国之间逞其舌辩之才; 吴起、乐毅之属,学得兵法,志在建功立业,他们都很少与乡村基层发生关涉。 秦代不重文教,焚书坑儒,压制读书人,士人虽多散落在民间,但甚至连道德教 化的作用也谈不上。魏晋重门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读书人也多集 中在世家大族。有些可以被当作乡贤的,其影响乡里也只限于道德教化方面。 直到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才开始打破门阀对士阶层的垄断。由科举进入仕途的 人在宋代以后逐渐增多,他们构成了乡贤的主体,并逐渐参与到地方事务中来。 最为典型的要数范仲淹,他晚年捐献积蓄,在家乡苏州购置良田千馀亩,设立义 庄,在家族范围内进行慈善救助。为此,他还订立了义庄规矩,对米、绢、钱发 放的对象、数量、方式、管理、监督等事项均作了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后来吕大 钧的《吕氏乡约》更是对乡民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行为和婚丧嫁娶等社会 性的活动作了规范性的要求。钱穆先生说,宋代有一种“自觉的精神”在“士大 夫社会中逐渐萌茁”,这种自觉的精神,就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 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随着明代“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作为乡村基层的里甲制 度逐渐流行,国家将缴纳赋税的职能交给民间社会自行办理,由此形成了明清以 来的基层社会自治化。而地方政府往往也因人力、财政上的困难,而难以有效地 组织公共工程、福利机构和教育设施等,乡村的组织及公共产品的提供很大程度 上依靠乡贤。清末民国,随着科举的废除,乡村的读书人通往上层社会的渠道被 阻断,只好走向城市,乡贤大量流失,一向以乡贤为精神领袖的乡民在文化层面 丧失了指引,乡村道德水平急剧下降,其留下的交化真空很快被外来文化尤其是 外来宗教文化所填补,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乡村社会急剧凋敝,基层社会动荡不 安。 (摘自胡彬彬《古代乡贤与乡村治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族、乡里、乡绅作为从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形 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秩序 B.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立足乡土,利用自身的权 利和便利,上利国家,下益乡民。 C.有些在外为官的乡贤,在年老退休返乡之后,施行乡民教化,积极参与地方 事务,维护乡村社会的秩序。 D.乡贤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具有社会责任感,他们作为政府和基层民众之间的 中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大体上说,传统中国中央向地方派遣的官员到县级为止就不再有命官,这就 为乡村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B.乡贤作为士阶层,参与乡村管理的程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深,魏晋时期 对乡里的影响仅限于道德教化,宋时成为乡村管理的主体 C.隋唐时期,寒门子弟通过考试,有机会获得“士”的身份,参与国家政治和 地方事务,这些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在末代以后渐增。 D.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可 以说是宋代士大夫“自觉的精神”的反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参与地方事务的乡贤典型,范仲淹对家乡事务的参与仅限于宗族内部 后来吕大均的《吕氏乡约》则超越了宗族的范畴。 B.明清以来,由于基层社会自治化程度提高,再加上地方政府人力、财力上的 困难,乡贤在乡村治理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C.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可以说是传统乡贤流失的原因之一。科举制度废除之 后,乡村读书人为了寻求发展的途径,只好走向城市。 D.随着乡贤的流失,乡民失去文化引领,乡村治理失效,乡村社会凋敝,基层 社会动荡,以致乡村的文化空间被外来文化占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 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 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他,就是被评为2015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 家阎肃。 1930年5月,阎肃生于河北保定。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 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从艺65 年,他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而且每个时代都有经典问世,是我国文艺界的 棵常青树。从一部荡气回肠的《江姐》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红灯照》《忆 娘》等一部又一部的红色剧作;从一首传唱至今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到《 营男子汉》《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 都成为留驻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 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他65年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要让好歌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宗族、乡里、乡绅作为从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形 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秩序。 B.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立足乡土,利用自身的权 利和便利,上利国家,下益乡民。 C.有些在外为官的乡贤,在年老退休返乡之后,施行乡民教化,积极参与地方 事务,维护乡村社会的秩序。 D.乡贤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具有社会责任感,他们作为政府和基层民众之间的 中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大体上说,传统中国中央向地方派遣的官员到县级为止就不再有命官,这就 为乡村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B.乡贤作为士阶层,参与乡村管理的程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深,魏晋时期 对乡里的影响仅限于道德教化,宋时成为乡村管理的主体。 C.隋唐时期,寒门子弟通过考试,有机会获得“士”的身份,参与国家政治和 地方事务,这些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在宋代以后渐增。 D.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可 以说是宋代士大夫“自觉的精神”的反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为参与地方事务的乡贤典型,范仲淹对家乡事务的参与仅限于宗族内部; 后来吕大均的《吕氏乡约》则超越了宗族的范畴。 B.明清以来,由于基层社会自治化程度提高,再加上地方政府人力、财力上的 困难,乡贤在乡村治理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C.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可以说是传统乡贤流失的原因之一。科举制度废除之 后,乡村读书人为了寻求发展的途径,只好走向城市。 D.随着乡贤的流失,乡民失去文化引领,乡村治理失效,乡村社会凋敝,基层 社会动荡,以致乡村的文化空间被外来文化占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 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 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他,就是被评为 2015 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 家阎肃。 1930 年 5 月,阎肃生于河北保定。1950 年,20 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 并于 195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从艺 65 年,他创作了 1000 多件作品,而且每个时代都有经典问世,是我国文艺界的一 棵常青树。从一部荡气回肠的《江姐》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红灯照》《忆 娘》等一部又一部的红色剧作;从一首传唱至今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到《军 营男子汉》《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 都成为留驻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 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他 65 年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要让好歌成
为时代前进的号角”。铁肩担道义,传播正能量,他扛起了一个艺术家的使命 和责任。 1962年,国家刚刚经历3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困惑:新中国该往哪里去?共产 党、社会主义好不好?阎肃受小说《红岩》启发,决定创作《江姐》,为我们的 党提一提气,为人民鼓一鼓劲。伏案18天,阎肃完成《江姐》初稿。拿回团里 讨论,许多人感动得落泪。他又怀揣剧本,和编导人员几下四川,与江姐原型江 竹筠烈士的20多名亲属和战友座谈,并多次采访小说《红岩》的作者,终于创 作出经典之作《江姐》。《江姐》掀起了全国上下火热的“红梅旋风”。从1964 年9月起,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演257场。几乎全国的剧团都在排《江姐》, 仅在上海,就有6个剧团在同一时段同城演出。到今天,5次复排1000多场, 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奇迹。而它歌颂的“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 志不移”的“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感觉军装掉价了、军人贬值了,他用《军营男子汉》的响亮 歌声告诉人们,天下最棒的男人是军人;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渐渐 淡化,他创作的一首《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社会上有一阵子恶搞红 歌、歪曲主旋律,他站出来坚决抵制,并在歌坛发起“大唱红歌、抵制恶搞”的 倡议,还连续3年担任中国红歌会评委;面对海峡两岸的融冰之旅,他用《故乡 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京腔京韵的歌曲,呼唤着多少海外游子思念祖国 母亲的心。 从革命年代走来,编过样板戏的阎肃对流行文化却毫不排斥,还可以说是个“时 尚老头”。很多跟阎老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爱听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 《千里之外》,他还喜欢李宇春并自称“老玉米”,他创作的《雾里看花》《北 京的桥》也充满了时尚元素。“《江南 style》、《小苹果》……阎老对一切新 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不仅跟随潮流,还去探究背后流行的原因。”空政文工团创 作室的舒楠介绍,2008年,自己创作电视剧《十万人家》的主题曲时遇到瓶颈, 阎肃建议他将歌写成“周杰伦式说唱音乐”,结果效果非常神奇,“阎老太超前 “阎老是最能把握时代脉搏的一个作家。回顾他的作品,不论是立意,还是创作 手法,都是紧跟着时代又具有引领效果的。”著名作曲家温中甲如此评价。 不仅如此,阎肃还始终以培育新人为己任,关怀爱护、积极推介年轻人,并用自 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 “当我看到好的作品,就会有一种冲动,想把它推出去,让人们都知道它,都欣 赏它。《常回家看看》就是这样被我推上春晚舞台的。”阎肃说,“那年,歌手 陈红拿着这首歌找到我,当时我一看就觉得是首好歌,就推荐给总导演陈雨露 歌曲一经推出,反响强烈,感动了很多人。这样的事,几乎在我策划的每届春晚 都会发生 “阎老常对我们年轻人说‘不要看你演了多少,而要看你留下了多少;不要看你 留下了多少,而要看别人记住了多少’。”空政文工团演员、第五代江姐扮演者 王莉说,“阎老对我们小辈的关心体现在点点滴滴,他抽烟,但是从来没有在我 眼前抽过一根烟,这是对声乐演员的保护。 “当年我演唱的《变脸》也是阎老创作的歌词,他不厌其烦地改动歌词,使这首 歌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这首歌后来获得了很多荣誉,也被全国很多的变脸演员 使用。后来,他跟我说:‘我们不要他们的版权费,这首歌是公益性的歌曲。 他那种博大胸怀也深深感染了我。”空政文工团副团长的歌唱家陈小涛回忆道
为时代前进的号角” 。铁肩担道义,传播正能量,他扛起了一个艺术家的使命 和责任。 1962 年,国家刚刚经历 3 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困惑:新中国该往哪里去?共产 党、社会主义好不好?阎肃受小说《红岩》启发,决定创作《江姐》,为我们的 党提一提气,为人民鼓一鼓劲。伏案 l8 天,阎肃完成《江姐》初稿。拿回团里 讨论,许多人感动得落泪。他又怀揣剧本,和编导人员几下四川,与江姐原型江 竹筠烈士的 20 多名亲属和战友座谈,并多次采访小说《红岩》的作者,终于创 作出经典之作《江姐》。《江姐》掀起了全国上下火热的“红梅旋风”。从 1964 年 9 月起,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演 257 场。几乎全国的剧团都在排《江姐》, 仅在上海,就有 6 个剧团在同一时段同城演出。到今天,5 次复排 1000 多场, 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奇迹。而它歌颂的“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 志不移”的“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感觉军装掉价了、军人贬值了,他用《军营男子汉》的响亮 歌声告诉人们,天下最棒的男人是军人;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渐渐 淡化,他创作的一首《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社会上有一阵子恶搞红 歌、歪曲主旋律,他站出来坚决抵制,并在歌坛发起“大唱红歌、抵制恶搞”的 倡议,还连续 3 年担任中国红歌会评委;面对海峡两岸的融冰之旅,他用《故乡 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京腔京韵的歌曲,呼唤着多少海外游子思念祖国 母亲的心。 从革命年代走来,编过样板戏的阎肃对流行文化却毫不排斥,还可以说是个“时 尚老头”。很多跟阎老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爱听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 《千里之外》,他还喜欢李宇春并自称“老玉米”,他创作的《雾里看花》《北 京的桥》也充满了时尚元素。“《江南 style》、《小苹果》……阎老对一切新 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不仅跟随潮流,还去探究背后流行的原因。”空政文工团创 作室的舒楠介绍,2008 年,自己创作电视剧《十万人家》的主题曲时遇到瓶颈, 阎肃建议他将歌写成“周杰伦式说唱音乐”,结果效果非常神奇,“阎老太超前 了”。 “阎老是最能把握时代脉搏的一个作家。回顾他的作品,不论是立意,还是创作 手法,都是紧跟着时代又具有引领效果的。”著名作曲家温中甲如此评价。 不仅如此,阎肃还始终以培育新人为己任,关怀爱护、积极推介年轻人,并用自 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 “当我看到好的作品,就会有一种冲动,想把它推出去,让人们都知道它,都欣 赏它。《常回家看看》就是这样被我推上春晚舞台的。”阎肃说,“那年,歌手 陈红拿着这首歌找到我,当时我一看就觉得是首好歌,就推荐给总导演陈雨露。 歌曲一经推出,反响强烈,感动了很多人。这样的事,几乎在我策划的每届春晚 都会发生。” “阎老常对我们年轻人说‘不要看你演了多少,而要看你留下了多少;不要看你 留下了多少,而要看别人记住了多少’。”空政文工团演员、第五代江姐扮演者 王莉说,“阎老对我们小辈的关心体现在点点滴滴,他抽烟,但是从来没有在我 眼前抽过一根烟,这是对声乐演员的保护。” “当年我演唱的《变脸》也是阎老创作的歌词,他不厌其烦地改动歌词,使这首 歌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这首歌后来获得了很多荣誉,也被全国很多的变脸演员 使用。后来,他跟我说:‘我们不要他们的版权费,这首歌是公益性的歌曲。’ 他那种博大胸怀也深深感染了我。”空政文工团副团长的歌唱家陈小涛回忆道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阎肃平易近人,非常谦逊,从不耍大牌,也不摆老 艺术家架子。担任众多比赛和评奖活动的评委时,他是出了名的“只认作品不认 人”,并且还告诫其他评委不要搞小圈子。耄耋之年,担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 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的首席策划和首席顾问时,每次开 策划会他都是第一个来,每次排练节目他总是最后一个走,13次节目审查他次 次都是提前到场。 如今,一代艺术大师忠魂陨落。2016年2月12日凌晨三时,他平静地离开了尘 世。“文坛泰斗满腹经纶巨笔生花花鲜秀中华,时代楷模一腔赤诚大德流芳芳馨 沁人间。”34字的挽联诠释了他一生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辈子 为信仰而歌、为时代放歌、为强军高歌的炽热情怀 (摘编自《光明晚报》) 相关链接 ①除了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外,阎肃在幕后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他参与策 划了《祖国颂》《回归颂》《长征颂》《复兴之路》等100多场影响深远的重大 文艺活动,还先后为20多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青歌赛出谋划策,被公 认为“智多星”、“点子王”。(风凰网《您走了,歌还在》) ②阎宇说,父亲没教过什么大道理,但一直在示范着一件事,那就是与人为善, 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出门不管遇到什么人,阎肃总是主动先向对方微欠上身大 声打招呼。(南宁新闻网《著名词作家阎肃逝世》)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阎肃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工作中,对子女照顾和教育的时间较少,但他相 信身教重于言教,儿子阎宇从他身上学到了要与人为善,尊重每一个人。 B.阎肃虽然是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但是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流行 文化毫不排斥,他还曾经在自己的作品里采用了“周杰伦的说唱音乐”。 C.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阎老都有代表性的作品问世,可谓我国文艺界的一棵常 青树,他创作的许多作品都成为留驻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 D.从一部荡气回肠的《江姐》开始,阎肃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红色剧作,如《红 灯照》《忆娘》《我爱祖国的蓝天》等 5.文章开头引用“感动中国人物”栏目组给阎肃的颁奖词有何作用?(4分) 6.从艺65年,阎肃在艺术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借给你的温柔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 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 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 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 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 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阎肃平易近人,非常谦逊,从不耍大牌,也不摆老 艺术家架子。担任众多比赛和评奖活动的评委时,他是出了名的“只认作品不认 人”,并且还告诫其他评委不要搞小圈子。耄耋之年,担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 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文艺晚会的首席策划和首席顾问时,每次开 策划会他都是第一个来,每次排练节目他总是最后一个走,13 次节目审查他次 次都是提前到场。 如今,一代艺术大师忠魂陨落。2016 年 2 月 12 日凌晨三时,他平静地离开了尘 世。“文坛泰斗满腹经纶巨笔生花花鲜秀中华,时代楷模一腔赤诚大德流芳芳馨 沁人间。”34 字的挽联诠释了他一生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辈子 为信仰而歌、为时代放歌、为强军高歌的炽热情怀。 (摘编自《光明晚报》) 相关链接: ①除了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外,阎肃在幕后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他参与策 划了《祖国颂》《回归颂》《长征颂》《复兴之路》等 100 多场影响深远的重大 文艺活动,还先后为 20 多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青歌赛出谋划策,被公 认为“智多星”、“点子王”。(凤凰网《您走了,歌还在》) ②阎宇说,父亲没教过什么大道理,但一直在示范着一件事,那就是与人为善, 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出门不管遇到什么人,阎肃总是主动先向对方微欠上身大 声打招呼。(南宁新闻网《著名词作家阎肃逝世》)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阎肃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工作中,对子女照顾和教育的时间较少,但他相 信身教重于言教,儿子阎宇从他身上学到了要与人为善,尊重每一个人。 B.阎肃虽然是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但是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流行 文化毫不排斥,他还曾经在自己的作品里采用了“周杰伦的说唱音乐”。 C.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阎老都有代表性的作品问世,可谓我国文艺界的一棵常 青树,他创作的许多作品都成为留驻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 D.从一部荡气回肠的《江姐》开始,阎肃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红色剧作,如《红 灯照》《忆娘》《我爱祖国的蓝天》等。 5.文章开头引用“感动中国人物”栏目组给阎肃的颁奖词有何作用?(4 分) 6.从艺 65 年,阎肃在艺术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借给你的温柔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 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 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 60 头猪连毛 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 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 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 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 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 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 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 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 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 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 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 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 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 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 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 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 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 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 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 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 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 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王老汉“诚 信”的形象更为突出 8.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5分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 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 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 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 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 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 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 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 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 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 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 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 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 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 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 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 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 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 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 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 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王老汉“诚 信”的形象更为突出。 8.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