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一贯坚持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创作主题,他也把自已的小说命名为问题小说。正是这样的创作思想,使得赵树理的小说充满了紧张的复合关系,也使他在解放后屡次被批评为“没有深刻的认识到本质”。因此,他的毛泽东思想的方向的位置也很快被比他更加理想的柳青所代替。2:柳青及其小说《创业史》(1):柳青生平及艺术观:柳青是陕西作家,他认为生活高于创作,生活可以造就作家,作家的创作应该源于生活。同时,他认为小说应该以人为中心,描写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创业史》正是这一创作思想的产物。(2):《创业史》故事梗概:扩大借贷一一买稻种一一进山扫一一密植水稻一一统购统销人物形象:A:梁生宝:兼有青年人的热情、理想和中年人的实干、踏实的品质。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代表。B:梁三老汉:善良、忠厚、保守、胆小怕事,终生梦想发家致富,是小生产者的典型代表。文本分析:《创业史》探寻了作为个体的农民进入合作化整体的不同道路。梁生宝、梁三老汉和郭世富等人基于对共产党的信任而先后自觉自愿地加入合作化运动之中,郭振山则是由于害怕被整体抛弃而迫不得已加入的,富农姚士杰是在整体的强大攻势下被迫加入的。在大多数的农民都跟随着梁生宝参加到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时候,改霞从个人立场出发选择了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素芳虽向往参加合作化运动,却被梁生宝排挤在合作化运动之外。《创业史》的创作弊端:A:人物配置的失误。小说按照人物所处的阶级、阶层配置人物,每个人物出场,都先把他们在阶级阵线上予以划分,并和现实政治相对应,这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始终没有脱离“左中右”的三分法和“主导、非主导倾向”的二分法。以此为起点,把人物之间矛盾线索的安排建立在阶级矛盾、阶层矛盾的哲学基础上,使小说情节从根本上失去了偶然性和独特性,一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从而造成作品人物性格单一化、人物配置类型化和情节安排程式化。B:梁生宝形象塑造失误。梁生宝是柳青美学理想的典型体现,是柳青超出生活艺术化的一般局限,放弃了许多生活现实而以抽象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行为尺度为指导所作的一个不恰当的拨高,因此这一形象在反映生活的深广度上是大打折扣的。(3):柳青现象的思考柳青的《创业史》是“三红一创”中唯一一部展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作品。但由于16
16 赵树理一贯坚持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创作主题,他也把自己的小说命名为 问题小说。正是这样的创作思想,使得赵树理的小说充满了紧张的复合关系,也使他在 解放后屡次被批评为“没有深刻的认识到本质”。因此,他的毛泽东思想的方向的位置也 很快被比他更加理想的柳青所代替。 2: 柳青及其小说《创业史》 (1):柳青生平及艺术观:柳青是陕西作家,他认为生活高于创作,生活可以造就 作家,作家的创作应该源于生活。同时,他认为小说应该以人为中心,描写人的思想、 感情的变化,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创业史》正是这一创作思想的产物。 (2):《创业史》 故事梗概:扩大借贷——买稻种——进山掮扫帚——密植水稻——统购统销 人物形象:A:梁生宝:兼有青年人的热情、理想和中年人的实干、踏实的品质。且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代表。B:梁三老汉: 善良、忠厚、保守、胆小怕事,终生梦想发家致富,是小生产者的典型代表。 文本分析:《创业史》探寻了作为个体的农民进入合作化整体的不同道路。梁生宝、 梁三老汉和郭世富等人基于对共产党的信任而先后自觉自愿地加入合作化运动之中,郭 振山则是由于害怕被整体抛弃而迫不得已加入的,富农姚士杰是在整体的强大攻势下被 迫加入的。在大多数的农民都跟随着梁生宝参加到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时候,改霞从个 人立场出发选择了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素芳虽向往参加合作化运动,却被梁生宝排挤 在合作化运动之外。 《创业史》的创作弊端:A:人物配置的失误。小说按照人物所处的阶级、阶层配置 人物,每个人物出场,都先把他们在阶级阵线上予以划分,并和现实政治相对应,这使 得小说中的人物始终没有脱离“左中右”的三分法和“主导、非主导倾向”的二分法。 以此为起点,把人物之间矛盾线索的安排建立在阶级矛盾、阶层矛盾的哲学基础上,使 小说情节从根本上失去了偶然性和独特性,一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从而造成作品人 物性格单一化、人物配置类型化和情节安排程式化。B:梁生宝形象塑造失误。梁生宝是 柳青美学理想的典型体现,是柳青超出生活艺术化的一般局限,放弃了许多生活现实, 而以抽象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行为尺度为指导所作的一个不恰当的拔高,因此这 一形象在反映生活的深广度上是大打折扣的。 (3):柳青现象的思考 柳青的《创业史》是“三红一创”中唯一一部展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作品。但由于
时代所限,《创业史》也难逃“半部史诗”的命运。对于小说《创业史》而言,不应否认其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特别是政治文化价值)和文学史价值,但仍应该看到它的时代局限和作家个人的局限。另外,还应该重新审视“深入生活”这一命题。深入生活对创作虽重要,但生活的深入者必须要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性的创作主体,理论虽然有助于作家理解和概括社会生活,但这一理论必须得是作家所生活的那个历史阶段的科学的概括,而且是经过作家主体体验了的。只有这样,作家在面对生活时,才能既从中获得体验,又对其保持一定的审视,做到以主体的丰富性接纳生活的丰富性。由赵树理到柳青,大致反映了17年小说中农村题材的发展轨迹,以二人为核心,分别形成了具地方色彩和现实色彩的“山药蛋”派和具浪漫、理想色彩的陕西作家群体除此之外,周立波、李准、浩然等也是17年小说中写作农村题材的代表作家。第二节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4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17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特色,二教学重点:了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面貌。三教学难点:掌握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个人化革命历史小说创作的特征。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新中国文艺界的短暂历史充满了各种政治运动,这些运动把文学艺术紧密地统一在社会主义政治结构中。文学与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达到如此高度,其表意的内涵与策略也无疑贯穿着民族国家的特征。如何建构历史,使之与现实构成一个整体,这是新中国文学在创作上面临的根本任务。事实上,现实的本质规律已经明确,其意义可以在当下的各种政治权威话语中确认:但是,要全面而肯定地确定现实本质规律,则要从历史中找到依据。革命历史叙事就是要建构一个客观化的历史,这个历史是被事先约定的经典意义所规定的。这个历史叙事被确认为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是对前此所有历史的超越,并且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纪元降临。(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概述1: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特征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创作现象。它有如下特征: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共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17
17 时代所限,《创业史》也难逃“半部史诗”的命运。对于小说《创业史》而言,不应否认 其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特别是政治文化价值)和文学史价值,但仍应该看到它的时代 局限和作家个人的局限。另外,还应该重新审视“深入生活”这一命题。深入生活对创 作虽重要,但生活的深入者必须要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性的创作主体,理论虽然有助于 作家理解和概括社会生活,但这一理论必须得是作家所生活的那个历史阶段的科学的概 括,而且是经过作家主体体验了的。只有这样,作家在面对生活时,才能既从中获得体 验,又对其保持一定的审视,做到以主体的丰富性接纳生活的丰富性。 由赵树理到柳青,大致反映了 17 年小说中农村题材的发展轨迹,以二人为核心,分 别形成了具地方色彩和现实色彩的“山药蛋”派和具浪漫、理想色彩的陕西作家群体。 除此之外,周立波、李准、浩然等也是 17 年小说中写作农村题材的代表作家。 第二节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4 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 17 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特色, 二 教学重点:了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面貌。 三 教学难点:掌握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个人化革命历史小说创作的特征。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 新中国文艺界的短暂历史充满了各种政治运动,这些运动把文 学艺术紧密地统一在社会主义政治结构中。文学与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达到如此高度, 其表意的内涵与策略也无疑贯穿着民族国家的特征。如何建构历史,使之与现实构成一 个整体,这是新中国文学在创作上面临的根本任务。事实上,现实的本质规律已经明确, 其意义可以在当下的各种政治权威话语中确认;但是,要全面而肯定地确定现实本质规 律,则要从历史中找到依据。 革命历史叙事就是要建构一个客观化的历史,这个历史是被事先约定的经典意义所 规定的。这个历史叙事被确认为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是对前此所有历史的超越,并且预 示着一个新的历史纪元降临。 (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概述 1: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特征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创作现象。它有如下特征: 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和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共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
2: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时间范围和重要作品的体裁、作者。革命历史题材主要取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一建国前几年),除此外,还包括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居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主流的是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比较突出的艺术体裁是长篇小说。有杜鹏程《保卫延安》、知侠《铁道游击队》、曲波《林海雪原》、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等。短篇有: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百合花》等3:这一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1):首先与当时普遍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有关。大多数作家们自觉追求记录、刻划过往几十年的中共历史,希望以自己的作品进行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2):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在新文学史上有比较多的经验积累。“五四”新文学一开始就把中国近现代历史纳入文学创作表现的视野。4: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三种叙事模式(1):《子夜》模式:是一种以阶级性与典型性相结合,并通过人物的阶级关系来展示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中共党史的叙事立场的叙事模式。这种自觉的党史立场和通过阶级分析来塑造人物典型的创作方法,对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小说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当代作家梁斌、冯德英、欧阳山、杨沫、罗广斌、杨益言等人在建国后战争文化规范的制约下自然而然地把《子夜》模式的影响推到极致。(2):《死水微澜》模式:是一种以多元视角鸟瞰社会变迁为特征的叙事模式,突出了民间社会的生活场景与历史意识。当代文学创作中不能像《死水微澜》这样全盘透过民间生活场景来展示历史进程,但《死水微澜》的民间视角、民间趣味在当代小说的局部民间生活场景描写中还是能起到重要作用。(3):《财主的儿女们》模式:以个人心理历程反映时代发展为特征的叙事模式。这是一种带有强烈的知识分子精神自传色彩的叙事模式,是西方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的精神传统在中国的回响,这种模式代表了知识分子审视社会历史以及自身的精神搏斗史的独立视角和叙事立场,在以后漫长的文学历程中曲曲折折地顽强地表现出来。如1957年发表的宗璞的《红豆》就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历史大变动中精神挣扎的痕迹。这三种革命历史的叙事模式对当代文学的影响程度不一,有时是混合在一起的,给18
18 2: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时间范围和重要作品的体裁、作者。 革命历史题材主要取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建国前几年),除此外,还包 括了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居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主流的是表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 比较突出的艺术体裁是长篇小说。有杜鹏程《保卫延安》、知侠《铁道游击队》、曲 波《林海雪原》、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杨沫《青春 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 菜花》等。 短篇有: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百合 花》等 3:这一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 (1):首先与当时普遍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有关。大多数作家们自觉追求记录、刻 划过往几十年的中共历史,希望以自己的作品进行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 (2):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在新文学史上有比较多的经验积累。“五四”新文学一开始 就把中国近现代历史纳入文学创作表现的视野。 4: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三种叙事模式 (1):《子夜》模式:是一种以阶级性与典型性相结合,并通过人物的阶级关系来展 示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中共党史的叙事立场的叙事模式。这种自觉的党史立场和通过 阶级分析来塑造人物典型的创作方法,对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小说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 响。当代作家梁斌、冯德英、欧阳山、杨沫、罗广斌、杨益言等人在建国后战争文化规 范的制约下自然而然地把《子夜》模式的影响推到极致。 (2):《死水微澜》模式:是一种以多元视角鸟瞰社会变迁为特征的叙事模式,突出 了民间社会的生活场景与历史意识。当代文学创作中不能像《死水微澜》这样全盘透过 民间生活场景来展示历史进程,但《死水微澜》的民间视角、民间趣味在当代小说的局 部民间生活场景描写中还是能起到重要作用。 (3):《财主的儿女们》模式:以个人心理历程反映时代发展为特征的叙事模式。 这 是一种带有强烈的知识分子精神自传色彩的叙事模式,是西方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的精 神传统在中国的回响,这种模式代表了知识分子审视社会历史以及自身的精神搏斗史的 独立视角和叙事立场,在以后漫长的文学历程中曲曲折折地顽强地表现出来。如 1957 年 发表的宗璞的《红豆》就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历史大变动中精神挣扎的痕迹。 这三种革命历史的叙事模式对当代文学的影响程度不一,有时是混合在一起的,给
文学创作带来了复杂的艺术效应。(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1:革命历史的宏大叙迷和史诗建构: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和吴强的《红日》全方位、多侧面地再现了中共领导的重大战役,小说中对于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写突破了传统战争题材小说中的传奇性描写。2:革命历史的奇迹化和英雄化: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代表了另一种革命历史小说的写作,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情节的传奇化和人物的英雄化。3:革命历史的具体化:(1):个人化的历史: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在五十年代展开了历史化的主导任务,那就是建构一个党领导人民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宏大历史。这个历史具有集体性与整体性的特征,但明显缺乏个人性的特征。知识分子只是以一个全知的叙述者的角色完成这一客观历史的呈现。如何使这个整体化的历史个体化,使客观化的历史具有主观性的特征,这是革命文学进一步发展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革命文学在艺术上必然与必要的深化。不管如何,文学写作总是由知识分子来完成的,知识分子不能总是在文学之外来表现时代的精神生活。因此,革命文学现在面临三个方面的难题:其一,客观化的观念历史如何具有个体性的经验特征;其二,表现历史的主体如何可以融入被表现的历史之中;其三,这是全部难题的症结:如何把知识分子的个体与革命历史的客观性融为一体。这一历史难题,由知识分子个人成长的故事加以完满的解决。(2)革命历史中的亲缘关系:欧阳山《三家巷》。这部小说讲述上世纪20年代的广州发生的故事,反映了家庭与邻里的传统关系在大革命动荡年代经历的冲击与变故。小说通过周炳个人的生活史来呈现革命史,这使个人的情感从革命历史背景中透示出来而且也使历史化的叙事具有了个性化的特征。小说侧重日常生活情景和亲友、恋人之间纠葛的描述,重视社会风俗的细致描写,以及周炳、陈文婷等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状态的描写,这在当时小说的批评者看来,是以生活风俗画冲淡了革命气氛,粉饰了残酷激烈的阶级斗争现实。即使是为小说辩护的论者,也指出这种描述方式对反映整个阶级斗争形势和面貌所存在的不足,指出作家对周炳的弱点的“批判”不够,对他与诸多女性关系的描写格调不高。这里,涉及的是“革命小说”与过去的“言情小说”的关系问题。提出的正是“言情小说”在当代的合法性和可能性的问题。19
19 文学创作带来了复杂的艺术效应。 (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 1:革命历史的宏大叙述和史诗建构: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和吴强的《红日》全方 位、多侧面地再现了中共领导的重大战役,小说中对于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写突破 了传统战争题材小说中的传奇性描写。 2:革命历史的奇迹化和英雄化: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代表了另一种革命历史小说的写作,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情节的传奇化和人物的英雄化。 3:革命历史的具体化: (1):个人化的历史: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在五十年代展开了历史化的主导任务,那 就是建构一个党领导人民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宏大历史。这个历史具 有集体性与整体性的特征,但明显缺乏个人性的特征。知识分子只是以一个全知的叙述 者的角色完成这一客观历史的呈现。如何使这个整体化的历史个体化,使客观化的历史 具有主观性的特征,这是革命文学进一步发展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革命文学在艺术上必 然与必要的深化。 不管如何,文学写作总是由知识分子来完成的,知识分子不能总是在文学之外来表 现时代的精神生活。因此,革命文学现在面临三个方面的难题:其一,客观化的观念历 史如何具有个体性的经验特征;其二,表现历史的主体如何可以融入被表现的历史之中; 其三,这是全部难题的症结:如何把知识分子的个体与革命历史的客观性融为一体。这 一历史难题,由知识分子个人成长的故事加以完满的解决。 (2)革命历史中的亲缘关系:欧阳山《三家巷》。这部小说讲述上世纪 20 年代的广 州发生的故事,反映了家庭与邻里的传统关系在大革命动荡年代经历的冲击与变故。小 说通过周炳个人的生活史来呈现革命史,这使个人的情感从革命历史背景中透示出来, 而且也使历史化的叙事具有了个性化的特征。 小说侧重日常生活情景和亲友、恋人之间纠葛的描述,重视社会风俗的细致描写, 以及周炳、陈文婷等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状态的描写,这在当时小说的批评者看来,是以 生活风俗画冲淡了革命气氛,粉饰了残酷激烈的阶级斗争现实。即使是为小说辩护的论 者,也指出这种描述方式对反映整个阶级斗争形势和面貌所存在的不足,指出作家对周 炳的弱点的“批判”不够,对他与诸多女性关系的描写格调不高。这里,涉及的是“革 命小说”与过去的“言情小说”的关系问题。提出的正是“言情小说”在当代的合法性 和可能性的问题
《三家巷》的作者当然是要严肃地讲述,也多少明白“才子佳人”和他们的爱情,在现代革命小说中,既不应占有太多篇幅,也不具独立的性质一一只有作为对“革命”的或正或反的证明才能存在。但情爱的纠葛可能展示的细腻、曲折,加上中国言情小说“传统”所提供的强大的艺术经验,在写作中显然成为更具生命力的东西,而在具体的描述中,有时反而会衬托所着力的“革命”的干枯和简陋。(3)革命历史的情感建构:杨沫《青春之歌》。小说讲述了大革命时代一个女知识青年经过个人的情感波折,生活的排何与选择,最终投身革命的经历,这是一个关于知识分子成长的故事。小说的重点在于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惟一的出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引领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达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解放的集体斗争,即个体生命只有融合、投入到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革命事业中去,他的生命的价值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但令人惊异的是,革命与爱欲在小说的叙事中构成了一种反复缠绕的关系,并以二者之间构成的张力来推动这一主题的展开。小说奇怪地写到林道静与卢嘉川以及江华之间的暖味关系,这使小说陷入了革命与爱欲的矛盾叙事,在每一个革命的进程中,在林道静的思想转变过程中,革命与爱欲都是双管齐下,从而促使林道静走上革命的道路。这部小说的显性主题是在表现一个女性的知识分子接受革命真理,抛弃家庭的束缚,走上革命的道路。但革命与爱欲的纠缠,也表现了一个女性在走向革命以及革命斗争中的那种个人的真实情感,一种更加完整的个人的生活史。第三节都市、工业题材小说概述(3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十七年都市、工业题材小说的发展概况,二教学重点:了解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发展和局限。三教学难点:了解十七年文化政策对都市、工业题材小说发展的影响。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十七年小说概述中,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一体化。各种文学体裁之间,无论是从主题看:歌颂,配合国家突出政治路线,还是从表现手法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表现了很强的趋同性。因此,从题材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是观察这时期文学的一个视角。题材被赋予不同的含金量,形成一种价值梯度。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成果。周扬做过统计,在文联认可的177部小说中,战争题材占101篇,农村题材41篇,而工20
20 《三家巷》的作者当然是要严肃地讲述,也多少明白“才子佳人”和他们的爱情, 在现代革命小说中,既不应占有太多篇幅,也不具独立的性质——只有作为对“革命” 的或正或反的证明才能存在。但情爱的纠葛可能展示的细腻、曲折,加上中国言情小说 “传统”所提供的强大的艺术经验,在写作中显然成为更具生命力的东西,而在具体的 描述中,有时反而会衬托所着力的“革命”的干枯和简陋。 (3)革命历史的情感建构:杨沫《青春之歌》。小说讲述了大革命时代一个女知识 青年经过个人的情感波折,生活的徘徊与选择,最终投身革命的经历,这是一个关于知 识分子成长的故事。小说的重点在于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惟一的出路: 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引领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达集体主义,从个人英 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解放的集体斗争,即个体生命只有融合、投入到以工农大众为 主体的革命事业中去,他的生命的价值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 但令人惊异的是,革命与爱欲在小说的叙事中构成了一种反复缠绕的关系,并以二 者之间构成的张力来推动这一主题的展开。小说奇怪地写到林道静与卢嘉川以及江华之 间的暧昧关系,这使小说陷入了革命与爱欲的矛盾叙事,在每一个革命的进程中,在林 道静的思想转变过程中,革命与爱欲都是双管齐下,从而促使林道静走上革命的道路。 这部小说的显性主题是在表现一个女性的知识分子接受革命真理,抛弃家庭的束缚, 走上革命的道路。但革命与爱欲的纠缠,也表现了一个女性在走向革命以及革命斗争中 的那种个人的真实情感,一种更加完整的个人的生活史。 第三节 都市、工业题材小说概述(3 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十七年都市、工业题材小说的发展概况。 二 教学重点:了解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发展和局限。 三 教学难点:了解十七年文化政策对都市、工业题材小说发展的影响。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十七年小说概述中,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一体化。各种文 学体裁之间,无论是从主题看:歌颂,配合国家突出政治路线,还是从表现手法看:社 会主义现实主义,都表现了很强的趋同性。 因此,从题材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是观察这时期文学的一个视角。题材被赋予 不同的含金量,形成一种价值梯度。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成果。 周扬做过统计,在文联认可的 177 部小说中,战争题材占 101 篇,农村题材 41 篇,而工