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卷一·东周·赵取周之祭地 (6)鲍本万一有伤齐者 ()鲍本此则非虚信矣。 8)鲍本伐秦 )鲍本「臣」作「秦 o)鲍本为,去音。言其为之如奴事主 (21)鲍本累者,事相连及,犹误也。交,谓齐、魏。 (22)鲍本此言非人之情。 (23)鲍本此累,犹患 (24)鲍本。正曰:按魏策,周最入齐,秦王怒,令姚贾让魏王,魏王为之谓秦王曰,「魏之所以 为王通天下者,以周最也。今最遁寡人入齐,齐无通于天下矣。敝邑之事,王亦无齐累矣 最入齐,则正与此章相首尾。所谓「敝邑之事,王亦无齐累」语,又与此合。曰:「请为王 入齐,天下不能伤齐」者,最自许其足以全齐。「有变」,谓秦伐齐,齐急则请魏之救;「无 变」,谓秦不能伐,则王遂伐之。此厚齐之说也。「且臣为齐奴」以下,以为魏言之。「为齐 奴」,为齐奴隶也。交,指秦也。累,连及也。不可以最故,使魏恶于秦。王使最得入齐为 赐厚矣。最入齐,则秦无疑于魏,是魏不为齐所累也。补曰:「为王「为救」之「为」, 去声。余如字 赵取周之祭地 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郑朝(1)。郑朝曰:「君勿患也,臣请以三十金(2)复取之。」周君 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谴之(3)曰:「周之祭地为祟(4)。」赵 乃还之 (1)鲍本凡郑,皆郑人。 (2)鲍本一斤为一金。0正曰:正义云,秦以一镒为一金。孟康云,二十四两。国语注同。赵岐 (3)鲍本谴,谪问也 (4)鲍本神祸也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谓周君曰:「君之国小,尽君子(2)重宝珠玉以事诸侯,不可不察(3)也。譬 之如张罗者,张于无鸟之所,则终日无所得矣;张于多鸟处,则又骇鸟(4)矣;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 然后能多得鸟矣。今君将施于大人,大人轻君;施于小人,小人无可以求,又费财焉(5)。君必施于 今之穷士,不必且为大人者(6),故能得欲矣。」() (1)鲍本周人。正曰:楚策云,楚杜赫 (2)鲍本「子」作「之如0札记今本「子」作「之 (3)鲍本国小,必赂以求援。不可胜赂,故宜察。 (4)鲍本多鸟处,有触罗者,傍鸟必觉,觉则群惊而去矣 (5)鲍本均之,费财。而小人多,则多费也 (6)鲍本不必,犹不可知也。言不终穷,或且为大人者,此指翠也 ()鲍本齐策、楚策皆有杜赫。在齐则威王时,于周显王背也。自显、威至是八十年矣,疑「赫」 字误。景翠实此时人。◎正曰:按齐策,田忌亡齐之楚,邹忌代相,恐其以楚权复齐,杜 赫曰,「臣请为留楚忌出奔,实宣王时。宣王二年,忌有马陵之战,其奔必后此(史以 为威王时者误,说见齐策)楚策,五国伐秦,魏欲和,杜赫云云,在楚怀王十一年,当慎 靓王三年。大事记据韩世家注,赧王三年,书楚景翠围韩雍氏。自宣王二年至赧王三年, 为三十年。自慎靓王三年至此为七年。则翠之与赫,何不相及之有? 第11页
战国策卷一·东周·赵取周之祭地 第 11 页 ⒃鲍本万一有伤齐者。 ⒄鲍本此则非虚信矣。 ⒅鲍本伐秦。 ⒆鲍本「臣」作「秦」。 ⒇鲍本为,去音。言其为之如奴事主。 (21)鲍本累者,事相连及,犹误也。交,谓齐、魏。 (22)鲍本此言非人之情。 (23)鲍本此累,犹患。 (24)鲍本○ 正曰:按魏策,周最入齐,秦王怒,令姚贾让魏王,魏王为之谓秦王曰,「魏之所以 为王通天下者,以周最也。今最遁寡人入齐,齐无通于天下矣。敝邑之事,王亦无齐累矣」。 最入齐,则正与此章相首尾。所谓「敝邑之事,王亦无齐累」语,又与此合。曰:「请为王 入齐,天下不能伤齐」者,最自许其足以全齐。「有变」,谓秦伐齐,齐急则请魏之救;「无 变」,谓秦不能伐,则王遂伐之。此厚齐之说也。「且臣为齐奴」以下,以为魏言之。「为齐 奴」,为齐奴隶也。交,指秦也。累,连及也。不可以最故,使魏恶于秦。王使最得入齐为 赐厚矣。最入齐,则秦无疑于魏,是魏不为齐所累也。补曰:「为王」、「为救」之「为」, 去声。余如字。 赵取周之祭地 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郑朝⑴。郑朝曰:「君勿患也,臣请以三十金⑵复取之。」周君 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谴之⑶曰:「周之祭地为祟⑷。」赵 乃还之。 ⑴鲍本凡郑,皆郑人。 ⑵鲍本一斤为一金。○ 正曰:正义云,秦以一镒为一金。孟康云,二十四两。国语注同。赵岐 云,二十两。 ⑶鲍本谴,谪问也。 ⑷鲍本神祸也。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杜赫⑴欲重景翠于周,谓周君曰:「君之国小,尽君子⑵重宝珠玉以事诸侯,不可不察⑶也。譬 之如张罗者,张于无鸟之所,则终日无所得矣;张于多鸟处,则又骇鸟⑷矣;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 然后能多得鸟矣。今君将施于大人,大人轻君;施于小人,小人无可以求,又费财焉⑸。君必施于 今之穷士,不必且为大人者⑹,故能得欲矣。」⑺ ⑴鲍本周人。○ 正曰:楚策云,楚杜赫。 ⑵鲍本「子」作「之」。○ 札记今本「子」作「之」。 ⑶鲍本国小,必赂以求援。不可胜赂,故宜察。 ⑷鲍本多鸟处,有触罗者,傍鸟必觉,觉则群惊而去矣。 ⑸鲍本均之,费财。而小人多,则多费也。 ⑹鲍本不必,犹不可知也。言不终穷,或且为大人者,此指翠也。 ⑺鲍本齐策、楚策皆有杜赫。在齐则威王时,于周显王背也。自显、威至是八十年矣,疑「赫」 字误。景翠实此时人。○ 正曰:按齐策,田忌亡齐之楚,邹忌代相,恐其以楚权复齐,杜 赫曰,「臣请为留楚」。忌出奔,实宣王时。宣王二年,忌有马陵之战,其奔必后此(史以 为威王时者误,说见齐策)。楚策,五国伐秦,魏欲和,杜赫云云,在楚怀王十一年,当慎 靓王三年。大事记据韩世家注,赧王三年,书楚景翠围韩雍氏。自宣王二年至赧王三年, 为三十年。自慎靓王三年至此为七年。则翠之与赫,何不相及之有?
战国策 东周·周共太子死〔校一〕 周共太子死〔校一〕 〔校一]此篇鲍本列在《西周策》 周共太子死(),有五庶子,皆爱之,而无适(2)立也。司马翦(3)谓楚王(4)曰:「何不封公子咎(5), 而为之请太子(6)?」左成()谓司马翦曰:「周君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不如谓周君曰:F孰 欲立也?微告翦,翦今(8)楚王资(9)之以ω地。d公若欲为太子m),因令人谓相国御展子(2)、唐(夫空 曰:『王类欲令若为之间4),此健士也,居中(6)不便(于相国8。aJ相国令之为太子。) (1)姚本续:史记,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徐广云,惠王,公之长子。今乃编在东周。o鲍本周 纪云,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正曰:策原在东周,鲍据周纪改此,恐有误,而下注周纪 之文,以存疑 (2)鲍本适,犹定也,故与莫反。O正曰:适,专主也 (3)鲍本司马,楚卿,疑即昭翦 (4)姚本一本无「楚」字。鲍本怀。 (5)姚本「咎」一作「右o鲍本周君别子。 (6)鲍本请于周,请立为太子。 ()姚本「左」一作「右。o鲍本楚人。O正曰:此类当因旧注,凡有明征者可定。其生地不可 考而仕国可见者,则当曰「某国臣正义注此正作「楚臣高注亦多作臣。后放此 (8)鲍本「今」作「令如0札记不烈案:史记作「令 (9)姚本「资」一作「奉 0)鲍本封之以为之资。 )鲍本此左成告翦之辞。为,皆去音,犹助也。 (2)鲍本楚相之御,姓展。 鲍本「唐」,「啬」字同,小臣也,空其名。 )鲍本王,楚王。类,犹似。若,汝也。言楚王之意然。 )鲍本此亦左成喻翦之言。健,犹悍也。o正曰:此亦成作翦语,语展子者。 (6)鲍本国中。 )姚本「便」,刘作「使曾云,恐作「便 8鲍本二士居中与国事,以其悍,故相国不之便;若出而使周,则不居中用事,相国之所欲也 故以此说之,相国必从。 )鲍本此策,周纪有。原在东周。o正曰:见上。补曰:「共」,「恭」同。适,丁历反。咎,音 皋 三国隘秦 三国隘秦(),周令其相之秦,以秦之轻(2)也,留其行。(3)有人谓相国曰:「秦之轻重,未可知也 秦欲知三(4)国之情,公不如遂见秦王(5)日:请谓(6)王听东方之处()a秦必重公。是公重周,重周 (8)以取秦也(9)。齐重故有周,()而已取齐(),是周常不失重如国之交也。J (1)鲍本赧十八年,注见前。隘,谓隔绝之。。正曰:「八」当作「七补曰:策「隘「呃」 字通。此当乙革反。 (2)鲍本见其隘于三国 (3)鲍本不进。 (4)姚本曾、集、刘、钱作「亡 (5)鲍本昭王 (6)鲍本「谓」作「为0札记不烈案:史记作「为 ()鲍本听,侦候之。东,三国也。处,其所为。 (8)鲍本衍「重周」二字。0札记不烈案:鲍衍非也。此有脱误。 第12页
战国策卷一·东周·周共太子死〔校一〕 第 12 页 周共太子死〔校一〕 〔校一〕此篇鲍本列在《西周策》。 周共太子死⑴,有五庶子,皆爱之,而无适⑵立也。司马翦⑶谓楚王⑷曰:「何不封公子咎⑸, 而为之请太子⑹?」左成⑺谓司马翦曰:「周君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不如谓周君曰:『孰 欲立也?微告翦,翦今⑻楚王资⑼之以⑽地。』公若欲为太子⑾,因令人谓相国御展子⑿、廧⒀夫空 曰:『王类欲令若为之⒁,此健士⒂也,居中⒃不便⒄于相国⒅。』」相国令之为太子。⒆ ⑴姚本续:史记,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徐广云,惠王,公之长子。今乃编在东周。○ 鲍本周 纪云,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 正曰:策原在东周,鲍据周纪改此,恐有误,而下注周纪 之文,以存疑。 ⑵鲍本适,犹定也,故与莫反。○ 正曰:适,专主也。 ⑶鲍本司马,楚卿,疑即昭翦。 ⑷姚本一本无「楚」字。○ 鲍本怀。 ⑸姚本「咎」一作「右」。○ 鲍本周君别子。 ⑹鲍本请于周,请立为太子。 ⑺姚本「左」一作「右」。○ 鲍本楚人。○ 正曰:此类当因旧注,凡有明征者可定。其生地不可 考而仕国可见者,则当曰「某国臣」。正义注此正作「楚臣」。高注亦多作臣。后放此。 ⑻鲍本「今」作「令」。○ 札记丕烈案:史记作「令」。 ⑼姚本「资」一作「奉」。 ⑽鲍本封之以为之资。 ⑾鲍本此左成告翦之辞。为,皆去音,犹助也。 ⑿鲍本楚相之御,姓展。 ⒀鲍本「廧」,「啬」字同,小臣也,空其名。 ⒁鲍本王,楚王。类,犹似。若,汝也。言楚王之意然。 ⒂鲍本此亦左成喻翦之言。健,犹悍也。○ 正曰:此亦成作翦语,语展子者。 ⒃鲍本国中。 ⒄姚本「便」,刘作「使」。曾云,恐作「便」。 ⒅鲍本二士居中与国事,以其悍,故相国不之便;若出而使周,则不居中用事,相国之所欲也。 故以此说之,相国必从。 ⒆鲍本此策,周纪有。原在东周。○ 正曰:见上。补曰:「共」,「恭」同。适,丁历反。咎,音 皋。 三国隘秦 三国隘秦⑴,周令其相之秦,以秦之轻⑵也,留其行。⑶有人谓相国曰:「秦之轻重,未可知也。 秦欲知三⑷国之情,公不如遂见秦王⑸曰:『请谓⑹王听东方之处⑺。』秦必重公。是公重周,重周 ⑻以取秦也⑼。齐重故有周,⑽而已取齐⑾,是周常不失重⑿国之交也。」 ⑴鲍本赧十八年,注见前。隘,谓隔绝之。○ 正曰:「八」当作「七」。补曰:策「隘」、「阨」 字通。此当乙革反。 ⑵鲍本见其隘于三国。 ⑶鲍本不进。 ⑷姚本曾、集、刘、钱作「亡」。 ⑸鲍本昭王。 ⑹鲍本「谓」作「为」。○ 札记丕烈案:史记作「为」。 ⑺鲍本听,侦候之。东,三国也。处,其所为。 ⑻鲍本衍「重周」二字。○ 札记丕烈案:鲍衍非也。此有脱误
战国策卷一·东周·昌他亡西周 (9)鲍本秦重相,则周重矣 o)鲍本齐重,天下重之也。故,犹旧也。有,言善之。 ()鲍本此时秦、齐为天下重,已善秦,不可忽齐,故又劝之取齐。正曰:有,谓收己也。取 谓得于彼也。齐为重国,故能收有周,而周已取之矣。今复取秦,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 )鲍本补曰:凡「轻重」字,自然重者,上声,重之者,去声。此章「轻重x「齐重「重国」 之「重」,上声。余去声。 昌他亡西周 昌(1)他亡西周(2),之东周,尽输(3)西周之情于东周。东周大喜,西周大怒。冯且(4)日:「臣能杀 之。』君予金三十斤。冯且使人操金与书,间遗昌他书(5)曰:「告昌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 亟(6)亡来亡来()事久且泄,自令身死。(8)」因使人告东周之候(9)曰:「今夕有奸人当入者矣。」候 得而献东周⑩o),东周立杀昌他 )鲍本「昌」作「宫o元作「昌」,下同。此书作「宫」,不-。0正曰:且当依本文 (2)鲍本以罪去国日亡。 (3)鲍本输,言委以告之。 (4)鲍本「且」作「雎O元作「且」,「雎」之省也,犹「赵」作「肖」,「齐」作「立故后 唐且,史作「雎如裴骃亦曰,「唐雎以华颠悟秦也此西人,下同。。正曰:且当依本文 o札记今本「且」作「雎」,下同,乃误涉鲍也 (5)鲍本「昌他」下无「书」字。0为反间书以遗之。0札记今本无「书」字,改「昌」为「宫」, 乃误涉鲍也 (6)鲍本亟,急也 ()姚本一本止一「亡来」字 (8)鲍本事泄露则死,而不亟来,自取之也。正曰:本文明白,注少「久」字,似不必。 (9)鲍本侦候之吏。扬雄曰,「西北一候 o)鲍本得其人与书 昭翦与东周恶 昭翦与东周恶,或谓照()翦曰:「为公画阴(2)计。J照翦曰:「何也?』「西(3)周甚憎东周,尝(4) 欲东周与楚恶,西周必令贼贼公,因宣(5)言东周也,以西周(6)之于王()也。」照翦曰:「善。吾又恐 东周之贼己(8)而以轻西周恶之于楚⑨。」遽和东周。(o (1)鲍本「照」作「昭」,下同。0札记今本「照」作「昭丕烈案:「昭」字是也。 (2)鲍本为人谋者,画之以筹。 (3)鲍本「西」上补「曰字。00正曰:古书多如此,不必补 (4)鲍本「尝」作「常补曰:当作「常」,古通 (5)鲍本集韵,宣扬也。 (6)鲍本「西周」作「以恶o补曰:字有讹,未详 ()鲍本王,楚怀王。 (8)鲍本此翦自计。 (9)鲍本翦恶东必善西,西善翦,则楚亦因重西矣。东欲坏其交,故贼翦,翦死则西无內主于楚 东因得使楚恶之。 ωo鲍本彪谓:周衰,君臣唯贪利而畏祸,故一切趋避变乱于游谈之口,而无有持操。翦之虑死 如此,其能复固其所守乎? 第13页
战国策卷一·东周·昌他亡西周 第 13 页 ⑼鲍本秦重相,则周重矣。 ⑽鲍本齐重,天下重之也。故,犹旧也。有,言善之。 ⑾鲍本此时秦、齐为天下重,已善秦,不可忽齐,故又劝之取齐。○ 正曰:有,谓收己也。取, 谓得于彼也。齐为重国,故能收有周,而周已取之矣。今复取秦,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 ⑿鲍本补曰:凡「轻重」字,自然重者,上声,重之者,去声。此章「轻重」、「齐重」、「重国」 之「重」,上声。余去声。 昌他亡西周 昌⑴他亡西周⑵,之东周,尽输⑶西周之情于东周。东周大喜,西周大怒。冯且⑷曰:「臣能杀 之。」君予金三十斤。冯且使人操金与书,间遗昌他书⑸曰:「告昌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 亟⑹亡来亡来⑺。事久且泄,自令身死。⑻」因使人告东周之候⑼曰:「今夕有奸人当入者矣。」候 得而献东周⑽,东周立杀昌他。 ⑴鲍本「昌」作「宫」。○ 元作「昌」,下同。此书作「宫」,不一。○ 正曰:且当依本文。 ⑵鲍本以罪去国曰亡。 ⑶鲍本输,言委以告之。 ⑷鲍本「且」作「雎」。○ 元作「且」,「雎」之省也,犹「赵」作「肖」,「齐」作「立」。故后 唐且,史作「雎」。裴骃亦曰,「唐雎以华颠悟秦也」。此西人,下同。○ 正曰:且当依本文。 ○ 札记今本「且」作「雎」,下同,乃误涉鲍也。 ⑸鲍本「昌他」下无「书」字。○ 为反间书以遗之。○ 札记今本无「书」字,改「昌」为「宫」, 乃误涉鲍也。 ⑹鲍本亟,急也。 ⑺姚本一本止一「亡来」字。 ⑻鲍本事泄露则死,而不亟来,自取之也。○ 正曰:本文明白,注少「久」字,似不必。 ⑼鲍本侦候之吏。扬雄曰,「西北一候」。 ⑽鲍本得其人与书。 昭翦与东周恶 昭翦与东周恶,或谓照⑴翦曰:「为公画阴⑵计。」照翦曰:「何也?」「西⑶周甚憎东周,尝⑷ 欲东周与楚恶,西周必令贼贼公,因宣⑸言东周也,以西周⑹之于王⑺也。」照翦曰:「善。吾又恐 东周之贼己⑻而以轻西周恶之于楚⑼。」遽和东周。⑽ ⑴鲍本「照」作「昭」,下同。○ 札记今本「照」作「昭」。丕烈案:「昭」字是也。 ⑵鲍本为人谋者,画之以筹。 ⑶鲍本「西」上补「曰」字。○ ○ 正曰:古书多如此,不必补。 ⑷鲍本「尝」作「常」。○ 补曰:当作「常」,古通。 ⑸鲍本集韵,宣扬也。 ⑹鲍本「西周」作「以恶」。○ 补曰:字有讹,未详。 ⑺鲍本王,楚怀王。 ⑻鲍本此翦自计。 ⑼鲍本翦恶东必善西,西善翦,则楚亦因重西矣。东欲坏其交,故贼翦,翦死则西无内主于楚, 东因得使楚恶之。 ⑽鲍本彪谓:周衰,君臣唯贪利而畏祸,故一切趋避变乱于游谈之口,而无有持操。翦之虑死 如此,其能复固其所守乎?
战国策卷二·东周·严氏为贼〔校一 严氏为贼〔校一〕 〔校一]此篇鲍本列在《西周策》 严氏为贼,而阳竖(1)与焉。道周(a),周君留之十四日,载以乘车驷马(3)而遣之。韩使人让(4)周 周君患之。客谓周君(5)曰:「正语之曰:『寡人(6)知严氏之为贼,而阳竖与之,故留之十四日以待命 ()也。小国不足亦(8)以容贼,君之使又不至,是以遣之也。d」(9) ()姚本曾,一作「坚如o鲍本严仲杀韩相傀,列侯三年,书杀侠累是也。杀人不以道曰贼。于 此为五年。正曰:韩策,阳坚,此作「竖」,字有讹。索隐曰,纪年,韩山坚贼其君哀侯。 韩山坚即韩严,非严遂使聂政杀侠累事也。说见上及韩策。鸿烈人间训注,竖,小使也。 韩策名「坚 (2)鲍本出亡过周 (3)鲍本乘,四马也。一车驾四马,所谓驷马车。 (4)鲍本让,谯责也。然则此时周之令已不行于诸侯矣。0正曰:此东周君也。策文明曰「小国 (5)鲍本「客谓周君曰」作「客谓周君正语之曰」。o使以留之之情告之。补曰:一本「客谓周君 曰正语之「正J,犹直也 (6)鲍本孤寡不谷,王侯之称。 ()鲍本待韩之命。 (8)鲍本「足」下衍「亦」字。0补日:疑在「不」字上。一本无。0札记今本无「亦」字,乃 误涉鲍也,鲍衍「亦」字。 (9)鲍本原在东周策,时周未分也。彪谓:客之辩虽足以文周,而周君实为天下逋逃主,所谓欲 盖而彰者,何以示天下乎!o正日:考其时则烈王五年,王都东周,若以王都为尊,则旧 卷首东周是矣 战国策卷二 西周 鲍本西周汉志,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皆周地也。正曰:按大事记 周贞定王二十八年考王初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河南桓公。河南即郏鄢。武王迁九鼎 周公营以为都,是为王城。洛阳,周公所营下都,以迁顽民,是为成周。平王东迁,定都 王城。王子朝之乱,敬王徙都成周。至是考王以王城故地封桓公焉。平王东迁之后,所谓 西周者,丰镐也;东周者,东都也。威烈王以后,所谓西周者,河南也;东周者,洛阳也 何以称河南为西周?自洛阳下都视王城,则在西也。何以称洛阳为东周?自河南王城视下 都,则在东也。河南桓公卒,子威公立。威公卒,子惠公立。考王十五年,河南惠公复自 封其少子班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没亦谥惠。是时东、西周虽未分治,河南惠公既号奉王 者为东周,亦必自号西周矣。显王二年,赵与韩分周为二,于是东西各为列国。显王虽在 东周,特建空名。是后史传所载致伯赐胙之类,周王也。征伐谋策称东、西周君者,皆谓 周也。周本纪云,赧王时,东、西周分治,非也。赧王特徙都西周耳,当以赵世家为正 以上并大事记文)按高诱注,西周王城,今河南;东周成周,今洛阳。世本云,西周桓 公名揭,居河南;东周惠公名班,居洛阳。及索隐、正义所载甚详。独邵子经世书纪赧王 为西周君与东周惠公并,而不纪西周公,仍旧误也。鲍考之不精,即以西周为王,谓之正 统,谓东不得先于西,乱易旧次,此开卷第一缪。近时陈振孙书录,特举其首西周为美, 亦失考,所当改正从旧。又考春秋,书王城、成周。公羊传曰,王城者何?西周也;成周 者何?东周也。说亦甚明。昭二十六年,天王入于成周。左传以十二月入王城,三十二年 城成周。盖敬王定迁,在既城之后,而孙莘老、胡康侯皆以成周即京师,亦未考王城、成 第14页
战国策卷二·东周·严氏为贼〔校一〕 第 14 页 严氏为贼〔校一〕 〔校一〕此篇鲍本列在《西周策》。 严氏为贼,而阳竖⑴与焉。道周⑵,周君留之十四日,载以乘车驷马⑶而遣之。韩使人让⑷周, 周君患之。客谓周君⑸曰:「正语之曰:『寡人⑹知严氏之为贼,而阳竖与之,故留之十四日以待命 ⑺也。小国不足亦⑻以容贼,君之使又不至,是以遣之也。』」⑼ ⑴姚本曾,一作「坚」。○ 鲍本严仲杀韩相傀,列侯三年,书杀侠累是也。杀人不以道曰贼。于 此为五年。○ 正曰:韩策,阳坚,此作「竖」,字有讹。索隐曰,纪年,韩山坚贼其君哀侯。 韩山坚即韩严,非严遂使聂政杀侠累事也。说见上及韩策。鸿烈人间训注,竖,小使也。 韩策名「坚」。 ⑵鲍本出亡过周。 ⑶鲍本乘,四马也。一车驾四马,所谓驷马车。 ⑷鲍本让,谯责也。然则此时周之令已不行于诸侯矣。○ 正曰:此东周君也。策文明曰「小国」。 ⑸鲍本「客谓周君曰」作「客谓周君正语之曰」。○ 使以留之之情告之。补曰:一本「客谓周君 曰正语之」。「正」,犹直也。 ⑹鲍本孤寡不谷,王侯之称。 ⑺鲍本待韩之命。 ⑻鲍本「足」下衍「亦」字。○ 补曰:疑在「不」字上。一本无。○ 札记今本无「亦」字,乃 误涉鲍也,鲍衍「亦」字。 ⑼鲍本原在东周策,时周未分也。彪谓:客之辩虽足以文周,而周君实为天下逋逃主,所谓欲 盖而彰者,何以示天下乎!○ 正曰:考其时则烈王五年,王都东周,若以王都为尊,则旧 卷首东周是矣。 战国策卷二 西周 鲍本西周 汉志,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皆周地也。○ 正曰:按大事记, 周贞定王二十八年考王初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河南桓公。河南即郏鄏。武王迁九鼎, 周公营以为都,是为王城。洛阳,周公所营下都,以迁顽民,是为成周。平王东迁,定都 王城。王子朝之乱,敬王徙都成周。至是考王以王城故地封桓公焉。平王东迁之后,所谓 西周者,丰镐也;东周者,东都也。威烈王以后,所谓西周者,河南也;东周者,洛阳也。 何以称河南为西周?自洛阳下都视王城,则在西也。何以称洛阳为东周?自河南王城视下 都,则在东也。河南桓公卒,子威公立。威公卒,子惠公立。考王十五年,河南惠公复自 封其少子班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没亦谥惠。是时东、西周虽未分治,河南惠公既号奉王 者为东周,亦必自号西周矣。显王二年,赵与韩分周为二,于是东西各为列国。显王虽在 东周,特建空名。是后史传所载致伯赐胙之类,周王也。征伐谋策称东、西周君者,皆谓 二周也。周本纪云,赧王时,东、西周分治,非也。赧王特徙都西周耳,当以赵世家为正 (以上并大事记文)。按高诱注,西周王城,今河南;东周成周,今洛阳。世本云,西周桓 公名揭,居河南;东周惠公名班,居洛阳。及索隐、正义所载甚详。独邵子经世书纪赧王 为西周君与东周惠公并,而不纪西周公,仍旧误也。鲍考之不精,即以西周为王,谓之正 统,谓东不得先于西,乱易旧次,此开卷第一缪。近时陈振孙书录,特举其首西周为美, 亦失考,所当改正从旧。又考春秋,书王城、成周。公羊传曰,王城者何?西周也;成周 者何?东周也。说亦甚明。昭二十六年,天王入于成周。左传以十二月入王城,三十二年, 城成周。盖敬王定迁,在既城之后,而孙莘老、胡康侯皆以成周即京师,亦未考王城、成
战国策卷二·东周·薛公以齐为韩魏 周之实,而误合为一也。要之,此文古今说者,多以迷瞀致误。故大事记辨之甚详,且实 因鲍氏而发。近有着东西周辨者,其说亦然,而不引吕子,岂未之见邪?徐广云,周地亡, 凡七县,河南止缑氏。此是合东、西周地言之。今总注,盖因正统之说而误者。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薛公(1)以齐为韩、魏攻楚(2),又与韩、魏攻秦(3),而藉兵乞食于西周(4)。韩庆(5)为西周(6)谓薛 公曰:「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η)取宛、叶(8以北以(9)强韩、魏,今又攻秦以益之ω。韩、魏 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4),窃为君危之 君不如令弊邑阴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君临函谷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21) 谓秦王(22)曰:『薛公必(23)破秦以张(24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25)。』秦王 出楚王以为和(26),君令弊邑以此忠(27秦,秦得无破(28),而以楚之东国(29)自免也,必欲之。楚王 出,必德齐(30),齐得东国而益强(31),而薛世世无患。秦不大弱(32),而处之三晋之西(33),三晋必 重齐(34)。」薛公曰:「善。」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于西周。(35) (1)姚本薛,齐邑也。齐公子田婴也,孟尝君田文之父也。封于薛,号靖郭毛君,今属鲁国也。 鲍本靖郭君田婴之子孟尝君田文也。袭其父封薛。薛属鲁国 (2)鲍本楚怀二十六年,齐、韩、魏攻楚,此十二年也。 (3)鲍本齐闵二十六年为韩、魏攻秦,此十七年也。正曰:此据史。按通鉴、大事记,赧王二 年,当闵王元年。此当作十六年 (4)姚本食,粮也。o鲍本藉,犹借。 (5)姚本韩庆,西周臣也。σ鲍本凡韩皆韩人,其在周,去韩仕周也。凡非本国人,皆自其国求 仕者也 (6)姚本续:史记,苏代为西周。 ()鲍本「年」下无「而」字。0「九」字误,当云「六」或「五 (8)鲍本二县属南阳。补曰:宛,于袁反,邓州县。叶,舒涉反,汝州县。 (9)鲍本「以」作「为0补曰:一本「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札记丕烈案:史记作 以』,无「而」字 ωo)姚本益韩、魏之强也。o鲍本益其强 ()姚本广,多也。重,尊也 )姚本益韩、魏,韩、魏重而齐轻也 (3)鲍本更,犹迭 4)鲍本言不可常 阀姚本谓薛公。危,不安也。σ鲍本并言齐、薛今虽善,韩、魏复或为患 (6)鲍本周也 )姚本阴,私也。o鲍本「于」作「为o札记丕烈案:史记作「于 8)姚本无攻秦也。o鲍本但出兵临秦,不用攻也 )姚本勿示秦以少兵少粮也。o鲍本勿示秦以弱 ωo姚本临,犹守也。函谷,关名也,在弘农城北,今在新安东。无攻秦。σ鲍本临,言以兵至 其地。补曰:正义云,陕州桃林县西南有洪溜涧,古函谷也。今属灵宝县。 (21)鲍本心所欲也。 (22)鲍本昭襄。 (23)鲍本「必」下补「不」字。0补曰:史,下有「不」字,是。 24)姚本张,强也。鲍本张,去音,大之也 (25)鲍本「也」作「而0补曰:史作「而楚之东地,即楚策「下东国」云。 (26)姚本岀,归也。是时张仪诱楚怀王令召秦,秦使质之,故曰归楚王以为和。。鲍本怀。楚怀 第15页
战国策卷二·东周·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第 15 页 周之实,而误合为一也。要之,此文古今说者,多以迷瞀致误。故大事记辨之甚详,且实 因鲍氏而发。近有着东西周辨者,其说亦然,而不引吕子,岂未之见邪?徐广云,周地亡, 凡七县,河南止缑氏。此是合东、西周地言之。今总注,盖因正统之说而误者。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薛公⑴以齐为韩、魏攻楚⑵,又与韩、魏攻秦⑶,而藉兵乞食于西周⑷。韩庆⑸为西周⑹谓薛 公曰:「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⑺取宛、叶⑻以北以⑼强韩、魏,今又攻秦以益之⑽。韩、魏 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⑾,齐必轻矣⑿。夫本末更⒀盛,虚实有时⒁,窃为君危之⒂。 君不如令弊邑⒃阴合于⒄秦而君无攻⒅,又无藉兵乞食⒆。君临函谷而无攻⒇,令弊邑以君之情(21) 谓秦王(22)曰:『薛公必(23)破秦以张(24)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25)。』秦王 出楚王以为和(26),君令弊邑以此忠(27)秦,秦得无破(28),而以楚之东国(29)自免也,必欲之。楚王 出,必德齐(30),齐得东国而益强(31),而薛世世无患。秦不大弱(32),而处之三晋之西(33),三晋必 重齐(34)。」薛公曰:「善。」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于西周。(35) ⑴姚本薛,齐邑也。齐公子田婴也,孟尝君田文之父也。封于薛,号靖郭毛君,今属鲁国也。 鲍本靖郭君田婴之子孟尝君田文也。袭其父封薛。薛属鲁国。 ⑵鲍本楚怀二十六年,齐、韩、魏攻楚,此十二年也。 ⑶鲍本齐闵二十六年为韩、魏攻秦,此十七年也。○ 正曰:此据史。按通鉴、大事记,赧王二 年,当闵王元年。此当作十六年。 ⑷姚本食,粮也。○ 鲍本藉,犹借。 ⑸姚本韩庆,西周臣也。○ 鲍本凡韩皆韩人,其在周,去韩仕周也。凡非本国人,皆自其国求 仕者也。 ⑹姚本续:史记,苏代为西周。 ⑺鲍本「年」下无「而」字。○ 「九」字误,当云「六」或「五」。 ⑻鲍本二县属南阳。补曰:宛,于袁反,邓州县。叶,舒涉反,汝州县。 ⑼鲍本「以」作「为」。○ 补曰:一本「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 札记丕烈案:史记作 「以」,无「而」字。 ⑽姚本益韩、魏之强也。○ 鲍本益其强。 ⑾姚本广,多也。重,尊也。 ⑿姚本益韩、魏,韩、魏重而齐轻也。 ⒀鲍本更,犹迭。 ⒁鲍本言不可常。 ⒂姚本谓薛公。危,不安也。○ 鲍本并言齐、薛今虽善,韩、魏复或为患。 ⒃鲍本周也。 ⒄姚本阴,私也。○ 鲍本「于」作「为」。○ 札记丕烈案:史记作「于」。 ⒅姚本无攻秦也。○ 鲍本但出兵临秦,不用攻也。 ⒆姚本勿示秦以少兵少粮也。○ 鲍本勿示秦以弱。 ⒇姚本临,犹守也。函谷,关名也,在弘农城北,今在新安东。无攻秦。○ 鲍本临,言以兵至 其地。补曰:正义云,陕州桃林县西南有洪溜涧,古函谷也。今属灵宝县。 (21)鲍本心所欲也。 (22)鲍本昭襄。 (23)鲍本「必」下补「不」字。○ 补曰:史,下有「不」字,是。 (24)姚本张,强也。○ 鲍本张,去音,大之也。 (25)鲍本「也」作「而」。○ 补曰:史作「而」。楚之东地,即楚策「下东国」云。 (26)姚本出,归也。是时张仪诱楚怀王令召秦,秦使质之,故曰归楚王以为和。○ 鲍本怀。楚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