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三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24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10小题,共42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8 分) ①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诗经·氓》) ,春与秋其代序 ,恐美人之迟暮。(屈 原《离骚》)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诗经·静女》) ④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 行》) ⑤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 园田居》)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2~4题(9分)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 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 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 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 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新妇谓府吏:“勿 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遺,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 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 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 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 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 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府吏再拜还,长叹 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大人故嫌迟故:特地 B.供养卒大恩卒:最终 C.谢家来贵门谢:辞别 D.留待作遗施施:施舍 3.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非为织作迟时时为安慰B.磐石方且厚四体康且直 C.君既若见录腰若流纨素D.于今无会因因求假暂归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仍更被驱遣B.汝是大家子 C.为仲卿母所遣D.渐见愁煎迫
广东省东莞市三校 2014-2015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 24 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本大题 10 小题,共 42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4 题,多选则按前 4 题计分)(8 分) ① 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 ② ____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_______________,恐美人之迟暮。(屈 原《离骚》) ③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静女》)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 行》) ⑤ 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 园田居》)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 2~4 题(9 分):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 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 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 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 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 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 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 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 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 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 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府吏再拜还,长叹 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 分) A.大人故嫌迟 故:特地 B.供养卒大恩 卒:最终 C.谢家来贵门 谢:辞别 D.留待作遗施 施:施舍 3.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 非为织作迟 时时为安慰 B. 磐石方且厚 四体康且直 C. 君既若见录 腰若流纨素 D. 于今无会因 因求假暂归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 分) A.仍更被驱遣 B.汝是大家子 C.为仲卿母所遣 D.渐见愁煎迫
阅读下面课外文段,完成5-9题,共18分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 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 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 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 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天非不髙,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 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 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 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 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令 自负出以耻之。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 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 进善事,有益于百姓者。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 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舜抵 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 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直接 B.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敬服、敬畏 C.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推举 D.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以……为贱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为近代庸暗之主 B.贤者多财损其志太宗赐其麸 C.有一于此,岂不灭亡有益于百姓者 D.皆不能以此道求荣令自负出以耻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以明珠作比,告诫大臣们,生命是重要的,要爱惜,不可因一时贪念犯 法丧身。 B.太宗引用“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意在告诫大家要向贤者学 习,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 C.权万纪上言采矿一事被太宗批评,权万纪虽然曾经触犯过法律,但太宗最终 还是赦免了他。 本文采用比喻论证、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手法,生动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 贪鄙,要像尧、舜、桓、灵一样,见称千载 8.请用“/”给下列文句断句(3分)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阅读下面课外文段,完成 5-9 题,共 18 分。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 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 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 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 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 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 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 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 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令 自负出以耻之。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 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 进善事,有益于百姓者。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 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舜抵 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 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 直接 B.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 敬服、敬畏 C.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 推举 D.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 以……为贱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 为近代庸暗之主 B.贤者多财损其志 太宗赐其麸 C.有一于此,岂不灭亡 有益于百姓者 D.皆不能以此道求荣 令自负出以耻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太宗以明珠作比,告诫大臣们,生命是重要的,要爱惜,不可因一时贪念犯 法丧身。 B.太宗引用“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意在告诫大家要向贤者学 习,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 C.权万纪上言采矿一事被太宗批评,权万纪虽然曾经触犯过法律,但太宗最终 还是赦免了他。 D.本文采用比喻论证、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手法,生动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 贪鄙,要像尧、舜、桓、灵一样,见称千载。 8.请用“∕”给下列文句断句(3 分)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 分)
(1)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3分 (2)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其实不然, 请你从表现手法方面作简要分析。(3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4分) 精进的程序 朱光潜 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 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 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 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丁敬礼向曹子建说:“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 定吾文者耶?”杜工部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约文章要做得好, 必须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肯严厉地批评 自己,虽微疵小失,不肯轻易放过,须把它修到无疵可指,才能安心。不过这番 话对于未脱“疵境”的作者恐未免是高调。据我的观察,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 两种毛病:第一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 病自己不能看出,明明是不通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 奋热烈时的幻觉支配,对自己不能作客观的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 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这两种 毛病。所以初学作文的人最好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 如果修改的人肯仔细指出毛病,说出应修改的理由,那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益处。 作文如写字,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孤陋寡闻的人往往辛 苦半生,没有摸上正路,到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对时,已悔之太晚,想把“先入 为主”的恶习丢开,比走回头路还更难更冤枉。良师益友可以及早指点迷途,引 上最平正的路,免得浪费精力。 自己须经过一番揣摩,同时又须有师友指导,一个作者才可以逐渐由“疵境”达 到“稳境”。“稳境”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庯的境界。我认识许多前 辈子的人,幼年经过科举的训练,后来借文字“混差事”,对于诗文字画,件件 都会,件件都很平稳,可是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 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他们的毛病在成立了一种 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 滥,至于滑。要想免去这些毛病,必须由稳境重新尝试另一风格。如果太熟,无 妨学生硬:如果太平易,无妨学艰深;如果太偏于阴柔,无妨学阳刚。在这样变 化已成风格时,我们很可能地回到另一种“疵境”,再由这种“疵境”进到“稳 境”,如此辗转下去,境界才能逐渐扩大,技巧才能逐渐成熟,所谓“醇境”大 半都须经过这种“精钢百炼”的功夫才能达到。比如写字,入手习帖的人易于达 到“稳境”,可是不易达到很高的境界。稳之后改习唐碑可以更稳,再陆续揣摩
(1)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3 分) (2)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3 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 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 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其实不然, 请你从表现手法方面作简要分析。(3 分)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14 分) 精进的程序 朱光潜 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 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 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 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丁敬礼向曹子建说:“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 定吾文者耶?”杜工部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约文章要做得好, 必须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肯严厉地批评 自己,虽微疵小失,不肯轻易放过,须把它修到无疵可指,才能安心。不过这番 话对于未脱“疵境”的作者恐未免是高调。据我的观察,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 两种毛病:第一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 病自己不能看出,明明是不通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 奋热烈时的幻觉支配,对自己不能作客观的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 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这两种 毛病。所以初学作文的人最好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 如果修改的人肯仔细指出毛病,说出应修改的理由,那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益处。 作文如写字,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孤陋寡闻的人往往辛 苦半生,没有摸上正路,到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对时,已悔之太晚,想把“先入 为主”的恶习丢开,比走回头路还更难更冤枉。良师益友可以及早指点迷途,引 上最平正的路,免得浪费精力。 自己须经过一番揣摩,同时又须有师友指导,一个作者才可以逐渐由“疵境”达 到“稳境”。“稳境”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我认识许多前一 辈子的人,幼年经过科举的训练,后来借文字“混差事”,对于诗文字画,件件 都会,件件都很平稳,可是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 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他们的毛病在成立了一种 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 滥,至于滑。要想免去这些毛病,必须由稳境重新尝试另一风格。如果太熟,无 妨学生硬;如果太平易,无妨学艰深;如果太偏于阴柔,无妨学阳刚。在这样变 化已成风格时,我们很可能地回到另一种“疵境”,再由这种“疵境”进到“稳 境”,如此辗转下去,境界才能逐渐扩大,技巧才能逐渐成熟,所谓“醇境”大 半都须经过这种“精钢百炼”的功夫才能达到。比如写字,入手习帖的人易于达 到“稳境”,可是不易达到很高的境界。稳之后改习唐碑可以更稳,再陆续揣摩
六朝碑版和汉隶秦篆以至于金文甲骨文,如果天资人力都没有欠缺,就必定有 “大成”的一日。 这一切都是“匠”的范围以内的事,西文所谓“手艺”( craftsmanship)。要 达到只有大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那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 重要的功夫。我已经说过,这是不能谈而且也无用谈的。本文只为初学说法,所 以陈义不高,只劝人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节选自 朱光潜《谈文学》) 1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引用的丁敬礼和杜工部的话,完全适用于作文未脱离“疵境”的作者。 B.只要有良师益友,就可以医治初学写作训练的人的两种毛病 C.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因此要及早走上最平正的道路。 D.借文字“混差事”的人,件件平稳,但缺乏精彩,落入俗套, 12.根据文意,对“精进的程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过自己的一番揣摩和师友的指导,作者就可以从“疵境”达到“稳境”了。 B.在“疵境”和“稳境”中辗转反复,一些人就可能到达“醇境” C.练习写字,练习不同的字帖碑帖以至稳定,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 D.“醇境”仍属于“匠”的范畴,人品学问是“化境”所需,与初学者无关。 13.根据文意,写作训练者怎样才能写好作文?(4分) 14.国家一级演员陈道明演技精湛,他饰演的角色,无一不是淋漓尽致,从帝王 枭雄到平民布衣,从圆滑世故到超凡脱俗,从至阳至刚到至阴至柔,他总是将角 色演的深入骨髓,更重要的是他低调、平和、诚恳、仁爱,琴棋书画样样皆能, 是演员里读书最多的一位。他达到了朱光潜说的哪一个境界,为什么?(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5分)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 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我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 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 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 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集 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 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后来我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 会觉得自己在把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一一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 结出的槐豆—一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 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 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 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 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 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岀的花能香 满整条胡同。 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六朝碑版和汉隶秦篆以至于金文甲骨文,如果天资人力都没有欠缺,就必定有 “大成”的一日。 这一切都是“匠”的范围以内的事,西文所谓“手艺”(craftsmanship)。要 达到只有大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那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 重要的功夫。我已经说过,这是不能谈而且也无用谈的。本文只为初学说法,所 以陈义不高,只劝人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节选自 朱光潜《谈文学》) 1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 A.文中引用的丁敬礼和杜工部的话,完全适用于作文未脱离“疵境”的作者。 B .只要有良师益友,就可以医治初学写作训练的人的两种毛病。 C.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因此要及早走上最平正的道路。 D.借文字“混差事”的人,件件平稳,但缺乏精彩,落入俗套。 12.根据文意,对“精进的程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经过自己的一番揣摩和师友的指导,作者就可以从“疵境”达到“稳境”了。 B.在“疵境”和“稳境”中辗转反复,一些人就可能到达“醇境”。 C.练习写字,练习不同的字帖碑帖以至稳定,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 D.“醇境”仍属于“匠”的范畴,人品学问是“化境”所需,与初学者无关。 13.根据文意,写作训练者怎样才能写好作文?(4分) 14.国家一级演员陈道明演技精湛,他饰演的角色,无一不是淋漓尽致,从帝王 枭雄到平民布衣,从圆滑世故到超凡脱俗,从至阳至刚到至阴至柔,他总是将角 色演的深入骨髓,更重要的是他低调、平和、诚恳、仁爱,琴棋书画样样皆能, 是演员里读书最多的一位。他达到了朱光潜说的哪一个境界,为什么?(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15 分)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 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我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 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 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 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集 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 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后来我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 会觉得自己在把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 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 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 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 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 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 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 满整条胡同。 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 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 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 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 铺一张凉席,睡在树荫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 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 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 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 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 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一一北京的胡同四合院 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 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 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 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 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 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 毫没有动摇。 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 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 人在胡同第几槐? (选自2007年9月15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5.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的感受不同。请分别概括“我”童年时 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4分) 16.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作者这样写想表现什么?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5分 17.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倒数第二段又写到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 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名著阅读:请任选一组题目作答,并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填涂并答题。本大题 2小题,共6分,其中选择题2分 第一组:A (18)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写的是哪 两位主人公?() A.探春、迎春B.宝钗、黛玉C.元春、黛玉D.宝钗、惜春 (19)简答题(50字以上)(4分) 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它照应了书中的哪一传说,请简述传说情节 第二组:B (18)在“如鱼得水”这个典故里,刘备把自己比做“鱼”,把谁比作“水” A.关羽B.诸葛亮C.张飞D.赵云 (19)《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内心是怎样?(4分) 四.本大题3小题,共9分。 20.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 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 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 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 铺一张凉席,睡在树荫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 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 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 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 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 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 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 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 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 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 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 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 毫没有动摇。 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 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 人在胡同第几槐? (选自 2007 年 9 月 15 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5.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的感受不同。请分别概括“我”童年时 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4 分) 16.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作者这样写想表现什么?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5 分) 17.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倒数第二段又写到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 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名著阅读:请任选一组题目作答,并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填涂并答题。本大题 2 小题,共 6 分,其中选择题 2 分; 第一组:A (18)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写的是哪 两位主人公?( ) A.探春、迎春 B.宝钗、黛玉 C.元春、黛玉 D.宝钗、惜春 (19) 简答题(50 字以上)(4 分) 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它照应了书中的哪一传说,请简述传说情节。 第二组:B (18)在“如鱼得水”这个典故里,刘备把自己比做“鱼”,把谁比作“水” ( ) A.关羽 B.诸葛亮 C.张飞 D.赵云 (19)《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内心是怎样? (4 分) 四.本大题 3 小题,共 9 分。 20.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