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语言文字运用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远眺(tido)可汗(han)攒钱( zhuan)负荷(he) B.苍穹( qiong)老璧(bi)目眩(xuan)烧灼(zhuo) C.窈然(yao)饥馑(jin)逋慢(bu) 瞋目(zhen) D.拔擢(zhu6)觊觎(yu)粗糙(co)悲恸(tong)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看到高楼林立,鳞次栉比,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十分高兴。 B.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 C.甘地被刺的消息有如春风野火,迅速传遍了印度 D.恰恰在知识这个生产要素上,发达国家占据着不容置喙的优势。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后天神童》这本书没有单纯、机械地讲解这些教育理论,而是作者以自述的方式,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小故事,让读者在趣味中得到启发 B.老鲍的晚年堪比他书生意气的时代,依然充满活力,平素不仅参加棋牌活动,还参 加了节日工会组织的各项竞技比赛。 C.在商场办画廊,对于我来说还是“大姑娘坐花轿一一头一回”,不能不使我难以抑制 心头的兴奋、紧张。 D.一片新生的松林围着一间护林人小屋,它们就坐落在美丽的金鸡山南坡, 4.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使狗成 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③②①⑥⑤④ B.③⑥⑤②④① C.⑤④①③②⑥ D.⑤②④⑥①③ 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38分)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远眺.(tiào) 可汗.(hán) 攒.钱(zhuàn) 负荷.(hè) B.苍穹.(qióng) 老躄.(bì) 目眩.(xuán) 烧灼.(zhuó) C.窈.然(yǎo) 饥馑.(jǐn) 逋.慢(bū) 瞋.目(zhēn) D.拔擢.(zhuó) 觊觎.(yú) 粗糙.(cāo) 悲恸.(tòng)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他看到高楼林立,鳞次栉比 ....,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十分高兴。 B.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 ....,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 C.甘地被刺的消息有如春风野火 ....,迅速传遍了印度。 D.恰恰在知识这个生产要素上,发达国家占据着不容置喙 ....的优势。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 分) A.《后天神童》这本书没有单纯、机械地讲解这些教育理论,而是作者以自述的方式,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小故事,让读者在趣味中得到启发。 B.老鲍的晚年堪比他书生意气的时代,依然充满活力,平素不仅参加棋牌活动,还参 加了节日工会组织的各项竞技比赛。 C.在商场办画廊,对于我来说还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不能不使我难以抑制 心头的兴奋、紧张。 D.一片新生的松林围着一间护林人小屋,它们就坐落在美丽的金鸡山南坡。 4. 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 。 , 。 , ,使狗成 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 24 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 10 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③②①⑥⑤④ B.③⑥⑤②④① C.⑤④①③②⑥ D.⑤②④⑥①③ 二、古诗文阅读: (本大题共 3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日:“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日:“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日 鲰生说我日: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 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 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 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亳不敢有所近,籍吏 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盜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 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 日:“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日:“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 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 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 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 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 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 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 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 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 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 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 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 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 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 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日:“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亡去不义 亡:逃跑 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戮力:拼力厮杀 C.秦时与臣游, 游:交游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6.下面加点字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臣为韩王送沛公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孰与君少长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D.所以遣将守关者…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沛公“善于应变”和项羽“优柔寡断”的一组是(3分) A.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B.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项王默然不应 C.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D.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②项王默然不应 8.下列对选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沛公为项伯的侠义所感动,于是就与他结拜为兄弟,并结成儿女亲家 项羽为人善良,宽容大度,所以不计前嫌,接受刘邦道歉,与之和解 C.范增老谋深算,深知刘邦有称王的野心,所以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 D.项伯为人仗义,主持公道,所以他在项庄舞剑时挺身而出,保护刘邦, 阅读下文,断句、翻译:(12分):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 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 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为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10.将上面两个文段中划线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9分)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亡.去不义 亡:逃跑 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戮力:拼力厮杀 C.秦时与臣游., 游:交游 D.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6.下面加点字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臣为.韩王送沛公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孰与.君少长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D.所以..遣将守关者……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倶 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沛公“善于应变”和项羽“优柔寡断”的一组是(3 分) A.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B.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项王默然不应 C.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D.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②项王默然不应 8.下列对选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沛公为项伯的侠义所感动,于是就与他结拜为兄弟,并结成儿女亲家。 B.项羽为人善良,宽容大度,所以不计前嫌,接受刘邦道歉,与之和解。 C.范增老谋深算,深知刘邦有称王的野心,所以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 D.项伯为人仗义,主持公道,所以他在项庄舞剑时挺身而出,保护刘邦。 阅读下文,断句、翻译:(12 分):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 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 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9.为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 分)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10.将上面两个文段中划线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9 分)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③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③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①鉴:镜子。②渠:代词,它,指方塘。③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①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 朱熹是(朝代)理学家、文学家。(2分) ②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4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4)左丘失明, 《兵法》修列。 三.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3-15题。(15分) ①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 ②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 从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大地上到处都能找到关于石头的记忆。反 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作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 木材。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种》中,记述了木材的采伐和加工 ③有一种解释是人类最初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因为在金属工具 的雏形阶段,处理木材相对显得容易……这种说法显然是把石头建筑的出现推置于木建筑之 后,也就是说欧洲的建筑文明应该晚于中国。可是,想想那些希腊神庙(更不用说埃及金字 塔),有关“最初”的自豪感不免令人生疑,其实这上边很难认定孰先孰后 ④问题抑或在于不同的人居理念?还真有那么一说。有人正是从木材的温润质感与石头 冷冰冰中看出了不同的生活意趣。有人不惮其烦地论证木结构建筑如何暗合农耕文化的田园 诗意,好像石头城堡只能充作吸血鬼骑士的文化符号。还有人把中国建筑匀称流畅的线条视 如天地人的和谐之境,而把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的西方建筑看作是一味张扬等等 ⑤建筑史著作里经常充满了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前卫学者喜欢将传统文化与时尚 趣味一锅乱炖,而这本身也成了一种时尚。难道人们真是为了观念而栖居?如果要打捞旧日 的诗意,也该听听“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诗·小雅·斯干》)的歌吟,筑版夯土的农民 工绝不会想着“回归自然”什么的,造屋正是为了避除风雨虫鼠之害,何曾成了风雅之赏? 可是,真的没有主观因素吗? ⑥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用木头,大人告诉那孩子,那是为了赶时间,不像你吃饭作 业都磨磨蹭蹭。用石头造房子太慢,在古代光是石料加工和运输就是旷日持久的劳役。罗马 彼得大教堂造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后耗时 竟达六百年之久。神是永恒的,不妨天长地久耗下去。可是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
③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 分)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一 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③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①鉴:镜子。②渠:代词,它,指方塘。③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①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 ,朱熹是 (朝代)理学家、文学家。(2 分) ②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4 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 分) (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 (2)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 (4)左丘失明, ; ,《兵法》修列。 三.本大题 3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13—15 题。(15 分) ①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 ②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 从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大地上到处都能找到关于石头的记忆。反 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作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 木材。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种》中,记述了木材的采伐和加工。 ③有一种解释是人类最初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因为在金属工具 的雏形阶段,处理木材相对显得容易……这种说法显然是把石头建筑的出现推置于木建筑之 后,也就是说欧洲的建筑文明应该晚于中国。可是,想想那些希腊神庙(更不用说埃及金字 塔),有关“最初”的自豪感不免令人生疑,其实这上边很难认定孰先孰后。 ④问题抑或在于不同的人居理念?还真有那么一说。有人正是从木材的温润质感与石头 冷冰冰中看出了不同的生活意趣。有人不惮其烦地论证木结构建筑如何暗合农耕文化的田园 诗意,好像石头城堡只能充作吸血鬼骑士的文化符号。还有人把中国建筑匀称流畅的线条视 如天地人的和谐之境,而把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的西方建筑看作是一味张扬等等。 ⑤建筑史著作里经常充满了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前卫学者喜欢将传统文化与时尚 趣味一锅乱炖,而这本身也成了一种时尚。难道人们真是为了观念而栖居?如果要打捞旧日 的诗意,也该听听“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诗·小雅·斯干》)的歌吟,筑版夯土的农民 工绝不会想着“回归自然”什么的,造屋正是为了避除风雨虫鼠之害,何曾成了风雅之赏? 可是,真的没有主观因素吗? ⑥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用木头,大人告诉那孩子,那是为了赶时间,不像你吃饭作 业都磨磨蹭蹭。用石头造房子太慢,在古代光是石料加工和运输就是旷日持久的劳役。罗马 彼得大教堂造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后耗时 竟达六百年之久。神是永恒的,不妨天长地久耗下去。可是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
尤其是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们。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番大兴土木,嵯峨相接的宫 殿一转眼就起来了,实在是靠了木结构的施工便利。换作西方人凿石垒堡的搞法,怕是皇帝 等到死也住不进宫里。对了,皇帝死后的寝宫倒是万古永恒的石头建筑,他们大多即位之初 就开始修造自己的陵墓,那档子破事可以搞上几十年。 ⑦所以,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宇文恺奉诏,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就 建成了大兴城(长安)。而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营造宫殿只用了四年光景(精雕细刻的紫禁 城也只用了十几年)。当然,造得快也毁得快。并不都是“楚人一炬”,戍卒未叫人心早已浮 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重新洗牌的机缘,天变不足畏,风水轮流转,别说生不逢时没人给 你机会。中国人以生命的尺度调谐做事情的节奏,并不是发觉落后于西人之后,才有了“大 跃进”的思维。现在不也有把刚盖了十年十几年的大楼都炸了的事么? 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 13.(5分)对本文理解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对于木结构建筑暗合农耕文化田园诗意的说法,作者给予了充分肯定 B.作者认为中国建筑线条匀称流畅,但不如西方建筑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 C.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时尚”指将传统文化与当下趣味糅合在一起的时髦做法 D.中国古代木建筑难以保存,原因在于频繁战争的破坏和木质材料的自身特点 E.统治者的急功近利不仅使宫殿建筑难以久存,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14.(6分)对文章开头孩子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请结合 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15.(4分)请联系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关课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 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的理解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16-18题 江南无雪 刘长春 ①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②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 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③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 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 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 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 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 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 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 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 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 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一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 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尤其是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们。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番大兴土木,嵯峨相接的宫 殿一转眼就起来了,实在是靠了木结构的施工便利。换作西方人凿石垒堡的搞法,怕是皇帝 等到死也住不进宫里。对了,皇帝死后的寝宫倒是万古永恒的石头建筑,他们大多即位之初 就开始修造自己的陵墓,那档子破事可以搞上几十年。 ⑦所以,开皇二年(582 年),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宇文恺奉诏,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就 建成了大兴城(长安)。而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营造宫殿只用了四年光景(精雕细刻的紫禁 城也只用了十几年)。当然,造得快也毁得快。并不都是“楚人一炬”,戍卒未叫人心早已浮 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重新洗牌的机缘,天变不足畏,风水轮流转,别说生不逢时没人给 你机会。中国人以生命的尺度调谐做事情的节奏,并不是发觉落后于西人之后,才有了“大 跃进”的思维。现在不也有把刚盖了十年十几年的大楼都炸了的事么? 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 13.(5 分)对本文理解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A.对于木结构建筑暗合农耕文化田园诗意的说法,作者给予了充分肯定。 B.作者认为中国建筑线条匀称流畅,但不如西方建筑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 C.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时尚”指将传统文化与当下趣味糅合在一起的时髦做法。 D.中国古代木建筑难以保存,原因在于频繁战争的破坏和木质材料的自身特点。 E.统治者的急功近利不仅使宫殿建筑难以久存,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14.(6 分)对文章开头孩子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请结合 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15.(4 分)请联系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关课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 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的理解。 四.本大题 3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16—18题。 江南无雪 刘长春 ①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②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 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③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 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 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 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 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 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 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 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 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 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 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