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题材只有16篇。(二)都市小说和工业题材小说的概念内涵1:都市小说:以现代都市为描写对象、反映现代人都市意识的小说,都市小说因其在现代都市,在人类特别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而成为一个重要的作品分类概念。理解都市小说的核心是清楚都市在现代社会人类追求现代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1)这里的都市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为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壮大而出现的现代化人类组织形式。(2)从其诞生和发展的基础看,都市是现代化的集中表现形式,这也是我国为什么一直推行都市化进程的原因。(3)文学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对都市的书写(主要表现为都市小说),某种程度上扮演了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想象共同体的作用。都市小说是自现代都市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的题材分类概念,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都市小说主要表现为海派小说创作,2:工业题材小说,是在题材分类意义上存在的十七年特有的文学概念(历史概念),特指建国以来反映工业战线,表现工人生活的作品。工业是构成现代都市的现代性的基础,但工业题材小说并非对都市小说的继承。(三):都市的两面性及工业题材小说对都市小说的窄化与扭曲1:都市自身的两面性都市在诞生之初,由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运用,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生活于都市中的市民,以理性而非神性处理日常事务,肯定个人的现世幸福和私欲满足的要求,这样理性精神的发展,认得合理愿望的产生,导致都市人的觉醒,配合了早期的后家蒙运动促进了人的解放。但到后来,都市日益形成一个理性化,物化的世界,人的主体性消失,人被异化,都市成为束缚人的牢笼。在都市现代性工业发展不足的中国,都市善恶的两面有另一种含义。即,都市一方面是社会现代化进步的集中体现,是现代工商业的集中地,都市的形成代表着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建国以后,共产党要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于是都市作为工业化的基础被重视起来。另一方面,都市又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的集中地,因而党对都市持批评,否定态度,认为都市是“罪恶的渊数“,资产阶级道德和腐败挚生的场所需要改造。21
21 业题材只有 16 篇。 (二)都市小说和工业题材小说的概念内涵 1:都市小说:以现代都市为描写对象、反映现代人都市意识的小说,都市小说因其 在现代都市,在人类特别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而成为一个重要的作品分类 概念。 理解都市小说的核心是清楚都市在现代社会人类追求现代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1)这里的都市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为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 壮大而出现的现代化人类组织形式。(2)从其诞生和发展的基础看,都市是现代化的集 中表现形式,这也是我国为什么一直推行都市化进程的原因。(3)文学作为一种想象的 共同体,对都市的书写(主要表现为都市小说),某种程度上扮演了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想 象共同体的作用。 都市小说是自现代都市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的题材分类概念,在中国,二三十年代 的都市小说主要表现为海派小说创作, 2:工业题材小说,是在题材分类意义上存在的十七年特有的文学概念(历史概念), 特指建国以来反映工业战线,表现工人生活的作品。 工业是构成现代都市的现代性的基础,但工业题材小说并非对都市小说的继承。 (三):都市的两面性及工业题材小说对都市小说的窄化与扭曲 1:都市自身的两面性: 都市在诞生之初,由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运用,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生活于都市 中的市民,以理性而非神性处理日常事务,肯定个人的现世幸福和私欲满足的要求,这 样理性精神的发展,认得合理愿望的产生,导致都市人的觉醒,配合了早期的启蒙运动, 促进了人的解放。但到后来,都市日益形成一个理性化,物化的世界,人的主体性消失, 人被异化,都市成为束缚人的牢笼。 在都市现代性工业发展不足的中国,都市善恶的两面有另一种含义。即,都市一方 面是社会现代化进步的集中体现,是现代工商业的集中地,都市的形成代表着人类由农 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建国以后,共产党要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于是都市 作为工业化的基础被重视起来。 另一方面,都市又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的集中地,因而党对 都市持批评,否定态度,认为都市是“罪恶的渊薮“,资产阶级道德和腐败孳生的场所, 需要改造
正是都市在现代化发展中形成的两面性导致党对都市的两面性态度,并进而在文学领域一方面批判反映资产阶级,消费文化的都市小说,另一方面又在树立新的都市小说的写作模式。2:对旧都市小说的批判这在30年代上海的左翼文学运动已经开始了,批判海派作家创作中的浓重的商业气息,塑造都市中的工人形象。建国后发起了“能不能写小资产阶级“的论争,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完成,和左翼文学规范的强化,小资产阶级不能写,即使反映都市日常生活,人的物质欲望的小说也不能写,从而确认了都市日常生活等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趣味的思想。作品分析:《我们夫妇之间》、《霓虹灯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和《千万不要忘记》等小说表现了革命者对都市生活的恐惧和拒绝,以及在意识形态控制小,人的物质欲望的觉醒和对都市日常生活的焦虑。以《千万不要忘记》为例,丁海宽一一丁少纯一一姚玉娟,姚母(都市欲望符号象征)季友良(工业化生产力代表)小说的矛盾冲突在于,姚氏母女代表的都市消费性生活方式和工人阶级要求的简朴生活构成矛盾对立。丁少纯讲究吃穿,生活消费,被认为是向资产阶级趣味滑落。这里的先验性的判断是将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等同于物质欲求。题目是化用毛泽东“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话,表明作者把进城后生活趣味的改变,看成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阶级斗争。那么,解放是为了让人民过上丰富生活和这里的反对工人物质生活的改善,是否矛盾,作品是如何解决矛盾的:用集体代替个人,没有具体的个人指涉,用将来的占有代替作为现在拥有的想象,推向将来,即集体占有代替个人占有,将来想象代替现在的享受。小说在批判的同时,树立了一种都市生活模式:季良友,丁海宽。他们重生产,轻个人生活。有意思的是,结尾探讨了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办法,丁少纯的爷爷认为应接受贫苦教育。(四)、十七年工业小说创作概况由于党对都市两面性的认识及对都市日常生活缺乏意识形态支撑而显出的恐惧和批判,导致都市小说在17年间消失,对都市的表现让位于片面化的工业小说创作。22
22 正是都市在现代化发展中形成的两面性导致党对都市的两面性态度,并进而在文学 领域一方面批判反映资产阶级,消费文化的都市小说,另一方面又在树立新的都市小说 的写作模式。 2:对旧都市小说的批判 这在 30 年代上海的左翼文学运动已经开始了,批判海派作家创作中的浓重的商业气 息,塑造都市中的工人形象。建国后发起了“能不能写小资产阶级“的论争,随着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完成,和左翼文学规范的强化,小资产阶级不能写,即使反映 都市日常生活,人的物质欲望的小说也不能写,从而确认了都市日常生活等于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趣味的思想。 作品分析: 《我们夫妇之间》、《霓虹灯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和《千万不要忘记》等小说表 现了革命者对都市生活的恐惧和拒绝,以及在意识形态控制下,人的物质欲望的觉醒和 对都市日常生活的焦虑。以《千万不要忘记》为例, 丁海宽——丁少纯——姚玉娟,姚母(都市欲望符号象征) 季友良(工业化生产力代表) 小说的矛盾冲突在于,姚氏母女代表的都市消费性生活方式和工人阶级要求的简朴 生活构成矛盾对立。丁少纯讲究吃穿,生活消费,被认为是向资产阶级趣味滑落。这里 的先验性的判断是将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等同于物质欲求。题目是化用毛泽东“千 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话,表明作者把进城后生活趣味的改变,看成是一场没有硝烟 的阶级斗争。 那么,解放是为了让人民过上丰富生活和这里的反对工人物质生活的改善,是否矛 盾,作品是如何解决矛盾的: 用集体代替个人,没有具体的个人指涉,用将来的占有代替作为现在拥有的想象, 推向将来,即集体占有代替个人占有,将来想象代替现在的享受。 小说在批判的同时,树立了一种都市生活模式:季良友,丁海宽。他们重生产,轻 个人生活。有意思的是,结尾探讨了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办法,丁少纯的爷爷认为 应接受贫苦教育。 (四)、十七年工业小说创作概况 由于党对都市两面性的认识及对都市日常生活缺乏意识形态支撑而显出的恐惧和批 判,导致都市小说在 17 年间消失,对都市的表现让位于片面化的工业小说创作
1:1942年,毛泽东提出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但解放区文艺表现的主要是农民,战士。只有个别在城市中的民主作家,如巴金写了一些表现工业,工人的小说,如反映煤矿的《雪》,作品明显受左拉《萌芽》影响,自然主义气息浓厚。由于本国文化传统经验不足,作家多寻找国外范本,如辛克莱,厄普顿。这些作家30年代已经驰名中国。2:草明《原动力》是第一部以中国工人为题材的小说,刻画了老孙的形象,缺点是“重事不重人”,重工业场景描写,轻人物刻画。50年代,她又写了《火车头》写火车上的工人和干部,有象征意义。59年写《乘风破浪》,歌颂大跃进中的大炼钢运动。这种见物不见人,大致形成此阶段的创作特色,模式。3: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国家工业化总路线的制订,1953一1957期间重工业特别是钢铁企业成就显著,一批老作家深入工厂采风,使工业题材小说重又引起文坛重视,并显出新特色。一一突破了单纯描写生产过程和生产技术问题的模式,着力反映生产斗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艾芜《百炼成钢》描写“我们伟大的建设新中国的劳动人民”。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草明《乘风破浪》共同点都是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两条路线的斗争。在对城市、工业表现上,范围扩大的是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1)故事梗概:以沪江纱厂为中心,写了建国后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工人阶级的强大。(2)文本分析:作品主题鲜明,A:反映了在共产党领导下和平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表现了工人阶级不断成长壮大的历程。B:反映了上海独具特色的市民生活图景,是不多的以资本家为描写对象的小说。(3)人物形象分析徐义德:小说以徐义德为代表塑造了资产阶级群相,集中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别是他们随时代改变,自身性质发生改变的结果。也暗示了党对他们态度的变化。毛泽东关于民资两面性的论述,是作者人物性格设计上的内在根据。A:局限性,揭示了他们自私,贪得无厌的本性,和与工人阶级对抗,剥削工人阶级的本性。徐义德外号铁算盘,奉行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最实际的还是钞票。在他身上体现了资产阶级贪婪剥削的本性。为了维护剥削利益,同共产党政策对抗,小说中表现了他狡诈,阴险的一面。派陶阿毛打入工会,企图操纵工会,贿赂干部,盗取经济情报。偷工减料,以劣充好,破坏三反,策划私私合营,反对改造。《子夜》中吴荪甫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受压迫,强国,反抗压迫的一面,徐义德则体现了局限性。两篇小说共同构23
23 1:1942 年,毛泽东提出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但解放区文艺表现的主要是农民,战 士。只有个别在城市中的民主作家,如巴金写了一些表现工业,工人的小说,如反映煤 矿的《雪》,作品明显受左拉《萌芽》影响,自然主义气息浓厚。由于本国文化传统经验 不足,作家多寻找国外范本,如辛克莱,厄普顿。这些作家 30 年代已经驰名中国。 2:草明《原动力》是第一部以中国工人为题材的小说,刻画了老孙的形象,缺点是 “重事不重人”,重工业场景描写,轻人物刻画。50 年代,她又写了《火车头》写火车上 的工人和干部,有象征意义。59 年写《乘风破浪》,歌颂大跃进中的大炼钢运动。 这种见物不见人,大致形成此阶段的创作特色,模式。 3: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国家工业化总路线的制订,1953-1957 期间重工业特别是 钢铁企业成就显著,一批老作家深入工厂采风,使工业题材小说重又引起文坛重视,并 显出新特色。——突破了单纯描写生产过程和生产技术问题的模式,着力反映生产斗争 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艾芜《百炼成钢》描写“我们 伟大的建设新中国的劳动人民”。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草明《乘风破浪》共同点 都是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两条路线的斗争。 在对城市、工业表现上,范围扩大的是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1)故事梗概:以沪江纱厂为中心,写了建国后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工 人阶级的强大。 (2)文本分析:作品主题鲜明,A:反映了在共产党领导下和平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表现了工人阶级不断成长壮大的历程。B:反映了上海独 具特色的市民生活图景,是不多的以资本家为描写对象的小说。 (3)人物形象分析 徐义德:小说以徐义德为代表塑造了资产阶级群相,集中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 面性,特别是他们随时代改变,自身性质发生改变的结果。也暗示了党对他们态度的变 化。毛泽东关于民资两面性的论述,是作者人物性格设计上的内在根据。 A:局限性,揭示了他们自私,贪得无厌的本性,和与工人阶级对抗,剥削工人阶级 的本性。徐义德外号铁算盘,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最实际的还是钞票。在他身上 体现了资产阶级贪婪剥削的本性。为了维护剥削利益,同共产党政策对抗,小说中表现 了他狡诈,阴险的一面。派陶阿毛打入工会,企图操纵工会,贿赂干部,盗取经济情报。 偷工减料,以劣充好,破坏三反,策划私私合营,反对改造。《子夜》中吴荪甫表现了民 族资产阶级受压迫,强国,反抗压迫的一面,徐义德则体现了局限性。两篇小说共同构
成了资产阶级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历程。B:徐义德的另一面。表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徐的家庭生活。徐客厅中的假古董,附风雅,C:也写了资产阶级接受改造的必然性。徐代表中间的资产阶级。经历曲折后走上正轨。左派分子如潘信诚,老实忠厚,依靠自己发家,走实业救国之路,老成持重,有爱国心。解放后认为改造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主动改造。右派朱延年,反动,疯狂掠夺,无耻诈骗,心毒手辣,抗拒改造。治售假药,拉拢干部。D:还塑造了成长中的工人阶级。第四节非主流小说创作(4课时)一教学目的:掌握非主流小说的特点、创作情况和意义。二教学重点:了解非主流小说的创作意义。三教学难点:了解非主流小说的提出过程及意义。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革命历史题材,农业题材,工业题材小说都是被当时的文学环境和文学规范许可的创作领域,其作品主题都是在二为方向内,配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定的。它们在数量上,艺术水平上都构成了这时期小说创作的主体,形成这一时期占主流地位的小说创作现象。但是,还有一些与当时文学规范要求相抵触的作品,这些作品数量不多,指向多元,很难进行简单概括,一般称为“非主流小说”。(二):“非主流小说”的概念及特点指的是和十七年小说一体化创作特征相异的小说创作。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主流文学、小说来说的。从广义上说是指十七年中所有不符合当时官方文艺规范、方针、政策,不符合当时政治环境、党的路线的小说创作。狭义上指:在1956年“百花时代”中,双百方针的影响下,集中出现的一批“干预生活”,反映人情人性的一些作品,有时我们也称为“百花文学”。由于是相对概念,在主流之外,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概念,因为内容太驳杂。我们可以归纳一些具体特点:1:这些非主流小说普遍受到当时官方文艺机构及其所控制的文艺批评界的批判。由于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艺术自由和艺术民主丧失,以及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规范24
24 成了资产阶级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历程。 B:徐义德的另一面。表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徐的家庭生活。徐客厅中的假古董,附 庸风雅, C:也写了资产阶级接受改造的必然性。 徐代表中间的资产阶级。经历曲折后走上正轨。左派分子如潘信诚,老实忠厚,依 靠自己发家,走实业救国之路,老成持重,有爱国心。解放后认为改造是大势所趋,人 心所向,主动改造。右派朱延年,反动,疯狂掠夺,无耻诈骗,心毒手辣,抗拒改造。 治售假药,拉拢干部。 D:还塑造了成长中的工人阶级。 第四节 非主流小说创作(4 课时) 一 教学目的:掌握非主流小说的特点、创作情况和意义。 二 教学重点:了解非主流小说的创作意义。 三 教学难点:了解非主流小说的提出过程及意义。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革命历史题材,农业题材,工业题材小说都是被当时的文学环境 和文学规范许可的创作领域,其作品主题都是在二为方向内,配合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定的。它们在数量上,艺术水平上都构成了这时期小说创作的主体,形成这一时期占 主流地位的小说创作现象。但是,还有一些与当时文学规范要求相抵触的作品,这些作 品数量不多,指向多元,很难进行简单概括,一般称为“非主流小说”。 (二):“非主流小说”的概念及特点 指的是和十七年小说一体化创作特征相异的小说创作。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 主流文学、小说来说的。从广义上说是指十七年中所有不符合当时官方文艺规范、方针、 政策,不符合当时政治环境、党的路线的小说创作。狭义上指:在 1956 年“百花时代” 中,双百方针的影响下,集中出现的一批“干预生活”,反映人情人性的一些作品,有时 我们也称为“百花文学”。 由于是相对概念,在主流之外,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概念,因为内容太驳杂。我们 可以归纳一些具体特点: 1:这些非主流小说普遍受到当时官方文艺机构及其所控制的文艺批评界的批判。 由于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艺术自由和艺术民主丧失,以及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规范
导致当时非主流小说难以容许被存在,必然受到当时的文艺机构的批判。如对反映两种生活模式冲突的《我们夫妇之间》和触及战士私人感情领域的《洼地上的战役》的简单批判。这种批判并非平等的探讨,而是以自已的好恶为判断前提,因此这种批判肯定是错误,不公正的。2:它们出现在50到70年代,呈现为阶段性分布特点。它们一般产生于文学规范的要求比较松解,文艺政策比较宽松的时期,如56年前后,双百方针推出时,和六十年代初文艺政策调整时。3:在作品样式上,几乎全为短篇。小说多为即时性创作,针对某一社会现象,问题而发,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短篇能发挥反应迅速的特点。4:主流小说创作主要依据左翼文学的战争文化传统,非主流主要针对五四启蒙文学传统。尽管他们没有公开声明,甚至也没有主动的意识,但出于对事实真理的尊重,文人的责任和敏感度,“启蒙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基础”仍是“非主流文学”的主要思想特征和创作心理基础。5:在创作中,既有现代文学以来有历史责任感的老作家,又有具有时代意识的青年作家,以后者为主。(三):非主流小说出现的原因1:外因,首先是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导致在某一阶段对文艺的控制减弱,从而在客观上为多样式,多主题文学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2:政治、理论界的倡导。建国后,文代会机制,文联,作协等官方文艺机构建立,作家和评论家逐渐丧失了自我表述的机会和能力,其创作和评论根据党的政策、决议、以及文艺组织的决定作出。而在控制松动时期,一批作家评论家不满于文学作品的模式化,公式化,作出的理论批评与倡导,依然触动着当代小说家创作的神经。这类文章有《现实主义一广阔的道路》,巴人的《论文学是人学》。3:十七年的社会现实和革命文学在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建国后,民族矛盾消失和三大改造完成,阶级矛盾也退居次要地位,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建设中,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出现,引起一些作家的关注。同时,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式对现实矛盾回避,创作中出现简单化,公式化,概念化,引起作家的不满,导致非主流小说的诞生。(四):非主流小说创作概况非主流小说从表面上呈现出正反相对的趋向。25
25 导致当时非主流小说难以容许被存在,必然受到当时的文艺机构的批判。如对反映两种 生活模式冲突的《我们夫妇之间》和触及战士私人感情领域的《洼地上的战役》的简单 批判。这种批判并非平等的探讨,而是以自己的好恶为判断前提,因此这种批判肯定是 错误,不公正的。 2:它们出现在 50 到 70 年代,呈现为阶段性分布特点。它们一般产生于文学规范的 要求比较松懈,文艺政策比较宽松的时期,如 56 年前后,双百方针推出时,和六十年代 初文艺政策调整时。 3:在作品样式上,几乎全为短篇。小说多为即时性创作,针对某一社会现象,问题 而发,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短篇能发挥反应迅速的特点。 4:主流小说创作主要依据左翼文学的战争文化传统,非主流主要针对五四启蒙文学 传统。尽管他们没有公开声明,甚至也没有主动的意识,但出于对事实真理的尊重,文 人的责任和敏感度,“启蒙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基础”仍是“非主流文学”的主要思 想特征和创作心理基础。 5:在创作中,既有现代文学以来有历史责任感的老作家,又有具有时代意识的青年 作家,以后者为主。 (三):非主流小说出现的原因 1:外因,首先是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导致在某一阶段对文艺的控制减弱,从而在 客观上为多样式,多主题文学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理论界的倡导。建国后,文代会机制,文联,作协等官方文艺机构建立, 作家和评论家逐渐丧失了自我表述的机会和能力,其创作和评论根据党的政策、决议、 以及文艺组织的决定作出。而在控制松动时期,一批作家评论家不满于文学作品的模式 化,公式化,作出的理论批评与倡导,依然触动着当代小说家创作的神经。这类文章有 《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巴人的《论文学是人学》。 3:十七年的社会现实和革命文学在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建国后,民族矛盾消失和 三大改造完成,阶级矛盾也退居次要地位,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建设中, 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出现,引起一些作家的关注。同时,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式对现实 矛盾回避,创作中出现简单化,公式化,概念化,引起作家的不满,导致非主流小说的 诞生。 (四):非主流小说创作概况 非主流小说从表面上呈现出正反相对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