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 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 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 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 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 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 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 感受八方习俗 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 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 具有精神性。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 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于是一切大为不同。正如郁孤台,本是僻远闭塞的赣州 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诗人辛弃疾写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 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而得以广为人知 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阳关 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园是奢靡的狂 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 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 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 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 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某一类文化的气质, 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体: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 水绿如蓝”……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桕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 莲叶田田 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綺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
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 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 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 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 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 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 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 感受八方习俗。 二 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 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 具有精神性。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 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于是一切大为不同。正如郁孤台,本是僻远闭塞的赣州 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诗人辛弃疾写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 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而得以广为人知。 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阳关 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园是奢靡的狂 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 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 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 三 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 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某一类文化的气质, 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体: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 水绿如蓝”……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桕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 莲叶田田。 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綺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
和寥廓,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句诗,成为- 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 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 四 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 中。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从丰富 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 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 活的理解。 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 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 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5日《当地名进入古诗》)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名被反复引用言说,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每个阅读者看到“阳 关”“北邙”,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 B.人生的不同时段,总有一些经由诗句陶冶内化为精神世界一部分的地方,与情感维度和美 学嗜好发生改变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C.文章视角独特,以“地名进入古诗”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古诗词的由衷赞美之意,流 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D.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融入了诗歌中的地名,具有了更丰富的意 涵,彰显着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 8.作者说:“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请综合全文概 括古诗词的魅力是如何通过地名展现的 9.本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答案】7.A8.(1)古诗词让读者通过画面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使抽象单调的地名变 得具体生动。(2)古诗词对地名的加持,让地名变得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广为人知。(3)
和寥廓,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句诗,成为一 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 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 四 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 中。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从丰富 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 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 活的理解。 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 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 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 年 1 月 5 日《当地名进入古诗》)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地名被反复引用言说,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每个阅读者看到“阳 关”“北邙”,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 B. 人生的不同时段,总有一些经由诗句陶冶内化为精神世界一部分的地方,与情感维度和美 学嗜好发生改变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C. 文章视角独特,以“地名进入古诗”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古诗词的由衷赞美之意,流 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D. 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融入了诗歌中的地名,具有了更丰富的意 涵,彰显着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 8. 作者说:“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请综合全文概 括古诗词的魅力是如何通过地名展现的。 9. 本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答案】7. A 8. (1)古诗词让读者通过画面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使抽象单调的地名变 得具体生动。(2)古诗词对地名的加持,让地名变得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广为人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