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潮州金山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 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 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 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 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 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 播一直有两种方式一一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 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 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 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 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 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 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 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 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 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 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髙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髙效, 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 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 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 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 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 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 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 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 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 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 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 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 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 1.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潮州金山中学 2016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 第 I 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 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 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 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 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 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 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 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 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 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 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 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 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 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 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 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 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 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 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 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 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 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 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 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 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 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 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 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 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 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 1.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 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国文化走向世 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 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 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2.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 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 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偏见 C.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是 现实的必然要求。 D.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 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 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 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 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 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 繁荣之道。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 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 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 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 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 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 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已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 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 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 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 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①事,多从其说。以论 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 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②,命颖达讲经,毕,上《释
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 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国文化走向世 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 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 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2.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 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 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偏见。 C.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是 现实的必然要求。 D.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 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 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 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 C.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 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 繁荣之道。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 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 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 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 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 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 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 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 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 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 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①事,多从其说。以论 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 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②,命颖达讲经,毕,上《释
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 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 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 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 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 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 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 十三》节选) 【注】①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木兰诗》有“归来见天 子,天子坐明堂”句。②释菜:亦作“释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 种典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明经髙第,授河内郡博士博士:古代官名B.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 遣客刺之阴:暗中 C.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 折:折磨 D.后致仕,卒, 陪葬昭陵 致仕:辞官回家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 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 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 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 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勤奋聪颖,博学多才。八岁就从师学习,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 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 B.孔颖达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虽然所治为古代典籍,但能借解释经义不失 时机向皇帝及太子进谏 C.孔颖达辛勤撰述,成绩卓著。因为著书的功劳,皇帝对他加官进爵,提拔为 散骑常侍、封为子爵,并且赏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D.孔颖达著书虽丰,但不够谦虚坦荡。他与颜师古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 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 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5分) (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 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 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 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 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 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 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 十三》节选) 【注】①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木兰诗》有“归来见天 子,天子坐明堂”句。 ②释菜:亦作“释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 一种典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博士:古代官名 B.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 遣客刺之 阴:暗中 C.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 折:折磨 D.后致仕,卒, 陪葬昭陵 致仕:辞官回家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 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 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 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 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颖达勤奋聪颖,博学多才。八岁就从师学习,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 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 B.孔颖达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虽然所治为古代典籍,但能借解释经义不失 时机向皇帝及太子进谏。 C.孔颖达辛勤撰述,成绩卓著。因为著书的功劳,皇帝对他加官进爵,提拔为 散骑常侍、封为子爵,并且赏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D.孔颖达著书虽丰,但不够谦虚坦荡。他与颜师古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 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 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5 分) (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 宝末年中进土,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 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8.“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5分) 9.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具体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 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 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最佳配偶美]斯蒂芬·麦克勒 我走进办公室,跟笑容满面的布列乔先生握了握手。跟我相比,他衣着十分讲究。 他手里在搬弄着一沓纸,就像在搬弄着一沓煎饼。 我相信,你一定会对她十分满意。”他说,“她可是我们用求同计算机, 从符合推选条件的一亿一千多万美国妇女中挑选出来的。我们按种族、宗教、人 种、生活地区,对这些妇女进行了分类…” “好,来啦……”他说着,像魔术师那样“砰”的一声把通向隔壁房间的门 忽地打开。本来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这时就更手足无措了 说真的,她长得很标致。真的,漂亮极了! “沃克先生,这是蒙大拿州拉芬湖的邓菲尔德小姐,这是纽约的弗兰克林 沃克先生 就叫我弗兰克好了。”我唯唯诺诺,显得有点紧张。她确实太美了!您不 妨想象一下。 布列乔刚走开,我们就聊了起来 “您好!我,我,我对计算机为我选中的您,感到十分称心。”我竭力想把 语调放温和些。也许,把她称为计算机选中的人,她一定不高兴。“我是说,我 对结果感到满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 卢纶( 7 3 9 年-7 9 9 年) , 字允言, 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 宝末年中进士, 旋即安史之乱爆发, 未能为官, 后重新应试, 但屡试不第。受举 荐为官, 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 终身不得重用。 8. “却望千门草色闲” 一句中的“闲” 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5 分) 9. 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 概括。(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具体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是相同的。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 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最佳配偶 [美]斯蒂芬•麦克勒 我走进办公室,跟笑容满面的布列乔先生握了握手。跟我相比,他衣着十分讲究。 他手里在搬弄着一沓纸,就像在搬弄着一沓煎饼。 “我相信,你一定会对她十分满意。”他说,“她可是我们用求同计算机, 从符合推选条件的一亿一千多万美国妇女中挑选出来的。我们按种族、宗教、人 种、生活地区,对这些妇女进行了分类……” “好,来啦……”他说着,像魔术师那样“砰”的一声把通向隔壁房间的门 忽地打开。本来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这时就更手足无措了。 说真的,她长得很标致。真的,漂亮极了! “沃 克先生,这是蒙大拿州拉芬湖的邓菲尔德小姐,这是纽约的弗兰克林• 沃克先生。” “就叫我弗兰克好了。”我唯唯诺诺,显得有点紧张。她确实太美了!您不 妨想象一下。 布列乔刚走开,我们就聊了起来。 “您好!我,我,我对计算机为我选中的您,感到十分称心。”我竭力想把 语调放温和些。也许,把她称为计算机选中的人,她一定不高兴。“我是说,我 对结果感到满意
她莞尔一笑,露出了一排整齐的牙齿。 谢谢您,我也是。”她腼腆地说。 “我,31岁。”我唐突地冲口而出。 我知道,这些全都记在卡片上。” 这场谈话似乎就要这样结束了。卡片上什么都介绍得清清楚楚,所以确实没 什么好谈了。 “今后打算要孩子吗?”她先找了个话题 “当然,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正合我的意,这记录在卡片上的未来计划一栏,喏,就在那儿。”她指点 着说 我这才注意到我手中那一扎文件似的东西,第一页上贴着一张国际商用机械 公司的计算机卡片,卡片上印有关于邓菲尔德小姐的重要数据。显然,她手中的 那一扎“文件”是关于我的……于是,我们各自审视着自己手中的“文件” 文件”里说,她喜欢古典音乐(记录在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栏)。“您喜 欢古典音乐?” “对,比任何东西都喜欢,另外,我还收藏着弗兰基·拉尼歌曲的全部录音。” “这倒是红极一时的歌唱家。”我赞许地附和道。 我俩的目光继续在字里行间浏览着。我注意到,她爱好看书、看球赛、睡觉 时爱把窗户关上、养狗、养猫、养金鱼、爱吃用意大利香肠做的三明治、将来要 送孩子上私立学校、住在郊外、参观美术展览馆· 她抬起了头:“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 “毫无两样。”我加上一句。 我又读了标题为《心理状况》的记录:她生性羞怯,不爱争论,属于贤妻良 母型。 “我很高兴,您既不抽烟又不饮酒。”她满意地说。 “是的,我与烟酒无缘,只偶尔喝点啤酒 “栏目里没有提到啊。” 哦,也许没写上,这是我的疏忽。”我希望她不会放在心上。 我们终于各自看完了手里的“文件”。最后她说:“我们俩非常相像 我和爱丽丝结婚整整9年了,已经有3个孩子,两男一女。我们住在郊外, 听着古典音乐和弗兰基拉尼的录音。我俩最后一次争吵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 以早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在每一件事上,我俩几乎都能步调一致。她是一个贤妻, 我也可以算是个好丈夫。我们的婚姻真是完美无缺。 眼下,我却盘算着下个月就去离婚。这种日子我再也过不下去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叙述了弗兰克借助计算机筛选结婚对象,进而结识邓菲尔德小姐并与之 结婚,到后来厌倦了完美的婚姻生活想要离婚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B.本文叙述平淡无奇,但构思巧妙,别具匠心。短短千余字,却写出了一对夫 妻婚姻生活美满和谐的真谛,人物塑造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C.“我”在和邓菲尔德小姐见面时“唯唯诺诺”,表现了主人公“我”懦弱无 能、胆小怕事,这也是“我”在婚姻生活九年后才打算离婚的原因。 D.这篇小说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抛弃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还原人的 鲜活生动的本性,重新回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可期待可变换的世界中去
她莞尔一笑,露出了一排整齐的牙齿。 “谢谢您,我也是。”她腼腆地说。 “我,31 岁。”我唐突地冲口而出。 “我知道,这些全都记在卡片上。” 这场谈话似乎就要这样结束了。卡片上什么都介绍得清清楚楚,所以确实没 什么好谈了。 “今后打算要孩子吗?”她先找了个话题。 “当然,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正合我的意,这记录在卡片上的未来计划一栏,喏,就在那儿。”她指点 着说。 我这才注意到我手中那一扎文件似的东西,第一页上贴着一张国际商用机械 公司的计算机卡片,卡片上印有关于邓菲尔德小姐的重要数据。显然,她手中的 那一扎“文件”是关于我的……于是,我们各自审视着自己手中的“文件”。 “文件”里说,她喜欢古典音乐(记录在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栏)。“您喜 欢古典音乐?” “对,比任何东西都喜欢,另外,我还收藏着弗兰基•拉尼歌曲的全部录音。” “这倒是红极一时的歌唱家。”我赞许地附和道。 我俩的目光继续在字里行间浏览着。我注意到,她爱好看书、看球赛、睡觉 时爱把窗户关上、养狗、养猫、养金鱼、爱吃用意大利香肠做的三明治、将来要 送孩子上私立学校、住在郊外、参观美术展览馆…… 她抬起了头:“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 “毫无两样。”我加上一句。 我又读了标题为《心理状况》的记录:她生性羞怯,不爱争论,属于贤妻良 母型。 “我很高兴,您既不抽烟又不饮酒。”她满意地说。 “是的,我与烟酒无缘,只偶尔喝点啤酒。” “栏目里没有提到啊。” “哦,也许没写上,这是我的疏忽。”我希望她不会放在心上。 我们终于各自看完了手里的“文件”。最后她说:“我们俩非常相像。” 我和爱丽丝结婚整整 9 年了,已经有 3 个孩子,两男一女。我们住在郊外, 听着古典音乐和弗兰基•拉尼的录音。我俩最后一次争吵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 以早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在每一件事上,我俩几乎都能步调一致。她是一个贤妻, 我也可以算是个好丈夫。我们的婚姻真是完美无缺。 眼下,我却盘算着下个月就去离婚。这种日子我再也过不下去了! ⑴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小说叙述了弗兰克借助计算机筛选结婚对象,进而结识邓菲尔德小姐并与之 结婚,到后来厌倦了完美的婚姻生活想要离婚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B.本文叙述平淡无奇,但构思巧妙,别具匠心。短短千余字,却写出了一对夫 妻婚姻生活美满和谐的真谛,人物塑造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C.“我”在和邓菲尔德小姐见面时“唯唯诺诺”,表现了主人公“我”懦弱无 能、胆小怕事,这也是“我”在婚姻生活九年后才打算离婚的原因。 D.这篇小说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抛弃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还原人的 鲜活生动的本性,重新回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可期待可变换的世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