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为什么要有国家?一个人采取行动一定有理由,原则上应该由自已判断什么是恰当的理由。但因事物性质的不同,也有可能认为由自己判断不如委由他人判断,这样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理由,并能采取更适合的行动。这便是遵从他人权威的原因。如前所述,听从某些知识比自己丰富的人,也是其中一例。登山时如果不听从向导的话,有可能丧命;学习语言亦同。比起独自摸索学习,找个好老师会比较有效率。不论向导还是老师,都是比自已更能作出恰当判断的人,这就是他们被当成权威的理由。当国家拥有权威国家对于它所支配的人们,也通常要求大家不要各自作判断,而应听从国家的命令。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制定法律,然后要求人民遵守。国家以此主张自已是权威。但是,这样的主张在什么时候会被认为是有理由的呢?如同登山导游和语言教师的例子,国家自认为比一般人民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只是,究竟在何种情形之下,这个自我认知才是正确的呢?这很难回答。在政府机构中,确实有很多通过了非常困难的公务员考试、头脑很好的公务员在为政府服务,19
法律是什么?法哲学的思辨旅程但就个别的政策议题而言,政府机关事先拥有的知识与一般人相比,真的比较高明吗?一般而言,未必如此。如果是个别的政策议题,政府应该找各种专家,并听取这些专家的意见才是。政府听取社会各界专家的意见,并作出决策的情形虽不罕见,但各界专家因意见相左而争执的情形也时常发生。例如,最近最为人所知的核电厂例子。核电厂内冷却装置的电源,是否可能因地震或海啸而全部丧失功能?专家之间争执不休。即使不假设国家较一般人民拥有更完备的知识,也仍然必须将国家当成权威。寻求协调问题(co-ordinationproblems)之解决,就是其典型的例子。协调问题大致上是指,虽然大家都希望其他人也采取相同的行动,却也因无法确实预测大家会如何行动而感到困扰。以汽车该靠道路的哪一侧行驶为例:所有人都会认为,如果其他人走右侧自已便走右侧,其他人走左侧自已也走左侧。靠哪一边都无所谓,但总是有必要决定大家到底该走哪一侧。决定走哪一侧,并不需要特别丰富的知识,选择走哪一侧才是问题重点。日本和英国是靠左行驶,美国和欧陆各国则是靠右行驶。不论何者都没有道德上谁更为正确的问题,也没有从人体工程20
第一章为什么要有国家?学角度考虑谁更适合的问题。因此,这项决定与权威是否具备丰富的知识无关。诸如此类“无论如何,有个决定最重要”的问题,世上比比皆是。其中也包含群体累积的自然反应与惯例。早晨和他人见面通常都会道声早安,便是一例。外出工作时该身着什么样的服装,也是依据工作礼节而定。这两种都是依据惯例解决的协调问题。只不过,希望累积所有人的行动而形成的惯例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而有些问题并不能通过时间的积累来寻求解决。例如,道路交通规则、交易所使的货币(用日元抑或美金),另外,如孩童几岁一定要上学、以自己的收入必须交多少钱的税等问题亦同。为了维持治安以及开设道路、港湾、学校、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人民当然要交税,但谁该付多少税额,并非一句“你当然就要交这么多钱”就可以决定,而是政府先决定一个大致的额度,只要不是太过分的金额,大部分民众就会依政府的决定来纳税。因为如果不这样做,这个社会便无法运行。国家为了解决协调问题而制定法令,大部分人民都被预设应该会遵从该法令,有了共识就可以依据该法令来解决协调问题。相反地,在那些被称为信用破产的国家中,当被认为不论21
法律是什么?法哲学的思辨旅程政府作何种决定都不会有人依其而行动时,就表示这个政府不具备解决协调问题的能力,也因此没有人会遵从政府的决定。其结果,政府无法被人民认为是一种权威;也可以说,这个政府并没有理由能被人民当成权威。从这样的脉络来思考便可得出,谁有资格被当成“政府”或“国家”,都与协调问题有关。“成王败寇”这个用语经常被认为是一种犬儒主义的典型表现,强调正邪的判断均由实力决定。但实际上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道理:如果不是因获胜而得到使人民服从的政府,政府的功能就根本无法发挥。国家希望让人民认同其权威,实际上就必须让人民愿意服从。为此,必须要有“现实中大部分人民确实服从国家”这样的事实给予支撑,并且从此预测大部分人未来仍会遵从这个“国家”,并认为它是个权威。国家权威的界限与个人选择的范围国家被当成权威的理由,除了国家较人民拥有更多知识之外,方才的例子说明了国家是为了解决社会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各种调解问题。下一个问题则是:国家权威的范围到底有多22
第一章为什么要有国家?广。而这个问题,也包括哪些事情属于应由国家解决的协调问题,或者如何判断问题是否需要更多卓越的知识才能解决。人民应该信仰哪种宗教,或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当由政府决定,人民遵从这个决定就好了一一这种国家也是存在的。但若站在“人们应如何行动,以及采取该行动的理由系个人自行判断”这样的原则出发,则纵使国家宣称要信仰哪种宗教应由国家决定,也应该告知人民作出这种决定的理由。那么,宗教信仰属于协调问题吗?或者,国家是否拥有比一般人民更多的知识,能判断哪种宗教才正确呢?至少,有关什么叫“正确的宗教”,国家似乎并不具有比一般人民更卓越的知识(理由容后叙述)。因此,宗教如何能说是协调问题?思考协调问题有个前提,就是:关于这个问题,大部分的人都认为问题的结论不重要,只要大部分人的想法相同,或者不与大多数人的选择相冲突即可。在这世上,这样的问题确实多如牛毛。一般来说,个人并不会特意去思考这个问题。从早餐要吃什么这种小事开始,假日要去哪里玩、音乐要听德沃夏克还是勃拉姆斯。此外,要跟谁结婚,甚至要不要结婚、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现在的工作要做到什么时候等等,人生的重大选择都是由自己作决定(当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