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卷一·东周·温人之周 也。 (8)鲍本彪谓:此言掩君之非可耳!而齿见誉者于杀君之列,则后世名卿贤相,何道而可以安于 朝廷之上?不仁哉此言也!补曰:汉高帝系治,萧何曰,「吾闻李斯相秦,有善归主,有恶 自与」云云。王卫尉曰,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9)鲍本「强」 作「强0言师籍之得众。札记今本「强」误「疆 0)鲍本「成」作「如 (1)鲍本卒相仓也 温人之周 温(1)人之周,周不纳(2)。客即对(3)曰:「主人(4)也。」问其巷(5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 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而诵诗,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 滨,莫非王臣(6)。a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鲍本温,时为西邑,綦母恢请之也。正曰:西周得温囿耳 鲍本并东周。 (3)姚本一本,「周不内,问曰:客耶?对曰p续:韩非子文与一本同。 (4)鲍本矫称东人 (5)鲍本补曰:韩非子作「巷人L (6)鲍本小雅北山诗。普,遍;率,从也 或为周最谓金投 或为周最谓金投(日:「秦以周最之齐疑天下(2),而又知赵之难子(3)齐人战,恐4齐、韩之合) 必先合于秦。秦、齐合,则公之国虚笑。公不如救齐,因佐秦而伐韩、魏,上党长子()赵之有(8) 公东收宝于秦9),南取地于韩m,魏因以因叫,徐为之东似,则有合矣( (1)鲍本盖赵人之不善齐者 (2鲍本周使最之齐,秦以此疑周、齐与天下合而谋。%正日:无考。 ()姚本曾本作「予,集本改作「予、刘作子鲍本不敢违投。 (鲍包本秦既疑齐,投又不善齐,故齐惧伐 (s)鲍本「齐」下衍「韩」字。σ补曰:疑衍。σ札记丕烈案:此不衍,谓秦恐齐、韩之合也。 下文云必先合秦者,必先合齐于秦也。故下文即云秦、齐合。鲍误以「恐」字属上句读, 所解全谬。吴氏依之,亦非。 (6)鲍本言赵必破而为墟。「墟」,「虚」字同,大丘也。 ()鲍本属上党,盖韩地 (8)鲍本二国有秦兵,故赵得取其边地 (9)鲍本佐秦故 ωo)鲍本韩,魏唇齿之国故也。 (1)鲍本「因」作「困o札记今本下「因」字作「困 (2)鲍本为,犹谋也。东谓齐。 )鲍本齐合赵也。始时赵与齐隙,无合理。今得秦、韩,故齐惧而合。其实,最时相齐,虑有 赵患,故为最谋者,侈之韩、魏也 周最谓金投〔校一〕 〔校一〕此篇姚本与《或为周最谓金投》连篇,鲍本另列一篇。据文义,从鲍本 周最谓金投曰:「公负令(1)秦与强齐战。战胜(2),秦且收齐而封(3)之,使无多割(4),而听天下之 战(5);不胜,国大伤(6),不得不听秦()。秦尽韩、魏之上党太原(),西(9)止秦之有已()。秦地 天下之半也,制齐、楚、三晋之命如),复(国且身危闻,是何计之道(也。」 第6页
战国策卷一·东周·温人之周 第 6 页 也。 ⑻鲍本彪谓:此言掩君之非可耳!而齿见誉者于杀君之列,则后世名卿贤相,何道而可以安于 朝廷之上?不仁哉此言也!补曰:汉高帝系治,萧何曰,「吾闻李斯相秦,有善归主,有恶 自与」云云。王卫尉曰,「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⑼鲍本「强」 作「强」。○ 言师籍之得众。○ 札记今本「强」误「疆」。 ⑽鲍本「成」作「如」。 ⑾鲍本卒相仓也。 温人之周 温⑴人之周,周不纳⑵。客即对⑶曰:「主人⑷也。」问其巷⑸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 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而诵诗,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 滨,莫非王臣⑹。』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⑴鲍本温,时为西邑,綦母恢请之也。○ 正曰:西周得温囿耳。 ⑵鲍本并东周。 ⑶姚本一本,「周不内,问曰:客耶?对曰」。续:韩非子文与一本同。 ⑷鲍本矫称东人。 ⑸鲍本补曰:韩非子作「巷人」。 ⑹鲍本小雅北山诗。普,遍;率,从也。 或为周最谓金投 或为周最谓金投⑴曰:「秦以周最之齐疑天下⑵,而又知赵之难子⑶齐人战,恐⑷齐、韩之合⑸, 必先合于秦。秦、齐合,则公之国虚⑹矣。公不如救齐,因佐秦而伐韩、魏,上党长子⑺赵之有⑻。 公东收宝于秦⑼,南取地于韩⑽,魏因以因⑾,徐为之东⑿,则有合矣⒀。」 ⑴鲍本盖赵人之不善齐者。 ⑵鲍本周使最之齐,秦以此疑周、齐与天下合而谋己。○ 正曰:无考。 ⑶姚本曾本作「予」,集本改作「予」,刘作「子」。○ 鲍本不敢违投。 ⑷鲍本秦既疑齐,投又不善齐,故齐惧伐。 ⑸鲍本「齐」下衍「韩」字。○ 补曰:疑衍。○ 札记丕烈案:此不衍,谓秦恐齐、韩之合也。 下文云必先合秦者,必先合齐于秦也。故下文即云秦、齐合。鲍误以「恐」字属上句读, 所解全谬。吴氏依之,亦非。 ⑹鲍本言赵必破而为墟。「墟」,「虚」字同,大丘也。 ⑺鲍本属上党,盖韩地。 ⑻鲍本二国有秦兵,故赵得取其边地。 ⑼鲍本佐秦故。 ⑽鲍本韩,魏唇齿之国故也。 ⑾鲍本「因」作「困」。○ 札记今本下「因」字作「困」。 ⑿鲍本为,犹谋也。东谓齐。 ⒀鲍本齐合赵也。始时赵与齐隙,无合理。今得秦、韩,故齐惧而合。其实,最时相齐,虑有 赵患,故为最谋者,侈之韩、魏也。 周最谓金投〔校一〕 〔校一〕此篇姚本与《或为周最谓金投》连篇,鲍本另列一篇。据文义,从鲍本。 周最谓金投曰:「公负令⑴秦与强齐战。战胜⑵,秦且收齐而封⑶之,使无多割⑷,而听天下之 战⑸;不胜,国大伤⑹,不得不听秦⑺。秦尽韩、魏之上党太原⑻,西⑼止⑽秦之有已⑾。秦地, 天下之半也,制齐、楚、三晋之命⑿,复⒀国且身危⒁,是何计之道⒂也。」⒃
战国策卷一·东周·石行秦谓大梁造 (1)姚本钱、刘作「全s0鲍本负,犹失也,其失在此。o正曰:负,持也。「令」字疑「合 (2)鲍本胜齐 (3)鲍本封,谓疆理之。 (4)鲍本割,谓出地 (5)鲍本诸国求地于齐,齐不多割,则必战。此秦弱齐之计。o正曰:此秦制齐之命。 (6)鲍本赵伤也。时赵令秦与齐战,战不胜,则秦必咎赵,能无伤乎?0正曰:赵恃合于秦以与 齐战,不胜,则国大伤而听命于秦矣。 ()鲍本赵听也 (8)鲍本魏地,后为秦郡。 (9)姚本曾、钱、集作「西钱,一作「而 鲍本「止」作「士0札记丕烈按:此有误,但所改未是 )鲍本秦之所难者,齐也。已收齐,则韩、魏不守。 (2)鲍本赵以大伤,故亦见制 )鲍本「复」作「覆o补曰:「覆」通。 4)鲍本覆,如覆器然。国,赵也。身,谓投。 (s)鲍本言非计。 )鲍本此策,最为齐使赵拒秦也 石行秦谓大梁造 石行秦(1)谓大梁造(日:「欲决霸王之名,不如备(两周辩知之士。」谓周君(4日:「君不如令辩 知之士,为君争于秦。」(5) ()姚本刘本作「右行楚0鲍本周人。°正曰:无考。本「石作「右右行,秦官也 (2姚本续:商子作「大梁造9鲍本秦爵,「梁r作「良A秦孝十年卫鞅,惠文五年公孙衍, 昭襄十五年白起,皆为之。仳盖起也。。正日:无考 (3)鲍本备,谨待之 (4)鲍本行秦谓之 (5)鲍本秦欲卑周,争者争此也。既谨待之,则争必得矣。补曰:王应麟云,周赧王卒于乙巳。 明年丙午,秦迁西周君,而东周君犹存。壬子,秦迁东周君,而周遂不祀。作史者当自丙 午至壬子系周统于七国之上,乃得春秋存陈之义。大事记,周赧后即系秦,朱子以为未当。 纲目以七国如楚、汉并书之。今按解题云,自赧王降,周统已绝,东周虽未亡,特邾、莒 附庸之类耳。所以存而未论也。朱子虽以七国并书,而赧王之后,亦不以东周系统者,其 意亦不异。纲目之成,在干道壬辰,而淳熙辛丑吕子卒,大事记始出,非矫之也。 谓薛公〔校一〕 校一〕此篇姚本与《石行秦谓大梁造曰》连篇,刘本题起「谓」字,鲍本另列一篇。据文义, 从鲍本。 谓(1)薛公(2)曰:「周最于齐王()也而逐之(4),听祝弗(5),相吕礼者,欲取秦(6)。秦、齐合(),弗 与礼重(8)矣。有周(9齐),秦必轻君。君弗如急北兵趋赵(1以秦、魏(2),收周最以为后行(),且反 齐王之信),又禁天下之率()。齐无秦,天下果),弗必走,齐王谁与为其国)?y( (1)姚本刘本题起「谓」字。 (2)鲍本田文。0札记今本「公」误「君 (3)鲍本「王」下有「厚」字。0闵王。札记今本「王J下有「厚」字。丕烈案:有者当是 (4)鲍本补曰:史,秦亡将吕礼相齐,欲困苏代,代乃谓云云。史,周最于齐王至厚也,而齐 王逐之。策文省而胜 第7页
战国策卷一·东周·石行秦谓大梁造 第 7 页 ⑴姚本钱、刘作「全」。○ 鲍本负,犹失也,其失在此。○ 正曰:负,持也。「令」字疑「合」。 ⑵鲍本胜齐。 ⑶鲍本封,谓疆理之。 ⑷鲍本割,谓出地。 ⑸鲍本诸国求地于齐,齐不多割,则必战。此秦弱齐之计。○ 正曰:此秦制齐之命。 ⑹鲍本赵伤也。时赵令秦与齐战,战不胜,则秦必咎赵,能无伤乎?○ 正曰:赵恃合于秦以与 齐战,不胜,则国大伤而听命于秦矣。 ⑺鲍本赵听也。 ⑻鲍本魏地,后为秦郡。 ⑼姚本曾、钱、集作「西」。钱,一作「而」。 ⑽鲍本「止」作「土」。○ 札记丕烈按:此有误,但所改未是。 ⑾鲍本秦之所难者,齐也。已收齐,则韩、魏不守。 ⑿鲍本赵以大伤,故亦见制。 ⒀鲍本「复」作「覆」。○ 补曰:「覆」通。 ⒁鲍本覆,如覆器然。国,赵也。身,谓投。 ⒂鲍本言非计。 ⒃鲍本此策,最为齐使赵拒秦也。 石行秦谓大梁造 石行秦⑴谓大梁造⑵曰:「欲决霸王之名,不如备⑶两周辩知之士。」谓周君⑷曰:「君不如令辩 知之士,为君争于秦。」⑸ ⑴姚本刘本作「右行楚」。○ 鲍本周人。○ 正曰:无考。一本「石」作「右」。右行,秦官也。 ⑵姚本续:商子作「大梁造」。○ 鲍本秦爵,「梁」作「良」。秦孝十年卫鞅,惠文五年公孙衍, 昭襄十五年白起,皆为之。此盖起也。○ 正曰:无考。 ⑶鲍本备,谨待之。 ⑷鲍本行秦谓之。 ⑸鲍本秦欲卑周,争者争此也。既谨待之,则争必得矣。补曰:王应麟云,周赧王卒于乙巳。 明年丙午,秦迁西周君,而东周君犹存。壬子,秦迁东周君,而周遂不祀。作史者当自丙 午至壬子系周统于七国之上,乃得春秋存陈之义。大事记,周赧后即系秦,朱子以为未当。 纲目以七国如楚、汉并书之。今按解题云,自赧王降,周统已绝,东周虽未亡,特邾、莒 附庸之类耳。所以存而未论也。朱子虽以七国并书,而赧王之后,亦不以东周系统者,其 意亦不异。纲目之成,在干道壬辰,而淳熙辛丑吕子卒,大事记始出,非矫之也。 谓薛公〔校一〕 〔校一〕此篇姚本与《石行秦谓大梁造曰》连篇,刘本题起「谓」字,鲍本另列一篇。据文义, 从鲍本。 谓⑴薛公⑵曰:「周最于齐王⑶也而逐之⑷,听祝弗⑸,相吕礼者,欲取秦⑹。秦、齐合⑺,弗 与礼重⑻矣。有周⑼齐⑽,秦必轻君。君弗如急北兵趋赵⑾以秦、魏⑿,收周最以为后行⒀,且反 齐王之信⒁,又禁天下之率⒂。齐无秦,天下果⒃,弗必走,齐王谁与为其国⒄?」⒅ ⑴姚本刘本题起「谓」字。 ⑵鲍本田文。○ 札记今本「公」误「君」。 ⑶鲍本「王」下有「厚」字。○ 闵王。○ 札记今本「王」下有「厚」字。丕烈案:有者当是。 ⑷鲍本补曰:史,秦亡将吕礼相齐,欲困苏代,代乃谓云云。 史,周最于齐王至厚也,而齐 王逐之。策文省而胜
战国策卷一·东周·齐听祝弗〔校一 (s)姚本续:史记作「亲弗』,注云,人姓名。索隐引战国策作「祝弗」,盖「祝」为得也。σ鲍 本齐人。补曰:「祝弗」史作「亲弗」,索隐谓策得之。一本「况弗s札记丕烈案:鲍本 当不作「祝弗」,故吴校如此。详姚校云,索隐引战国策作「祝弗」,疑亦本不作「祝弗」 也,今无可考 (6)鲍本无下「秦」字,「取秦」下补「也秦」二字。。札记今本「取秦」下有「也」字,乃误涉 鲍也。鲍本「秦」字不重。 ()鲍本上章所谓以齐事秦。。正日:注据史补二字。然言齐合则秦自见,省文尔。下章齐合亦 然 (8)鲍本与,犹如也。言二国合,则齐所重无如礼者。正曰:史,「亲弗与吕礼重矣」,言二国 合,则二人重。策,「齐合,弗与礼重矣」,言齐与秦合,则一人重于齐。视史语简而胜 上文「秦」字省,尤可见 (9)鲍本「有」下衍「周」字。0补曰:史作「用0札记今本无「周」字,乃误涉鲍也 )鲍本秦有之。0正曰:有用齐者,言二子用齐。 (1)鲍本亦与赵攻秦。 2)鲍本能左右之曰「以以,犹使。正曰:从史,「以下有「和」字是。「急北兵」读,「秦、 魏」句。是时秦怒齐,齐、赵交恶,秦欲合魏。前章,魏贵合秦以攻齐、赵,难与齐战 下章,齐合则赵恐伐,可见皆一时事也。秦、赵、魏合,为攻齐也。故云「急北兵趋赵以 和秦、魏」也。趋,即趣,促也谓不如急北方之兵,促赵之应秦魏,而相与以攻齐也 魏策,周最入齐,秦让魏,魏谓秦曰,大国欲急兵,则趋赵而已υ趋,即趣也。此语正 同。虽时有后先,而事理不误尔(魏策载周最入务知在后)史载此策,在文谢病归薛后 文从其计。而吕礼嫉害文,乃边秦伐齐。吕礼其后齐灭宋,文乃奔魏。且文在齐,岂 敢召穰侯之兵哉?召秦伐齐必文也,去齐而史失之也,此策云,「收周最,反齐王,则亦 文奔魏之后,召秦兵之前乎2(鲍本齐初逐最,欲取秦合也;今攻秦,收最用之,可图后 举。行,犹举。正曰:当从史,无「为字,后作「厚行,下孟反。最本厚于齐 今齐逐之,故收最以厚其行、上文厚字,向义 鲍本齐前与秦合,今与赵攻之,信反也。。亚日:齐周礼以合秦取信,今反之,使不合也 〕鲍本率,犹从也。谓从齐。补曰:「率」,更作「变s索隐云,齐、秦合则弗礼用;用则轻 孟尝。二说皆通。o札记今本「又」误「以 6)鲍本果,犹决也。走,去音,趋之也。言不趋齐。o正曰:史,齐无秦,则天下集齐,亲弗 必走。此「果」字,当从史作「集谓齐无秦合,而秦、赵、魏合,则天下之兵集于齐, 祝弗必走。言弗而不及礼者,齐听弗而相礼,弗走,礼不待言矣 ()鲍本言必重文。孟尝传有。 8鲍本o正曰:以章参之,史可以互正。如弗乃祝弗名,易知,而注乃释以他说,其误甚矣。 齐听祝弗〔校一〕 〔校一〕此篇姚本与《石行秦谓大梁造》连篇,刘本题起「齐」字,鲍本另列一篇。据文义, 从鲍本 齐(听祝弗,外周最。谓齐王()曰:「逐周最、听祝弗、相吕礼者,欲深取(3)秦也。秦得天下, 则伐齐深(4)矣。夫齐合(5),则赵恐伐(6),故急兵以示秦()秦以赵攻(8),与之(9)齐伐赵,其实同理 o0,必不处矣()。故用祝弗,即天下之理也。J (1)姚本刘本题起「齐」字。 (2)鲍本闵 (3)鲍本补曰:「深取」之「深」,恐因下文衍。 (4)鲍本秦得齐,则益强,故能得天下;得天下,则亦不能存齐。 第8页
战国策卷一·东周·齐听祝弗〔校一〕 第 8 页 ⑸姚本续:史记作「亲弗」,注云,人姓名。索隐引战国策作「祝弗」,盖「祝」为得也。○ 鲍 本齐人。补曰:「祝弗」史作「亲弗」,索隐谓策得之。一本「况弗」。○ 札记丕烈案:鲍本 当不作「祝弗」,故吴校如此。详姚校云,索隐引战国策作「祝弗」,疑亦本不作「祝弗」 也,今无可考。 ⑹鲍本无下「秦」字,「取秦」下补「也秦」二字。○ 札记今本「取秦」下有「也」字,乃误涉 鲍也。鲍本「秦」字不重。 ⑺鲍本上章所谓以齐事秦。○ 正曰:注据史补二字。然言齐合则秦自见,省文尔。下章齐合亦 然。 ⑻鲍本与,犹如也。言二国合,则齐所重无如礼者。○ 正曰:史,「亲弗与吕礼重矣」,言二国 合,则二人重。策,「齐合,弗与礼重矣」,言齐与秦合,则一人重于齐。视史语简而胜。 上文「秦」字省,尤可见。 ⑼鲍本「有」下衍「周」字。○ 补曰:史作「用」。○ 札记今本无「周」字,乃误涉鲍也。 ⑽鲍本秦有之。○ 正曰:有用齐者,言二子用齐。 ⑾鲍本亦与赵攻秦。 ⑿鲍本能左右之曰「以」。以,犹使。○ 正曰:从史,「以」下有「和」字是。「急北兵」读,「秦、 魏」句。是时秦怒齐,齐、赵交恶,秦欲合魏。前章,魏贵合秦以攻齐、赵,难与齐战; 下章,齐合则赵恐伐,可见皆一时事也。秦、赵、魏合,为攻齐也。故云「急北兵趋赵以 和秦、魏」也。趋,即趣,促也。谓不如急北方之兵,促赵之应秦、魏,而相与以攻齐也。 魏策,周最入齐,秦让魏,魏谓秦曰,「大国欲急兵,则趋赵而已」。趋,即趣也。此语正 同。虽时有后先,而事理不误尔(魏策载周最入齐,知在后)。史载此策,在文谢病归薛后, 文从其计。而吕礼嫉害文,乃劝秦伐齐。吕礼亡,其后齐灭宋,文乃奔魏。且文在齐,岂 敢召穰侯之兵哉?召秦伐齐必文也,去齐而史失之也。此策云,「收周最,反齐王」,则亦 文奔魏之后,召秦兵之前乎?⒀鲍本齐初逐最,欲取秦合也;今攻秦,收最用之,可图后 举。行,犹举。○ 正曰:当从史,无「为」字,「后」作「厚」。行,下孟反。最本厚于齐, 今齐逐之,故收最以厚其行。上文「厚」字,同义。 ⒁鲍本齐前与秦合,今与赵攻之,信反也。○ 正曰:齐周礼以合秦取信,今反之,使不合也。 ⒂鲍本率,犹从也。谓从齐。补曰:「率」,史作「变」。索隐云,齐、秦合则弗、礼用;用则轻 孟尝。二说皆通。○ 札记今本「又」误「以」。 ⒃鲍本果,犹决也。走,去音,趋之也。言不趋齐。○ 正曰:史,齐无秦,则天下集齐,亲弗 必走。此「果」字,当从史作「集」。谓齐无秦合,而秦、赵、魏合,则天下之兵集于齐, 祝弗必走。言弗而不及礼者,齐听弗而相礼,弗走,礼不待言矣。 ⒄鲍本言必重文。孟尝传有。 ⒅鲍本○ 正曰:以章参之,史可以互正。如弗乃祝弗名,易知,而注乃释以他说,其误甚矣。 齐听祝弗〔校一〕 〔校一〕此篇姚本与《石行秦谓大梁造》连篇,刘本题起「齐」字,鲍本另列一篇。据文义, 从鲍本。 齐⑴听祝弗,外周最。谓齐王⑵曰:「逐周最、听祝弗、相吕礼者,欲深取⑶秦也。秦得天下, 则伐齐深⑷矣。夫齐合⑸,则赵恐伐⑹,故急兵以示秦⑺。秦以赵攻⑻,与之⑼齐伐赵,其实同理 ⑽,必不处矣⑾。故用祝弗,即天下之理⑿也。」 ⑴姚本刘本题起「齐」字。 ⑵鲍本闵。 ⑶鲍本补曰:「深取」之「深」,恐因下文衍。 ⑷鲍本秦得齐,则益强,故能得天下;得天下,则亦不能存齐
战国策卷一·东周·苏厉为周最谓苏秦 (5)鲍本「夫」下补「秦」字。00正日:说见上。此下云「急兵以示秦』,则无「秦」字尤明矣。 札记今本「夫」下有「秦」字,乃误涉鲍也。鲍补「秦」字,吴氏有正 (6)鲍本秦伐之 ()鲍本赵兵攻齐 (8)鲍本攻齐。 (9)鲍本之,犹趋 鲍本以赵攻齐则得齐,趋齐受赵亦得赵。故其理同。 )鲍本处,犹据也。秦不据齐,理同。而独不据齐,齐无兵而赵已出兵故也。o正曰:注难通 处」义未详 (2)鲍本理在受兵于赵。0正日:言天下必将归秦。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曰:「君不如令王(听最,以地(3)合于魏、赵,故(4)必怒(5)合于齐(6),是君 以合(门齐与强楚吏产子(8君若欲因最之事(9),则合齐者,君也;割地者,最也。」(o) (1)鲍本「秦」作「子0札记丕烈案:此有误,但所改未是。 (2)鲍本君,谓苏子。王,周君也。此时与赧俱王,其称公,后避秦也。O正曰:尤缪。 (3)鲍本地,周地 (4)姚本曾无「故」字。 (姚本「怒」,一作「恐鲍本称故者,特为之。怒,苏子怒最 (6)鲍本怒最而反其所合。 (7)姚本一作「全以 (鲍本时齐与楚善,合齐则得与楚为与国,可至再世。产子,言易世也。与,党与也。补日 刘辰翁云,「吏」字当作「更x,平声。 鲍本与最同合魏、赵,此厉本课也、前皆游辞耳。越为,为周最。 间鲍本补曰:最欲合赵、魏,而苏秦欲合齐,厉为最,故言若不发最之事,则君合齐,而最合 赵、魏也。 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 谓周最曰:「仇赫(1)之相宋,将以观秦之应赵、宋(2),败三国(3。三国不败,将兴赵、宋合于东 方(4)以孤秦。亦将观韩、魏之于齐也。不固,则将与宋败三国(5),则卖赵(6、宋于三国()。公何不 令人谓韩、魏之王(8)曰:『欲秦、赵之相卖(9)乎?何不合周最兼相⑩,视之不可离(),则秦、赵必相 卖以合于王也。d」 (1)姚本续:史记,机郝。。鲍本补曰:「赫」,一本作「郝 (2)鲍本绝句 (3)鲍本韩、魏、齐也。魏纪,哀二十一年,与韩、齐败秦函谷,盖此时秦欲败之,反为所败也。 赧十八年。O正曰:「哀」当作「襄」,下同。「十八」当作「十七」,年表文,大事记从之 (4)鲍本即三国。 (5)鲍本此应秦也 (6)鲍本「卖」下无「赵」字。o补曰:一本「则卖赵、宋 (η)鲍本此应三国也。以国情输之曰卖。言赫不忠于宋,不应秦则应三国。以此知赫本非宋人 (8)鲍本韩襄、魏哀 (9)鲍本此卖犹欺。 ωo)鲍本使韩、魏皆相之。 )鲍本视,示字。二国同相最,可见其交之固。补曰:离,去声 第9页
战国策卷一·东周·苏厉为周最谓苏秦 第 9 页 ⑸鲍本「夫」下补「秦」字。○ ○ 正曰:说见上。此下云「急兵以示秦」,则无「秦」字尤明矣。 ○ 札记今本「夫」下有「秦」字,乃误涉鲍也。鲍补「秦」字,吴氏有正。 ⑹鲍本秦伐之。 ⑺鲍本赵兵攻齐。 ⑻鲍本攻齐。 ⑼鲍本之,犹趋。 ⑽鲍本以赵攻齐则得齐,趋齐受赵亦得赵。故其理同。 ⑾鲍本处,犹据也。秦不据齐,理同。而独不据齐,齐无兵而赵已出兵故也。○ 正曰:注难通, 「处」义未详。 ⑿鲍本理在受兵于赵。○ 正曰:言天下必将归秦。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⑴曰:「君不如令王⑵听最,以地⑶合于魏、赵,故⑷必怒⑸合于齐⑹,是君 以合⑺齐与强楚吏产子⑻。君若欲因最之事⑼,则合齐者,君也;割地者,最也。」⑽ ⑴鲍本「秦」作「子」。○ 札记丕烈案:此有误,但所改未是。 ⑵鲍本君,谓苏子。王,周君也。此时与赧俱王,其称公,后避秦也。○ 正曰:尤缪。 ⑶鲍本地,周地。 ⑷姚本曾无「故」字。 ⑸姚本「怒」,一作「恐」。○ 鲍本称故者,特为之。怒,苏子怒最。 ⑹鲍本怒最而反其所合。 ⑺姚本一作「全以」。 ⑻鲍本时齐与楚善,合齐则得与楚为与国,可至再世。产子,言易世也。与,党与也。补曰: 刘辰翁云,「吏」字当作「更」,平声。 ⑼鲍本与最同合魏、赵,此厉本谋也,前皆游辞耳。故为,为周最。 ⑽鲍本补曰:最欲合赵、魏,而苏秦欲合齐,厉为最,故言若不发最之事,则君合齐,而最合 赵、魏也。 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 谓周最曰:「仇赫⑴之相宋,将以观秦之应赵、宋⑵,败三国⑶。三国不败,将兴赵、宋合于东 方⑷以孤秦。亦将观韩、魏之于齐也。不固,则将与宋败三国⑸,则卖赵⑹、宋于三国⑺。公何不 令人谓韩、魏之王⑻曰:『欲秦、赵之相卖⑼乎?何不合周最兼相⑽,视之不可离⑾,则秦、赵必相 卖以合于王也。』」 ⑴姚本续:史记,机郝。○ 鲍本补曰:「赫」,一本作「郝」。 ⑵鲍本绝句。 ⑶鲍本韩、魏、齐也。魏纪,哀二十一年,与韩、齐败秦函谷,盖此时秦欲败之,反为所败也。 赧十八年。○ 正曰:「哀」当作「襄」,下同。「十八」当作「十七」,年表文,大事记从之。 ⑷鲍本即三国。 ⑸鲍本此应秦也。 ⑹鲍本「卖」下无「赵」字。○ 补曰:一本「则卖赵、宋」。 ⑺鲍本此应三国也。以国情输之曰卖。言赫不忠于宋,不应秦则应三国。以此知赫本非宋人。 ⑻鲍本韩襄、魏哀。 ⑼鲍本此卖犹欺。 ⑽鲍本使韩、魏皆相之。 ⑾鲍本视,示字。二国同相最,可见其交之固。补曰:离,去声
战国策卷一·东周·为周最谓魏王 为周最谓魏王 为周最谓魏王()曰:「秦知赵之难与齐战也(),将恐齐、赵之合也,必阴劲(3)之。赵不敢战4), 恐秦不己收(5)也,先合于齐。秦、赵争齐(6),而王无人()焉,不可。王不去周最(8),合与收齐(9) 而以兵之急则伐齐,无因事m)也。」(2) (1)鲍本哀。0正曰:襄 (2)鲍本难,言其不和。正曰:难,畏阻意 (3)姚本曾、集改「劲」作「助o鲍本劲赵以兵,使之强 (4)鲍本难先战 (5)鲍本违其劲之之意。 (6)鲍本齐固秦所欲合,故其劲赵谓之阴劲。0正日:秦欲伐齐,赵欲合齐,故云「争齐L (7)鲍本无主其事与齐者。 (8)鲍本最时在魏,欲之齐,故此士为之言,使得去。 (9)鲍本与,即谓齐。齐,魏之与国。 o)鲍本「之急」作「急之」,「急之」下重「急之o原作「之急」,急之以兵,则非合矣 ()鲍本「也」作「矣 )鲍本言秦见齐有魏兵必伐之。有此有彼曰「因」,犹言无他事矣。齐败魏马陵,宜为魏雠,因 此言「合与」,盖其国形宜相依也。o正曰:「而以』止「伐齐」,句。因,犹依也。言今不 合与收齐,而以秦兵之急则伐齐(下章秦欲合魏伐齐,可见),是无可依之事矣 谓周最日魏王以国与先生〔校] 〔校一〕此篇姚本与《为周最谓魏王》连篇鲍本另列一篇。据文义,从鲍本。 谓周最曰:「魏王(1)以国与先生(),贵(3)合于秦以伐齐。薛公4)故主(5),轻忘其薛,不顾其先君 之丘墓(6,而公独修虚信为(行,明群臣据故主,不与伐齐者间,产以忿强秦,不 可。公不如谓魏王、薛公曰:『请为王入齐,天下不能伤齐的。而有变,臣请为救之;无变,王 遂伐之间。且臣为齐奴也,如累王之交于天下(21,不可(2)王为臣赐厚矣,臣入齐,则王亦 无齐之累(23)也。d」(24) (1)鲍本哀。0正曰:昭。 (2)鲍本以德齿尊称之也。与,谓相之。。正曰:孟子注,学士年长者,谓之先生。 (3)鲍本贵,犹欲 (4)鲍本田文 (5)鲍本齐闵王也。最尝仕齐,故称之然。o正曰:「故主」上恐缺一字。 (6)鲍本谓齐王、田文欲去国以避秦兵。O正曰:此田文相魏时也,下文「谓魏王、薛公」可见。 文激于祝弗、吕礼之故,劝秦伐齐。盖言文犹背齐,以起下文「最不与伐齐」之意。大事 记,赧王二十九年,魏以田文为相,谓其去齐相魏,在齐灭宋之前。史在灭宋后,非 ()鲍本最本善齐,固不背齐。然今相魏,魏有以秦伐齐之形,犹为虚信。信,谓亲之。 (8)姚本曾,「为」下有「物」字。刘无。 (9)鲍本茂,盛美也 ωo)鲍本明,犹示也。臣,魏臣 ω)鲍本据,仗持也,犹言为之。此言最在魏,示朝臣以为齐王,不欺之,此所谓「茂行J。o正 曰:「修虚信为茂行」句,「明群臣据故主J句 (2)鲍本与,去音。0正曰:与,如字,许也。 ()鲍本「齐」下无「者」字。 闻)鲍本产,犹生也。魏欲伐齐,己独不与,犹生此节目也。违秦不伐齐,故秦忿。 (s)鲍本最之知略,足以全齐 第10页
战国策卷一·东周·为周最谓魏王 第 10 页 为周最谓魏王 为周最谓魏王⑴曰:「秦知赵之难与齐战也⑵,将恐齐、赵之合也,必阴劲⑶之。赵不敢战⑷, 恐秦不己收⑸也,先合于齐。秦、赵争齐⑹,而王无人⑺焉,不可。王不去周最⑻,合与收齐⑼, 而以兵之急⑽则伐齐,无因事⑾也。」⑿ ⑴鲍本哀。○ 正曰:襄。 ⑵鲍本难,言其不和。○ 正曰:难,畏阻意。 ⑶姚本曾、集改「劲」作「助」。○ 鲍本劲赵以兵,使之强。 ⑷鲍本难先战。 ⑸鲍本违其劲之之意。 ⑹鲍本齐固秦所欲合,故其劲赵谓之阴劲。○ 正曰:秦欲伐齐,赵欲合齐,故云「争齐」。 ⑺鲍本无主其事与齐者。 ⑻鲍本最时在魏,欲之齐,故此士为之言,使得去。 ⑼鲍本与,即谓齐。齐,魏之与国。 ⑽鲍本「之急」作「急之」,「急之」下重「急之」。○ 原作「之急」,急之以兵,则非合矣。 ⑾鲍本「也」作「矣」。 ⑿鲍本言秦见齐有魏兵必伐之。有此有彼曰「因」,犹言无他事矣。齐败魏马陵,宜为魏雠,因 此言「合与」,盖其国形宜相依也。○ 正曰:「而以」止「伐齐」,句。因,犹依也。言今不 合与收齐,而以秦兵之急则伐齐(下章秦欲合魏伐齐,可见),是无可依之事矣。 谓周最曰魏王以国与先生〔校一〕 〔校一〕此篇姚本与《为周最谓魏王》连篇,鲍本另列一篇。据文义,从鲍本。 谓周最曰:「魏王⑴以国与先生⑵,贵⑶合于秦以伐齐。薛公⑷故主⑸,轻忘其薛,不顾其先君 之丘墓⑹,而公独修虚信⑺为⑻茂⑼行,明群臣⑽据故主⑾,不与⑿伐齐者⒀,产以忿强秦⒁,不 可。公不如谓魏王、薛公曰:『请为王入齐,天下不能伤齐⒂。而有变⒃,臣请为救之⒄;无变,王 遂伐之⒅。且臣⒆为齐奴⒇也,如累王之交于天下(21),不可(22)。王为臣赐厚矣,臣入齐,则王亦 无齐之累(23)也。』」(24) ⑴鲍本哀。○ 正曰:昭。 ⑵鲍本以德齿尊称之也。与,谓相之。○ 正曰:孟子注,学士年长者,谓之先生。 ⑶鲍本贵,犹欲。 ⑷鲍本田文。 ⑸鲍本齐闵王也。最尝仕齐,故称之然。○ 正曰:「故主」上恐缺一字。 ⑹鲍本谓齐王、田文欲去国以避秦兵。○ 正曰:此田文相魏时也,下文「谓魏王、薛公」可见。 文激于祝弗、吕礼之故,劝秦伐齐。盖言文犹背齐,以起下文「最不与伐齐」之意。大事 记,赧王二十九年,魏以田文为相,谓其去齐相魏,在齐灭宋之前。史在灭宋后,非。 ⑺鲍本最本善齐,固不背齐。然今相魏,魏有以秦伐齐之形,犹为虚信。信,谓亲之。 ⑻姚本曾,「为」下有「物」字。刘无。 ⑼鲍本茂,盛美也。 ⑽鲍本明,犹示也。臣,魏臣。 ⑾鲍本据,仗持也,犹言为之。此言最在魏,示朝臣以为齐王,不欺之,此所谓「茂行」。○ 正 曰:「修虚信为茂行」句,「明群臣据故主」句。 ⑿鲍本与,去音。○ 正曰:与,如字,许也。 ⒀鲍本「齐」下无「者」字。 ⒁鲍本产,犹生也。魏欲伐齐,己独不与,犹生此节目也。违秦不伐齐,故秦忿。 ⒂鲍本最之知略,足以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