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6-2017高三(下)4月质检卷 语文试卷 (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按文化形态区分,人类的历史可以分为狩猎采集、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生产三个阶 段。农业生产阶段的起点是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文字、复 杂的社会组织(社会等级、统治者)等相继出现。新石器时代终结,文明诞生。 对中国文明根基的追溯,通常多止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然而,根据现代史前考古 学研究,这种追溯至少可以提前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确切地说,就是距今两万年 前后。 两万年前的中国还处在末次盛冰期。在末次盛冰期到来的四五千年之前,华北地 区出现了一种新的石器技术,人们利用细腻的优质石料生产细小的两边平行的石 刃。我们现在称之为细石叶技术,这是打制石器技术的巅峰。细石叶技术是一种 适合高度流动生计的技术,大约在距今一万五千年前后达到极盛,之后走向衰落。 现代史前考古发现,同一时期,华北地区太行山东侧的山麓、盆地地带,出现了 一种新的现象:人们的流动性降低了。我们从这一时期的考古遗址中看到陶器(不 适合长距离搬运)、耐用的磨制工具(比较重)、长时间使用的火塘、更多样活 动的痕迹、更复杂的居址结构等等,这表明该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而在西 侧的黄土高原之上则没有看到类似的变化。 在中国南方,大约距今2万年前,岭南地区就相继出现陶器、磨刃的工具、穿孔 的石器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稻作的起源地。从考古发掘来看,有一条完整的 时间线索显示稻作是如何从强化利用到驯化栽培的,因此水稻最早的驯化要归功 于中国南方的先民 中国南北两大农业生产起源中心形成了中国文明根基的基本特征:南北相依。长 期以来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国史观将南方视为蛮夷之地,仿佛是五胡乱华、北方士 族南迁之后才发展起来的,然而对已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史前考古学研 究并不支持这样的认识。当然,当我们说到中国史前史的时候,显然不只有华北 与中国南方。目前就广大的西部、北部来说,我们的了解远不如东部与南部 回到中国文明形成格局本身,我们除了看到南北相依之外;的确可以看到多元融 合的过程。那种视中国史前史的发展如无物,简单地对比东西方的相似性,就提 出中国文化西来的说法是离谱的。近代上百年的殖民史导致的心理残留并没有随 着政治的独立与经济的发展而消散,建立一个文化上自强的中国还需要长时间的 努力。 (摘编自陈胜前《溯源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城市、文字、复杂的社会组织等文明要素相继出现,宣告新石器时代终结,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结果。 B、细石叶技术利用细腻的优质石料生产细小的两边平行的石刃,是出现于新石 器时代的一种适合高度流动生计的新的石器技术。 C、根据现代史前考古学研究,中国文明根基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这比历史学界通常认为的要早很多
福建省 2016-2017 高三(下)4 月质检卷 语 文 试 卷 (测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按文化形态区分,人类的历史可以分为狩猎采集、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生产三个阶 段。农业生产阶段的起点是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文字、复 杂的社会组织(社会等级、统治者)等相继出现。新石器时代终结,文明诞生。 对中国文明根基的追溯,通常多止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然而,根据现代史前考古 学研究,这种追溯至少可以提前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确切地说,就是距今两万年 前后。 两万年前的中国还处在末次盛冰期。在末次盛冰期到来的四五千年之前,华北地 区出现了一种新的石器技术,人们利用细腻的优质石料生产细小的两边平行的石 刃。我们现在称之为细石叶技术,这是打制石器技术的巅峰。细石叶技术是一种 适合高度流动生计的技术,大约在距今一万五千年前后达到极盛,之后走向衰落。 现代史前考古发现,同一时期,华北地区太行山东侧的山麓、盆地地带,出现了 一种新的现象:人们的流动性降低了。我们从这一时期的考古遗址中看到陶器(不 适合长距离搬运)、耐用的磨制工具(比较重)、长时间使用的火塘、更多样活 动的痕迹、更复杂的居址结构等等,这表明该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而在西 侧的黄土高原之上则没有看到类似的变化。 在中国南方,大约距今 2 万年前,岭南地区就相继出现陶器、磨刃的工具、穿孔 的石器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稻作的起源地。从考古发掘来看,有一条完整的 时间线索显示稻作是如何从强化利用到驯化栽培的,因此水稻最早的驯化要归功 于中国南方的先民。 中国南北两大农业生产起源中心形成了中国文明根基的基本特征:南北相依。长 期以来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国史观将南方视为蛮夷之地,仿佛是五胡乱华、北方士 族南迁之后才发展起来的,然而对已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史前考古学研 究并不支持这样的认识。当然,当我们说到中国史前史的时候,显然不只有华北 与中国南方。目前就广大的西部、北部来说,我们的了解远不如东部与南部 回到中国文明形成格局本身,我们除了看到南北相依之外;的确可以看到多元融 合的过程。那种视中国史前史的发展如无物,简单地对比东西方的相似性,就提 出中国文化西来的说法是离谱的。近代上百年的殖民史导致的心理残留并没有随 着政治的独立与经济的发展而消散,建立一个文化上自强的中国还需要长时间的 努力。 (摘编自陈胜前《溯源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城市、文字、复杂的社会组织等文明要素相继出现,宣告新石器时代终结,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结果。 B、细石叶技术利用细腻的优质石料生产细小的两边平行的石刃,是出现于新石 器时代的一种适合高度流动生计的新的石器技术。 C、根据现代史前考古学研究,中国文明根基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这比历史学界通常认为的要早很多
D、在太行山东侧的史前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陶器、耐用的磨制工具、长时间使用 的火塘等,是当时那里的人口流动性降低的重要证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现代史前考古发现,相比黄土高原,太行山东侧更早进入新石器时代, 这意味着中国文明的根基不仅仅局限于黄土髙原 B、现代史前考古学充分证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稻作的起源地,这是这为中国 文明根基“南北相依”提供了重要证据。 C、传统的中国史观以中原为中心,将南方视为蛮夷之地,这可能是因为不了解 五胡乱华、北方士族南迁之前的发展情况。 D、无视中国史前考古发展,简单对比东西方文明,主张中国西来论,这导致了 我国文化研究仍有殖民史的心理残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旧石器时代属于狩猎采集阶段,当时社会形态比较简单,没有文字、没有统 治者、没有社会等级之分。 B、细石叶技术由盛而衰时期,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以狩猎采集 为主渐渐转向以农业生产为主 C、现代史前考古发现表明,距今约两万年前岭南地区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其 文明诞生比华北地区更早 D、随着对我国广大西部、北部地区的史前史研究的进展,中国文明形成过程“多 元融合”说可能会获得更多证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爬墙虎祁云枝 五年前初夏,张阿姨在西墙根种了两株爬墙虎,说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 瘦瘦弱弱手掌般高的小苗,在淡黄色的高墙下面,看起来弱小又无助。我心想 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咋好指望它抵挡骄阳? 爬墙虎不语,在傍晚的阳光中垂头耷脑,像是默许了我的想法 只三四天工夫,缓苗后的爬墙虎,一下子睡醒了似的,左伸一只触角,右伸一只 触角,一步一串脚印,一步染绿一寸墙壁地往上爬。这一爬起来,就止不住了。 西墙上,留下一串串赛跑的脚丫子。 下午下班后,我常常绕到西墙边,看它们在夕阳里葱茏。 看久了,竟觉得爬墙虎长在墙壁上的样子,是一幅动态水墨画,葳蕤、娟秀,处 处透着生机。挥毫的,自然是爬墙虎。它的用色很简单,只深深浅浅的绿和嫩生 生的红。但每一处皴染,都很传神。每一笔用色,都恰如其分。真佩服爬墙虎, 算得上高明的艺术家,比我见过的最厉害的画家功力都要强。 爬墙虎的根里,似乎也盛着一部能量永动机。从春到夏,打根底冒岀的能量,翻 腾着江河般的力量,顺着爬墙虎褐色的茎干,奔涌着流向绿叶,流向千千万万个 小脚丫,在淡黄色的墙布上一寸寸泼墨、一厘厘游走,让绿,叠盖着绿 个夏天过后,两株爬墙虎蓬勃的“画作”,已经占到了墙面的五分之一。一阵 风过,顺溜的碧叶间,会依次轻轻地翻腾起一层细浪,闭上眼睛细听,似乎还有 音乐叮当作响。 坚硬的墙面,从这年开始,有了呼吸,有了美丽的衣裳,有了无数关注的眼眸, 太阳暴晒、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中,爬墙虎的脚步,都不曾停歇过
D、在太行山东侧的史前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陶器、耐用的磨制工具、长时间使用 的火塘等,是当时那里的人口流动性降低的重要证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根据现代史前考古发现,相比黄土高原,太行山东侧更早进入新石器时代, 这意味着中国文明的根基不仅仅局限于黄土高原。 B、现代史前考古学充分证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稻作的起源地,这是这为中国 文明根基“南北相依”提供了重要证据。 C、传统的中国史观以中原为中心,将南方视为蛮夷之地,这可能是因为不了解 五胡乱华、北方士族南迁之前的发展情况。 D、无视中国史前考古发展,简单对比东西方文明,主张中国西来论,这导致了 我国文化研究仍有殖民史的心理残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旧石器时代属于狩猎采集阶段,当时社会形态比较简单,没有文字、没有统 治者、没有社会等级之分。 B、细石叶技术由盛而衰时期,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以狩猎采集 为主渐渐转向以农业生产为主。 C、现代史前考古发现表明,距今约两万年前岭南地区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其 文明诞生比华北地区更早。 D、随着对我国广大西部、北部地区的史前史研究的进展,中国文明形成过程“多 元融合”说可能会获得更多证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爬墙虎 祁云枝 五年前初夏,张阿姨在西墙根种了两株爬墙虎,说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 瘦瘦弱弱手掌般高的小苗,在淡黄色的高墙下面,看起来弱小又无助。我心想, 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咋好指望它抵挡骄阳? 爬墙虎不语,在傍晚的阳光中垂头耷脑,像是默许了我的想法。 只三四天工夫,缓苗后的爬墙虎,一下子睡醒了似的,左伸一只触角,右伸一只 触角,一步一串脚印,一步染绿一寸墙壁地往上爬。这一爬起来,就止不住了。 西墙上,留下一串串赛跑的脚丫子。 下午下班后,我常常绕到西墙边,看它们在夕阳里葱茏。 看久了,竟觉得爬墙虎长在墙壁上的样子,是一幅动态水墨画,葳蕤、娟秀,处 处透着生机。挥毫的,自然是爬墙虎。它的用色很简单,只深深浅浅的绿和嫩生 生的红。但每一处皴染,都很传神。每一笔用色,都恰如其分。真佩服爬墙虎, 算得上高明的艺术家,比我见过的最厉害的画家功力都要强。 爬墙虎的根里,似乎也盛着一部能量永动机。从春到夏,打根底冒出的能量,翻 腾着江河般的力量,顺着爬墙虎褐色的茎干,奔涌着流向绿叶,流向千千万万个 小脚丫,在淡黄色的墙布上一寸寸泼墨、一厘厘游走,让绿,叠盖着绿。 一个夏天过后,两株爬墙虎蓬勃的“画作”,已经占到了墙面的五分之一。一阵 风过,顺溜的碧叶间,会依次轻轻地翻腾起一层细浪,闭上眼睛细听,似乎还有 音乐叮当作响。 坚硬的墙面,从这年开始,有了呼吸,有了美丽的衣裳,有了无数关注的眼眸。 太阳暴晒、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中,爬墙虎的脚步,都不曾停歇过
第二年,爬墙虎“挥毫”的力度明显大多了。每一天,它长出的新梢,已经远远 超出了我用手掌丈量的范畴。那满墙的绿,犹如潺潺的溪水,在竖直的墙壁上, 向上、向前蜿蜒 之后的岁月,这两株爬墙虎,用绿叶和奔跑的点点脚丫,给我展示出了“虎” 样的气势。这气势,也让我对自己当初的幼稚想法羞愧不已。真佩服为爬墙虎起 名字的人,只三个字,就切中了“命脉”,描摹出了这种植物的外形和精神, 当秋风漫过头顶的天空,张阿姨家西墙上的画,渐渐呈现出别样的神韵一一红霞, 点点从绿叶中泛出,像一片片火苗,也像一颗颗红心,将夏天里凝聚的热情, 一股脑儿诉说出来。“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如花非花的红叶,成了长在 淡黄色墙壁上的一首抒情诗。 当抒情诗片片退去,透岀笔走龙蛇般的枝干,依然是震颤人心的景致一一血管 样的构图、凛然的筋骨、灵魂般的质感。生命的坚韧、张力和走向,剪纸般凝固 在西墙上…… 如此这般,叶儿绿了红,红过又绿。当初孱弱的爬墙虎,渐渐织就了整整一面西 墙的“壁挂”。这壁挂,也像一片竖起来的绿莹莹的湖水,可以静静地流进心里。 炎炎夏日,看到它的人都不由得驻足赞叹:“真美啊”!燥热的心,瞬间像是被 爬墙虎举着的绿色“小扇子”扇过一般,渐渐安宁下来。 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说一株四岁的爬墙虎,已经爬到七层楼房的墙面上。在爬 墙虎的眼里,生命,大概是永无止境的吧。 我不知道爬墙虎最终能爬到多髙,但它的生命力委实让我吃惊。资料上说,一株 爬墙虎,一个季度可以蹿髙一米;一根茎粗两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 化覆盖面,可以是三十到五十平方米。这本领,其他植物,怕是望尘莫及的。 几乎用不着人去浇灌,也不需要施肥、修剪,单是依靠伸向大地的根,探寻能量 就可以用自己的身体织成浑厚的“挂毯”,消噪、蔽日、除尘……爬墙虎,真的 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呢 西墙上,两株爬墙虎的碧叶虬茎,还在一点点丰盈,一步步延伸、厚重。 夏天见到张阿姨时,她笑逐颜开。说大热天里,有了爬墙虎,家里比外面低三四 度呢,都不怎么开空调啦。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联想来表现内心的情感,由风吹碧叶联想到细浪和叮当 作响的音乐,流露出对爬墙虎的喜爱。 B、深秋时节,其他植物都已萧条,而爬墙虎却一墙飘红,作者即景引用“满目 苍凉意,忽来照眼红”的诗句,表达内心的惊喜。 C、文章引述资料介绍爬墙虎的相关资料,把爬墙虎与其他植物相比较,丰富了 作品的内容,表明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D、文章以爬墙虎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外部形态变化为明线,以作者虽爬墙虎的 认识和情感变化为暗线,行文脉络分明 幅动态水墨画”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总体感受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第二年,爬墙虎“挥毫”的力度明显大多了。每一天,它长出的新梢,已经远远 超出了我用手掌丈量的范畴。那满墙的绿,犹如潺潺的溪水,在竖直的墙壁上, 向上、向前蜿蜒。 之后的岁月,这两株爬墙虎,用绿叶和奔跑的点点脚丫,给我展示出了“虎”一 样的气势。这气势,也让我对自己当初的幼稚想法羞愧不已。真佩服为爬墙虎起 名字的人,只三个字,就切中了“命脉”,描摹出了这种植物的外形和精神。 当秋风漫过头顶的天空,张阿姨家西墙上的画,渐渐呈现出别样的神韵——红霞, 一点点从绿叶中泛出,像一片片火苗,也像一颗颗红心,将夏天里凝聚的热情, 一股脑儿诉说出来。“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如花非花的红叶,成了长在 淡黄色墙壁上的一首抒情诗。 当抒情诗片片退去,透出笔走龙蛇般的枝干,依然是震颤人心的景致——血管一 样的构图、凛然的筋骨、灵魂般的质感。生命的坚韧、张力和走向,剪纸般凝固 在西墙上…… 如此这般,叶儿绿了红,红过又绿。当初孱弱的爬墙虎,渐渐织就了整整一面西 墙的“壁挂”。这壁挂,也像一片竖起来的绿莹莹的湖水,可以静静地流进心里。 炎炎夏日,看到它的人都不由得驻足赞叹:“真美啊”!燥热的心,瞬间像是被 爬墙虎举着的绿色“小扇子”扇过一般,渐渐安宁下来。 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说一株四岁的爬墙虎,已经爬到七层楼房的墙面上。在爬 墙虎的眼里,生命,大概是永无止境的吧。 我不知道爬墙虎最终能爬到多高,但它的生命力委实让我吃惊。资料上说,一株 爬墙虎,一个季度可以蹿高一米;一根茎粗两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 化覆盖面,可以是三十到五十平方米。这本领,其他植物,怕是望尘莫及的。 几乎用不着人去浇灌,也不需要施肥、修剪,单是依靠伸向大地的根,探寻能量, 就可以用自己的身体织成浑厚的“挂毯”,消噪、蔽日、除尘……爬墙虎,真的 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呢! 西墙上,两株爬墙虎的碧叶虬茎,还在一点点丰盈,一步步延伸、厚重。 夏天见到张阿姨时,她笑逐颜开。说大热天里,有了爬墙虎,家里比外面低三四 度呢,都不怎么开空调啦。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联想来表现内心的情感,由风吹碧叶联想到细浪和叮当 作响的音乐,流露出对爬墙虎的喜爱。 B、深秋时节,其他植物都已萧条,而爬墙虎却一墙飘红,作者即景引用“满目 苍凉意,忽来照眼红”的诗句,表达内心的惊喜。 C、文章引述资料介绍爬墙虎的相关资料,把爬墙虎与其他植物相比较,丰富了 作品的内容,表明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D、文章以爬墙虎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外部形态变化为明线,以作者虽爬墙虎的 认识和情感变化为暗线,行文脉络分明。 5、“一幅动态水墨画”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总体感受,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 分)
6、张阿姨、“驻足者”和作者对爬墙虎的喜爱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蕴含着什么 道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 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 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成药学优势日益 凸显,中成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 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 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 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 发挥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318.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223.92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中国报告网) 附图 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亿元)一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增长率(%) 7000 6,223.92 50% 6000 5,606.46 5.064.98 40% 5000 4,131.24 4000 3,318.72 3000 22.67% 20% 2000 14.64% 10% 1000 7.19 0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近五年我国 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情况
6、张阿姨、“驻足者”和作者对爬墙虎的喜爱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蕴含着什么 道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 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 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成药学优势日益 凸显,中成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 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 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 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 发挥阶段,销售收入由 2011 年的 3,318.72 亿元增长至 2015 年的 6,223.92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 17.02%。 (摘编自 2017 年 1 月 16 日中国报告网) 附图: 近五年我国 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情况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销售额已超200亿美 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年在中药出口 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5%。中药材 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出口额的33% (摘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 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 “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 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 “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摘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2017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是为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 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 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 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 药中心已有1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200 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 (摘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表明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健康观念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院 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业发展迅猛 B、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 C、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 丢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D、材料四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 卫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推崇。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比较合理的两项是( (5分) A、材料一用图表直接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 反映我国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B、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精确数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喜 和忧,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C、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 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 D、材料三中,以“摇钱树”“肥肉”比喻那些流失海外的中药秘方、被外国抢 先申请的专利和抢注的商标,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愤懑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销售额已超 200 亿美 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 年在中药出口 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 11.3 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 48.5%。中药材 和饮片的出口额为 7 亿美元,仅占出口额的 33%。 (摘自 2013 年 11 月 20 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 900 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 “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 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 “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摘自 2016 年 8 月 19 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2017 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是为总部亮相,而早在 2011 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 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 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 183 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 药中心已有 10 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 1200 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 50 多万名。 (摘自 2017 年 2 月 15 日《人民日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表明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健康观念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院 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业发展迅猛。 B、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C、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 丢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D、材料四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 卫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推崇。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比较合理的两项是( )( ) (5 分) A、材料一用图表直接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 反映我国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B、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精确数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喜 和忧,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C、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 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 D、材料三中,以“摇钱树”“肥肉”比喻那些流失海外的中药秘方、被外国抢 先申请的专利和抢注的商标,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