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①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②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4分) (2)颈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质胜文则野,▲。 然后君子。”(《论语雍 也》)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荀子《劝学》 (3)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5)▲,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6)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姥姥的端午
▲ ▲ 三、古诗鉴赏(8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①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②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4 分) ▲ ▲ ▲ ▲ (2) 颈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4 分) ▲ ▲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质胜文则野, ▲ 。 ▲ ,然后君子。”(《论语·雍 也》) (2)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 。(荀子《劝学》) (3) 地崩山摧壮士死, ▲ 。(李白《蜀道难》)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周敦颐《爱莲说》) (5) ▲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6) 庄生晓梦迷蝴蝶, ▲ 。(李商隐《锦瑟》)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毎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昋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 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 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 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 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 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_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 姥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 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 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 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 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 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亳没有感觉到姥 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 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 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 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 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 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 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 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 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 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 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 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 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 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 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 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 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
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 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 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 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 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 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 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干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 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03期 12.第②节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哪些作用?请作出具体分析。(4分) 13.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4分) 14.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 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15.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 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6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 题。(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唐宋古文运动 ①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
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 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 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 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 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 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 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 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 年 03 期 12.第②节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哪些作用?请作出具体分析。(4 分) ▲ ▲ ▲ ▲ 13.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4 分) ▲ ▲ ▲ ▲ 14.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 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6 分) ▲ ▲ ▲ ▲ ▲ ▲ 15.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 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6 分) ▲ ▲ ▲ ▲ ▲ ▲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 题。(18 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唐宋古文运动 ①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
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 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 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 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②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 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岀宗经明道的主张,并尝试用散体作文, 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 量的优秀古文作品;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 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和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 儒学。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 ③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 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初,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 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宋代的古文复兴,到欧阳修倡导之后, 才形成一场运动。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 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的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 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 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 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 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 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 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
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 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 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 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②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 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尝试用散体作文, 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 量的优秀古文作品;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 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和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 儒学。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 ③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 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初,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 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宋代的古文复兴,到欧阳修倡导之后, 才形成一场运动。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 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的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 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 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 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 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 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 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
④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 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 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明清时期岀现了许 多以“唐宋八大家”为名的古文选本。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 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 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节选自钱仲联《唐宋古文运动》) 16.下列有关“古文运动”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古文运动倡导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的文体,其实是一场古文复兴运动 B.古文运动中韩愈柳宗元等人开创了一种有别于骈文的文体,推动了文学前进 C.古文运动以宗经明道,复兴儒学为号召,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 D.唐古文运动的任务并未彻底完成,直至在宋欧阳修等人的继承发扬下才最终取得胜 利 17.下列对唐、宋两个阶段古文运动的比较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唐代古文运动是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推动下形成的;宋代古文运动是在欧阳修倡导 之后才形成的。 B.唐宋古文运动都有理论作为指导,都有实践者的推动,都以明道为主张,显示了高 度的一致性 C.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宋代的古文家们不学习先秦两 汉而直接取法韩愈 D.韩柳身体力行,引起热烈响应:宋代名家迭出,扩大了古文的影响,取得了比唐代 更大的文学成就。 18.文章第③段引牛希济《文章论》“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批判对象是什么?(2 分)有什么作用?(4分) 19.你认为唐末古文运动的实践对文学创新活动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作简要评述。(6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 ①钱玄同到北京之时,虽然学术上已经是大师级学者,但他在思想上仍然认为推翻清朝
④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 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 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明清时期出现了许 多以“唐宋八大家”为名的古文选本。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 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 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节选自钱仲联《唐宋古文运动》) 16.下列有关“古文运动”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古文运动倡导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的文体,其实是一场古文复兴运动。 B.古文运动中韩愈柳宗元等人开创了一种有别于骈文的文体,推动了文学前进。 C.古文运动以宗经明道,复兴儒学为号召,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 D.唐古文运动的任务并未彻底完成,直至在宋欧阳修等人的继承发扬下才最终取得胜 利。 17.下列对唐、宋两个阶段古文运动的比较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唐代古文运动是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推动下形成的;宋代古文运动是在欧阳修倡导 之后才形成的。 B.唐宋古文运动都有理论作为指导,都有实践者的推动,都以明道为主张,显示了高 度的一致性。 C.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宋代的古文家们不学习先秦两 汉而直接取法韩愈。 D.韩柳身体力行,引起热烈响应;宋代名家迭出,扩大了古文的影响,取得了比唐代 更大的文学成就。 18.文章第③段引牛希济《文章论》“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批判对象是什么?(2 分)有什么作用?(4 分) ▲ ▲ ▲ ▲ ▲ ▲ 19.你认为唐宋古文运动的实践对文学创新活动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作简要评述。(6 分) ▲ ▲ ▲ ▲ ▲ ▲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 ①钱玄同到北京之时,虽然学术上已经是大师级学者,但他在思想上仍然认为推翻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