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卷二·东周·秦召周君 (3)鲍本巧,犹诈。 4)鲍本心欲之而言不肯 ()鲍本可信之货,非独知也。 6)鲍本爱,犹吝 )鲍本然则立最信矣。从周纪,皆当为楚王。o正曰:使众见之而信最之当立。从周纪改楚, 非。补曰:「为周「为君「为齐J之「为」,去声 召周君 秦召周君,周君难往(1)。或为周君谓魏王(2)曰:「秦召周君,将以使攻魏之南阳(3)。王何不出(4) 于河南(5)?周君闻之,将以为辞于秦而不往(6)。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越(河而攻南阳。」 (1)鲍本意不欲往 (2)姚本史记作韩王。鲍本安厘。0正曰:无考。 (3)姚本南阳,魏邑也。 (4)鲍本「出」下有「兵」字。0札记不烈案:史记有。 (5)姚本史记作南阳。o鲍本河南,洛阳也。时未为郡,言河之南耳。。正曰:河南即西周郏郈。 考王封弟河南,其名久矣 (6)姚本以魏兵在河南为辞,不往诣秦也 ()鲍本越,度也 犀武败于伊阙 犀武败于伊阙,周君之魏求救(1),魏王(2)以上党之急辞之(3)。周君反,见梁囿而乐之也(4)。綦 母恢(5)谓周君曰:「温囿不下此(6),而又近(⑦)。臣能为君(8)取之。」反见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 对曰:「不怨。且谁怨王?臣为王有患(9)也。周君,谋主也⑩。而设以国为王()扦(2)秦,而王无之扦 也(。臣见其必以国事秦也,秦悉塞外之兵,与周之众,以攻南阳),而两上党绝矣)。J魏王曰 「然则柰何?」綦母恢曰:「周君形不小利,事秦而好小利。今王许戍()三万人与温囿,周君得以 为辞于父兄百姓(8),而利温囿以为乐),必不合于秦。臣尝闻温囿之利,岁八十金o,周君得温囿 其以事王者,岁百二十金(21),是上党每(22)患(23)而赢四十金(24)。J魏王因使孟卯(25)致温囿于周 君而许之戍(26)也。(27) ()姚本秦将白起败魏将犀武于伊阙,遂进攻,周君故求救于魏也。σ鲍本补曰:大事记,秦怒 东周助韩、魏,故攻之。按策文当作西周 (2)鲍本昭 (3)姚本故不救周。o鲍本意者有赵或韩兵也。o正曰:赵兵无考。周、韩、魏共伐秦,此时韩、 魏必和。 (4)姚本梁,魏惠王之都也。畜禽曰苑囿,有林池曰园也。σ鲍本陈留浚仪注,魏惠王自安邑徙 大梁,有林池曰囿。o正曰:囿者,蕃育鸟兽之所。 (5)姚本綦母恢,周臣也。 (6)姚本温囿,今在河内,是时属魏。下,犹减也。此,〓梁囿(一作梁)也。温囿近周,〓能 为君取〓温囿也。鲍本温属河内。言其乐不在梁下。 ()鲍本近周。 (8)札记今本脱「君」字 (9)姚本患,忧也。o鲍本「怨王」作「怨乎 ω姚本周,天子也,故曰谋主也。o鲍本犹为天子故。o正曰:韩世家,使公孙喜率周、魏伐 秦,败伊阙,缘是,故称谋主。比周君也。 ()鲍本「王」作「乎o札记今本「王」作「乎 第21页
战国策卷二·东周·秦召周君 第 21 页 ⒀鲍本巧,犹诈。 ⒁鲍本心欲之而言不肯。 ⒂鲍本可信之货,非独知也。 ⒃鲍本爱,犹吝。 ⒄鲍本然则立最信矣。从周纪,皆当为楚王。○ 正曰:使众见之而信最之当立。从周纪改楚, 非。补曰:「为周」、「为君」、「为齐」之「为」,去声。 秦召周君 秦召周君,周君难往⑴。或为周君谓魏王⑵曰:「秦召周君,将以使攻魏之南阳⑶。王何不出⑷ 于河南⑸?周君闻之,将以为辞于秦而不往⑹。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越⑺河而攻南阳。」 ⑴鲍本意不欲往。 ⑵姚本史记作韩王。○ 鲍本安厘。○ 正曰:无考。 ⑶姚本南阳,魏邑也。 ⑷鲍本「出」下有「兵」字。○ 札记丕烈案:史记有。 ⑸姚本史记作南阳。○ 鲍本河南,洛阳也。时未为郡,言河之南耳。○ 正曰:河南即西周郏鄏。 考王封弟河南,其名久矣。 ⑹姚本以魏兵在河南为辞,不往诣秦也。 ⑺鲍本越,度也。 屖武败于伊阙 屖武败于伊阙,周君之魏求救⑴,魏王⑵以上党之急辞之⑶。周君反,见梁囿而乐之也⑷。綦 母恢⑸谓周君曰:「温囿不下此⑹,而又近⑺。臣能为君⑻取之。」反见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 对曰:「不怨。且谁怨王?臣为王有患⑼也。周君,谋主也⑽。而设以国为王⑾扞⑿秦,而王无之扞 也⒀。臣见其必以国事秦也,秦悉塞外之兵,与周之众,以攻南阳⒁,而两上党绝矣⒂。」魏王曰: 「然则柰何?」綦母恢曰:「周君形不小利,事秦而好小利⒃。今王许戍⒄三万人与温囿,周君得以 为辞于父兄百姓⒅,而利温囿以为乐⒆,必不合于秦。臣尝闻温囿之利,岁八十金⒇,周君得温囿, 其以事王者,岁百二十金(21),是上党每(22)患(23)而赢四十金(24)。」魏王因使孟卯(25)致温囿于周 君而许之戍(26)也。(27) ⑴姚本秦将白起败魏将屖武于伊阙,遂进攻,周君故求救于魏也。○ 鲍本补曰:大事记,秦怒 东周助韩、魏,故攻之。按策文当作西周。 ⑵鲍本昭。 ⑶姚本故不救周。○ 鲍本意者有赵或韩兵也。○ 正曰:赵兵无考。周、韩、魏共伐秦,此时韩、 魏必和。 ⑷姚本梁,魏惠王之都也。畜禽曰苑囿,有林池曰园也。○ 鲍本陈留浚仪注,魏惠王自安邑徙 大梁,有林池曰囿。○ 正曰:囿者,蕃育鸟兽之所。 ⑸姚本綦母恢,周臣也。 ⑹姚本温囿,今在河内,是时属魏。下,犹减也。此,〓梁囿(一作梁)也。温囿近周,〓能 为君取〓温囿也。○ 鲍本温属河内。言其乐不在梁下。 ⑺鲍本近周。 ⑻札记今本脱「君」字。 ⑼姚本患,忧也。○ 鲍本「怨王」作「怨乎」。 ⑽姚本周,天子也,故曰谋主也。○ 鲍本犹为天子故。○ 正曰:韩世家,使公孙喜率周、魏伐 秦,败伊阙,缘是,故称谋主。比周君也。 ⑾鲍本「王」作「乎」。○ 札记今本「王」作「乎」
东周·韩魏易地 ⑩)姚本扦,御也。传曰,扦御北狄也。鲍本设,施阵。扦,卫也。 )姚本言魏为周无所扦御也。 4)姚本南阳,魏邑。 )鲍本言赵、韩援魏之路绝。σ正曰:是时魏上党被兵,若周、秦攻南阳,则魏又当御其攻, 而上党必绝。后云「上党无患」,言得并力于此也 6)姚本形,势也。小利,谓温囿也。o鲍本「不」下有「好」字。o国小多忧,其势宜不得游 观。札记今本「不」下有「好」字。丕烈案:此「小」字因下文而衍,读以「秦」字句绝 鲍本有「好」字,乃读「利」字为句,所解全谬。今本依之,非也 )姚本戍,守也。o鲍本戍,守边也,许为周扦秦 (8)鲍本云得戍卒之援。 姚本「利」,钱作「私s私,爱也。o鲍本「利」作「私o补曰:作「利」字,则与上协 得戍公也,得囿私也。札记丕烈案:吴氏说非是,详高注。姚校皆作「私秦策「而私 商于之地」,亦其证。 ω鲍本「岁」上有「计」字。o魏人贡其上之数 (21)鲍本周许魏之数。 2)鲍本「每」作「无0札记今本「每」作「无 (23)鲍本周善事魏,则赵、韩必不加兵。 (24)姚本温囿贡于魏王八十金耳,周君得之则贡百二十金,故曰「是赢四十金鲍本赢,有余 贾利也 (25)鲍本鸿烈泛论训注,齐人,即芒卯。 (26)鲍本「戍」下无「也」字。 (27)鲍本彪谓:周君非贤君也,秦兵在境,而乐于囿,其志荒矣。恢虽能得囿,非君子所以事其 君者也。补曰:「为辞「为乐」之「为」,如字,余去声 韩魏易地 韩、魏易地(),西周弗利(2)。樊余()谓楚王ω4)曰:「周必亡矣。韩、魏之易地,韩得二县,魏亡 县(5)。所以为之者(6),尽包二周(),多于二县,九鼎存焉(8)。且魏有南阳、郑地、三川(9)而包二 周,则楚方城之外危ω;韩兼两上党以临赵,即赵羊肠ω以上危。故易成之曰ω),楚、赵皆轻。」楚 王恐,因赵以止易也(3。 (1)鲍本韩策书此在楚围雍氏后。 (2)姚本利,便也 (3)姚本樊余,周臣也。曾,下有「为周」字。 (4)姚本为周谓楚王。楚王,怀王 (5)鲍本易地,则魏亦有得;而独言亡者,亡多于得也 (6)鲍本魏虽多亡,然且为之。 ()鲍本东、西 (8)鲍本汉志,武王迁九鼎于郏鄢。郏廓属河南,为东周。。正曰:说见前。 (9)鲍本河內修武注,晋始启南阳是也。京兆、山阳皆有郑,河南有新郑。此在楚、魏之间,新 郑也。河南郡注,秦三川郡也。周纪「三川震」注,泾、渭、洛。补曰:杜注,在晋山南 河北,故曰南阳。郑本在西都畿內咸林。武公得虢、桧之地,乃徙其封,是为新郑。咸林 今华州郑县,新郑今郑州。正曰:三州,河、洛、伊。张仪所谓天下朝市,秦武王所谓 车通以窥周室者也。秦拔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 o)鲍本南阳郡注,叶公邑,号方城。补曰:正义云,方城山在叶县西 )姚本羊肠,赵险塞名也。山形屈璧(钱作辟),状如羊肠。今在太原晋阳之西北也。。鲍本上 第22页
战国策卷二·东周·韩魏易地 第 22 页 ⑿姚本扞,御也。传曰,扞御北狄也。○ 鲍本设,施阵。扞,卫也。 ⒀姚本言魏为周无所扞御也。 ⒁姚本南阳,魏邑。 ⒂鲍本言赵、韩援魏之路绝。○ 正曰:是时魏上党被兵,若周、秦攻南阳,则魏又当御其攻, 而上党必绝。后云「上党无患」,言得并力于此也。 ⒃姚本形,势也。小利,谓温囿也。○ 鲍本「不」下有「好」字。○ 国小多忧,其势宜不得游 观。札记今本「不」下有「好」字。丕烈案:此「小」字因下文而衍,读以「秦」字句绝。 鲍本有「好」字,乃读「利」字为句,所解全谬。今本依之,非也。 ⒄姚本戍,守也。○ 鲍本戍,守边也,许为周扞秦。 ⒅鲍本云得戍卒之援。 ⒆姚本「利」,钱作「私」。私,爱也。○ 鲍本「利」作「私」。○ 补曰:作「利」字,则与上协。 得戍公也,得囿私也。○ 札记丕烈案:吴氏说非是,详高注。姚校皆作「私」。秦策「而私 商于之地」,亦其证。 ⒇鲍本「岁」上有「计」字。○ 魏人贡其上之数。 (21)鲍本周许魏之数。 (22)鲍本「每」作「无」。○ 札记今本「每」作「无」。 (23)鲍本周善事魏,则赵、韩必不加兵。 (24)姚本温囿贡于魏王八十金耳,周君得之则贡百二十金,故曰「是赢四十金」。鲍本赢,有余 贾利也。 (25)鲍本鸿烈泛论训注,齐人,即芒卯。 (26)鲍本「戍」下无「也」字。 (27)鲍本彪谓:周君非贤君也,秦兵在境,而乐于囿,其志荒矣。恢虽能得囿,非君子所以事其 君者也。补曰:「为辞」、「为乐」之「为」,如字,余去声。 韩魏易地 韩、魏易地⑴,西周弗利⑵。樊余⑶谓楚王⑷曰:「周必亡矣。韩、魏之易地,韩得二县,魏亡 二县⑸。所以为之者⑹,尽包二周⑺,多于二县,九鼎存焉⑻。且魏有南阳、郑地、三川⑼而包二 周,则楚方城之外危⑽;韩兼两上党以临赵,即赵羊肠⑾以上危。故易成之曰⑿,楚、赵皆轻。」楚 王恐,因赵以止易也⒀。 ⑴鲍本韩策书此在楚围雍氏后。 ⑵姚本利,便也。 ⑶姚本樊余,周臣也。曾,下有「为周」字。 ⑷姚本为周谓楚王。楚王,怀王。 ⑸鲍本易地,则魏亦有得;而独言亡者,亡多于得也。 ⑹鲍本魏虽多亡,然且为之。 ⑺鲍本东、西。 ⑻鲍本汉志,武王迁九鼎于郏鄏。郏鄏属河南,为东周。○ 正曰:说见前。 ⑼鲍本河内修武注,晋始启南阳是也。京兆、山阳皆有郑,河南有新郑。此在楚、魏之间,新 郑也。河南郡注,秦三川郡也。周纪「三川震」注,泾、渭、洛。补曰:杜注,在晋山南 河北,故曰南阳。郑本在西都畿内咸林。武公得虢、桧之地,乃徙其封,是为新郑。咸林 今华州郑县,新郑今郑州。○ 正曰:三州,河、洛、伊。张仪所谓天下朝市,秦武王所谓 车通以窥周室者也。秦拔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 ⑽鲍本南阳郡注,叶公邑,号方城。补曰:正义云,方城山在叶县西。 ⑾姚本羊肠,赵险塞名也。山形屈璧(钱作辟),状如羊肠。今在太原晋阳之西北也。○ 鲍本上
战国策卷二·东周·秦欲攻周 党壶关有羊肠阪。此皆以所近之国强故危。 2)鲍本「曰」作「日0札记今本「日」作「日丕烈案:旧「日字多写为「曰」字者 鲍本「赵」下有「兵」字,「易」下无「也」字。o补曰:一本「因赵以止易也 秦欲攻周 秦欲攻周,周最谓秦王日:「为王之国计者(2),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天下( 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4)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5)秦, 劝王攻周。秦与天下俱罢(6),则令不横行()于周矣。」(8) 鲍本昭 (2)鲍本「王之国」作「国之0札记不烈案:史记作「为王计者 (3)鲍本声,犹名也。周,天子也,今见攻,故天下畏秦。0正曰:畏,犹恶也。周地狭不足以 利国,而有攻天子之恶名,见畏恶于天下。与司马错说同意 (4)姚本弊,罢也。。鲍本攻虽胜,不无伤失。 (5)鲍本「罢」,「疲」同。下同。 (6)鲍本天下合齐而与秦战,战则必疲 ()姚本横行,东行。。鲍本横行,无畏忌也。 (8)鲍本纪有 宫他谓周君 宫他谓周君曰:「宛恃秦而轻晋(2),秦饥而宛亡(3)。郑恃魏而轻韩,魏攻蔡而郑亡(4)。邾(、 莒亡于齐(6),陈、蔡亡于楚()。此皆恃援(8)国而轻近敌也。今君恃韩、魏而轻秦,国恐伤矣。君不 如使周最(9)阴合于赵以备秦,则不毁。」 (1)姚本宫他,周臣也。。鲍本周人 (2)鲍本宛属南阳,故申伯国。南阳,三晋时属韩。韩厘五年,秦拔我宛。盖宛亡在春秋之晋。 三晋分晋,乃属韩也。 (3)姚本谷不熟曰饥。亡,灭也。σ鲍本此下皆恃远轻近而亡。秦饥不暇救宛,故晋灭之。其亡 不经见。 (4)姚本韩哀侯灭亡郑。o鲍本郑,河南新郑。郑君乙二十一年,韩哀侯灭之 (5)姚本钱、刘下有「臣」字。 (6)姚本为齐所灭亡。◎鲍本鲁邹县,故邾也。邾,曹姓国,二十九世,楚灭之。莒属城阳国, 故盈姓国,三十世,楚灭之。盖恃齐也 ()姚本为楚所灭亡。鲍本陈,舜后,汉淮阳国。楚惠王十年灭陈,四十二年灭蔡。皆不见所 恃。盖即恃楚,不备之也。 (8)鲍本援,引也。故有助意。 (9)鲍本「最」原作「早」,又改作「最o补曰:姚本正作「最 谓齐王 谓齐王(1)日:「王何不以地赍周最以为太子(2)也。」齐王令司马悍(3)以赂(4)进(5)周最于周。左尚 (6)谓司马悍曰:「周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公不如谓周君曰:『何欲置()?令人微告悍, 悍请(8)令王进之以地。a」左尚以此得事(9) (1)鲍本凡言「谓s言「为」而不人,失之也,犹言「或为↓「或谓王,闵王。O正曰:周 最,屡见东、西周策。「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云云,事在赧王十七年;「周最于齐王厚 也,而逐之,听祝弗相吕礼」云云,礼之相,在赧王二十九年,此则正当齐闵之世;周纪 赧王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谓周最以应为太后养地」;五十八年,有「周聚以收齐』,则 正当顷襄王之世。相距凡四十年,不可定为闵王时也。按策,西周两章皆云最为太子,而 第23页
战国策卷二·东周·秦欲攻周 第 23 页 党壶关有羊肠阪。此皆以所近之国强故危。 ⑿鲍本「曰」作「日」。○ 札记今本「曰」作「日」。丕烈案:旧「日」字多写为「曰」字者。 ⒀鲍本「赵」下有「兵」字,「易」下无「也」字。○ 补曰:一本「因赵以止易也」。 秦欲攻周 秦欲攻周,周最谓秦王⑴曰:「为王之国计者⑵,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天下⑶。 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⑷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⑸秦,故 劝王攻周。秦与天下俱罢⑹,则令不横行⑺于周矣。」⑻ ⑴鲍本昭。 ⑵鲍本「王之国」作「国之」。○ 札记丕烈案:史记作「为王计者」。 ⑶鲍本声,犹名也。周,天子也,今见攻,故天下畏秦。○ 正曰:畏,犹恶也。周地狭不足以 利国,而有攻天子之恶名,见畏恶于天下。与司马错说同意。 ⑷姚本弊,罢也。○ 鲍本攻虽胜,不无伤失。 ⑸鲍本「罢」,「疲」同。下同。 ⑹鲍本天下合齐而与秦战,战则必疲。 ⑺姚本横行,东行。○ 鲍本横行,无畏忌也。 ⑻鲍本纪有。 宫他谓周君 宫他⑴谓周君曰:「宛恃秦而轻晋⑵,秦饥而宛亡⑶。郑恃魏而轻韩,魏攻蔡而郑亡⑷。邾⑸、 莒亡于齐⑹,陈、蔡亡于楚⑺。此皆恃援⑻国而轻近敌也。今君恃韩、魏而轻秦,国恐伤矣。君不 如使周最⑼阴合于赵以备秦,则不毁。」 ⑴姚本宫他,周臣也。○ 鲍本周人。 ⑵鲍本宛属南阳,故申伯国。南阳,三晋时属韩。韩厘五年,秦拔我宛。盖宛亡在春秋之晋。 三晋分晋,乃属韩也。 ⑶姚本谷不熟曰饥。亡,灭也。○ 鲍本此下皆恃远轻近而亡。秦饥不暇救宛,故晋灭之。其亡 不经见。 ⑷姚本韩哀侯灭亡郑。○ 鲍本郑,河南新郑。郑君乙二十一年,韩哀侯灭之。 ⑸姚本钱、刘下有「臣」字。 ⑹姚本为齐所灭亡。○ 鲍本鲁邹县,故邾也。邾,曹姓国,二十九世,楚灭之。莒属城阳国, 故盈姓国,三十世,楚灭之。盖恃齐也。 ⑺姚本为楚所灭亡。○ 鲍本陈,舜后,汉淮阳国。楚惠王十年灭陈,四十二年灭蔡。皆不见所 恃。盖即恃楚,不备之也。 ⑻鲍本援,引也。故有助意。 ⑼鲍本「最」原作「早」,又改作「最」。○ 补曰:姚本正作「最」。 谓齐王 谓齐王⑴曰:「王何不以地赍周最以为太子⑵也。」齐王令司马悍⑶以赂⑷进⑸周最于周。左尚 ⑹谓司马悍曰:「周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公不如谓周君曰:『何欲置⑺?令人微告悍, 悍请⑻令王进之以地。』」左尚以此得事⑼。 ⑴鲍本凡言「谓」、言「为」而不人,失之也,犹言「或为」、「或谓」。王,闵王。○ 正曰:周 最,屡见东、西周策。「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云云,事在赧王十七年;「周最于齐王厚 也,而逐之,听祝弗相吕礼」云云,礼之相,在赧王二十九年,此则正当齐闵之世;周纪, 赧王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谓周最以应为太后养地」;五十八年,有「周聚以收齐」,则 正当顷襄王之世。相距凡四十年,不可定为闵王时也。按策,西周两章皆云最为太子,而
战国策卷二·东周·三国攻秦反 东周又出最名,无曰太子云者,疑或自是二人,然无所考。 (2)姚本赍,进也。周最为周之太子。鲍本赍,持遗也。最,周之庶子。凡周皆周之族。0正 曰:鲍意此即上章事,而上有五庶子之文尔,无明据 (3)姚本刘,一作「秆0鲍本齐人 (4)姚本续:一作「地 (5)鲍本进,犹荐 (6)鲍本齐人 ()姚本置,立也。欲立谁为太子也 (8)鲍本「悍」下无「请」字。0补曰:一本「悍请令 (9)姚本左尚以教司马悍劝王赍周最地,以此得尊宠之职。σ鲍本以教悍得齐王意,故委任之 疑此即上章「楚王「楚人补曰:最,史作聚。索隐云,「最」,古「聚」字。说文同。 赵策颜最,史亦作颜聚。 三国攻秦反 国(1)攻秦反(),西周恐魏之藉(3)道也。为西周谓魏王(4)曰:「楚、宋不利秦之德三国(5也,彼 且攻王之聚(6)以利秦()」魏王惧,令军设舍速东(8) ()姚本三国,魏、韩、齐也 (2)姚本反,还也 (3)鲍本「藉」亦「借L (4)鲍本哀。正曰:此据史。按通鉴、大事记,显王三十五年,乃魏惠王后元年;慎靓王三年, 当魏襄元年。说见魏策。此当作襄,事在二十一年。 (5)鲍本「德」作「听s听,犹顺从。三国近楚宋,秦听之则强而害楚、宋,故不利也。 正曰:三国不攻秦而解,故秦德之;秦德之,则和而不利于楚、宋 (6)鲍本楚、宋攻魏之廪库。正曰:邑落曰聚。如[单+心]孤聚、阳人聚之类。 ()鲍本若为秦报魏王。 (8)鲍本舍,军次也。魏东还,必道周,周必宾之,故恐。今速东,则无宾之之费矣 犀武败 犀武败,周使周(1)足(2)之秦。或谓周足曰:「何不谓周君曰:『臣之秦,秦、周之交必恶(3)。主 君(4)之臣,又秦重(5)而欲相(6)者,且恶臣于秦(7),而臣为不能使矣(8)。臣愿免而行(9)。君因相之 彼得相,不恶周于秦矣。a君重秦),故使相往,行而免,且⑩轻秦也,公必不免如。公言是而行 交善于秦(),且公之成事也);交恶于秦,不善于公()且诛()矣。」 (1)姚本集、曾、钱,一无下「周」字。刘有。 (2)鲍本周相 (3)鲍本皆美恶之恶。0正曰:左传,周、郑交恶,杜注,两相疾恶。据此,则皆当乌故反。 (4)鲍本主君称周君 (5)鲍本秦之所重 (6)鲍本欲得周相 ()鲍本此人欲代足相周,故败其使事,此二国所以必恶。 (8)鲍本「臣」下「为」字在「能」字下。 (9)鲍本免己之相,以顺欲者 o)鲍本此下或人复说足也 (1)鲍本「且」作「是 第24页
战国策卷二·东周·三国攻秦反 第 24 页 东周又出最名,无曰太子云者,疑或自是二人,然无所考。 ⑵姚本赍,进也。周最为周之太子。○ 鲍本赍,持遗也。最,周之庶子。凡周皆周之族。○ 正 曰:鲍意此即上章事,而上有五庶子之文尔,无明据。 ⑶姚本刘,一作「秆」。○ 鲍本齐人。 ⑷姚本续:一作「地」。 ⑸鲍本进,犹荐。 ⑹鲍本齐人。 ⑺姚本置,立也。欲立谁为太子也。 ⑻鲍本「悍」下无「请」字。○ 补曰:一本「悍请令」。 ⑼姚本左尚以教司马悍劝王赍周最地,以此得尊宠之职。○ 鲍本以教悍得齐王意,故委任之。 疑此即上章「楚王」、「楚人」。补曰:最,史作聚。索隐云,「最」,古「聚」字。说文同。 赵策颜最,史亦作颜聚。 三国攻秦反 三国⑴攻秦反⑵,西周恐魏之藉⑶道也。为西周谓魏王⑷曰:「楚、宋不利秦之德三国⑸也,彼 且攻王之聚⑹以利秦⑺。」魏王惧,令军设舍速东⑻。 ⑴姚本三国,魏、韩、齐也。 ⑵姚本反,还也。 ⑶鲍本「藉」亦「借」。 ⑷鲍本哀。○ 正曰:此据史。按通鉴、大事记,显王三十五年,乃魏惠王后元年;慎靓王三年, 当魏襄元年。说见魏策。此当作襄,事在二十一年。 ⑸鲍本「德」作「听」。○ 听,犹顺从。三国近楚、宋,秦听之则强而害楚、宋,故不利也。○ 正曰:三国不攻秦而解,故秦德之;秦德之,则和而不利于楚、宋。 ⑹鲍本楚、宋攻魏之廪库。○ 正曰:邑落曰聚。如[单+心]狐聚、阳人聚之类。 ⑺鲍本若为秦报魏王。 ⑻鲍本舍,军次也。魏东还,必道周,周必宾之,故恐。今速东,则无宾之之费矣。 屖武败 屖武败,周使周⑴足⑵之秦。或谓周足曰:「何不谓周君曰:『臣之秦,秦、周之交必恶⑶。主 君⑷之臣,又秦重⑸而欲相⑹者,且恶臣于秦⑺,而臣为不能使矣⑻。臣愿免而行⑼。君因相之, 彼得相,不恶周于秦矣。』君重秦⑽,故使相往,行而免,且⑾轻秦也,公必不免⑿。公言是而行, 交善于秦⒀,且公之成事也⒁;交恶于秦,不善于公⒂且诛⒃矣。」 ⑴姚本集、曾、钱,一无下「周」字。刘有。 ⑵鲍本周相。 ⑶鲍本皆美恶之恶。○ 正曰:左传,周、郑交恶,杜注,两相疾恶。据此,则皆当乌故反。 ⑷鲍本主君称周君。 ⑸鲍本秦之所重。 ⑹鲍本欲得周相。 ⑺鲍本此人欲代足相周,故败其使事,此二国所以必恶。 ⑻鲍本「臣」下「为」字在「能」字下。 ⑼鲍本免己之相,以顺欲者。 ⑽鲍本此下或人复说足也。 ⑾鲍本「且」作「是」
战国策卷三·东周·卫鞅亡魏入秦 (2)鲍本虽以免自请,势不可免也 (3)姚本为秦所善 4)鲍本「且」作「是」,「成事」作「事成o补曰:恐当作「事成 )鲍本「公」下补「者」字。o札记今本「公」下有「者」字,乃误涉鲍也。鲍补「者」字。 6)鲍本意其恶足于秦也。 战国策卷三 秦一 鲍本秦苏、张说,外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 陇西皆秦地。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炖煌,又 西南有將泂、越寯、益州,皆属焉。 卫鞅亡魏入秦 卫鞅()亡魏入秦(2),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3),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4),公平无私 罚不讳强大(5),赏不私亲近6),法及太子(),黥劓其傅(8)。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o 兵革(1)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2),特以强服之耳 (1)鲍本卫之庶孽公子,姓公孙氏 (2)姚本卫鞅,卫公子叔痤之子也。痤仕魏,相惠王。痤病,惠王视之曰,「若疾不讳,谁可与为 国者」?痤曰,「臣庶子鞅可也王不听。又曰,王若不能用,请杀之,无令他国得用也 鞅由是亡奔秦,秦孝公封之于商,曰商鞅。卫公之后孙也,或曰公孙鞅也。o鲍本鞅事魏 相公叔痤为庶子,见魏策。。正曰:此据史。愚谓,公孙,卫之公孙也。庶孽公子,恐非。 盖因为中庶子而生此文 (3)鲍本属弘农。补曰:卢藏用后语注,今商州上洛之地。又见后章注 (4)姚本至,犹大也。0鲍本至,犹极。 (5)桃本讳,犹辟也。诗云,仲山甫不辟强御,不侮鳏寡。此其一隅也。σ鲍本讳,犹避也。强 宗大族 (6)姚本私,犹曲也 (7)姚本太子卒为惠王。 (8)姚本太子犯法,刑之不赦,故曰「法及太子』,并罪其傅。刻其颡,以墨实其中,曰黥;截其 鼻,曰劓也。σ鲍本墨涅其颡,曰黥;截鼻,曰劓太子犯法,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 之。太子,君嗣也,不可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9)姚本遗物在道,不敢拾也 o)姚本民非其物,不敢取也。 ()姚本革,犹甲也。o鲍本革,甲也,以革为札 )姚本刻,急也;寡,少也;深,重也。言少恩仁也。鲍本刻,犹深也。刻金木者,有深而 已。 孝公行之(1)八年,疾且不起,欲传(2)商君(3),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4),莅政有顷(5), 商君告归(6 (1)姚本一本下有「十字 (2)姚本刘作「欲傅 (3)姚本传,犹禅也。「传」,或作「傅」也。0鲍本传位与之。 (4)姚本惠王,孝公太子也。 第25页
战国策卷三·东周·卫鞅亡魏入秦 第 25 页 ⑿鲍本虽以免自请,势不可免也。 ⒀姚本为秦所善。 ⒁鲍本「且」作「是」,「成事」作「事成」。○ 补曰:恐当作「事成」。 ⒂鲍本「公」下补「者」字。○ 札记今本「公」下有「者」字,乃误涉鲍也。鲍补「者」字。 ⒃鲍本意其恶足于秦也。 战国策卷三 秦一 鲍本秦 苏、张说,外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 陇西皆秦地。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炖煌,又 西南有牂牁、越嶲、益州,皆属焉。 卫鞅亡魏入秦 卫鞅⑴亡魏入秦⑵,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⑶,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⑷,公平无私, 罚不讳强大⑸,赏不私亲近⑹,法及太子⑺,黥劓其傅⑻。期年之后,道不拾遗⑼,民不妄取⑽, 兵革⑾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⑿,特以强服之耳。 ⑴鲍本卫之庶孽公子,姓公孙氏。 ⑵姚本卫鞅,卫公子叔痤之子也。痤仕魏,相惠王。痤病,惠王视之曰,「若疾不讳,谁可与为 国者」?痤曰,「臣庶子鞅可也」。王不听。又曰,「王若不能用,请杀之,无令他国得用也」。 鞅由是亡奔秦,秦孝公封之于商,曰商鞅。卫公之后孙也,或曰公孙鞅也。○ 鲍本鞅事魏 相公叔痤为庶子,见魏策。○ 正曰:此据史。愚谓,公孙,卫之公孙也。庶孽公子,恐非。 盖因为中庶子而生此文。 ⑶鲍本属弘农。补曰:卢藏用后语注,今商州上洛之地。又见后章注。 ⑷姚本至,犹大也。○ 鲍本至,犹极。 ⑸桃本讳,犹辟也。诗云,仲山甫不辟强御,不侮鳏寡。此其一隅也。○ 鲍本讳,犹避也。强 宗大族。 ⑹姚本私,犹曲也。 ⑺姚本太子卒为惠王。 ⑻姚本太子犯法,刑之不赦,故曰「法及太子」,并罪其傅。刻其颡,以墨实其中,曰黥;截其 鼻,曰劓也。○ 鲍本墨涅其颡,曰黥;截鼻,曰劓。太子犯法,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 之。太子,君嗣也,不可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⑼姚本遗物在道,不敢拾也。 ⑽姚本民非其物,不敢取也。 ⑾姚本革,犹甲也。○ 鲍本革,甲也,以革为札。 ⑿姚本刻,急也;寡,少也;深,重也。言少恩仁也。○ 鲍本刻,犹深也。刻金木者,有深而 已。 孝公行之⑴八年,疾且不起,欲传⑵商君⑶,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⑷,莅政有顷⑸, 商君告归⑹。 ⑴姚本一本下有「十」字。 ⑵姚本刘作「欲傅」。 ⑶姚本传,犹禅也。「传」,或作「傅」也。○ 鲍本传位与之。 ⑷姚本惠王,孝公太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