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中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级第二次统测 语文试卷 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束缚/讣告谄谀/陷阱曲调/曲意逢迎 B.瞋目膛瞠目绮丽/涟漪差错/参差不齐 C.炽烈/整饬通缉/修葺奢靡/风靡一时 D.阡陌/悭吝付讫庀迄今附和/曲高和寡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些官员用注水的GDP数据作为政绩,虽然这种行为危害极大,但他们对这种扛 肿脸充胖子的行为仍是乐此不疲。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官员试图用虚幻的增长来讨好上 级;二是违法成本太低,GDP数字造假被发现后,往往可以以统计失误为由来李代桃僵 造假者一般不会受到问责,最重的处罚也只是给予行政处分。正因为如此,一些造假者 才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A.打肿脸充胖子B.乐此不疲C.李代桃僵D.肆无忌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迟A.2008年6月,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价格再创新高,达到211万美元,创造这个纪录 的人是有“中国私募基金教父”之称的赵丹阳。 B.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让有“小蛮腰”之称的广州塔成为了海内外各大媒体关注的 焦点,它的美丽身姿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2010年7月16日,法国格勒诺布尔市发生了骚乱,据警方统计,骚乱人群烧毁民 房、商铺908家,直接经济损失近2亿欧元以上 D.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会歌《重逢》,旋律优美,振奋人心,充分表达了中国的音乐 创作水平和“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精神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现代汉语词典》说,国学就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 文学、语言学等。按照这个解释, 。并且,还可以这样理 解 。依此类推, “国学”是可以包罗万象的。 的①凡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只要能够进入“学术文化“圈子的东西都可以叫做“国学” ②只要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就可以叫做“国学” ③只有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才叫国学” ④中国非传统的学术文化和非中国的学术文化都不叫做“国学 ⑤医学、数学、天文学(星相学)、化学(炼丹术)都不排除在外 A③①⑤②④B.③④②⑤①c.②④③⑤①D.②⑤③④①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中山一中 2011-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级第二次统测 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束缚./讣.告 谄.谀/陷.阱 曲.调/曲.意逢迎 B.瞋.目/瞠.目 绮.丽/涟漪. 差.错/参差.不齐 C.炽.烈/整饬. 通缉./修葺. 奢靡./风靡.一时 D.阡.陌/悭.吝 付讫./迄.今 附和./曲高和.寡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些官员用注水的 GDP 数据作为政绩,虽然这种行为危害极大,但他们对这种打 肿脸充胖子的行为仍是乐此不疲。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官员试图用虚幻的增长来讨好上 级;二是违法成本太低,GDP 数字造假被发现后,往往可以以统计失误为由来李代桃僵, 造假者一般不会受到问责,最重的处罚也只是给予行政处分。正因为如此,一些造假者 才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A. 打肿脸充胖子 B. 乐此不疲 C. 李代桃僵 D. 肆无忌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08 年 6 月,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价格再创新高,达到 211 万美元,创造这个纪录 的人是有“中国私募基金教父”之称的赵丹阳。 B.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让有“小蛮腰”之称的广州塔成为了海内外各大媒体关注的 焦点,它的美丽身姿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2010 年 7 月 16 日,法国格勒诺布尔市发生了骚乱,据警方统计,骚乱人群烧毁民 房、商铺 908 家,直接经济损失近 2 亿欧元以上。 D.2010 年广州亚运会的会歌《重逢》,旋律优美,振奋人心,充分表达了中国的音乐 创作水平和“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精神。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现代汉语词典》说,国学就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 文学、语言学等。按照这个解释, , 。并且,还可以这样理 解: , 。依此类推, , “国学”是可以包罗万象的。 ①凡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只要能够进入“学术文化”圈子的东西都可以叫做“国学” ②只要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就可以叫做“国学” ③只有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才叫“国学” ④中国非传统的学术文化和非中国的学术文化都不叫做“国学” ⑤医学、数学、天文学(星相学)、化学(炼丹术)都不排除在外 A. ③①⑤②④ B.③④②⑤① C. ②④③⑤① D. ②⑤③④①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班级 姓名 登分号 统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温峤,字太真。性聪敏,有识量,博学能属文,少以孝悌称于邦族。年十七,州郡辟召 皆不就。司隶命为都官从事。散骑常侍庾凯有重名,而颇聚敛,峤举奏之,京都大震。属二 都①倾覆,社稷绝祀。元帝初镇江左,琨②诚系王室,谓峤曰:“昔班彪识刘氏之复兴, 马援知汉光之可辅。今晋祚虽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河北,使卿延誉江左,子其行乎? 对曰:“峤虽无管张之才,而明公有桓文之志,欲建匡合之功,岂敢辞命。”乃以为左长史, 檄告华夷,奉表劝进。 峤有栋梁之任,帝亲而倚之,甚为王敦所忌,因请为左司马。敦阻兵不朝,多行陵纵 峤知其终不悟,于是谬为设敬,综其府事,干说密谋,以附其欲。深结钱凤,为之声誉,每 曰:“钱世仪精神满腹。"峤素有知人之称,凤闻而悦之,深结好于峤。会丹阳尹缺,峤说敦 曰:“京尹辇毂喉舌,宜得文武兼能,公宜自选其才。若朝廷用人,或不尽理。″敦然之,问 峤谁可作者。峤曰:“愚谓钱凤可用。”凤亦推峤,峤伪辞之。敦不之从,表补丹阳尹。峤犹 惧钱凤为之奸谋,因敦饯别,峤起行酒,至凤前,凤未及饮,峤因伪醉,以手版击凤帻坠, 作色曰:“钱风何人,温太真行酒而敢不饮!"敦以为醉,两释之。临去言别,涕泗横流,出 阁复入,如是再三,然后即路。及发后,凤入说敦曰:“峤于朝廷甚密,而与庾亮深交,未 必可信。"敦曰:“太真昨醉,小加声色,岂得以此便相谗贰。"由是风谋不行,而峤得还都 乃具奏敦之逆谋,请先为之备。 及敦构逆,王含、钱风奄至都下,峤烧硃雀桁以挫其锋,帝怒之,峤念宿思赛弱征兵 未泵惹贼豕寒危及社稷蹼下何貲一桥贼果不得渡峤自粢众与贼来水战击玉贪败之复督刘遐 追钱凤于江宁 (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注】①二都:指西晋的洛阳、长安。②刘琨:西晋平北大将军。③硃雀桁,桥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博学能属文 写作 B.州郡辟召,皆不就成就 C.敦然之 这样 D.凤亦推峤,峤伪辞之告辞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散骑常侍庾凯有重名,而颇聚敛 温太真行酒而敢不饮 峤举奏之 峤犹惧钱凤为之奸谋 C.少以孝悌称于邦族 峤烧硃雀桁以挫其锋 D.深结好于峤 峤于朝廷甚密 7.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温峤堪为“栋梁之任″的一组是 (3分) ①少以孝悌称于邦族 ②峤举奏之,京都振肃 ③檄告华夷,奉表劝进 ④乃具奏敦之逆谋,请先为之备 ⑤峤因伪醉,以手版击凤帻坠⑥峤烧硃雀桁以挫其锋 A.①③⑥B.②④⑤c.③④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温峤年轻时就因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在同族中受到称道。他担任都官从事后,上奏 检举颇有名望但好搜刮钱财的庾凯,京都官员都大为震动 B东西二都沦陷,国家败亡。晋元帝占据江南。仍然效忠晋朝的刘琨想在北方建功立业, 被任命为左长史,发檄文遍告华夷各族,呈表劝元帝即位
温峤,字太真。性聪敏,有识量,博学能属文,少以孝悌称于邦族。年十七,州郡辟召, 皆不就。司隶命为都官从事。散骑常侍庾凯有重名,而颇聚敛,峤举奏之,京都大震。属二 都①倾覆,社稷绝祀。元帝初镇江左,琨②诚系王室,谓峤曰:“昔班彪识刘氏之复兴, 马援知汉光之可辅。今晋祚虽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河北,使卿延誉江左,子其行乎?” 对曰:“峤虽无管张之才,而明公有桓文之志,欲建匡合之功,岂敢辞命。”乃以为左长史, 檄告华夷,奉表劝进。 峤有栋梁之任,帝亲而倚之,甚为王敦所忌,因请为左司马。敦阻兵不朝,多行陵纵。 峤知其终不悟,于是谬为设敬,综其府事,干说密谋,以附其欲。深结钱凤,为之声誉,每 曰:“钱世仪精神满腹。”峤素有知人之称,凤闻而悦之,深结好于峤。会丹阳尹缺,峤说敦 曰:“京尹辇毂喉舌,宜得文武兼能,公宜自选其才。若朝廷用人,或不尽理。”敦然之,问 峤谁可作者。峤曰:“愚谓钱凤可用。”凤亦推峤,峤伪辞之。敦不之从,表补丹阳尹。峤犹 惧钱凤为之奸谋,因敦饯别,峤起行酒,至凤前,凤未及饮,峤因伪醉,以手版击凤帻坠, 作色曰:“钱凤何人,温太真行酒而敢不饮!”敦以为醉,两释之。临去言别,涕泗横流,出 阁复入,如是再三,然后即路。及发后,凤入说敦曰:“峤于朝廷甚密,而与庾亮深交,未 必可信。”敦曰:“太真昨醉,小加声色,岂得以此便相谗贰。”由是凤谋不行,而峤得还都, 乃具奏敦之逆谋,请先为之备。 及敦构逆,王含、钱凤奄至都下,峤烧硃雀桁以挫其锋,帝怒之,峤曰今宿卫寡弱征兵 未至若贼豕突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桥贼果不得渡峤自率众与贼夹水战击王含败之复督刘遐 追钱凤于江宁。 (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注】①二都:指西晋的洛阳、长安。②刘琨:西晋平北大将军。③硃雀桁,桥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博学能属.文 写作 B.州郡辟召,皆不就. 成就 C.敦然.之 这样 D.凤亦推峤,峤伪辞.之 告辞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 散骑常侍庾凯有重名,而.颇聚敛 温太真行酒而.敢不饮 B.峤举奏之. 峤犹惧钱凤为之.奸谋 C. 少以.孝悌称于邦族 峤烧硃雀桁以.挫其锋 D. 深结好于.峤 峤于.朝廷甚密 7.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温峤堪为“栋梁之任”的一组是 (3 分) ①少以孝悌称于邦族 ②峤举奏之,京都振肃 ③檄告华夷,奉表劝进 ④乃具奏敦之逆谋,请先为之备 ⑤峤因伪醉,以手版击凤帻坠 ⑥峤烧硃雀桁以挫其锋 A.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③④⑤ D. 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温峤年轻时就因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在同族中受到称道。他担任都官从事后,上奏 检举颇有名望但好搜刮钱财的庾凯,京都官员都大为震动。 B.东西二都沦陷,国家败亡。晋元帝占据江南。仍然效忠晋朝的刘琨想在北方建功立业, 被任命为左长史,发檄文遍告华夷各族,呈表劝元帝即位
C.温峤假意奉承王敦,并极力与钱凤交好,被王敦任命为丹阳尹,饯别时他假装醉酒 辱骂钱凤,使王敦没有听从钱凤的意见,从而回到京都 D.温峤早已预料到王敦等人有谋反之意,后王敦果然谋反。当叛兵即将攻到京都时 温峤考虑到敌众我寡、情势危急,就先烧掉了硃雀桁桥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P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峤曰今宿卫寡弱征兵未至若贼豕突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桥贼果不得渡峤自率众与贼夹水战 击王含败之复督刘遐追钱凤于江宁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峤有栋梁之任,帝亲而倚之,甚为王敦所忌。 ②而峤得还都,乃具奏敦之逆谋,请先为之备。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干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 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4分) 11、默写(下面四句话,任选三句作答,全选按前三个给分)(6分)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年,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①为什么说年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呢?从年的深远的影响上来说,对于过年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说出一大堆感受、感想和故事。过年是最能牵动民族情绪、民族心理、 民族文化的事情了,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文化,而以年文化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又是构成 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年,之所以称之为“最后”,是说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这个传说对汉 民族生活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能与之相匹敌的口头传说,几乎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年 的传说又可说成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C.温峤假意奉承王敦,并极力与钱凤交好,被王敦任命为丹阳尹,饯别时他假装醉酒 辱骂钱凤,使王敦没有听从钱凤的意见,从而回到京都。 D.温峤早已预料到王敦等人有谋反之意,后王敦果然谋反。当叛兵即将攻到京都时, 温峤考虑到敌众我寡、情势危急,就先烧掉了硃雀桁桥。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 分) 峤曰今宿卫寡弱征兵未至若贼豕突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桥贼果不得渡峤自率众与贼夹水战 击王含败之复督刘遐追钱凤于江宁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峤有栋梁之任,帝亲而倚之,甚为王敦所忌。 ②而峤得还都,乃具奏敦之逆谋,请先为之备。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7 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 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 分)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4 分) 11、默写(下面四句话,任选三句作答,全选按前三个给分)(6 分) 1、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劝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 (《饮酒》》 4、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年,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红 苇 ①为什么说年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呢?从年的深远的影响上来说,对于过年,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说出一大堆感受、感想和故事。过年是最能牵动民族情绪、民族心理、 民族文化的事情了,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文化,而以年文化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又是构成 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年,之所以称之为“最后”,是说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这个传说对汉 民族生活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能与之相匹敌的口头传说,几乎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年 的传说又可说成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②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却一直保持在民间口头传说的状态,这不 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要揭示年的真相,最为直接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年 的口头传说,这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口头传说,就其受忽视的程度而言,我把它叫 做“最后”的口头传说 ③把年的口头传说当成一个文化问题,就会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个现实呈现的景象是 一条细弱的藤上却结出了一个巨大的果子。细弱的藤蔓就是年传说,关于其内涵我们知之甚 少,相关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巨大的果子是指年传说的直接后果一一过年,过年是中华民族 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至今依然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盛事,两者真是反差强烈。 ④透视年传说,首先面对的就是资料、史料特别匮乏的现实。但对于民俗学来说,既 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第一位的,民俗学更注重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也就是说,民 俗学更为看重那些活生生的在民俗生活中起作用的事物。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的,民俗 学是一种“现在的"学问,而不是“历史的”学问,这两者的不同,正像“生物学”与“古生物学 的不同一样。这样看来,年传说就完全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口头传说”出身而自卑 ⑤以文字为中心的史料观,是社会历史逐渐发展的结果。在这种状态下,口头传说如 果不能纳入文字的视野,被文字收编,就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这样 看来,年传说真是命悬一线。史学家傅斯年在史料观上却别有见地,他认为“史学即史料学”, 并特别看重包括口头传说在内的所谓直接的史料。顾炎武做学问的一个特点,就是搜求直接 的史料以修订史文,阎若璩也是以实在地理来订定古记载。傅斯年对他们的做法都特别推崇 他认为“地方上求材料,刻文上抄材料,档库中出材料,传说中辨材料″,花费真工夫,搜求 真材料,这样才能做得出真学问。 ⑥其实,传说有其独特的意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传说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人 类学家泰勒通过对前文明状态中南太平洋岛民历史记忆的研究,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在文字 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或多或少是要依靠传说来完成的。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 处,但传说的内容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这正如李学勤先生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所说,不 能单纯地把传说看成是神话故事,而否认其中所包含的历史的“素质、核心 ⑦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作为“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年传说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 的。口头传说应该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 它们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从历史上看有许多资料、史料就是由口头传说而来的,有 价值的口头传说完全有资格变成资料、史料。据认为,《国语》的来源即是口说的史料,《左 传》的一部分材料也来源于口头史料,还有战国诸子在其论说中所记的故事也多是如此。司 马迁的《史记》,也采纳了相当多的口头传说。即使是被奉为圭臬的《旧约》,在其成为经典 以前,也只不过是流传于祭司、土师和民间的口头传说而已。所以,口头传说自有其独特的 文化价值。 ⑧由此可见,作为口头状态的年传说,其在史料上的意义,是不输于任何所谓以文字 状态记载下来的材料的。 (选自《年的三幅面孔,中国时间文化的前世今生》,有删改) 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过年牵动着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 要的组成部分。 B.对于民俗学来说,重要的是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已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最重 要的 C.口头传说没有被纳入文字的视野,没有被文字收编,所以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
②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却一直保持在民间口头传说的状态,这不 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要揭示年的真相,最为直接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年 的口头传说,这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口头传说,就其受忽视的程度而言,我把它叫 做“最后”的口头传说。 ③把年的口头传说当成一个文化问题,就会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个现实呈现的景象是: 一条细弱的藤上却结出了一个巨大的果子。细弱的藤蔓就是年传说,关于其内涵我们知之甚 少,相关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巨大的果子是指年传说的直接后果——过年,过年是中华民族 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至今依然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盛事,两者真是反差强烈。 ④透视年传说,首先面对的就是资料、史料特别匮乏的现实。但对于民俗学来说,既 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第一位的,民俗学更注重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也就是说,民 俗学更为看重那些活生生的在民俗生活中起作用的事物。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的,民俗 学是一种“现在的”学问,而不是“历史的”学问,这两者的不同,正像“生物学”与“古生物学” 的不同一样。这样看来,年传说就完全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口头传说”出身而自卑。 ⑤以文字为中心的史料观,是社会历史逐渐发展的结果。在这种状态下,口头传说如 果不能纳入文字的视野,被文字收编,就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这样 看来,年传说真是命悬一线。史学家傅斯年在史料观上却别有见地,他认为“史学即史料学”, 并特别看重包括口头传说在内的所谓直接的史料。顾炎武做学问的一个特点,就是搜求直接 的史料以修订史文,阎若璩也是以实在地理来订定古记载。傅斯年对他们的做法都特别推崇, 他认为“地方上求材料,刻文上抄材料,档库中出材料,传说中辨材料”,花费真工夫,搜求 真材料,这样才能做得出真学问。 ⑥其实,传说有其独特的意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传说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人 类学家泰勒通过对前文明状态中南太平洋岛民历史记忆的研究,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在文字 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或多或少是要依靠传说来完成的。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 处,但传说的内容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这正如 李学勤先生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所说,不 能单纯地把传说看成是神话故事,而否认其中所包含的历史的“素质、核心”。 ⑦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作为“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年传说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 的。口头传说应该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 它们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从历史上看有许多资料、史料就是由口头传说而来的,有 价值的口头传说完全有资格变成资料、史料。据认为,《国语》的来源即是口说的史料,《左 传》的一部分材料也来源于口头史料,还有战国诸子在其论说中所记的故事也多是如此。司 马迁的《史记》,也采纳了相当多的口头传说。即使是被奉为圭臬的《旧约》,在其成为经典 以前,也只不过是流传于祭司、土师和民间的口头传说而已。所以,口头传说自有其独特的 文化价值。 ⑧由此可见,作为口头状态的年传说,其在史料上的意义,是不输于任何所谓以文字 状态记载下来的材料的。 (选自《年的三幅面孔,中国时间文化的前世今生》,有删改) 12.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过年牵动着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 要的组成部分。 B.对于民俗学来说,重要的是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已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最重 要的。 C.口头传说没有被纳入文字的视野,没有被文字收编,所以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
识阶层的青睐。 D.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主要依靠传说来完成,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 处,但传说内容不是无中生有的。 E.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口头传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 性与丰富性 13.根据文意,不列现象不属于“民俗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学者不仅从历代各种书籍中找出记载孟姜女的材料,还关注从民间收集的关于孟姜女的 传说、歌谣、戏曲等等。 B.《红楼梦》中为贾宝玉出生后抓周,身上带护身符,订婚“吃茶″,结婚下聘,端午贴符、 中秋赏菊等等的叙述。 C.研究“盛唐时期的广东”时学者主要通过现存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去构建盛唐时期广东的 发展状况与历史进程。 D.这里的苗族山寨前竖着一根柱子,上面挂着苗族人演傩戏(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形成 的一种戏曲)的面具。 14.作者为什么认为年的口头传说是“最后的”口头传说?(4分) 15.从全文看,传说有何价值?(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 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 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仰望 保罗詹尼斯(美) 过街天桥上有一个乞丐。他不会弹琴,不会唱歌,甚至不会在地上书写悲惨的遭遇。所 以,只是偶尔有人把硬币丢在小盆里,乞丐总算能填饱肚子。另外,还能坚持他唯一的习惯: 每天买张彩票。 夜幕降临时,乞丐会回到他的住处—一城郊一个废弃的菜园。菜园里有一眼枯井,井边 有棵树 这天,跑来一条瑟瑟发抖的小狗。小狗瘦得可怜,试探着在乞丐的小盆里舔舐着,乞丐 昨晚用它盛过食物。乞丐小心地把小狗搂进怀里,两个不被牵挂的生命紧紧地依偎在一起 小狗很聪明,叼着小盆打转。路人觉得惊奇,纷纷把钱放到小盆里。“富裕″起来的乞丐 好运也随之降临,他居然中了大奖。乞丐买下这座菜园,建起了一座豪华的房子。不过,他 保留了后院的窝棚、枯井和老树 乞丐迷上了购物,他喜欢服务小姐迷人的微笑。人们称他先生,乞丐高兴极了,有尊严 的生活真好!唯一让乞丐先生感到尴尬的是人们对小狗的态度。尽管小狗已经被梳洗得很干 净,但斑驳的毛色还是暴露了它低贱的身份。 乞丐决心让小狗从自己眼前消失,他要忘掉卑贱的过去。 乞丐把小狗关在后院的枯井里。井很深,井底很潮湿,除了井壁渗出的水滴,什么吃的 也没有。乞丐找了几块肉投下去。 从此,乞丐一个人潇洒地享受服务小姐热情的目光,去参加那些高级派对。好在他总算
识阶层的青睐。 D.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主要依靠传说来完成,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 处,但传说内容不是无中生有的。 E.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口头传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 性与丰富性。 13.根据文意,不列现象不属于“民俗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学者不仅从历代各种书籍中找出记载孟姜女的材料,还关注从民间收集的关于孟姜女的 传说、歌谣、戏曲等等。 B.《红楼梦》中为贾宝玉出生后抓周,身上带护身符,订婚“吃茶”,结婚下聘,端午贴符、 中秋赏菊等等的叙述。 C.研究“盛唐时期的广东”时,学者主要通过现存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去构建盛唐时期广东的 发展状况与历史进程。 D.这里的苗族山寨前竖着一根柱子,上面挂着苗族人演傩戏(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形成 的一种戏曲)的面具。 14.作者为什么认为年的口头传说是“最后的”口头传说?(4 分) 15.从全文看,传说有何价值?(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 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 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仰 望 保罗·詹尼斯(美) 过街天桥上有一个乞丐。他不会弹琴,不会唱歌,甚至不会在地上书写悲惨的遭遇。所 以,只是偶尔有人把硬币丢在小盆里,乞丐总算能填饱肚子。另外,还能坚持他唯一的习惯: 每天买张彩票。 夜幕降临时,乞丐会回到他的住处——城郊一个废弃的菜园。菜园里有一眼枯井,井边 有棵树。 这天,跑来一条瑟瑟发抖的小狗。小狗瘦得可怜,试探着在乞丐的小盆里舔舐着,乞丐 昨晚用它盛过食物。乞丐小心地把小狗搂进怀里,两个不被牵挂的生命紧紧地依偎在一起。 小狗很聪明,叼着小盆打转。路人觉得惊奇,纷纷把钱放到小盆里。“富裕”起来的乞丐 好运也随之降临,他居然中了大奖。乞丐买下这座菜园,建起了一座豪华的房子。不过,他 保留了后院的窝棚、枯井和老树。 乞丐迷上了购物,他喜欢服务小姐迷人的微笑。人们称他先生,乞丐高兴极了,有尊严 的生活真好!唯一让乞丐先生感到尴尬的是人们对小狗的态度。尽管小狗已经被梳洗得很干 净,但斑驳的毛色还是暴露了它低贱的身份。 乞丐决心让小狗从自己眼前消失,他要忘掉卑贱的过去。 乞丐把小狗关在后院的枯井里。井很深,井底很潮湿,除了井壁渗出的水滴,什么吃的 也没有。乞丐找了几块肉投下去。 从此,乞丐一个人潇洒地享受服务小姐热情的目光,去参加那些高级派对。好在他总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