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合物名称: Cadmium或化合物名称: Cadmium或 PAN农药数据截至2019年8 库(北美)月31日之前数 Cadmium chloride或| Cadmium chloride或 Cadmium sulfate k Cadmium Cadmium sulfate s Cadmium 据库覆盖年限 hate或 Cadmium Nitrate 中国知识基础 文献/知识服务平台:月31日之前数Ca 设施工程;万方 截至2019年8题名:镉或 镉或Cd 毒性; 维普网 据库覆盖年限期刊来源类别:核心期刊期刊来源类别:核心期刊 检索 截至2019年8 题名: Cadmium: WOS 月31日之前数 题名: Cadmium 主题:NOEC或LOEC或 据库覆盖年限/主题:ECs或LCs或C5NOEL或LOEL或MATC 表7毒性数据和文献检索结果 数据库类型 数据类型 数据和文献量 急性毒性 3964条 毒性数据库 7907条 慢性毒性 3943条 急性毒性 1075篇 文献数据库 1137篇 慢性毒性 62篇 4.3数据筛选 4.3.1筛选方法 依据HJ831—2017对检索获得的数据〔表⑦)进行筛选,筛选方法见表8。数据筛选时, 釆用两组研究人员独立完成上述毒性数据库的数据筛选及中英文文献数据的提取和筛选,若 两组硏究人员对数据存在歧义,则提交编制组统一讨论或组织专家咨询后决策 表8数据筛选方法 筛选原则 1)中国本土物种依据《中国动物志》团《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和 物种筛选 H831-2017附录C进行筛选 2)国际通用且在中国水体中广泛分布的物种依据H831-2017附录B进行筛选 3)引进物种依据《中国外来入侵生物》1进行筛选 1)纳入受试物种在适宜生长条件下测得的毒性数据,剔除溶解氧、总有机碳含量不符合要 求的数据: 2)纳入实验用水为标准稀释水的毒性数据,剔除使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获得的毒性数据; 毒性数据|3)剔除未设置对照组实验的毒性数据,剔除对照组(含空白对照组、助溶剂对照组)物种 出现胁迫、疾病和死亡的比例超过10%的数据 4)优先采用流水式实验获得的毒性数据,其次采用半静态或静态式实验获得的毒性数据 5)剔除以单细胞动物作为受试物种的实验数据 6)同一物种的同一毒性效应测试终点实验数据相差10倍以上时,应剔除离群值 暴露时间 1)急性毒性:暴露时间大于等于1天且小于等于4天 2)慢性毒性:暴露时间大于等于21天:实验暴露时间至少跨越一个世代或生命敏感阶段 毒性效应1)急性毒性:LCs、基于活动抑制效应的EC0、ICs 测试终点2)慢性毒性:基于生长和繁殖为毒性效应测试终点的NOEC、LOEC、NOEL、LOEL、MATC 水体1)硬度值: 2)钙、镁离子浓度 14
— 14 — PAN 农药数据 库(北美) 截至 2019 年 8 月 31 日之前数 据库覆盖年限 化合物名称:Cadmium 或 Cadmium chloride 或 Cadmium sulfate 或 Cadmium sulphate 或 Cadmium Nitrate 化合物名称:Cadmium 或 Cadmium chloride 或 Cadmium sulfate 或 Cadmium sulphate 或 Cadmium Nitrate 中国知识基础 设施工程;万方 知识服务平台; 维普网 截至 2019 年 8 月 31 日之前数 据库覆盖年限 题名:镉或 Cd; 主题:毒性; 期刊来源类别:核心期刊 题名:镉或 Cd; 主题:毒性; 文献 期刊来源类别:核心期刊 检索 WOS 截至 2019 年 8 月 31 日之前数 据库覆盖年限 题名:Cadmium; 主题:EC50或 LC50或 IC50 题名:Cadmium; 主题:NOEC 或 LOEC 或 NOEL 或 LOEL 或 MATC 表 7 毒性数据和文献检索结果 数据库类型 数据类型 数据和文献量 合计 急性毒性 3964 条 毒性数据库 慢性毒性 3943 条 7907 条 急性毒性 1075 篇 文献数据库 慢性毒性 62 篇 1137 篇 4.3 数据筛选 4.3.1 筛选方法 依据 HJ 831—2017 对检索获得的数据(表 7)进行筛选,筛选方法见表 8。数据筛选时, 采用两组研究人员独立完成上述毒性数据库的数据筛选及中英文文献数据的提取和筛选,若 两组研究人员对数据存在歧义,则提交编制组统一讨论或组织专家咨询后决策。 表 8 数据筛选方法 筛选原则 物种筛选 1)中国本土物种依据《中国动物志》[7]《中国大百科全书》[8]《中国生物物种名录》[9]和 HJ 831—2017 附录 C 进行筛选; 2)国际通用且在中国水体中广泛分布的物种依据 HJ 831—2017 附录 B 进行筛选; 3)引进物种依据《中国外来入侵生物》[10]进行筛选 毒性数据 筛选 1)纳入受试物种在适宜生长条件下测得的毒性数据,剔除溶解氧、总有机碳含量不符合要 求的数据; 2)纳入实验用水为标准稀释水的毒性数据,剔除使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获得的毒性数据; 3)剔除未设置对照组实验的毒性数据,剔除对照组(含空白对照组、助溶剂对照组)物种 出现胁迫、疾病和死亡的比例超过 10%的数据; 4)优先采用流水式实验获得的毒性数据,其次采用半静态或静态式实验获得的毒性数据; 5)剔除以单细胞动物作为受试物种的实验数据; 6)同一物种的同一毒性效应测试终点实验数据相差 10 倍以上时,应剔除离群值 暴露时间 1)急性毒性:暴露时间大于等于 1 天且小于等于 4 天; 2)慢性毒性:暴露时间大于等于 21 天;实验暴露时间至少跨越一个世代或生命敏感阶段 毒性效应 测试终点 1)急性毒性:LC50、基于活动抑制效应的 EC50、IC50; 2)慢性毒性:基于生长和繁殖为毒性效应测试终点的 NOEC、LOEC、NOEL、LOEL、MATC 水体 硬度值 1)硬度值; 2)钙、镁离子浓度
4.32筛选结果 依据表8所示数据筛选方法对检索所得数据进行筛选,共获得数据807条,筛选结果见表 9。经可靠性评价,共有344条数据可用于基准推导(表10),其中:急性毒性数据277条,慢 性毒性数据67条。用于基准推导的344条数据共涉及65个物种(表11),其中:中国本土物种 42个、国际通用且在中国水体中广泛分布的物种7个、引进物种16个,包括了在中国水体中 广泛分布的草鱼、鳙鱼等物种。表12、表13分别列出了用于SWQC和LWQC推导涉及的物种 及其对应毒性数据量的分布情况。生命周期较短的小球藻等4种水生植物,将暴露时间超过 个世代的ECs值作为慢性毒性值,用于LWQC制定 表9数据筛选结果 数据库/毒性数总数 剔除数据(条) 剩余 数据 据类型 (条)重复无关无水体暴露时化合物物种 硬度 毒性数据|ATv 3964 l680 382 76 3943 183413 中文文献|ATv 0 6 数据库 英文文献LAT 169220 87 44 数据库 合计 9158 23415553993 1440 355 774 807 表10数据可靠性评价及分布 数据 毒性数据(条)合计 价原则 可靠性 急性慢性 (条) 无限制可靠|数据来自良好实验室规范(GLP)体系,或数据产生过程符 0 4 4 合实验准则(参照HJ831-2017相关要求) 限制可靠数据产生过程不完全符合实验准则但发表在核心期刊或有 277 340 充足的证据证明数据可用 不可常数据产生过程与安验准则有冲突或矛盾,改有充足诞证明 数据可用,实验过程不能令人信服或不被同行评议专家接受 174 177 不确定没有提供足够的实验细节,无法判断数据可靠性 280 6 286 合计 731 807 表11可靠性数据涉及的物种分布 数据物种类型 物种数量 物种名称 类型 草鱼:2大鳞大马哈鱼;3短尾秀体:4端足类钩 急性 多刺裸腹漒:6萼花臂尾轮虫:7.俄勒冈叶唇鱼: 毒性 本土物种 38光滑爪蟾:9褐水螅:10.霍甫水丝蚓:1鱼:12.棘57 爪网纹涵:13.夹杂带丝蚓:14静水椎实螺;15锯顶低 额;16.鯉鱼:17.孔雀胎鳓;18老年低额瀣;19.绿水
— 15 — 4.3.2 筛选结果 依据表8所示数据筛选方法对检索所得数据进行筛选,共获得数据807条,筛选结果见表 9。经可靠性评价,共有344条数据可用于基准推导(表10),其中:急性毒性数据277条,慢 性毒性数据67条。用于基准推导的344条数据共涉及65个物种(表11),其中:中国本土物种 42个、国际通用且在中国水体中广泛分布的物种7个、引进物种16个,包括了在中国水体中 广泛分布的草鱼、鳙鱼等物种。表12、表13分别列出了用于SWQC和LWQC推导涉及的物种 及其对应毒性数据量的分布情况。生命周期较短的小球藻等4种水生植物,将暴露时间超过 一个世代的EC50值作为慢性毒性值,用于LWQC制定。 表 9 数据筛选结果 剔除数据(条) 数据库 毒性数 据类型 总数 据量 (条) 重复 无关 无水体 硬度 暴露时 间不符 化合物 不符 物种 不符 剩余 数据 (条) 毒性数据 ATV 3964 19 523 1680 382 165 576 619 库 CTV 3943 183 413 2018 960 182 137 50 中文文献 ATV 542 0 440 75 11 0 0 16 数据库 CTV 7 0 1 0 0 0 0 6 英文文献 ATV 640 16 169 220 87 8 44 96 数据库 CTV 62 16 9 0 0 0 17 20 合计 9158 234 1555 3993 1440 355 774 807 表 10 数据可靠性评价及分布 数据 毒性数据(条) 可靠性 评价原则 急性 慢性 合计 (条) 无限制可靠 数据来自良好实验室规范(GLP)体系,或数据产生过程符 合实验准则(参照 HJ 831—2017 相关要求) 0 4 4 限制可靠 数据产生过程不完全符合实验准则,但发表在核心期刊或有 充足的证据证明数据可用 277 63 340 不可靠 数据产生过程与实验准则有冲突或矛盾,没有充足证据证明 数据可用,实验过程不能令人信服或不被同行评议专家接受 174 3 177 不确定 没有提供足够的实验细节,无法判断数据可靠性 280 6 286 合计 731 76 807 表 11 可靠性数据涉及的物种分布 数据 类型 物种类型 物种数量 (种) 物种名称 合计 (种) 急性 毒性 本土物种 38 1.草鱼;2.大鳞大马哈鱼;3.短尾秀体溞;4.端足类钩虾; 5.多刺裸腹溞;6.萼花臂尾轮虫;7.俄勒冈叶唇鱼;8. 光滑爪蟾;9.褐水螅;10.霍甫水丝蚓;11.鲫鱼;12.棘 爪网纹溞;13.夹杂带丝蚓;14.静水椎实螺;15.锯顶低 额溞;16.鲤鱼;17.孔雀胎鱂;18.老年低额溞;19.绿水 57
螅:20绿太阳鱼;21.麦穗鱼:22.普通水螅;23三角帆 蚌:24苏氏尾鳃蚓:25唐鱼:26.无鳞甲三刺鱼:2 无褶螺;28仙女虫:29.亚东鳟:30.摇蚊幼虫:31.鳙鱼 32原螯虾;33圆形盘肠:34.蚤状钩虾;35蚤状 36正颤蚓:37中华大蟾蜍;38中华新米虹 国际通用且在 中国水体中广 1.斑马鱼;2大型滏:3.浮萍;4黑头软口鲦:5.模糊网 泛分布的物种 纹滏:6.青 1澳洲淡水龙虾:2虹鳟:3.克氏原螯虾:4,蓝鳃太阳鲈 引进物种 5.麦瑞加拉鲮鱼;6美洲鳗鲡;7.莫桑比克罗非鱼:8 尼罗罗非鱼:9食蚊鱼:10条纹狼鲈;11.银鲑:12美 洲红点鲑;13.斑点叉尾鲴 本土物种 1大鱗大马哈鱼:2尖头栅藻:3.鲤鱼:4莱茵衣藻 5蜻蜓幼虫:6无褶螺:7.亚东鳟;8.小球藻;9蚤状 国际通用且在 1大型濁:2.黑头软口鲦:3近头状伪蹄形藻;4.模糊网 慢性中国水体中广 毒性泛分布的物种 纹:5.青鳓 奥利亚罗非鱼:2.白斑狗鱼:3大西洋鲑:4虹鳟; 引进物种 蓝鳃太阳鲈:6麦瑞加拉鲮鱼:7.尼罗罗非鱼:8.银! 9美洲红点鲑 表12短期水质基准推导涉及的物种及毒性数据分布 序号物种名称 毒性数据 物种类型序号 物种名称 (条) 毒性数据物种类型 亚东鳟 13 蚤状钩虾 12345 苏氏尾鳃蚓 唐鱼 孔雀胎鏘 32无鳞甲三刺鱼 锯顶低额瀣 无褶螺 原螯虾 本 物种 6 鲤鱼 35萼花臂尾轮虫 绿太阳鱼 褐水螅 789 大鳞大马哈鱼 麦穗鱼 端足类钩虾 中华大蟾蜍 10 棘爪网纹涵 999876666655555 黑头软口鲦 lI 本土物种 11圆形盘肠涵 模糊网纹瀣 国际通用 正颤蚓 大型澄 且在中国 草鱼 斑马鱼 14多刺裸腹 青鏘 2 物种 夹杂带丝蚓 16 普通水螅 美洲红点鲑 仙女虫 蓝鳃太阳鲈 18俄勒冈叶唇鱼 虹鳟 光滑爪蟾 48斑点叉尾鲡 20霍甫水丝蚓 克氏原螯虾 16
— 16 — 螅;20.绿太阳鱼;21.麦穗鱼;22.普通水螅;23.三角帆 蚌;24.苏氏尾鳃蚓;25.唐鱼;26.无鳞甲三刺鱼;27. 无褶螺;28.仙女虫;29.亚东鳟;30.摇蚊幼虫;31.鳙鱼; 32.原螯虾;33.圆形盘肠溞;34.蚤状钩虾;35.蚤状溞; 36.正颤蚓;37.中华大蟾蜍;38.中华新米虾 国际通用且在 中国水体中广 泛分布的物种 6 1.斑马鱼;2.大型溞;3.浮萍;4.黑头软口鲦;5.模糊网 纹溞;6.青鱂 引进物种 13 1.澳洲淡水龙虾;2.虹鳟;3.克氏原螯虾;4.蓝鳃太阳鲈; 5.麦瑞加拉鲮鱼;6.美洲鳗鲡;7.莫桑比克罗非鱼;8. 尼罗罗非鱼;9.食蚊鱼;10.条纹狼鲈;11.银鲑;12.美 洲红点鲑;13.斑点叉尾鮰 本土物种 9 1.大鳞大马哈鱼;2.尖头栅藻; 3.鲤鱼;4.莱茵衣藻; 5.蜻蜓幼虫;6.无褶螺;7.亚东鳟;8.小球藻;9.蚤状溞 国际通用且在 中国水体中广 泛分布的物种 5 1.大型溞;2.黑头软口鲦;3.近头状伪蹄形藻;4.模糊网 纹溞;5.青鱂 慢性 毒性 引进物种 9 1.奥利亚罗非鱼;2.白斑狗鱼;3.大西洋鲑;4.虹鳟;5. 蓝鳃太阳鲈;6.麦瑞加拉鲮鱼;7.尼罗罗非鱼;8.银鲑; 9.美洲红点鲑 23 表 12 短期水质基准推导涉及的物种及毒性数据分布 序号 物种名称 毒性数据 (条) 物种类型 序号 物种名称 毒性数据 (条) 物种类型 1 亚东鳟 13 30 蚤状钩虾 2 2 苏氏尾鳃蚓 10 31 唐鱼 2 3 孔雀胎鱂 9 32 无鳞甲三刺鱼 2 4 锯顶低额溞 9 33 无褶螺 2 5 蚤状溞 9 34 原螯虾 2 6 鲤鱼 8 35 萼花臂尾轮虫 1 7 绿太阳鱼 7 36 褐水螅 1 8 大鳞大马哈鱼 6 37 麦穗鱼 1 9 端足类钩虾 6 38 中华大蟾蜍 1 本 土物种 10 棘爪网纹溞 6 39 黑头软口鲦 11 11 圆形盘肠溞 6 40 模糊网纹溞 8 12 正颤蚓 6 41 大型溞 6 13 草鱼 5 42 斑马鱼 5 14 多刺裸腹溞 5 43 青鱂 2 15 夹杂带丝蚓 5 44 浮萍 1 国际通用 且在中国 水体中广 泛分布的 物种 16 普通水螅 5 45 美洲红点鲑 13 17 仙女虫 5 46 蓝鳃太阳鲈 16 18 俄勒冈叶唇鱼 4 47 虹鳟 7 19 光滑爪蟾 4 48 斑点叉尾鮰 5 20 霍甫水丝蚓 4 本土物种 49 克氏原螯虾 5
鲫鱼 摇蚊幼虫 银鲑 中华新米虾 澳洲淡水龙虾 静水椎实螺 美洲鳗鲡 角帆蚌 引进物种 本土物种 条纹狼鲈 鳙鱼 麦瑞加拉鲮鱼 莫桑比克罗非 短尾秀体瀣 2 老年低额瀣 2 57 尼罗罗非鱼 表13长期水质基准推导涉及的物种及毒性数据分布 序号物种名称 毒性数据物种 种类型序号 毒性数据 物种名称 物种类型 亚东鳟 近头状伪蹄形 国际通用 且在中国 水体中广 大鳞大马哈鱼 14 泛分布的 物种 蚤状 虹鳟 无褶螺 本土物种 美洲红点鲑 莱茵衣藻 蓝鳃太阳鲈 鲤鱼 18麦瑞加拉鲮鱼 尖头栅藻 19尼罗罗非鱼 引进物种 蜻蜓幼虫 奥利亚罗非鱼 模糊网纹瀣 国际通用且22 大西洋鲑 银鲑 中广泛分布 黑头软口鲦 5基准推导 51推导方法 51.1水体硬度校正 水体硬度校正分为毒性—水体硬度斜率拟合和水体硬度校正毒性值计算两个步骤,其中: 毒性—水体硬度斜率拟合见公式1和公式2:水体硬度校正毒性值计算见公式3和公式4。 Ig(ATV)=Ka Ig(HA)+Ca lg(CTV)=Kclg(Hc)+Cc (2) ATVH=10KA×g(H+lg( ATV)-KA×lgHA) (3)
— 17 — 21 鲫鱼 4 50 食蚊鱼 5 22 摇蚊幼虫 4 51 银鲑 5 23 中华新米虾 4 52 澳洲淡水龙虾 3 24 静水椎实螺 3 53 美洲鳗鲡 3 25 三角帆蚌 3 54 条纹狼鲈 3 26 鳙鱼 3 55 麦瑞加拉鲮鱼 2 27 短尾秀体溞 2 56 莫桑比克罗非 鱼 2 28 老年低额溞 2 57 尼罗罗非鱼 2 引进物种 29 绿水螅 2 本土物种 表 13 长期水质基准推导涉及的物种及毒性数据分布 序号 物种名称 毒性数据 (条) 物种类型 序号 物种名称 毒性数据 (条) 物种类型 1 亚东鳟 7 13 近头状伪蹄形 藻 1 2 大鳞大马哈鱼 2 14 青鱂 1 国际通用 且在中国 水体中广 泛分布的 物种 3 蚤状溞 2 15 虹鳟 17 4 无褶螺 2 16 美洲红点鲑 4 5 莱茵衣藻 1 17 蓝鳃太阳鲈 3 6 鲤鱼 1 18 麦瑞加拉鲮鱼 2 7 尖头栅藻 1 19 尼罗罗非鱼 2 8 蜻蜓幼虫 1 20 奥利亚罗非鱼 1 9 小球藻 1 本土物种 21 白斑狗鱼 1 10 模糊网纹溞 7 22 大西洋鲑 1 11 大型溞 5 23 银鲑 1 引进物种 12 黑头软口鲦 3 国际通用且 在中国水体 中广泛分布 的物种 5 基准推导 5.1 推导方法 5.1.1 水体硬度校正 水体硬度校正分为毒性—水体硬度斜率拟合和水体硬度校正毒性值计算两个步骤,其中: 毒性—水体硬度斜率拟合见公式 1 和公式 2;水体硬度校正毒性值计算见公式 3 和公式 4。 (1) (2) (3)
CTVH* lg(H)+Ig(CTV)-Kcxlg(Hc) (4) 式中:ATV一水体硬度校正前急性毒性值,计算时不区分LCs0和EC50,见附录A,μg/L CTⅤ—水体硬度校正前慢性毒性值,计算时不区分NOEC、LOEC、NOEL、LOEL和 MATC,见附录B, ATⅤr-水体硬度校正后急性毒性值,μgL CTV--水体硬度校正后慢性毒性值,μgL KA一急性毒性一水体硬度斜率,无量纲 K—一慢性毒性一水体硬度斜率,无量纲; HA一水体硬度校正前ATV对应水体硬度值,见附录A,mg/L H—水体硬度校正前CTV对应水体硬度值,见附录B,mgL CA一急性毒性常数,为截距,无量纲 C—慢性毒性常数,为截距,无量纲; H—水体硬度值(以CaCO3计),取值分别为50mg/L,100mg/L,150mg/L,200mg/L 250 mg/L, 300 mg/L, 350 mg/L, 450 mg/L 51.2种平均急慢性值计算 依据公式5、公式6,在指定水体硬度条件下,分物种计算SMAV和SMCV SMAVHi=(ATVHI X(ATVH)2xx(ATVH) (5) (6) 式中: SMAVH—指定水体硬度H下物种i的种平均急性值,μg/L SMCⅤu—指定水体硬度H下物种i的种平均慢性值,μg/L; ATⅤr—-水体硬度校正后急性毒性值,μgL; CTVH水体硬度校正后慢性毒性值,μg/L m物种i的ATVH个数,个; n—物种i的CTVH个数,个; 某一物种,无量纲 H—一水体硬度值(以CaCO3计),取值分别为50mg/,100mg/L,150mgL,200mg/L, 250mgL,300mg/L,350mgL,450mg/L。 51.3毒性数据分布检验 在指定水体硬度下,对 SMAVH和SMCV分别进行正态分布检验(K-S检验),若不 符合正态分布,需进行对数转换后重新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方能按照“51.5模型拟合 与评价”要求进行物种敏感度分布(SSD)模型拟合
— 18 — (4) 式中:ATV—水体硬度校正前急性毒性值,计算时不区分 LC50 和 EC50,见附录 A,μg/L; CTV—水体硬度校正前慢性毒性值,计算时不区分 NOEC、LOEC、NOEL、LOEL 和 MATC,见附录 B,μg/L; ATVH—水体硬度校正后急性毒性值,μg/L; CTVH—水体硬度校正后慢性毒性值,μg/L; KA—急性毒性—水体硬度斜率,无量纲; KC—慢性毒性—水体硬度斜率,无量纲; HA—水体硬度校正前 ATV 对应水体硬度值,见附录 A,mg/L; HC—水体硬度校正前 CTV 对应水体硬度值,见附录 B,mg/L; CA—急性毒性常数,为截距,无量纲; CC—慢性毒性常数,为截距,无量纲; H—水体硬度值(以 CaCO3 计),取值分别为 50 mg/L,100 mg/L,150 mg/L,200 mg/L, 250 mg/L,300 mg/L,350 mg/L,450 mg/L。 5.1.2 种平均急/慢性值计算 依据公式 5、公式 6,在指定水体硬度条件下,分物种计算 SMAV 和 SMCV。 (5) (6) 式中:SMAVH,i—指定水体硬度 H 下物种 i 的种平均急性值,μg/L; SMCVH,i—指定水体硬度 H 下物种 i 的种平均慢性值,μg/L; ATVH—水体硬度校正后急性毒性值,μg/L; CTVH—水体硬度校正后慢性毒性值,μg/L; m—物种 i 的 ATVH个数,个; n—物种 i 的 CTVH个数,个; i—某一物种,无量纲; H—水体硬度值(以 CaCO3 计),取值分别为 50 mg/L,100 mg/L,150 mg/L,200 mg/L, 250 mg/L,300 mg/L,350 mg/L,450 mg/L。 5.1.3 毒性数据分布检验 在指定水体硬度下,对 SMAVH,i 和 SMCVH,i 分别进行正态分布检验(K-S 检验),若不 符合正态分布,需进行对数转换后重新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方能按照“5.1.5 模型拟合 与评价”要求进行物种敏感度分布(SSD)模型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